如何抓詞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堂實錄的思考(通用14篇)
如何抓詞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堂實錄的思考 篇1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認為,小學一至六年級每一課生字學習都是重點。確實,有效理 解詞語,是正確把握課文內容,深化內涵的基礎和前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著名文學家陳忠實的作品,詞句堆砌華麗,語言流暢,氣勢磅礴,恰當的比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寫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也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了相當的難度。下面我就以這篇課文為例,談談如何抓住詞語,豐富課文內涵。
一、扎實有效,理 解詞語。
理 解詞語意 思,這是基本的學習手段,雖然學生在之前的語文學習中,已經認識理 解了很多詞語,但面對一些新詞的時候,學生依然會一知半解,甚至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有的時候,不一定需要查字典,只要我們老師進行稍微點撥,就可迎刃而解了。我采取了字面剖析、巧用近義詞、聯系上下文、對比詞義、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來授學生以“漁”。當然,教無定法,唯有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鉆研,才能取得不俗效果。
1、字面剖析
案例:
學生:“鍛鑄”這個詞語我不懂。
老師:那你就字形看看,這個詞語跟什 么有關?
學生:有“金字旁”,跟金屬有關,我想,就是煉鐵吧!
老師:對的!你知道煉鐵的過程嗎?
學生:就是將金屬在火中一次次煅燒。
老師:是的。鍛:將金屬加熱到一定溫度使之變形;鑄:將融化的金屬倒進模子里冷卻。每一塊好鋼好鐵的誕生,非得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鍛鑄不可!再讀讀這句話,想一想,這里的“鍛鑄”是什 么意 思?從這個鍛鑄中你感受到了什 么?
學生1:這是一個經受了很多磨難的過程。
學生2:我想到了“飽經風霜”這個詞語。
學生3:是指這株柳在青海高原上歷經了千辛萬苦。
反思:漢語的構字方法有很多: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構詞方法有很多:偏正、動賓、動補……像這類可以 “顧名思義”的詞語也有很多,我們可依據造字構詞方法,對詞語進行有針對性地猜度。在這篇課文中還有“不可思議”、“寸草不生”、 “虐殺”等,只要我們老師引導得當,學生都能夠憑借自己的已經有的知識積累理 解詞語。
2、巧用近義詞
案例:
學生:什 么叫“廣袤無垠”呢?
老師:這里指什 么“廣袤無垠”?你覺得它的近義詞可以是什 么?
學生1:指高原廣闊無垠
學生2:廣闊無邊
學生3:遼闊無邊
學生4:無邊無際
老師:這就是廣袤無垠的意 思。
反思:“廣袤無垠”這個詞語對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后面的“無垠”,陌生的是前面的“廣袤”。因此,我就利用其特點,請學生來說說這個詞語的近義詞是什 么,這樣就化難為易。其實,除了采用近義詞,有的詞語也可以用說反義詞的方法來理 解。
3、聯系上下文
案例:
句子:“這株柳樹……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
老師:這個“韌勁”你是怎么理 解的?
學生:它讓我想到柳枝,彎曲度很大,很難把它折斷。
老師:那在這里它又引申為什 么意 思呢,請你聯系上下文看看。
學生:我想,它是說這株柳樹在困難的條件下,惡劣的環境下,沒有屈服。
學生:前面說它:“沒有抱怨命運,也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存環境抗爭。”這就是韌勁,就是不折腰。
學生:它非常努力地向上生長,不被困難嚇倒。
反思:聯系上下文理 解詞語,是我們老師用得相當多的方法。確實,在不同的語境中詞語所表 現的情感是不盡相同的,學生受年齡和經驗的限制很難感受到這一點,怎么辦?引領孩子們返回文本細細品味,從簡單重復中發現豐富內涵,從而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品味出詞語的味道來。
4、對比詞義
案例:
學生:老師,我不懂“撐立”。
老師:這個在 理 解上確實一相當的難度,讓我們現看看前面也講到了一種立——佇立!同樣都是立,它們之間一什 么不同呢?那得側重前面的詞來理 解了。
學生:佇立是一種長時間的站立,而這個撐立,應該有“死死撐住”的意 思吧!
學生:佇立讓我想到這株柳在青海高原上經歷了一年又一年的磨難,但屹立不倒。而撐立讓我想到它是在硬挺著,硬撐著,是用最后一絲力氣站著。
反思:漢語中很多詞可以組相近的詞語,如何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解決淺嘗輒止的詞語理 解呢?在上述課例中,我采用了對比的手法使學生明白了同是一“立”,但“立”的性質是不同的。更從這不同的含義中體會到了柳樹那堅強不屈的精神品質。
二、豐富內涵,深化詞語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詞深入兒童的精神品質生活里去,”“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里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是的,詞語只有與精神品質同構了,才能在主體心靈中獲得持久的生命活力。《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有著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如何讓學生體會到課文不單單是在寫這株柳,而是在頌揚柳樹的精神品質,頌揚具有這精神品質的人呢?我是采用了抓住線索詞語、點睛詞語,讓學生學著想象表達體會。
1、線索詞語
每篇課文,都其中心詞語或中心句,貫穿全文,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我們就可以抓住這樣的詞語展開教學,這樣的方法尤其適合長文短教。這篇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教學的時候我就抓住“神奇”展開:發現它的生長環境、外形特點、成長歷程、坎坷命運都是如此神奇,如此令人驚嘆。使“神奇”不再是一個孤單的抽象的詞語,在學生的精神品質世界中,它就是一株柳,一種精神品質,一個人!
2、點睛詞語
老師:這里的“望而生畏”是看到了就害怕的意 思嗎?
學生:不是的。
學生:這是一種敬畏。
老師:那作者敬畏這株柳樹的什 么呢?
學生:敬畏它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
學生:它旺盛的生命力和頑強的意志力。
反思:不難發現,對這株柳品質的概括就是由這個“望而生畏”生發的。我就把這類詞稱為點睛詞語。
學生一方
3、表達詞語
案例:
老師:這株柳經歷的苦難只有一次嗎?
學生:不是的。
老師:從哪里看出來?
學生:三個“多少”和四個“又”,還有“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老師:從這些詞語中,你仿佛看到了什 么?能用這個句式來說說嗎?
(出 示:……(條件下)……其他的……只有這株柳……)
學生:寒冬臘月,飄著鵝毛大雪,地上已經積起了齊膝深的白雪,其他的樹木都凍死了,光禿禿的,在寒風中呼號!只有這株柳,傲然挺立在風雪之中,它說:“讓這暴風雪來得更猛烈些吧!”
學生:炎炎夏日,已經好幾個月沒有下雨了,干旱的黃土地裂開了一道道口子,別的植物都干枯而死,只有這株柳,依然挺立在驕陽下,它告訴自己:“堅持就是勝利!”
學生:夜晚,下起了瓢潑大雨,忽然驚天炸雷劈斷了柳樹的枝干,柳樹強撐這身體,對自己說:“明天就會好起來的!”
……
老師:是啊,這株柳一次次起死回生是憑著自己那堅強的毅力在熬著,在挺著!
反思:詞語教學的最高境界是言語表 現。葉圣陶先生也說:“胸有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作為教師,就應該給學生創造表 現的機會。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讓學生把“多少”、“又”通過自己的想象和語言豐滿起來,也使學生再一次回到課文,運用文中詞語進行表達。
如何抓詞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堂實錄的思考 篇2
第三屆全國蘇教版課堂教學大賽
a13號選手:稅冬梅(云南省昭通市水富縣云富中心小學)
上課內容: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
時間:2010-12-1下午
地點:南京市金陵河西會場
學生:南京致遠外國語學校六年級
實錄:春之曲
師生問好!
師:同學們老師為大家帶來一棵樹,一棵生活在青海高原的一棵樹,題為文眼,誰能來讀一讀題目?
生:強調一株柳
師:強調了描寫的事物,還可以怎么讀?
生:強調青海高原地讀
師:強調了生長環境
讓我們放開聲音自由朗讀課文,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勾畫下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朗讀
師:誰來說說你勾畫的哪一句。孔钅鼙磉_作者心中感受的句子
生: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望而生畏的地步
師:還有誰找的這一句?還有其他的嗎?
生:干旱和寒冷……
師:在作者心中究竟想表達什么呢?
