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通用17篇)
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
在第一課時研討時,我上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這次去無錫有幸又聽了兩位老師執教的這一課。
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迥異,正如李偉平校長在評課時所說的錫師附小承老師的課精致、細膩;而南京百家湖小學王老師的課粗獷、豪放。
承老師的課可以說是扎扎實實的課,他把教學設計成五個環節:一、復習,回顧灞河邊柳;二、對比,感受柳樹形象;三、品味,感受高原特點;四、想象,感受生命奇跡;五、回歸,深化課文主題。領著學生一步一步地學,在說課的反思過程中他意識自己的問題,覺得自己扶得太多,沒有放手讓學生去學。如果用新基礎的理念去評這節課,我想這一定不是一節好課,因為老師沒有把課堂還給學生。但從有效教學的角度去講,這無疑又是一節好課。
承老師的課堂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我想就我感受最深的多媒體的使用來聊聊承老師的課。
如何使多媒體的使用恰到好處是我們每個老師所追求的,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常為什么時候使用多媒體而困惑,我們常常發現當給孩子們展示多媒體課件時,他們的注意力往往會過多地集中到課件上,不但沒有對教學起到幫助,反而降低了教學效率。李偉平校長對多媒體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倡用多媒體,畫面少用,音樂多用。”
畫面少用 就拿承老師的課件來說,課文中的那一株柳樹,書上描述的是“大約有兩合抱粗”、“樹陰覆蓋了百十余平方米”。承老師在搜索了許多的網站后,仍沒有找到這樣一株柳樹,最后勉為其難地掃描了課文的插圖,其實插圖跟所描述的也相差甚遠。李偉平校長建議:既然找不到這樣一株柳樹,何不讓學生去自由地發揮想象,有了老師給出的圖片,不但限制了學生的想象,而且使學生的思維定勢了。
音樂多用 在教學第三部分,感受高原特點時,課件展示了一幅蒼涼的高原景象,同時一種悲壯的音樂響起,老師和學生一起朗誦起古典的邊塞詩詞。我想經過這樣的渲染,學生對文章中作者所描述的青海高原“在青海高原,每走一處,面對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云團,心頭便彌漫著古典邊塞詩詞的悲壯和蒼涼。”會有更深刻的感悟,同時詩詞的出示也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在教學第四部分,感受生命奇跡時,針對抽象的“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和“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承老師把這異常抽象的自然現象變得十分形象,他播放了一段音頻資料,讓學生對高原的惡劣氣候可以說有了切身的體會,從而對青海高原上的這一株柳樹頑強毅力和韌勁有了更加直觀和強烈的感受。
在教學最后一部分,深化課文主題時,這一部分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承老師更是沒有忘記音樂的渲染作用,激昂的音樂配合著充滿朗誦,把教學推向了高潮。在老師的范讀后,從學生的再次朗讀中讓人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
多媒體要用,但也不能濫用。如何使多媒體的運用恰到好處,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去探討。
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2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語言優美、寓意深刻的寫景散文。課文以酣暢淋漓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這棵柳樹雖然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有著頑強精神的、神奇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
全文首先用兩個自然段點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從青海高原這株柳樹生長環境的惡劣和這株柳樹的巍然撐立寫出其強大的生命偉力,繼而猜測和想象那株柳樹存活、長粗的生長過程,進一步體現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頑強毅力,接著又寫了家鄉灞河柳樹的極易生長,從側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與命運抗爭。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話語點明了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從而揭示出人生哲理。本課的教學,我運用有效教學的策略,讓學生思維充分活躍,課堂精彩連。
導入部分,為了引導學生感受青海高原上的極其惡劣的環境,我采用的策略是,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幾組詞語,朗讀中感受蒼涼和惡劣的環境特征,為下文感受這株柳樹的神奇作鋪墊。
合作學習的目的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在互動過程中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在學習課文第5自然段,感受柳樹的神奇環節,我讓小組合作學習,圈畫出描寫這株柳樹神奇的詞語,在邊上寫上自己的體會。小組成員每人交流一句,通過朗讀展示。最后上臺交流,并與臺下學生互動。學生在合作中先整體感知后逐句品讀、感悟,學會了學習語文的方式——多讀多想,就能讀懂語言文字背后的東西,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抓關鍵詞語理解談體會。學生通過“兩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實而堅硬”等感受柳樹外在的神奇。“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這兩句抓住“鍛鑄”、“巍巍然”、“撐立”感悟到這株柳樹頑強的生命力和內在的神奇!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合作技能;可以獲得更多的自尊;可以間接提高學業成績。
自主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學習方法。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過程,以取得行為復雜層次更高的學習成果,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對內容進行推理,解決問題,能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感受柳樹的頑強這一環節,我就讓學生默讀、自學、再同桌交流。這里主要側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從“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三個“多少”感受到柳樹經受這樣的摧毀次數如此之多,但它卻頑強地“撐立”著,有了一定要撐下去、活下去的信念,才創造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通過“讀句子—找詞語——談體會”的步驟體悟語言文字所蘊含的內涵。交流、補充、品讀……學生體驗獨特,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傾聽者的角色,適時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習作者想象、對比的方式,在想象和對比中進一步感受高原柳頑強、堅持不懈、敢于同命運作斗爭的精神。課堂上,注重與學生互動,如師生共同板書、配合接讀、朗誦,對于課文中心的感悟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
學到最后,我說:同學們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此時在你心中,僅僅還是一株柳樹嗎?你由這株柳樹想到了什么呢?請大家來說說:望著這一株柳樹,我想到了……這樣深化了文章中心,引導學生由一株柳想到具有柳之精神的人,獲得人生的啟示。
有效教學策略在課堂上的運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把課堂這個舞臺還給了學生,學生自己承擔起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學生是自己的老師。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課堂更加精彩!
