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詞語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堂實錄的思考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認為,小學一至六年級每一課生字學習都是重點。確實,有效理 解詞語,是正確把握課文內容,深化內涵的基礎和前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著名文學家陳忠實的作品,詞句堆砌華麗,語言流暢,氣勢磅礴,恰當的比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寫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也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了相當的難度。下面我就以這篇課文為例,談談如何抓住詞語,豐富課文內涵。
一、扎實有效,理 解詞語。
理 解詞語意 思,這是基本的學習手段,雖然學生在之前的語文學習中,已經認識理 解了很多詞語,但面對一些新詞的時候,學生依然會一知半解,甚至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有的時候,不一定需要查字典,只要我們老師進行稍微點撥,就可迎刃而解了。我采取了字面剖析、巧用近義詞、聯系上下文、對比詞義、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來授學生以“漁”。當然,教無定法,唯有從學生實際出發,進行鉆研,才能取得不俗效果。
1、字面剖析
案例:
學生:“鍛鑄”這個詞語我不懂。
老師:那你就字形看看,這個詞語跟什 么有關?
學生:有“金字旁”,跟金屬有關,我想,就是煉鐵吧!
老師:對的!你知道煉鐵的過程嗎?
學生:就是將金屬在火中一次次煅燒。
老師:是的。鍛:將金屬加熱到一定溫度使之變形;鑄:將融化的金屬倒進模子里冷卻。每一塊好鋼好鐵的誕生,非得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鍛鑄不可!再讀讀這句話,想一想,這里的“鍛鑄”是什 么意 思?從這個鍛鑄中你感受到了什 么?
學生1:這是一個經受了很多磨難的過程。
學生2:我想到了“飽經風霜”這個詞語。
學生3:是指這株柳在青海高原上歷經了千辛萬苦。
反思:漢語的構字方法有很多: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構詞方法有很多:偏正、動賓、動補……像這類可以 “顧名思義”的詞語也有很多,我們可依據造字構詞方法,對詞語進行有針對性地猜度。在這篇課文中還有“不可思議”、“寸草不生”、 “虐殺”等,只要我們老師引導得當,學生都能夠憑借自己的已經有的知識積累理 解詞語。
2、巧用近義詞
案例:
學生:什 么叫“廣袤無垠”呢?
老師:這里指什 么“廣袤無垠”?你覺得它的近義詞可以是什 么?
學生1:指高原廣闊無垠
學生2:廣闊無邊
學生3:遼闊無邊
學生4:無邊無際
老師:這就是廣袤無垠的意 思。
反思:“廣袤無垠”這個詞語對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后面的“無垠”,陌生的是前面的“廣袤”。因此,我就利用其特點,請學生來說說這個詞語的近義詞是什 么,這樣就化難為易。其實,除了采用近義詞,有的詞語也可以用說反義詞的方法來理 解。
3、聯系上下文
案例:
句子:“這株柳樹……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
老師:這個“韌勁”你是怎么理 解的?
學生:它讓我想到柳枝,彎曲度很大,很難把它折斷。
老師:那在這里它又引申為什 么意 思呢,請你聯系上下文看看。
學生:我想,它是說這株柳樹在困難的條件下,惡劣的環境下,沒有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