齊讀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作者心中感受的話,你會用哪個詞呢?
生:神奇
師:板書神奇。為什么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呢?在作者家鄉灞河柳樹都是一道景觀,究竟青海高原的柳樹神奇在哪里呢?用筆在書上畫畫
生:我從第三自然段這個寸草不生感受到了,已經明白了寸草不生的意思,在那樣的地方屹立著這樣一個柳樹,生命力是非常頑強的。
師:說到青海高原,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蒼涼、一望無際……
生:不毛之地
師:讓我們通過視頻,走進青海高原吧
放錄像,介紹青海高原
師:在青海高原生存容易嗎?
你還從課文哪些地方體會到柳樹生長的不容易
生:第五自然段,我是從強大感召看出來了。讓人感到生命的力量非常強大
師:你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很好,還有沒有同學想說出自己的讀書感受啊?
生:他生存很不容易,從虐殺這個詞看出來。虐殺這個詞是虐殺致死的意思。這株柳樹承受了這樣的虐待,活了下來,實在很不容易
師:還遇到了什么困難?
生:干旱和寒冷。
師:柳樹的生存遇到了什么困難?
生:寒冷和寒冷。要不就是干旱死掉,或者寒冷死掉
師:所以說他是通過什么活下來的?用上哪個詞?熬,是熬過來的
誰來讀出熬的味道?
生讀
師:誰再來熬一熬
生讀
師:熬字說出了生存的痛苦和漫長。還有沒有?
生:我是從第四自然段感受到的。只見到這一棵柳樹,生存下來很不容易,獨立起一片風景
師:生存的唯一的一株柳樹,還有沒有?
生:我從這句話看出,在灞河柳樹和青海高原一株柳樹的對比下看出來的
師:很好,他讀出了自己的感受
生:命運給予他的是九十九條……這株柳樹不報應命運,頑強不屈,尋找生機
師:老師注意到九十九條,指什么?
生:幾乎只有死這條路、命運給他太多多困難
師:但是她卻在一線之中生存下來。還有沒有
生:我從第七自然段倒數第二自然段看出來,不僅神奇的生命力,還神奇在他的頑強的生命力
師:好,你已經入情入境了,讓我們看第七自然段。柳樹究竟遭受怎樣的困難?在這樣的時候,他會怎樣鼓勵自己呢?同桌互相說一說
自由練說
生:他告訴自己陽光總在風雨后
師:還有嗎
生:他會勉勵自己,一定要堅持
生:既然命運讓我飄落在這里,就不能屈服于命運,抱怨命運就一定會死亡。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為我們同伴爭一口氣
生:我經歷了這么多,多出來的就是生活經歷,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磨難了。
生:在風雨中,我雖然經歷了痛苦,但是我一定會熬過去的
師:你們都走進了柳樹的內心世界,為什么作者還用大量筆墨來描寫家鄉灞河邊的柳樹呢?
生:不同之處比較一下
師:不同在什么地方呢?
生:不同的生活環境
師:你們真是陳忠實的知音啊,作者寫家鄉灞河邊的柳樹,也是襯托出青海高原柳樹的不容易。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最后一小節
齊讀
師:此刻站在這株柳樹的面前,你不由想到什么,為什么呢?
生:我不由想到桑蘭,他的頸椎骨骨折之后,配合醫生治療,一直希望回到隊伍中去,很頑強
生:想到了海倫凱勒,他就像這株柳樹一樣,幫助更多的人
師:看來桑蘭給你很大的震撼
。ü烙嬂蠋熞呀洉灹,學生說的是海倫凱勒,她說的卻是桑蘭)
師:同學們都能夠想到生活文學當中許許多多和青海高原一樣的人。老師送給你們一句話:普通的水因為高壓而成了壯觀的噴泉……
課后請同學們完成這樣的作業:
1、小練筆,寫閱讀感受
2、選擇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師:老師希望這株柳頑強的精神,能夠佇立在你們的心中,成就屬于你們哪一方獨特的風景。相信你們以后會有更多的思考,最后讓我們讀讀課題吧?你們會懷著怎樣的心情呢?
生:懷著敬佩的心情、崇敬的心情
齊讀課題
下課!
如何抓詞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堂實錄的思考 篇3
真正的閱讀要使閱讀者披文入情,能透過文字觸摸到語言的深層內涵,從而領悟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本教案本著這樣的閱讀理念,引領學生潛心閱讀,透過文字想象感受畫面,體會青海高原這株柳的偉大生命力,與作者對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感相交融,共同奏響生命的華彩樂章。在自主閱讀中收獲感悟,挖掘語言文字“撐立”、“佇立”的內涵,讀懂一棵樹,讀懂一種精神,調動閱讀的興趣,體會表達方法.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這棵柳樹雖然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著頑強精神的、神奇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這篇課文是一篇散文,詞句堆砌華麗,語言流暢,氣勢磅礴,恰當的比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寫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雖然六年級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柳樹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學過關于詠物、表現生命力強的文章,但學生并沒有接觸過側重通過環境的描寫、多角度的比較來詠物并表現人生哲理的文章。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結合圖片、聲音,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是所表現出的強大的生命力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是所表現出的強大的生命力及人生哲理。
教學難點: 通過語言文字來體會環境的惡劣及在這種環境之下表現出來的頑強生命力。
教學過程:
一、讀詞感受高原環境的惡劣蒼茫。
廣袤無垠 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悲壯和蒼涼
齊讀,用上這些詞語說一說高原的環境。
【設計意圖:這幾組分別是描寫青海高原的自然環境和氣候環境的,讓學生通過讀詞來想象畫面,從而使他們感受到青海高原的環境是異常的惡劣,同時為自然過渡到體會青海柳精神和意志作好鋪墊!
二、一讀柳樹,感受其高大,從形象層面上體會神奇。
語段: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枝葉覆蓋出大約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樹干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礪而堅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它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的感召。
1、自讀這段文字,初步感受這一株柳。
2.、分句讀,交流分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導學生從表示樹干的粗壯、樹葉的顏色等詞句感受這株柳的粗實堅硬,體會它的神奇。
3、有感情地朗讀。
三、二讀柳樹,走進柳樹的生長歷程,體會柳樹的頑強,從精神層面體會柳樹的神奇。
1、以“撐立”為導線,自讀課文的第六、七自然段,了解柳樹的生長狀況。
(找出表示柳樹在高原上撐立不容易的詞句,用筆劃下來。)
2、交流討論:這株柳從萌發長到這么粗壯,遭遇了怎樣的困難?
語句: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然而這株柳樹卻造就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抓。“熬”、“持久的干旱”、“嚴酷的寒冷”、“絕不寬容”、”活到一歲”這些詞,感受柳樹生命的頑強。)
結合圖片,體會環境之惡劣,柳樹之堅強。
指導朗讀。
語段: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這是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
。ㄟ@一段你讀出了什么?“多少……多少……多少” “……又……又……”“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你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聽風雪雷電的聲音,想象此時的柳樹還經受著怎樣的摧殘。練習說話。
▲要是你是那一株柳,你怎樣鼓勵自己站起來,撐立下去?學生說話練習。
烈日炙烤著大地,一連半年不見一滴水,厚實的土層漸漸裂出了縫,這株柳它會這樣鼓勵自己……(想象說)
刺骨的寒風割過人們的臉頰,其它植物早已被風雪吞噬,這株柳它這樣鼓勵自己……
一聲驚雷在天空乍響,閃電無情地劈下時,這株柳這樣鼓勵自己……
……
小結:是啊,它差點被風雪凍死,它沒有害怕,而是凍死過多少次——(引讀),被劈斷了枝干——(引讀),這是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
范讀、有感情地朗讀。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柳樹的樣子”和“柳樹的成長歷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再通過對每個段落中的重點詞句的深入體會引發學生與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這條潛藏于文本的暗線,讓學生對柳樹頑強的感悟更加直觀和強烈,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
四、三讀柳樹,感悟人生真諦,在人生啟迪層面上體會神奇。
結合圖片對比家鄉的柔柳所受待遇,高原柳是怎樣的態度?