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借高原上柳樹的獨特形象和作者的合理想象,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身處逆境時所表現出來的強大生命力。抓住“撐立”體會作者對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敬畏與贊美,進而感悟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3.學習“對比”“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學習目標:
1、抓住重點詞句,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及身處逆境時所表現出來的強大生命力。
2、感悟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收集具有頑強生命力的人或事的感人故事。
教具:白板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導入課題:(提前板書課題)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15課《青海高原一株柳》,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上節課,我們已經通過3、4自然段了解了青海高原,誰來說說,青海高原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說)
在蒼茫與荒涼、環境惡劣的青海高原上,長著這樣一株柳樹,它造成了高原壯觀的一方獨立的風景。
2.明確目標:這節課就讓青海高原這株柳樹再次走進我們的心中,去感受它的神奇,去感悟它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課件出示:感受柳樹神奇 感悟人生哲理)
3.預期效果:用心地品味語言文字,你一定能有所思考,有所收獲。
二、民主導學:
一讀柳樹,走近柳樹品 “神奇”。
上節課已經初讀了課文,你還記得直接描寫柳樹的段落嗎?
任務一:
下面請大家自由地、用心地讀讀第五自然段,邊讀邊劃出能體現柳樹特點的詞語,說說你看到了一株怎樣的柳樹?畫好的同學試著把柳樹的這些特點讀給你的同桌聽。
自主學習:
生自己劃,師巡視指導。
展示交流:
你可以用眼神、用高舉的手、用坐正的身體告訴老師,你已經準備好了。
課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可以交流了嗎?說說你看到了一株怎樣的柳樹?
預設1:我看到了一株高大粗壯的柳樹,我是從“兩合抱粗”看到了它的粗壯,從“百十余平方米”看到了它的高大。(學生板書:粗壯 高大)
預設2:我看到了一株枝干粗實而堅硬的柳樹,我是從“生鐵鐵錠的色澤”看出來的。
在作者看來,那粗壯結實的枝干就是一塊經過大自然鍛鑄的生鐵鐵塊。鐵錠是古代紡機上用的`用生鐵鐵塊鍛鑄的大鐵塊,色澤灰暗。敲一敲,似乎能夠聽到像金屬發出來的聲音,聽起來很堅硬。多么形象的描寫!試著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學生板書:粗實 堅硬)
孩子們,這么一讀,柳樹粗實而堅硬的枝干就印在我們腦中了。
預設3:我看到了一株葉子綠得蒼郁和深沉的柳樹,我是從看出來的。
評價:這些詞很重要,也把它們圈住。(學生板書:蒼郁 深沉)“郁”是郁郁蔥蔥,“蒼”是飽經風霜。那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會變得深沉?
預設1: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變得深沉。
預設2:經歷了風雨也會變得深沉?
孩子們,這株柳樹的樣子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它的外形——高大粗壯,枝干——粗實堅硬,葉子——蒼郁深沉,老師覺得這些詞來描寫柳樹都很普通,但在作者眼里,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造成了高原一方獨立的風景。(教師板書:神奇)孩子們,如果長在平原,長在水邊,那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而這樣高大、挺拔的柳樹竟是長在——蒼茫荒涼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不同尋常。連起來讀一讀這一段,讓我們記住這株不同尋常的柳樹!一定要注意我們剛才圈出來的這些詞語。(課件出示點紅勾住詞的第五自然段)
面對這株不尋常的柳樹,作者發出了這樣的贊嘆“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課件點紅“撐立”)你們看這個撐立的“撐”,提手旁加個掌,手掌用力就是撐。那么同學們,難道這個撐立僅僅是寫出了這株柳樹高大粗壯的樣子嗎?在蒼茫、荒涼的青海高原上,這株柳樹向上生長需要撐立,向下扎根也需要撐立,頂天立地更需要撐立。看到這個“撐立”,你想到了什么?
過度:文中的作者也注入了這株柳樹猜測與想象!讓我們隨著作者的猜測與想象一同走進柳樹的生活歷程。讀了之后啊,我相信你對這個詞含著的意思會有更深的理解了。
二讀柳樹,走進柳樹生活歷程,感悟“撐立”,啟示人生。
任務二:
默讀課文6,7自然段,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來特別的不容易?
(1)把相關的句子畫下來,并及時寫下自己的感受。
(2)批注完的同學可以小聲地和你的同桌交流。
自主學習:學生邊讀邊批注,同桌交流,教師隨機指導學困生。
展示交流: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來特別的不容易?
●想象:持久的干旱和嚴酷的寒冷
預設1:我從“風從遙遠的河川……”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來特別的不容易。
預設2:我從“自古以來,人們也許年復一年看到過,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許熬過了持久的干旱,卻躲不過更為嚴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來特別的不容易。(學生板書:干旱寒冷)
你知道高原上最冷的時候有多少度嗎?(達到零下六十度,滴水成冰,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這就是“嚴酷的寒冷”)。持久的干旱能持續多長時間呢?
小結:孩子們,一株柳樹能做到支撐、忍受、堅持,還有什么能把它難倒?所以,持續的干旱把這一茬柳樹苗子全毀了,只有這一株柳樹——奇跡般地保存了生命。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然而這株柳樹卻——造就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奇跡般地發芽,奇跡般地存活,確實不易呀!
過渡:太不容易了,還有嗎?