語段: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也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存環境抗爭,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終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壯麗的風景。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
學生自讀。
。◤“九十九”和“一”這兩個數字中你讀出了什么?九十九”讓我們感受到它經歷的困難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嗎?“一”讓我們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
再讀——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
這句話僅僅在寫柳嗎?從這句話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設計意圖:有了前面對文本的情感積淀,本環節重點放在學生感悟的內化過程。讓學生由物及理,由現象到本質,聯系上文從整體上解讀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在此基礎上感悟到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性與環境作抗,再從柳樹品格聯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種下堅毅、頑強的品格,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五、回歸整體,升華主題。
(引讀)這株柳樹,它就這樣咬著牙,撐立在――
廣袤無垠 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它就這樣堅忍不拔,永不放棄地撐立在——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悲壯和蒼涼(的高原上)
再讀一讀這棵柳樹,此時你有什么更深的體會?
小結:此時此刻,這株柳樹像這個頂天立地的巨人,撐立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再讀這棵柳。
語段: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ㄟ@里為什么不用“撐立”而用“佇立”呢?借此理解“望而生畏”)
總結:一個是“撐立”,一個是“佇立”,讓我們讀懂了一棵樹,讀懂了一種精神,當然也讀懂了作者遣詞造句的良苦用心,希望這棵柳樹的精神能夠永遠佇立在每個人的心中。因為它用堅強不屈、頑強……的精神,創造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設計意圖:先通過想象柳樹與惡劣的青海高原環境抗爭過程,從中體驗柳樹頑強不屈的意志,再通過學生的感情朗讀,師生的合作朗讀加深體會,然后把得到的體驗化成一個詞,來豐富柳樹的品質,最后抓住對“撐立”“佇立”的比較學習,對“望而生畏”的深刻理解,強化對這株柳的堅忍不拔品質的概括、理解。讓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中,不斷加深對文本的感悟。】
如何抓詞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堂實錄的思考 篇4
(一)教學內容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陳忠實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中第一篇課文,本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
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地生
活了下來,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贊揚了柳樹偉大的生命力。
本文共9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開篇點題,寫這是一株平常的柳樹。第二自然段話鋒一轉,這是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神奇的柳樹。第三四五自然段,給我們展示了一株巍巍然挺立于高原之上的柳樹,以其獨特的形象,給荒蕪,蒼茫的青海高原帶來了一方獨立的風景,給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與感召。第六七自然段,通過作者的猜測和想象,演繹了這株柳樹如何在高原嚴寒與雷轟電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的堅貞力量與不屈的生命力,第八九自然段通過與名貫古今的灞河柳樹相比較,贊揚了高原之柳沒有抱怨與畏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全部身心之力生存下來,在一線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綠陰。
。ǘ⿲W生學習情況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初步的品詞賞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學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求知欲較強,一經點撥便能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情感也易被激發。但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個性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其一,1.學生已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經過培養,學生能夠結合平時的訓練,從整體到局部,從粗讀到細讀,多次對文章品味,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進行精神世界的互通。這不是一日之功,與任教教師平時長期的培養與熏陶密不可分。其二.學生已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并能做出準確地分析和判斷,正確把握文章的內容,抓住重點,語言文字,學生能用自己的話清楚的表達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受。
其三,.學生已擁有良好的思維品質。由于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注意根據新課程的理念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給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互動對話留下了靈動、充分的空間,因此學生能夠在高質量的對話實踐中,思維的深刻性、廣泛性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ㄈ┰O計思想
一、突出一條主線
“神奇”“奇跡”是兩個關鍵詞,是全文的文眼。抓住這兩個詞,就可以抓
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抓住這兩個詞就能十分順利地帶著學生去感受“眼中之柳”的神奇,感受“心中之柳”的頑強。整堂課中的回憶主要內容、想象抗爭的情景、感悟文章的中心等環節都直接或間接地指向這兩個中心詞。
二、凸顯一個形象
只有不斷地呈現,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具體的形象。因此,第5小節(柳樹的外形)成為課堂上反復出現的內容。前后一共出現三次:在蒼茫的青海高原的背景中,柳樹第一次出現;在持續的干旱和嚴酷的寒冷中,柳樹再次出現;在經歷了許多的自然災害后,柳樹第三次出現。為的就是使柳樹的形象在具體的環境中呈現,環境越是惡劣,柳樹的形象就越是高大,學生的腦海中也就能夠產生柳樹高大的形象了。
三、感悟一種精神
首先,感悟柳樹的精神需要扣住中心句反復讀悟。第9節中,作者直抒胸臆,贊嘆柳樹頑強的精神。課堂上分兩次呈現,一是課始階段,請學生試著有感情朗讀,跟作者的感悟進行對話,提出問題。二是在課末階段,通過有感情地,反復地,有層次地朗讀,加上自我感悟的暢談,使柳樹的精神牢牢地植入孩子的心中。
其次,感悟柳樹的精神需要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證明。學生只有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課文內容的引領下想象青海柳與惡劣的環境抗爭的一個個畫面,才能真正感受到柳樹精神的頑強。為了使學生的想象更加合理,把畫面、聲響、文字等資料引進課堂,成為學生和文本對話的最好的中介。
。ㄋ模┙虒W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聽寫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2、通過研讀語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夠體會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進而能
夠理解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3、憑借語言材料激發學生熱愛生命、不抱怨命運、敢于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情感。
4、學會本課8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重點:想象青藏高原一株柳的形象,感悟青海高原的環境惡劣,進而品味這株柳樹強大的生命力。
教學難點:1.讀懂“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在全文的蘊涵之義。
2.研讀語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夠體會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進而能夠理解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ㄎ澹┙虒W過程設計(版書設計)
一、揭題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展示賀知章的《詠柳》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齊讀——《青海高原一株柳》。
3、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強化雙基訓練
1檢查生字讀法
2出示詞串:
廣袤無垠 青石嶙峋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粗實 堅硬 蒼郁 深沉 巍巍然
艱苦卓絕 起死回生 頑強 毅力 韌勁
3讀詞語、自由讀、開火車讀。
三、自由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1、思考一下這詞串分別描寫了什么?
第一組寫了青海高原的氣候、環境。——惡劣
第二組寫了這株柳樹的外形。——獨特
第三組寫的是這株柳樹的精神。——頑強的毅力與韌勁
2、找找課文中哪些段落分別描寫了這些內容?
環境惡劣(3-4) 外形獨特(5) 精神頑強(6-9)
3、指名分小節朗讀
誰帶我們進入荒蕪、蒼茫的青海高原?(讀3-4)
誰給我們描述這獨特的高原之柳?(讀第5小節)
誰讓我們感悟這高原之柳的生命偉力?(讀6-9小節)
這是一棵怎樣的柳樹?(讀1-2小節)
四、初見柳樹,走進青海高原。
1、咱們來看看這株柳樹是什么樣的?(出示:第五節)
2、誰來讀?(指名讀)
3、就是這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邊極其平常的柳樹,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引讀: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因為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那就讓咱們走進青海高原吧!請同學們默讀第3、4自然段,細細地讀,將文字讀成畫面。
4、你眼前的青海高原是什么樣的?給你什么感覺?你從哪里讀出來的?
▲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處,面對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云團,心頭便彌漫著古典邊塞詩詞的悲壯和蒼涼。
青海高原古時候就是邊塞戰場,詩人們經常將青海高原的荒涼寫于詩中。羌笛的哀婉,長云的凝重,無不讓青海高原籠罩在蒼涼的氛圍中,誰再來讀讀這句話。
▲出示:我站在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連綿的鐵鑄一樣的青山,近處是呈現著赭紅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樹。沒有樹族的原野顯得尤其簡潔而開闊,也顯得異常的蒼茫。
你看見了什么?給你什么感覺?從哪里讀出來的?
在這異常蒼茫的青海高原,作者卻驚見了一株柳樹。讓我們再來看看這株柳樹。
出示:第五節
你們再讀讀,此時此刻,你又有什么感覺?
難怪作者走到李家峽水電站總部的大門口,一眼就瞅見了這株大柳樹,不由得“哦”了一聲,難怪作者會發出這樣的驚訝,(引讀------這株柳樹怎么會生長起來壯大起來,造成高原如此壯觀的一方獨立的風景?
5、小練筆:如果你就是作者,你會想寫什么?“哦!---_______”
五、總結談話,提升學生能力
今天這節課我們已經初步感受到了高原之柳所經歷的磨礪,下節課我們將繼續探究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為什么會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平凡神奇 環境惡劣
外形獨特 精神頑強
。┰O計創新處
1.本著“以人為本,以讀為主”的教學理念,立足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究”能力的培養,將學生動起來,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理清文本內容,感受文本內涵,使讀與思緊密結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2. 在自主閱讀基礎上,挖掘語言文字“撐立”、“佇立”的內涵,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讀懂一棵樹,讀懂一種精神,感知這珠柳樹在高原嚴寒與雷轟電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的堅貞力量與不屈的生命力
。ㄆ撸┙虒W小結與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暢淋漓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這棵柳樹雖然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著頑強精神的、神奇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
對于課文中的語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體驗才能感受更深。在學習第5自然段的柳樹的外形特點時,出示了江南柳樹的柔弱形象,指導學生抓住課文中對高原柳的外形描寫去想象其高大、蒼郁和茁壯。為了幫助學生感受高原時,我拓展了一些古典邊塞詩詞,出示了邊塞畫面,配上古典的音樂,為他們的理解營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樹生存環境的艱難。重點理解6、7 自然段時,需要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跟隨作者的想象去描繪高原柳在生存之時遇到的各種困難。我在處理時給學生一些情境提示,讓他們自己去想一想,寫一寫,讀一讀,說一說。使學生在朗讀感悟中體悟文本傳遞的情感。
如何抓詞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堂實錄的思考 篇5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復習青海高原的地理環境
2.新授這是怎樣的一株柳
3.這樣的柳是怎樣長成的
4.與灞河的柳對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頑強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學理念
追求簡約而豐滿的語文課堂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課
1.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誰來說說青海高原的地理環境給你怎樣的印象?(一望無際、連綿的山脈、高寒、干旱、蒼涼悲壯)
2.是啊,在廣袤無垠的沒有樹族的蒼茫原野上,長著唯一一株大柳樹,驟然間給作者一種怎樣的感覺?(驚奇、驚訝、神奇)
3.打開書,讀課文第二節
二)這株能佇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樹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找找書上的文字,認真地讀一讀,好好品味品味,它與那些長在平原水邊極其平常的柳樹有什么不同?
。襟w出示:課文第五小節文字及南方柳圖)
學生交流,教師總結
通過比較,我們知道這株柳樹不但枝干粗實而堅硬,而且葉子綠得蒼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撐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個生命的奇觀。難怪作者發出這樣的感嘆:讀第二小節
三)這株柳樹在青海高原這樣的環境中,是怎樣扎根存活,又是怎樣長成如此粗壯高大的呢?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第6、7小節,再聯系上下文填空:
1、這株柳樹在其他柳樹無法生存的環境中活下來并生長壯大,要經歷一年又一年----------,經歷一年又一年---------------,要經歷一次又一次----------------、-------------------。它沒有抱怨----------------,沒有畏怯-----------------,而是--------------------------,以-----------------,成了高原上一方壯麗的風景。這使我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語:----------------------------------------。
難怪作者全國作協副主席陜西省作協主席陳忠實對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讀第二小節
2、連起來讀填空的句子
3、讓我們帶著同樣崇敬的心情來讀一讀6、7小節
四)陳忠實的家鄉在西安灞河,據史料記載:灞河兩岸,筑堤五里,栽柳萬株。每到春天,柳絲婆娑,柳絮飛揚,是一大奇觀。唐朝時設有驛站,人們多來此迎送賓客,折柳贈別,依依話別,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贈別成了特有的習俗。無數的文人墨客把柳寫進詩詞中,如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等?杀疚氖乔嗪8咴牧,作者陳忠實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筆墨來寫家鄉灞河之柳呢?
1、(這是對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剛,美在一種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兩種狀態:要么順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處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創造奇跡。我們人也一樣,你有沒有想到你身邊或影視作品中類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蘭、霍金、張海迪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處逆境,只想著別人的幫助,社會的救濟,自己一點也不思進取,這樣的人可能會得到人們一時的同情,但永遠也得不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佩。
五)讓我們懷著跟作者一樣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讀課文最后一段。
如何抓詞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堂實錄的思考 篇6
認識陳忠實,源自那部《白鹿原》,那部被譽為“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的《白鹿原》,只記得大學時為了借閱這本書,還曾上圖書館預約,它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終于借到手后,我讀它的狀態用“廢寢忘食”來形容也絲毫不為過。于是,我喜歡上了這個作家。
第一次教六年級時就對《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課文興趣濃厚,只因它出自陳忠實之筆。第二次教,依然興致不減。這篇課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和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點擊,卻頑強地活了下來,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贊揚了柳樹偉大的生命力,表現了作者對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敬畏與贊美。
在這堂課上,我始終緊扣“神奇”兩字,以“神奇”為切口,和學生一起走進文本,研讀文本。課一開始,我問學生:在作家的心目中,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隨即板書“神奇”,并出示這句句子。緊接著就請同學們隨著作家的視角親眼目睹這株柳樹,看看這是一株怎樣“神奇”的柳樹?在細讀課文第五自然段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兩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實而堅硬”等感受柳樹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樹頑強非凡的生命力的時候,我緊緊抓住“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這兩句中的“巍巍然”和“撐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話“這樣一株神奇的柳樹僅僅是指它樣子的神奇嗎”過渡到第六、七小節,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議的奇跡。”“經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一遍又一遍引讀這句話,讓學生了解這株柳樹在經歷了無數次干旱、嚴寒、高原風雪和雷轟電擊卻又能一次次活過來,從而更深刻地感悟到這株柳樹頑強的生命力和內在的神奇!
上完第二課時,有孩子跟我說:“老師,我覺得霍金就像這棵柳樹!”多么強的領悟力啊,我們還沒上第三課時,還沒“由樹及人”講解這篇課文給予我們的精神財富,孩子就能心領神會,我撫摸了一下孩子的頭,開心地笑了。
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悲壯和蒼涼
2、要是能夠讓同學聽了你的朗讀能夠想象到這樣的畫面就更好了,誰愿意再來試試?
3、在你的眼中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
4、同學們,作者站在茫茫高原,一眼望去,這里沒有清澈迂回的河流,只有(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沒有松軟肥沃的土壤,只有(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沒有鳥語花香的生機,只有(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云團)。這樣的青海高原是如此的——悲壯和蒼涼
5、就在這莽莽高原之上,生長著唯一的一株柳樹,在作者的心目中這是怎樣的柳樹呢?
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6、在作者的眼里,這株柳樹有多神奇?誰再來讀?
7、望而生畏,畏在字典中解釋為害怕,那在這里是害怕嗎?是什么?敬畏
8、神奇到令作者敬畏的地步——一起讀。
(二)、走近柳樹,感受神奇
1、這株柳樹到底神奇在哪里呢?同學們,想親眼目睹這株柳樹嗎?這株大樹,每一處都是絢麗的風景,都值得你去細細欣賞。作者又是怎樣描述這株神奇的柳樹的?請你們打開課本,自己讀讀課文的第5小節?纯茨囊痪浣o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其中關鍵的詞語,在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
。ㄆ聊怀鍪菊n文第5小節內容)
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枝葉覆蓋出大約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樹干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實而堅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的感召。
2、這一株柳樹最吸引你目光的是哪一處?哪里讓你感受到它的神奇的?
3、交流:
a“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
師:它的葉子是——
生:非常蒼郁,非常深沉的
師:這是高寒和缺水鍛鑄出來的一種綠,看到過柳樹這樣綠的葉子嗎?
生:沒有看到過
師:那你看到的柳樹的葉子是——
生:它是非常嫩綠的,像草一樣的顏色。
師:哦。你看到的柳樹的葉子是——
生齊:嫩綠的。是——翠綠的,是——草綠的,是——鮮綠的。
師:是啊,這株柳樹的葉子少了一份青翠,少了一份鮮活,多了一份蒼郁和深沉。夠特別的吧,誰來讀?
師:好,你還想讀哪句呀?
b:“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樹葉覆蓋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
師: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高大粗壯
師:你們覺得哪個詞讓你感覺到這柳樹特別的粗壯高大?
生:我從“兩合抱粗”還有“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可以看出這棵柳樹是十分高大。
師:“兩合抱粗”,兩合抱粗到底有多粗,來我們兩個人合作來演一演。
師:這么粗壯的柳樹你們看到過嗎?生:沒有。
師:而且你們看,它的樹陰有百十余平方米,我們上課的教室大概是四十多平方米,也就是說相當于二三個教室,那么大的一片樹陰,可見樹冠的高大。誰再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它的高大粗壯來?