●想象:屠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和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
預設:第七自然段: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過多少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這是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
1、這段話告訴我們,柳樹經受的考驗還有——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和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
這個“虐”字,同學們拿出手跟老師寫,特別容易寫錯。上邊是虎字頭,下邊是橫,然后是豎折橫。虐是殘酷的虐待,屠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和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沒有體驗肯定想象不出有多可怕。你們聽(課件:風雪聲、雷轟電擊)這就是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和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它們像無情的殺手在摧毀這株柳樹,你能想象柳樹在遭受摧毀時無助可憐的樣子嗎?你仿佛看到它——
預設1:我仿佛看到它東搖西擺的,柳枝被吹掉了。
預設2:我仿佛看到這幾株柳樹慢慢地被連根拔起。枝頭都斷光了。
預設3:我仿佛看到這幾株柳樹枝干被很厚的雪壓斷了。
評價:是啊,柳樹就在遭受著這樣的摧毀,我們有了體驗之后再來讀讀這二個詞組。(點擊變紅:“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 “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
2、這里的高原風雪和雷轟電擊與我們見到的一樣嗎?在蒼茫、荒涼的的青海高原上,遇到那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和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時,只有它在頂,只有它在撐,想想這些,再來讀讀。
孩子們,聽出來了嗎?這就是(我們一起來讀)——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這就是——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
感悟柳樹頑強的生命力
3、盡管高原上的風雪雷電是這樣的兇狠殘暴,柳樹害怕了嗎?而是——(點擊變藍: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被劈斷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條。)誰來一個人讀讀這二個半句。你讀。
他在拼命地熬啊,挺啊,堅持啊。誰再讀?(生讀)它這是在跟死神較勁呢,是吧?大家一起來讀讀這二個半句。讀。(生齊讀)它就是這樣撐過來的。同學們,柳樹經受摧毀僅僅是難得一次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你們看這里用了幾個“多少”?(點擊加重點號)誰能讀好幾個帶“多少”的短句。是啊,讀“多少”時,這個“多”字音調可以上揚一點,你再來讀。這幾個“多少”寫出了柳樹遭受的摧毀是多么地頻繁。但柳樹畏怯了嗎?(沒有)沒有畏怯,(引讀)而是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
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被劈斷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條;被劈斷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評價:可見,它這種一定要撐下去的決心是多么地大呀。
4、同學們,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到很多時候,也許當它被折磨得死去活來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的時候,他會怎么鼓勵自己的呢?
5、這是一種怎樣的撐立啊同學們?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
預設:頑強、堅持不懈、不畏艱難、堅強不屈、勇往直前、不屈不撓……(學生上臺板書)
小結:就是這樣一株柳樹,它巍巍然撐立在蒼茫、荒涼的青海高原上,正是因為它長時間這樣的撐立,接連不斷地創造著生命的奇跡,成就了高原上一方壯麗的風景(師完善板書)的確不容易呀!
對比:與家鄉灞河邊的柳樹
1、快速瀏覽課文的8自然段,從家鄉灞河的柳樹中你又讀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什么?
預設:家鄉柳樹越是“極易存活”,我們越感到高原柳樹的存活之不易;家鄉柳樹越是“極速生長”,我們越感到青海高原這株柳生長之不易。從而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板書)對比是為了襯托——柳樹生存的不容易。可見作者的獨具匠心!
2、指學生板書:讀到這兒,我們對這株不屈不撓的、堅持不懈的、堅強……的柳樹油然而生敬畏之情,讓我們帶著這樣敬畏的心情讀讀這株柳樹,讓它佇立在我們的心中。老師給大家配上音樂。
過度:難怪作者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我想,作者敬畏的不僅僅是它的形象,更是它對命運的抗爭。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出示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三、檢測導結:
1.目標檢測:
這段話僅僅是在寫柳樹嗎?老師在讀這段時,不由得想到了許多。我相信大家也一定深有感觸。請大家再靜靜地默讀這段,你想到了什么?
2.結果反饋:(學生自由發言)
老師從你們的表白中,感到你們在說柳,也賦予了樹人的情懷。其實作者寫柳,也在寫人。作者寫柳的生長歷程,也在寫人的生活經歷。這種寫法叫——借物喻人。(教師板書)
3.總結反思:
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有遺憾的地方嗎?
總結:作者敬畏柳樹頑強的精神,也在敬畏具有柳樹這種品格的人。孩子們,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運在不斷地考驗著我們,當我們面對挫折時,你一定要想起——青海高原一株柳!當我們歷經磨難時,你也一定要想起作者的這句飽含哲理的話——(生讀紅色字體部分)
板書設計: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畫成一棵樹:
神 奇
干旱 寒冷 粗大 濃密
高原 風雪 撐立 粗實 堅硬 對比
雷轟 電擊 蒼郁 深沉 借物喻人
頑強 不屈不撓 堅強不屈
堅持不懈 堅韌不拔 百折不撓 不畏艱難
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4
它是一株柳,一株神奇的柳,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樹。它是一個神話,一個奇跡。它造就了青海高原的一方壯麗的風景。
它就是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柳樹。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和灞河邊的柳樹,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卻相差很遠。青海高原的那株柳樹,擁有了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狂風吹不倒它,大雪壓不倒它,雷電轟不滅它,連命運都無法毀滅它。它為了生存努力、努力、再努力,堅持、堅持、再堅持,從而成就了那片綠陰;而現在的我們,就像灞河邊的柳樹,生活在舒適幸福的環境下,遇到困難就很容易退縮,所以也很容易錯過了明天成就的陽光。
這株柳樹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了下來;而現在的我們缺少的正是這股毅力和韌勁,做事總不能善始善終。
這株柳樹不向命運屈服,復蘇了被凍死,凍死了又復蘇;而現在的我們往往承受不了打擊,一次挫敗便垂頭喪氣,甚至失去信心,很難像柳樹一樣振作起來。
這株柳樹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之后才長得粗實、挺拔;而現在的我們似乎在這方面遠遠不如這株柳樹,我們的努力,我們的付出與這株柳樹比起來,真的是“九牛一毛”了。
再想想身殘志堅的霍金,不斷受辱的夏洛蒂,生活窮苦的阿炳、雙目失明、雙耳失聰明能干的海倫·凱勒……這一個又一個逆境成才的人,不都與命運搞爭到底了嗎?