生1:讀。
師:呀,我覺得還不夠大唉。
生2:讀。
師:還有哪句話也讓你感覺到了這棵柳樹是這樣的高大粗壯?
c: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
師:粗壯高大,你從哪個詞語中讀出來的?
生:我從“巍巍然撐立”這二個詞可以看出。
。c擊“巍巍然撐立”)
巍然是什么意思?——“巍巍然”就更加高大了,你看到什么了?對啊,這是一株參天大樹。——讀完整了“巍巍然撐立”——再讀這個詞“巍巍然撐立”!——誰愿意來讀讀這句話,讀出頂天立地的氣勢來!——多么高大偉岸的身軀啊,一起讀!
d“樹干和樹枝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實而堅硬。
師:你覺得這株柳樹的樹干和樹枝跟咱們平時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嗎?
生:我們平時看到的柳樹的樹干和樹枝都是細細長長的,而這棵柳樹的樹干和樹枝卻是很粗,很堅硬。
師:“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多么柔順啊,而這柳樹怎么會有這么粗實和堅硬的樹干和樹枝呢?太神奇了。誰也來讀讀這句話?
生:讀句。
師:硬到什么樣的地步?
生:硬到用刀都刻不動的地步,像鐵一樣。
師:你從哪兒體會到的?
生: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
師:在作者看來,那粗壯結實的枝干就是一塊經過大自然鍛鑄的鐵塊,敲一敲,似乎能夠聽到金屬特有的“錚錚”聲。誰來讀?一起來!——這又是它奇特的地方,枝干特別堅硬
4、此時,我們的眼前就出現了這樣一株柳樹,他傲然佇立在天地之間,(板書:擎天一樹綠),在茫茫高原的映襯下,處處顯露出它的奇特。
5、難怪,作者會說(屏幕出示第2小節內容并齊讀):“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6. 看,枝干——粗實堅硬,葉子——蒼郁深沉,形態——高大挺拔,作者就是抓住了這些特征,向我們展示了它的神奇與偉岸!——齊讀第5小節。
師:柳樹是這樣的高大、粗壯而挺拔,所以在這里它說是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板書:撐立)
。ㄈ┚劢“撐立”,讀出精神
師:撐立還可以說成什么立?
生:屹立,矗立
師:屹立,矗立同樣能讓我們感受到柳樹的高大粗壯,那作者為什么要用撐立呢?
這個撐立還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撐立讓人感覺它的生長過程特別不容易
師:是啊,手掌用力抵住就是“撐”,看來這株柳樹在青海高原遇到了哪些困難讓你感覺特別不容易?默讀課文6,7自然段,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來特別的不容易?圈圈畫畫,寫出你自己的體會
生:讀課文6、7節。
1.生:讀“自古以來,人們也許年復一年看到過,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許熬過了持久的干旱,卻躲不過更為嚴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
(1)讀句,你能說說你的感受嗎?請2~3個學生暢談感受。
生:這些樹木不容易在這種地方生存的,因為這種地方不但有寒冷,而且有干旱,在這惡劣的情況下柳樹是不容易生存的。
生:高原的環境十分惡劣,十分殘酷
師:哪個詞讓你感受到了?
生:絕不寬容
師: 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殘酷嗎?
出示——干旱的時候連續半年都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時候達到零下幾十度,這可是舉世公認的“生命禁區”!這就是—(點擊“持久的干旱”“嚴酷的寒冷”,)。
讀了這個資料,你有怎樣的感受?
所以。讀好這句話——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
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了下來,熬過了一年又一年,這真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難怪作者會這樣感嘆——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2.它所經歷的考驗只有持久的干旱和嚴酷的寒冷嗎?
生:“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過多少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師:屠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和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
風雪并不可怕,可是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你能想象嗎?閉上眼睛,用心去聽。
在這樣急驟的風雪下,它可能——(指生想象說話)
這雷電也不是一聲炸雷,一道閃電,而是——鋪天蓋地,鋪天蓋地這個詞意味著什么?
師:是啊,柳樹遭受著這樣無情的摧毀,這就是——(屏幕投射)
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
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
師:面對這樣兇狠殘暴的風雪雷電,柳樹害怕了嗎?而是——(點擊變紅: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被劈斷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條。)誰來一個人讀讀這二個半句。你讀。
生:讀。
師:從這兩個半句中你仿佛看到了——
生:它在和惡劣的環境拼命的抗爭
生:他在和死神較勁呢
師:把你的感受放到朗讀中去,來讀好這兩個半句
師:我聽出來了他在咬著牙堅持。誰再讀?(生讀)
師:他在拼命地熬啊,挺啊,堅持啊。誰再讀?(生讀)
師:它就是這樣撐過來的。大家一起來讀讀這二個半句。讀。(生齊讀)
師:同學們,柳樹經受這樣的摧毀僅僅是難得一次嗎?
生:不是。
師: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我從“經受過一次又一次”和“卻能夠一回又一回”這二個詞說明它經受的摧毀不止一次。
師:是啊,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還有,你說
生:還有“凍死過多少次”這個詞可以看來。
師:你們看這里用了幾個“多少”?(點擊變紅)誰 能讀好幾個帶“多少”的短句。
生1:讀。這摧毀是這樣的頻繁!
師:柳樹遭受的摧毀是多么地殘暴,多么地頻繁。但柳樹畏怯了嗎?
生:沒有。
師:沒有畏怯,而是凍死過多少次——(指名讀)又復蘇過來,
如何抓詞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堂實錄的思考 篇7
(一)一株柳
陳忠實
這是一株柳樹,一株在平原在水邊極其普通極其平常的柳樹。
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處,面對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云團,心頭便彌漫著古典邊塞詩詞的悲壯和蒼涼。走到李家峽水電站總部的大門口,我一眼就瞅見了這株大柳樹,不由的“哦”了一聲。
這是我在高原見到的惟一的一株柳樹。我站在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連綿的鐵鑄一樣的青山,近處是呈現著赭紅色的起伏的原野,根本看不到任何一種樹。沒有樹林的原野尤其顯得簡潔而開闊,也顯得異常的渺茫和蒼涼。這株柳樹怎么會生長起來壯大起來,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壯觀的一方獨立的風景?
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枝葉覆蓋出大約百十余平方米的樹蔭;樹干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礪而堅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煉;它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的感召。
我便抑止不住猜測和想像:風從遙遠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隨意拋撒到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發了。風把一團團柳絮拋撒到這里,生長出一片幼柳,隨之而來的持續的干旱把這一茬柳苗子全部嫩抉了,只有這一株柳樹奇跡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來,人們也許年復一年看到過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許熬過了持久的干旱卻躲不過更為嚴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這株柳樹就造成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千年奇跡萬年奇跡,無法猜度它是否屬于一粒超級種子?
我依然沉浸在想像的情感世界: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 殛,被劈斷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凝經受過一次摧毀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這是一種頑強一種僥幸,還是有神助佛佑?
。 我家鄉的灞河以柳樹名貫古今,歷代詩家詞人對那里的柳枝柳絮傾灑過多少墨汁和淚水。然而面對青海高原的這一株柳樹,我卻崇拜到敬畏的情景了。是的,家鄉灞河邊的柳樹確有引我自豪的歷史,每每念誦那些折柳送別的詩篇,都會抹濃一層懷念家園的鄉情。然而,家鄉水邊的柳枝卻極易生長,隨手折一條柳枝插下去,就發芽生長,三兩年便成為一株婀娜多姿風情萬種的柳樹了;漫天飛舞的柳絮飄落到沙灘上,便急驟冒出一片又一片蘆葦一樣的柳叢。青海高原上的這一株柳樹,為保存生命卻要付出怎樣的難以想像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的道路和生命的命運相差何其遠!
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也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更沒有攀比沒有嫉妒河邊同族同類的雞腸小肚,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命環境抗爭,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發展起來壯大起來,終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壯麗的風景: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蔭。
我崇拜這株高原柳樹。)(注:如果字數超過可刪正文括號的內容)
1、將題目《一株柳》改為《柳》或《高原柳》好不好?為什么?
2、這株柳樹的神奇之處體現在哪里?