這雖然是一株柳樹,但它卻給予了我(們)許多的啟迪。這株不同于一般的柳樹所具備的品德,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學習。
[出處:宜興市桃溪小學六(1)班]
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聽寫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2、學會本課8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詞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是所表現出的強大的生命力。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是所表現出的強大的生命力。
教學難點:
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是所表現出的強大的生命力。
教具準備:
錄音,投影(小黑板)
課前先學:
回憶或介紹寫柳的古詩或文章。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題解題,明確讀文重點
1、回憶寫柳的古詩,介紹柳樹常識
(1)賀知章的《詠柳》
(2)結合有關資料介紹柳樹
2、板書課題:提出問題并討論
(1)本文能不能用一個柳字做題目,用一株柳做題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題目有什么好處?
3、教師示范讀
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這篇課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的什么內容?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受
1、學生自讀課文,畫出文中生字詞語
小組交流學習,實在不懂的作上記號。
自由讀課文,將自己認為寫的比較好的詞語和句子圈點勾畫出來;借助工具書或討論理解字詞,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記號。
2、學生分節讀課文,隨時糾正,指名說說不理解的詞語。
3、整體把握,建立印象。
三、學習寫字
1、師重點指導,學生寫字
2、展示評議
四、布置作業
1、讀熟課文
2、抄寫課文生字2遍。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青海高原一株柳》,請大家把課題齊讀一遍。
二、學習課文
1、提問: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知道這株柳樹是什么樣子的,課文哪個自然段寫了柳樹的樣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請一位同學把第五自然段讀一遍,這個自然段共幾句話?四句
大家把這個自然段仔細地讀一遍,想一想,這株柳樹有什么特點?指名回答
交流:
(1)兩合抱指的是什么?請學生演示,說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指導朗讀:讓我們一起把這段話再讀一遍,體會柳樹的高大粗實和生命的偉力。
2、這株柳樹長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們這里一樣嗎?請大家自由讀課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們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圖,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邊塞詩詞?同桌先討論討論。交流: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在這樣的環境中,作者看到了這株柳樹,他覺得怎么樣?用書上的詞:神奇
指導朗讀:讓我們帶著這種神奇的感覺讀課文的3、4自然段,指導哦的讀音。
3、為什么說是唯一的一株柳樹呢?還有沒有其它的樹呢?為什么?那這株柳樹是怎么長起來的?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這株柳樹的生長過程?6、7
請大家默讀6、7自然段,劃出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語句,等會我們來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
(2)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讓我們再來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圖,講述:是啊,環境是多么惡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稱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兩季連續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氣溫很低,最冷的時候達到零下二十多度。在這樣的環境中,這株柳樹竟然活了下來,真是一個奇跡!
(2)從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體會到了什么?
這是一株怎么的柳樹?讓我們用贊美的語氣再來讀一讀第五自然段。4、課文寫到這里已經很完美了,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家鄉灞河邊的柳樹呢?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第8自然段,
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一樣嗎?
你能用書上上的詞來概括出灞河邊柳樹的特點嗎?如果說灞河邊的柳樹是婀娜多姿、風情萬種的話,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樹就是 、 的?
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歡哪里的柳樹?你呢?為什么?
作者是借灞河邊的柳樹來反襯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樹的頑強。
5、出示:最后一個自然段
指名讀 理解意思 齊讀
三、拓展:
站在這樣的柳樹跟前,我想起了一個人,一個我們在五年級學過的課文中的人物司馬遷
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終于寫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記》。
站在這株柳樹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你想到了哪個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四、總結課文
這篇課文的的題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樹來贊美有著這種精神的人,我相信學了這篇課文之后,同學們一定會在自己的心中種下這株柳樹。最后送給同學們一首歌,用這首歌來結束我們這節課。
五、作業:
①( )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們( )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 )扼住命運咽喉的人,( )能創造生命的奇跡!
③( )遇到怎樣的困難,我們( )要勇敢面對,成為生活的強者!
板書設計: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壯觀而獨立
粗
神奇 形狀 枝干 葉子
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6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復習青海高原的地理環境
2.新授這是怎樣的一株柳
3.這樣的柳是怎樣長成的
4.與灞河的柳對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頑強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學理念
追求簡約而豐滿的語文課堂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課
1.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誰來說說青海高原的地理環境給你怎樣的印象?(一望無際、連綿的山脈、高寒、干旱、蒼涼悲壯)
2.是啊,在廣袤無垠的沒有樹族的蒼茫原野上,長著唯一一株大柳樹,驟然間給作者一種怎樣的感覺?(驚奇、驚訝、神奇)
3.打開書,讀課文第二節
二)這株能佇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樹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找找書上的文字,認真地讀一讀,好好品味品味,它與那些長在平原水邊極其平常的柳樹有什么不同?
(媒體出示:課文第五小節文字及南方柳圖)
學生交流,教師總結
通過比較,我們知道這株柳樹不但枝干粗實而堅硬,而且葉子綠得蒼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撐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個生命的奇觀。難怪作者發出這樣的感嘆:讀第二小節
三)這株柳樹在青海高原這樣的環境中,是怎樣扎根存活,又是怎樣長成如此粗壯高大的呢?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第6、7小節,再聯系上下文填空:
1、這株柳樹在其他柳樹無法生存的環境中活下來并生長壯大,要經歷一年又一年----------,經歷一年又一年---------------,要經歷一次又一次----------------、-------------------。它沒有抱怨----------------,沒有畏怯-----------------,而是--------------------------,以-----------------,成了高原上一方壯麗的風景。這使我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語:----------------------------------------。
難怪作者全國作協副主席陜西省作協主席陳忠實對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讀第二小節
2、連起來讀填空的句子
3、讓我們帶著同樣崇敬的心情來讀一讀6、7小節
四)陳忠實的家鄉在西安灞河,據史料記載:灞河兩岸,筑堤五里,栽柳萬株。每到春天,柳絲婆娑,柳絮飛揚,是一大奇觀。唐朝時設有驛站,人們多來此迎送賓客,折柳贈別,依依話別,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贈別成了特有的習俗。無數的文人墨客把柳寫進詩詞中,如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陳忠實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筆墨來寫家鄉灞河之柳呢?