3、作者寫柳,為什么一再強調高原環境?
4、用橫線畫出具體描寫柳樹的句子,并說說是怎樣描寫的。
5、你認為這株柳樹能在不毛之地生長壯大是憑借什么呢?
6、作者通過“猜測”和“想像”贊美了這株柳什么樣的精神?
參考答案:
。ㄒ唬
1、不好。因為“一株柳”強調的是獨一無二,突出了柳樹的神奇。
2、①生長在寸草不生的環境。
、谑执謮。
3、強調高原環境是為了突出這株柳樹生命力頑強。
4、第五段。先總寫樹粗和枝葉,后寫樹干、樹枝、樹葉,再總寫柳樹的形象。
5、憑借超乎想像的毅力和韌勁。(意近即可)
6、不畏惡劣的環境,與生命環境頑強抗爭。(意近即可)
如何抓詞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堂實錄的思考 篇8
它是一株柳,一株神奇的柳,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樹。它是一個神話,一個奇跡。它造就了青海高原的一方壯麗的風景。
它就是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柳樹。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和灞河邊的柳樹,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卻相差很遠。青海高原的那株柳樹,擁有了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耧L吹不倒它,大雪壓不倒它,雷電轟不滅它,連命運都無法毀滅它。它為了生存努力、努力、再努力,堅持、堅持、再堅持,從而成就了那片綠陰;而現在的我們,就像灞河邊的柳樹,生活在舒適幸福的環境下,遇到困難就很容易退縮,所以也很容易錯過了明天成就的陽光。
這株柳樹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了下來;而現在的我們缺少的正是這股毅力和韌勁,做事總不能善始善終。
這株柳樹不向命運屈服,復蘇了被凍死,凍死了又復蘇;而現在的我們往往承受不了打擊,一次挫敗便垂頭喪氣,甚至失去信心,很難像柳樹一樣振作起來。
這株柳樹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之后才長得粗實、挺拔;而現在的我們似乎在這方面遠遠不如這株柳樹,我們的努力,我們的付出與這株柳樹比起來,真的是“九牛一毛”了。
再想想身殘志堅的霍金,不斷受辱的夏洛蒂,生活窮苦的阿炳、雙目失明、雙耳失聰明能干的海倫·凱勒……這一個又一個逆境成才的人,不都與命運搞爭到底了嗎?
這雖然是一株柳樹,但它卻給予了我(們)許多的啟迪。這株不同于一般的柳樹所具備的品德,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學習。
[出處:宜興市桃溪小學六(1)班]
如何抓詞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堂實錄的思考 篇9
前段時間有幸去桐鄉聆聽了多位特級教師上的展示課,收獲頗多,特別是對湖州吳興區教研室,特級教師盛新鳳執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感觸甚深。盛老師那深厚的教學功底,那機智的調控能力,那無痕的課堂引領,都讓我感嘆不已,自慚形愧。
一、不緊不慢,勝券在握
一上課,教師就讓學生回憶昨天的預習情況,反饋對課文的朗讀。盛老師先讓學生自由挑選1或2自然段讀讀,然后要指名讀第3自然段。在學生讀之前,有了以下的師生對話。
師:“哦”字有兩種讀音,第2聲表示“懷疑”,第4聲表示“明白”,你們認為該讀第幾聲?
生1:我覺得應該讀第4聲,作者明白了這是一株柳樹。
(這個答案是錯誤的,作者當時恰恰表示的是懷疑,懷疑青海高原上怎么會有一株柳樹。但教師現場沒做任何反應。)
生2:我認為應該讀第2聲,表示疑問。
。ń處熑詻]有做任何評價,繼續提問。)
師:我想先請一個同學來讀讀第4自然段。(第4自然段描寫了作者看到這株柳樹后發出的疑問和感慨。)
(指名讀第4自然段,讀完后,追問。)
師:現在你們認為該讀第幾聲?(生齊聲說該讀第2聲)
師:從哪里看出作者特別懷疑?(生讀了幾個詞語和句子)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第3自然段中“哦”的一句。(齊讀)
感悟:課文開始的幾個段落都在描寫作者看到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樹時的驚訝和感嘆。但是第1、2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話,在第3自然段出現的“哦”字讀音學生一下子是不明確該讀什么的。教師緊緊抓住這個字音大做文章,從字的意思入手,讓學生據義定音,這也很符合現在的字詞教學,而且本課正好是第一教時。況且從前面幾段的課文內容看,這也恰恰是一個詞眼,可以引領學生學習前面這幾段課文。盛老師在學生迷惘時沒有馬上給出答案,而是很巧妙的引導學生去讀第4自然段,讀后學生自然而然就發現了所要的答案,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教會了學生聯系上下文學習的方法。老師上課時節奏不緊不慢,我在下面聽課開始還替她著急,學生說不上來怎么還不告訴他們,不是浪費時間嗎?可聽到后來,才知道老師的“勝券在握”,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啊!
二、不露聲色,循循善誘
在學完作者的疑問后,老師要帶著學生去認識那棵柳樹了。課文第5自然段詳細描寫了柳樹的樣子。盛老師是這樣引導的,又給我開了一個眼界。
開始教師出示了一連串詞組: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異常蒼茫
教師讓學生讀,告訴學生每一個詞語就是一副圖,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青海高原的樣子。
師:這些詞語有個共同點,都想我們描繪了(青海高原)。那這株柳樹就生長在青海高原上,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滿懷期待地)
師就出示了第5自然段。(當時我也很失望,我滿心以為教師會出示圖片,讓學生嘩然,因為我也很想看看那株柳。)
師:這就是那棵大柳樹,是不是有很多同學納悶了?這明明是段文字,哪來什么柳樹?別急,柳樹就躲在語言文字的背后,讀著讀著你們眼前就會浮現了。
。ㄗ杂勺x——指名讀一句最拿手的)
接下去教師就帶著學生學習第5自然段。在聲情并茂地學完了第5自然段后,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就躍然眼前了。
感悟:對于六年級,即將踏入初中大門的學生,我認為盛老師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是那么巧妙。她用自己機智的教學方法告訴學生,語言文字的魅力有多大?語言文字的作用有多大?我們能從文字中讀懂太多的東西,從文字中領略到太多的內涵……在上課后來,盛老師也出示了那株柳的圖片,再一次從感性上認識了那株頑強、有毅力的柳樹。從教學設計上,老師先帶領學生從文字上初步感受那株柳的形象,再通過仔細研讀去體味那株柳的精神,又借助圖片去生動感悟那株柳的高大,最后又回歸文字理性地全面地評價那株柳,盛老師不露聲色,循循善誘,堪稱無痕引領!
如何抓詞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堂實錄的思考 篇10
課文很長,很美,很深,這樣的課文對學生來說,就有一定的難度,對于初教此文的教師來說,也同樣如此。
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語段,如第5節,如第7節,可惜沒有要求背誦,只要求背誦最后一節,這節當然好,但前兩節更好,因此我也要求學生背誦了。
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樹“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存環境抗爭”,讓人無法想象這一“不可思議”的生存奇跡。讀后震撼,但與生活實際卻很遠,學生怎么能感悟?
還是開門見山,循著我的感受入手吧:“我一眼就瞅見了這株大柳樹,不由得‘哦’了一聲!闭l讀了此文,不也會“哦”幾聲呢?那就在學課文的時候一起“哦”幾聲吧。
為什么?為柳樹獨特剛毅的外形,為柳樹生存環境之無法想象的艱難,為柳樹生存的奇跡,為柳樹超乎想象的毅力與韌勁,為柳樹傲然于世的氣概……
“萬條垂下綠絲絳”,柳樹在我們一般人的眼里以“柔”著稱,但在不一樣的環境里居然可以如此剛強堅韌,環境造樹之必然!
直奔第5節,三句話,寫了樹陰、樹干和樹葉:一句一句地讀,樹陰如此之廣,百十余平方米;樹干如生鐵錠般堅硬;樹葉卻是深沉蒼郁的;這樣的一株粗實堅硬的柳樹真是“奇跡”!
感悟“撐立”,支撐著站立,多不容易呀!在這樣的環境中不要說一站就是多少年了,就是一天一個月都難,一年也絕不可能,寸草不生,更何況一棵柔柳呢?它要接受持久干旱與嚴酷寒冷的挑戰,它要接受虐殺生靈的風霜雨雪的打擊,它要接受鋪天蓋地的雷電轟擊的滅頂之災,可它居然一次一次地起死回生了!“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卻在一線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綠蔭”,九死一生的柳樹!那是怎樣的“撐立”?我們不難道要“哦”嗎?