1、(這是對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剛,美在一種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兩種狀態:要么順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處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創造奇跡。我們人也一樣,你有沒有想到你身邊或影視作品中類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蘭、霍金、張海迪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處逆境,只想著別人的幫助,社會的救濟,自己一點也不思進取,這樣的人可能會得到人們一時的同情,但永遠也得不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佩。
五)讓我們懷著跟作者一樣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讀課文最后一段。
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7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而課堂又是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重要陣地。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在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需要重點探討的一個熱點問題。在聽了孫敏亞老師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課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讀為主線,讓學生“感知——感受——感悟”
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言語實際活動是語文課的基本任務。本課在執教時,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由“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
比如在導入后不久,師生交流了青海高原這株柳樹是一株怎樣的柳樹的問題,學生回答“粗壯的”、“高大的”、“蒼綠的”、“生鐵鐵錠”……孫老師在歸納完這些特點后,讓學生再用朗讀來感受這些特點,及時鞏固了這株柳樹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
還比如在教學六、七自然段時,在感受這株柳樹所受的各種考驗的時候,孫老師始終堅持讓學生用讀來體會柳樹的頑強精神,并且還讓學生自己評議。一位學生在評價同學的朗讀時說:“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很厲害,應該有力一些。”于是孫老師就讓這位學生也來朗讀一下。學生在這樣的評議和朗讀實踐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體會到柳樹的精神。
孫老師在教學地時候,不僅給了很多學生當眾朗讀的機會,還恰當地運用了默讀、引讀的方式。有人說,高年級的課堂,應靜下心來,多一些思考的時間。而孫老師就是很好地運用默讀的方式,使學生能沉下心來細細品讀文本,這切實鍛煉了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引讀這個畫龍點睛般地運用,則使學生進一步被柳樹的頑強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能給學生充分地練、講、讀,把目標不折不扣地完成,學生會有更大的收益。
二、自主合作,讓學生“參與——開放——生成”
《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語文學習。為此,教師營造一個能夠讓每個學生都愿積極參與,都能自主選擇的開放的融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學習活動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質,是很重要的。孫老師把這個學習環境就營造得很好。
比如孫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六、七自然段的時候,就要求學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寫批注,然后再全體交流。交流時,孫老師也沒有完全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師生在和諧的談話氛圍中把柳樹不屈不撓的精神體會了出來。還比如在最后,孫老師讓學生用一句話在課題旁寫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師生交流。在這個環節,學生更是大談感受,暢所欲言,教師在此時則成了一名聆聽者、點撥者、鼓勵者。這樣,學生不僅鞏固了知識,發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時在平等融洽的對話中也培養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
三、注重細節,幫學生“深挖洞”
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并不能限制教師對某些細節的挖掘。孫老師在教學過程就很注重一些細節的處理。
如在教學柳樹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驗時,孫老師就和學生探討了“青海高原干旱的時間會有多長”、“青海高原最冷的時候會有多冷”等類似的話題,當學生得知青海高原干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己預想的要嚴重得多的時候,柳樹頑強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學生的腦海里。
還比如在討論“虐殺生靈的風雪對柳樹的摧殘”時,孫老師讓學生想象柳樹在風雪中會怎樣掙扎?會有怎樣的動作、心理?這個想象訓練就抓得很到位,使學生再次用自己的想象感受柳樹的頑強不屈,還訓練了想象能力,訓練的口語表達能力。
再比如談到高原“鋪天蓋地”的雷電時,孫老師也不忘對這個“鋪天蓋地”進行了一番挖掘,相當細致。
四、注意積累,使學生“廣積糧”
孫老師的作業很有特點,她并沒有布置什么繁瑣的問題,而是向學生推薦了兩本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與《張海迪》。學生在閱讀這兩本好書的時候,必定會把這些堅強的人物與青海高原的柳樹有機聯系起來。
五、運用多媒體,使學生“身臨其境”
現在的公開課、觀摩課,多媒體課件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時候,多媒體課件要么成為一個擺設,要么就是喧賓奪主,把一堂課搞成了一個圖片、視頻展。而孫老師這堂課上,多媒體課件則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用得并不是很多,但卻都用到了點子上。
如當學生交流完對高原畫面的感受后,孫老師就利用多媒體課件,把一幅幅青海高原的圖片伴上蒼涼悠遠的音樂展示給學生看。展示完再問學生“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啊”的問題時,學生都紛紛舉手回答。一個遙遠的陌生的青海高原,就在孫老師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體課件后,真實地來到了大家面前。
再如讓學生體會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時,孫老師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那呼嘯的風雪聲,邊感受柳樹生存的惡劣環境。這個方法使學生“聲”臨其境。
還有在比較平原柳樹和高原這株柳樹的時候,孫老師出示了兩幅對比的圖片,這就使學生一目了然,從而對青海高原的這株柳樹更增敬佩之清。
孫老師還運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朗讀配樂,這也更使情景交融在一起了。
六、不吝鼓勵,使學生懂得“鼓勵——欣賞”
在孫老師的課上,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有很多的“你真棒”、“你說得多好呀”等鼓勵的話語,還有很多的掌聲。
如在一位學生交流完自己的感想后(該生說得的確很好),孫老師說:“這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抗爭。來,給這位學生掌聲,也給這樣的柳樹掌聲。”鼓勵、欣賞與文本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調動了氣氛,卻并不顯突兀生硬。
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8
第三屆全國蘇教版課堂教學大賽
a13號選手:稅冬梅(云南省昭通市水富縣云富中心小學)
上課內容: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
時間:2010-12-1下午
地點:南京市金陵河西會場
學生:南京致遠外國語學校六年級
實錄:春之曲
師生問好!
師:同學們老師為大家帶來一棵樹,一棵生活在青海高原的一棵樹,題為文眼,誰能來讀一讀題目?
生:強調一株柳
師:強調了描寫的事物,還可以怎么讀?
生:強調青海高原地讀
師:強調了生長環境
讓我們放開聲音自由朗讀課文,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勾畫下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朗讀
師:誰來說說你勾畫的哪一句啊?最能表達作者心中感受的句子
生: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望而生畏的地步
師:還有誰找的這一句?還有其他的嗎?
生:干旱和寒冷……
師:在作者心中究竟想表達什么呢?
齊讀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作者心中感受的話,你會用哪個詞呢?
生:神奇
師:板書神奇。為什么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呢?在作者家鄉灞河柳樹都是一道景觀,究竟青海高原的柳樹神奇在哪里呢?用筆在書上畫畫
生:我從第三自然段這個寸草不生感受到了,已經明白了寸草不生的意思,在那樣的地方屹立著這樣一個柳樹,生命力是非常頑強的。
師:說到青海高原,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蒼涼、一望無際……
生:不毛之地
師:讓我們通過視頻,走進青海高原吧
放錄像,介紹青海高原
師:在青海高原生存容易嗎?
你還從課文哪些地方體會到柳樹生長的不容易
生:第五自然段,我是從強大感召看出來了。讓人感到生命的力量非常強大
師:你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很好,還有沒有同學想說出自己的讀書感受啊?
生:他生存很不容易,從虐殺這個詞看出來。虐殺這個詞是虐殺致死的意思。這株柳樹承受了這樣的虐待,活了下來,實在很不容易
師:還遇到了什么困難?
生:干旱和寒冷。
師:柳樹的生存遇到了什么困難?
生:寒冷和寒冷。要不就是干旱死掉,或者寒冷死掉
師:所以說他是通過什么活下來的?用上哪個詞?熬,是熬過來的
誰來讀出熬的味道?
生讀
師:誰再來熬一熬
生讀
師:熬字說出了生存的痛苦和漫長。還有沒有?
生:我是從第四自然段感受到的。只見到這一棵柳樹,生存下來很不容易,獨立起一片風景
師:生存的唯一的一株柳樹,還有沒有?
生:我從這句話看出,在灞河柳樹和青海高原一株柳樹的對比下看出來的
師:很好,他讀出了自己的感受
生:命運給予他的是九十九條……這株柳樹不報應命運,頑強不屈,尋找生機
師:老師注意到九十九條,指什么?
生:幾乎只有死這條路、命運給他太多多困難
師:但是她卻在一線之中生存下來。還有沒有
生:我從第七自然段倒數第二自然段看出來,不僅神奇的生命力,還神奇在他的頑強的生命力
師:好,你已經入情入境了,讓我們看第七自然段。柳樹究竟遭受怎樣的困難?在這樣的時候,他會怎樣鼓勵自己呢?同桌互相說一說
自由練說
生:他告訴自己陽光總在風雨后
師:還有嗎
生:他會勉勵自己,一定要堅持
生:既然命運讓我飄落在這里,就不能屈服于命運,抱怨命運就一定會死亡。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為我們同伴爭一口氣
生:我經歷了這么多,多出來的就是生活經歷,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磨難了。
生:在風雨中,我雖然經歷了痛苦,但是我一定會熬過去的
師:你們都走進了柳樹的內心世界,為什么作者還用大量筆墨來描寫家鄉灞河邊的柳樹呢?
生:不同之處比較一下
師:不同在什么地方呢?
生:不同的生活環境
師:你們真是陳忠實的知音啊,作者寫家鄉灞河邊的柳樹,也是襯托出青海高原柳樹的不容易。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最后一小節
齊讀
師:此刻站在這株柳樹的面前,你不由想到什么,為什么呢?
生:我不由想到桑蘭,他的頸椎骨骨折之后,配合醫生治療,一直希望回到隊伍中去,很頑強
生:想到了海倫凱勒,他就像這株柳樹一樣,幫助更多的人
師:看來桑蘭給你很大的震撼
(估計老師已經暈了,學生說的是海倫凱勒,她說的卻是桑蘭)
師:同學們都能夠想到生活文學當中許許多多和青海高原一樣的人。老師送給你們一句話:普通的水因為高壓而成了壯觀的噴泉……
課后請同學們完成這樣的作業:
1、小練筆,寫閱讀感受
2、選擇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師:老師希望這株柳頑強的精神,能夠佇立在你們的心中,成就屬于你們哪一方獨特的風景。相信你們以后會有更多的思考,最后讓我們讀讀課題吧?你們會懷著怎樣的心情呢?
生:懷著敬佩的心情、崇敬的心情
齊讀課題
下課!
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9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讓學生初步感受青海高原這株柳的強大生命力。
3、理清文章的脈絡,知道課文圍繞“青海高原一株柳”寫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4、通過課堂語言實踐,逐步培養語言領悟的深刻性和準確性。
教學重點:通過大量的文本語言實踐(讀、思、議、悟)來領會作者文字中的思想。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領悟柳樹在青海高原上生長的神奇及作者對柳樹頑強生命力的贊嘆。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導入課文明確讀文重點
1、回憶寫柳的古詩,用自己的語言來修飾。
2、板書課題:通過讀課題來突出不同的側重點。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受
1、提出自學要求
請同學們先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課文比較長,讀讀自己還沒有讀好的段落。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書莫放“攔路虎”,我們一起來解決閱讀中的障礙
(1)出示詞串:
廣袤無垠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粗實 堅硬 蒼郁 深沉
艱苦卓絕 起死回生 頑強 毅力 韌勁
(2)讀詞語 點名讀 齊讀
(3)這些詞語中,你讀懂了哪些,除了這些之外課文里里還有哪些不懂的請提出來。
(4)默讀:思考一下這一組組的詞語分別描寫柳樹的什么?