這“一株”中,我們看出了什么?一種奇跡,一種精神,一份傲骨,一份希望!
如何抓詞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堂實錄的思考 篇11
在第一課時研討時,我上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這次去無錫有幸又聽了兩位老師執教的這一課。
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迥異,正如李偉平校長在評課時所說的錫師附小承老師的課精致、細膩;而南京百家湖小學王老師的課粗獷、豪放。
承老師的課可以說是扎扎實實的課,他把教學設計成五個環節:一、復習,回顧灞河邊柳;二、對比,感受柳樹形象;三、品味,感受高原特點;四、想象,感受生命奇跡;五、回歸,深化課文主題。領著學生一步一步地學,在說課的反思過程中他意識自己的問題,覺得自己扶得太多,沒有放手讓學生去學。如果用新基礎的理念去評這節課,我想這一定不是一節好課,因為老師沒有把課堂還給學生。但從有效教學的角度去講,這無疑又是一節好課。
承老師的課堂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我想就我感受最深的多媒體的使用來聊聊承老師的課。
如何使多媒體的使用恰到好處是我們每個老師所追求的,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常為什么時候使用多媒體而困惑,我們常常發現當給孩子們展示多媒體課件時,他們的注意力往往會過多地集中到課件上,不但沒有對教學起到幫助,反而降低了教學效率。李偉平校長對多媒體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倡用多媒體,畫面少用,音樂多用!
畫面少用 就拿承老師的課件來說,課文中的那一株柳樹,書上描述的是“大約有兩合抱粗”、“樹陰覆蓋了百十余平方米”。承老師在搜索了許多的網站后,仍沒有找到這樣一株柳樹,最后勉為其難地掃描了課文的插圖,其實插圖跟所描述的也相差甚遠。李偉平校長建議:既然找不到這樣一株柳樹,何不讓學生去自由地發揮想象,有了老師給出的圖片,不但限制了學生的想象,而且使學生的思維定勢了。
音樂多用 在教學第三部分,感受高原特點時,課件展示了一幅蒼涼的高原景象,同時一種悲壯的音樂響起,老師和學生一起朗誦起古典的邊塞詩詞。我想經過這樣的渲染,學生對文章中作者所描述的青海高原“在青海高原,每走一處,面對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云團,心頭便彌漫著古典邊塞詩詞的悲壯和蒼涼!睍懈羁痰母形,同時詩詞的出示也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在教學第四部分,感受生命奇跡時,針對抽象的“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和“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承老師把這異常抽象的自然現象變得十分形象,他播放了一段音頻資料,讓學生對高原的惡劣氣候可以說有了切身的體會,從而對青海高原上的這一株柳樹頑強毅力和韌勁有了更加直觀和強烈的感受。
在教學最后一部分,深化課文主題時,這一部分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承老師更是沒有忘記音樂的渲染作用,激昂的音樂配合著充滿朗誦,把教學推向了高潮。在老師的范讀后,從學生的再次朗讀中讓人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
多媒體要用,但也不能濫用。如何使多媒體的運用恰到好處,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去探討。
如何抓詞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堂實錄的思考 篇12
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幸福在閱讀中學會做人
蘇教版十一冊第五單元15課《青海高原一株柳》
案例背景:
陳忠實寫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這篇課文原是初一學生所學,現在提前到小學六年級。課文文質兼美,但是詞句的理解卻有難度,尤其需要學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頑強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與勇氣更是有困難,畢竟這些小學生身在蜜罐里,長在溫室中。課文中有一段對青海高原柳樹的描寫,一段對這株柳樹生長歷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這兩段文字進行剖析,讓學生在不同環境中生長的柳樹的外形差異去尋找高原柳茁壯高大的原因,通過古典邊塞詩詞感受高原的荒涼,與江南柳的溫和舒適環境形成反差,并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艱難。
案例內容:
一、默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師:讀了這篇課文,誰來說文章寫了幾方面的內容?
生:我發現作者是圍繞“青海高原的一株柳樹”這一線索。分別寫了“驚見”柳 樹——“神奇”的柳樹——以及令作者“望而生畏”這三大部分。
生:我發現作者除了寫“青海高原的柳樹”外還花了很多的筆墨寫“霸河”的柳 樹。
師:你真是一個善于發現的好孩子。
生:老師,我還發現作者在文中的“推理”及“想象”這株柳樹時,不僅僅是在寫柳樹,好像在教育我們。
師:以前我們學過類似的文章嗎?
生:學過……(借物育人)
師:是啊。可是作者為什么要這樣來安排這些事例的呢?能不能不寫呢?
生:沉思。
生:我發現,這樣寫的優點的確是更突出“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相差何遠呀。
師:是的,作者在想象與推測中就考慮到了這一點,雖然都是柳樹,但是在霸河平原河水邊的柳樹及易生長。可在青海高原上得的這株柳樹,“命運給予他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他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蔭。”這就是作者對比的的巧妙之處。
二、回顧全文,總結學法
師:現在學完了課文,你再來給課文分一分段,并概括一下每個段落的大意。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得又快又好。
生:我把課文分成五段。第一段(1-2)寫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柳 樹。第二段(3-5)寫柳樹的外貌第三段(6-7)寫我的猜測。第四段(8)寫 我家鄉的柳樹。第五段(9)點明題旨。師相機板書。
師:你真是一個善于總結的學生。其實這就是散文的一般寫作形式:看到的-想到的-推測想象。文章詞句華麗,語言流暢、氣勢磅礴,恰當的想象是描寫事務特征的語言更具感染力,有力突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
三、回顧段意、學習概括主要內容
其實上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他一定的方法。下面我們總結一下幾種方法:
1、段意合并法。(先把文章劃分好段落然后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再把
段的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概括,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2、六素串聯法。(寫人寫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等六大基本因素。因此,概括這些文章的主要內容時,我們就只要把幾個要素弄清楚了,用詞語竄連起來,就是該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3、題目擴展法。(有的文章是以題目命題的,我們就可以根據題目去閱讀,追朔文章的主要內容在以此基礎擴展開來,從而擬顯出文章主要內容。
4、中心句概括法。(這種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中心句來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
5、問題概括法。作者寫一篇文章,往往是圍繞一個中心,抓住幾個問題,按一定的順序寫的。讀寫一篇文章,我們可以想一想,作者所要說明的那幾個問題?把這幾個問題概括起來,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6、取主舍次法。(對寫了幾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據他的主要的概括他的主要內容。)
師:結合以上的幾種方法,我們就來給課文歸納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
生: 本文是按照第五種:“問題概括法”分段的。
師:請你根據這一方法給課文歸納主要內容好嗎?
生:本文描述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的活下來的故事。
教學、反思:
這一篇散文告訴我們:這棵柳樹的“神奇”主要體現在:生長在青海高原惡劣的環境里,能在別的柳樹生存不了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而且枝繁葉茂,生意盎然。作者因此產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覺。文中作者不僅僅在寫柳樹,同時也在寫人,以此來表現對待人生的態度,告訴人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運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滿希望,憑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去努力,生命就會產生奇跡。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只要我們堅定信念,勇敢面對,就一定會成為生活的強者。根據課文的內容,可以分為五段,并指導學生概括段意。在教學課文的同時層層深入文章的中心,讓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達到了文道結合的效果。
其次,在指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時候,我先讓學生復習已經學過的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方法,在教幾種新的方法給學生、最后讓學生按照上述方法進行歸納主要內容。這樣給學上留下更深的印象。
如何抓詞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堂實錄的思考 篇13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明確讀文重點
1.回憶寫柳的古詩,介紹柳樹常識
你見過柳樹嗎?請學生說說自己對柳樹的印象。提示學生回憶賀知章的《詠柳》,用自己的話或積累的詞句等介紹柳樹
2.板書課題:提出問題并討論
(1)齊讀課題,請幾個同學讀題,思考為什么這么讀?
。2)從課題“青海高原一株柳”想到了什么?
學生估計會說:想知道“這是一株怎樣的柳?”——形;“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株柳?”——神;“從這株柳上受到什么啟發?”(“這株柳有什么魅力?”)——韻。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受
1、學生自讀課文,把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努力讀正確流利,思考,你覺得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是怎樣的一株柳樹呢?
2、師指導朗讀書寫生字。
深邃 一茬兒 虐殺 摧毀 堅韌 鐵錠
3、檢查朗讀(3、5、7、9)
4、這是一棵怎樣的柳樹?
板書:神奇、堅強、枝繁葉茂、高大挺拔、有著頑強生命力……
三、讀講第5節,感受柳樹的旺盛生命力。
1、這是一株高大挺拔的柳樹,這是一株有著旺盛生命力的柳樹,文中用一節具體描寫柳樹的樣子?
2、交流:
扣住“兩合抱粗” 板書:粗壯 (練讀)
“百十余平方米” 結合教室長7米,寬6米) 板書:高大 (練讀)
“綠得蒼郁,綠得深沉”
“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
怎樣的綠色?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堅強)能讀出這種感覺嗎?(看圖、想象畫面、齊讀)
3、師:面對高寒和缺水,它居然長得這么好。所以作者說這是一株——(出示第二節,生齊讀)
過渡:這株柳,它生長在怎樣的青海高原上,它的神奇究竟在哪?
四、讀講3-4節,感受青海高原的蒼涼。
1、作者花了不少的筆墨寫了青海高原,輕聲讀3-4自然段,走進青海高原。
2、聯系課文,談談你眼中的青海高原?
扣句:
。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處,面對廣袤無垠的、青草覆蓋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云團,心頭便彌漫著古典邊塞詩詞的悲壯和蒼涼。
a.學生談感受,出現哪些詞語?(荒無人煙、寸草不生、荒涼、死氣沉沉)
b.出示邊塞詩詞,自讀感受 。
《從軍行》王昌齡:“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涼州詞》王之渙:“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出塞》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c.指名選擇讀詩句,談感受,體會青海高原的悲壯、蒼涼。再讀第2節,體會。
。2)我站在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連綿的鐵鑄一樣的青山,近處是呈現著赭紅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樹。沒有樹族的原野顯得尤其簡潔而開闊,也顯得異常的蒼茫。
a.學生談感受 (沒有一絲生機)
b.扣住“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樹” 朗讀。
3、思考:作者是寫柳的,卻花了不少的筆墨寫了青海高原,你覺得有必要嗎?為什么?
a.(環境襯托、烘托,更突出柳樹的堅強。)
b.我們寫作文時,你覺得什么時候可以用?
c.學生舉例:清潔工(嚴寒冬天、炎熱的夏天)郵遞員(風雨)高興的心情(優美的環境烘托)
d.展示作文片斷:北風呼呼地吹著,把馬路上的參枝枯葉吹得到處亂飛。抬頭仰望天空,灰蒙蒙的一片。天氣冷得要命,即使把自己裹成“企鵝”,還是感覺陣陣寒意迎面襲來。
4、走進青海高原,每個人都感到蒼茫、悲涼,但恰恰是在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樹,一株只適宜在江南生長的柳樹,生長起來,壯大起來,造成高原……風景,這是為什么?下節課繼續學習,相信你對“神奇”會有更深的體會。
本文作者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并抓住了事物的特點,運用形象貼切的詞語來描寫。語言準確、凝練,特別是運用聯想與想象,使得語言更加活潑,富于變化。課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地猜想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地生活下來,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麗而獨特的風景,贊揚了柳樹偉大的生命力。所以課堂上我不斷要求學生積累文中的優美詞語與段落,并提供了一些相關的文學作品,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提了一些如貝多芬、霍金、桑蘭、夏洛蒂·勃朗特等的事,讓
我把教學重點定為通過對文本的讀、思、議、悟,體會作者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火花,體會這棵高原柳樹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惡劣環境中能成長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長過程中透出的那種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神奇三,它是一個不屈于生命,頑強抗爭的群體的縮影,給人以無限的啟迪。
如何抓詞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堂實錄的思考 篇14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一起讀第15課——《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檢查初讀情況。
1、課文都預習了嗎?打開書,把你覺得最難讀的地方再讀讀。
2、咱們先來檢查一下生字新詞,請看大屏幕。
出示:
廣袤無垠 鍛鑄 萌發 抱怨
青石嶙峋 蒼郁 虐殺 畏怯
深䆳 鐵錠 摧毀 韌勁
凝滯 巍巍然 起死回生 艱苦卓絕
3、咱們豎著看,屏幕上有四組詞,請大家先自己讀一讀。(生自由讀)
4、指名讀
正音
虐:注意鼻音n(師演示字的演化)(一邊講,一邊板書)
5、咱們掃清了攔路虎,再來挑戰一下難讀的句子。
{出示:
。1)自古以來,人們也許年復一年看到過,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許熬過了持久的干旱,卻躲不過更為嚴酷的寒冷。
。2)我依然渲染在想象的世界里: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過多少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條。
。3)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也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存環境抗爭,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終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壯麗的風景。
6、難讀的句子也被我們攻克了,咱們再來看看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
7、好,咱們來分個段,讓王老師助你們一臂之力。請你們根據段意來分。
出示:
。 )一株柳樹巍巍然撐立于蒼茫的青海高原之上,成為一方獨特的風景,給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與感召。
。 )作者猜測和想象這株柳樹在高原嚴寒與雷轟電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
8、哪幾個自然段寫了“一株柳樹巍巍然撐立于蒼茫的青海高原之上,成為一方獨特的風景,給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與感召。”哪幾個自然段寫了“作者猜測和想象這株柳樹在高原嚴寒與雷轟電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
9、第一、二自然段是課文的第一段,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概括這段段意?(找關鍵詞的方法)
10、你覺得第一、二自然段的關鍵詞是什么?你來試著概括概括。(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佇立在青海高原上讓作者感到望而生畏。)
12、咱們概括時要做到準確、簡練、通順,才能概括得更好。課文還剩8、9自然段了,你認為該怎么分呢?試著概括段意,(概括段意時,可以合并自然段的段意這又是一種概括段意的方法。)
三、初見柳樹,走進青海高原。
1、咱們來看看這株柳樹是什么樣的?請同學們自己讀讀第五自然段。(出示:第五節)
2、誰來讀?(指名讀)
3、這就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水邊極其平常的柳樹,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引讀: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因為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那就讓咱們走進青海高原吧!請同學們默讀第3、4自然段,細細地讀,將文字讀成畫面,看看展現在你眼前的青海高原是一番怎樣的景象?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4、你眼前的青海高原是什么樣的?給你什么感覺?你從哪里讀出來的?你來讀。
▲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處,面對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云團,心頭便彌漫著古典邊塞詩詞的悲壯和蒼涼。
(廣袤無垠:廣闊無邊,大得沒有邊際。
青石嶙峋:山峰、石頭突兀,重重疊疊。
藍天的顏色厚重,大塊大塊的云團留在天空中,一動不動,死氣沉沉。)
青海高原古時候就是邊塞戰場,詩人們用凝練的語言將青海高原的荒涼寫于詩中,你知道哪些邊塞詩?好,咱們來欣賞幾首。
{出示: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1)羌笛的哀婉,長云的凝重,無不讓青海高原籠罩在蒼涼的氛圍中,誰再來讀讀這句話。
▲出示:我站在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連綿的鐵鑄一樣的青山,近處是呈現著赭紅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樹。沒有樹族的原野顯得尤其簡潔而開闊,也顯得異常的蒼茫。
。1)你看見了什么?給你什么感覺?從哪里讀出來的?你來讀。
“站在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連綿的鐵鑄一樣的青山,近處是呈現著赭紅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樹。”這就是廣袤無垠。
三、再見柳樹。
1、在這異常蒼茫的青海高原,作者卻驚見了一株柳樹。讓我們再來看看這株柳樹。
出示:第五節
2、你們再讀讀,此時此刻,你又有什么感覺?
指名讀
3、難怪作者走到李家峽水電站總部的大門口,一眼就瞅見了這株大柳樹,不由得“哦”了一聲,難怪作者會這樣驚訝,(引讀------這株柳樹怎么會生長起來壯大起來,造成高原如此壯觀的一方獨立的風景?
四、總結過渡
這株柳樹是怎么在這塊蒼涼的土地上,神奇地生長起來的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