(5)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找找課文中哪些段落分別描寫了這些內容?
3、教學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神奇
陳忠實有了什么樣的的詞語來修飾柳樹?
(板書)
平 常
神 奇
望而生畏
4、補充青海高原的資料。
簡介青海高原:(出示地圖)青海高原,也就是我國的青海省,它位于被稱為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東北部。青海高原的冬季漫長,氣溫非常低,最冷的時候要達到零下二十幾度。高原上長年都是凍土。而夏秋季節又非常干旱,有時接連幾個月會持續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干燥、多風、缺氧、奇寒,這就是青海高原特殊的氣候條件。
三、深入理解,學習第五、第三自然段。
1、出示描寫柳樹的文字。
2、指名讀,齊讀。通過朗讀,你覺得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談不同的感受。
3、學生自讀課文的三四小節,圈劃出寫柳樹生存環境惡劣的句子。交流理解:“哦”和“望而生畏”這兩個詞語。
四、總結
柳樹的神奇并非僅僅如此,這株柳樹怎么會生長起來壯大起來,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壯觀的一方獨立的風景?請同學們回去好好地讀一讀課文,深入地想一想,并把你所感悟到的記錄下來,咱們下節課繼續學習,繼續領略那神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
板書:
青海高原一株柳。 平 常
神 奇
望而生畏
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0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陳忠實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并對其進行了大膽的猜測與想象,贊美了這株柳樹強大的生命力。
我一直對上這樣的文章有點怵的感覺,不知道該怎樣去找落腳點,而且又是第一課時。眾所周知,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我當時最大的意圖就是讓孩子們進入文本之中,在看起來散亂的文章結構中找到這樣一個“神”點。這樣的“神”點如何去找?我個人認為就是讀懂作者的心,去傾聽作者的聲音,然后來自己思考,來自己感悟。
以上是我對這篇文章的一個總的思路,在細節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教學環節。
由學生自己朗誦有關柳樹的詩篇引入課文,在初步感知柳樹形象的時候導出“青海高原一株柳”,這樣一個“神奇、望而生畏”的柳樹與我們剛剛所描述的常見的柳樹是如此的不同,學生的興趣就會被調起來。
進入課文學習的環節之后,作為第一課時我們首先得解決字詞,但高年級不能等同于中低年級,我于是就設計了三組詞語,這樣既解決了字詞的問題也解決了文章的脈絡。這樣一個清晰的文章主題就出來了。
剩下的就是講解文章內容,在這樣的環節中,圍繞“神奇、望而生畏”這兩個詞語來講解,一段是描寫柳樹外形的段落,另外一段就是描寫環境惡劣的段落。在這樣的兩個段落中,剩下的時間全部交給學生,有他們自己來讀來體會,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感受,在學生的討論中這樣的課就結束了。
二、課件的設計。
這樣的一篇課文在課件的制作上,總共做了六張,除了開頭和結尾,真正的只有四張,這四張幻燈片分別是;詞語一張、青海高原的補充資料一張、剩下的兩張就是兩個段落。
在這兩段文字中我沒有加以突出任何詞句,就是白紙黑字,有學生自己來找來讀來悟。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然我這樣的一堂課在具體上的教學環節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望各位老師能夠在下面的議課環節中,能夠不吝賜教,望能多指出一些不足之處,我表示深深地感謝。
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1
教學目標:
1、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這株柳樹身處惡劣環境時所表現出來的強大的生命力。
2、在理解的基礎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了解作者不惜筆墨描寫青海高原的環境對所起的柳樹襯托作用。
教學重點:
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賞析,感悟青海高原這株柳樹強大的生命力。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為何對這株柳樹望而敬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接著學習陳忠實的散文,齊讀課題——《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精讀文章第一組塊,感悟柳樹外在內在的形象。
1、下面我們跟著作者的文字,一起去看看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
2、出示:第五自然段。
⑴輕聲讀一讀這段文字,想象一下文字所描繪的情景,說說青海高原的這株柳樹給你印象。
⑵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⑶根據學生的回答追問:哪些詞句的描繪使你產生了這樣的印象?
⑷你能把你的理解感悟讀出來嗎?(這里需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去說,力爭全面理解)
⑸文字賞析:同學們,這段文字中作者對樹干和樹枝顏色描寫用了“生鐵鐵錠的色澤”,其實生鐵鐵錠的色澤就是一種深青灰色,作者為何不寫“樹干和樹枝呈現出深青灰色”呢?(生鐵鐵錠的色澤更能體現出這株柳樹的堅硬和生命力的強大)
⑹作者是帶著對這株柳樹生命力的贊美之情來描寫樹干和樹枝的顏色,對樹葉的描寫也是如此,一起讀一讀對“柳葉顏色”的描寫。
⑺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朗讀這個自然段。
過渡:同學們,作者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有這樣一句話:(出示)
——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過渡:“它生長在青海高原上,就是一株神奇的柳樹,且神奇到了讓作者望而敬畏”,這是為什么呢?這株柳樹的什么讓作者敬畏呢?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先去看看青海高原。
三、精讀第二組塊,感悟柳樹生存環境的惡劣。
1、出示: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處,面對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云團,心頭便彌漫著古典邊塞詩詞的悲壯和蒼涼。
——目力所及,背后是連綿不斷的鐵鑄一樣的青山,近處是呈現著赭紅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一棵樹。沒有樹族的原野顯得尤其簡潔而開闊,也顯得異常的蒼茫。
2、讀一讀這兩段文字,想象文字所描繪的情景,說說青海高原給你的印象。哪些地方的描寫給產生這樣的印象?
3、補充資料(出示圖片),了解青海高原的惡劣的自然環境。追問:作者為何不惜筆墨來描寫青海高原的環境?
4、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
5、對比朗讀:(女同學讀描繪青海高原的部分;教師——然而就在這蒼涼,生存環境極其惡劣的青海高原上生長出這樣一株柳樹;男同學讀第四自然段;齊讀: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過渡:同學們,在這個山上不長草,原野不長樹的青海高原上,居然長出了如此高大粗壯的柳樹,能說不神奇嗎?能不讓人望而生畏嗎?作者駐足于這株柳樹下,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想和想象。下面我們就跟著作者的猜想和想象,看看這株柳樹在生長過程中都經歷了哪些艱難困苦?
四、精讀第三組塊,感悟柳樹生長過程的艱辛。
1、默讀第六七自然段,思考歸納:這株柳樹生長過程中,經歷哪些磨難?說說相關的依據。
(一年又一年干旱和寒冷的摧殘、一場又場高原風雪的虐殺、一次又一次雷電的轟擊)
2、同學們,這株柳樹經歷如此之多的磨難,得以成活下來并長得如此之粗壯,靠的是什么?(毅力和堅韌,一種堅強的精神)
3、朗讀這兩個自然段。
4、同學們,這株柳樹憑著頑強的精神,超乎想象力的毅力與韌勁,造就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讓我們再次帶著深深的敬畏之情朗讀——(出示)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四、小結三個組塊,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為什么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為什么能讓人望而生畏?
五、總結并提出下節課的學習任務。
文章寫到第七小節,應該能讓讀者感受這株柳樹生命力的頑強了,作者為什么要濃墨重彩地寫家鄉灞河的柳樹呢?這株神奇的柳樹給我們生活又有怎樣的啟示呢?我們下節課接著學習。
2011-10
關于《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意圖與思考
要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關鍵在于我們面對一篇教材能做到深刻、準確、全面地解析。在此基礎上,從學生實際需求來考慮選取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確定后,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出有效的教學問題。簡單概括之,就是解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下面從三個方面來陳述我們教學設計的意圖與思考。
一、教材的認識。
作者陳忠實是土生土長的西北人,他血管里流淌著西北漢子剛毅的血液。也只有這種不輕易屈服命運的頑強人格,才表達出這般剛性的文字——《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散文以凝練、厚重的文字,大膽的猜測與想象,將一株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粗壯的柳樹呈現在人們眼前。也許在有些人眼里它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當我們走進它、讀懂它,你就會對它身處逆境所表現出的頑強精神產生敬畏。這棵神奇的柳樹,傲然挺立在青海高原上,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它似乎在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逆境,我們不可或缺的是生活的毅力與韌勁。從本文表達上看,文章既有詞句華麗流暢、氣勢磅礴的工筆細描式的實寫,又有天馬行空、大刀闊斧式的想象,還有厚重蓬勃的直抒胸臆。這樣的文章,在我們成人讀來激情澎湃,思緒萬千,但在教學中實施起來,卻往往覺得那是一份不能承受之重。
二、目標的設定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聚,文章對柳樹的工筆式描畫,用蒼涼、惡劣的高原環境襯托,以及用家鄉灞河的柳樹進行對比,意在突顯柳樹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我們認為,教學中應通過引導學生對相關語言文字的理解、賞析,感悟出文章的主旨,同時在感悟的基礎上朗讀,以促進學生語言的內化,這是高年段語文教學的年段目標,也是這課時教學的主要目標。其次,基于文章表達特點,我們在這課時中,引導學生理解青海高原的蒼涼,然后用對比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初步了解作者青海高原的環境描寫對柳樹所起的襯托作用,力求做到文意兼得。
三、教學設計的意圖與思考
1、整體設計構思
教學設計的源頭是教材內容、文章表達方式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這篇散文以青海高原蒼涼、惡劣的環境襯托、對柳樹工筆式的寫實、天馬行空的猜想與想象以及用家鄉灞河柳樹的對比,來凸顯柳樹生命力的強大和精神的頑強。基于這一表達特點,我們提取了三個組塊作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1、文章對柳樹工筆式的寫實部分;2、青海高原的環境描寫部分;3、作者天馬行空的猜想與想象部分。這個三個部分也就是散文中的“形”。根據散文神聚的特征,我們設計了用“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一株令我望而敬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這一靈魂的句子把三個組塊串聯起來,設計了由“柳樹的外形——青海高原的環境——作者的猜想與想象”這樣一條教學主線。
2、細節的處理
這篇散文語言凝練、厚重。部分看似很普通的詞語卻極顯張力。例如作者對柳樹樹干、樹枝、樹葉的顏色描寫中用了“生鐵鐵錠的色澤、鍛鑄”這樣的詞語。之所以用這樣詞語來描寫柳樹的顏色,實際上是作者對柳樹的剛毅、生命力強大的肯定與贊頌。因此,我們設計了用替換詞語進行比較的方式讓學生感悟作者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情感。在此基礎上,順勢引導學生朗讀文章對柳葉顏色的描寫,以求得學生的意會。當然設計中,我們對環節的過渡,句子的理解,朗讀等細節方面也做了精心的設計。
3、教學方式的選擇
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和啟發性原則。基于這樣的原則,我們采取了把學生引領到學習內容的組塊上去,然后用富有驅動力的話題,激發學生去自讀、理解、感悟,再通過朗讀外化自己的理解。在第一、第二兩個組塊中,我們主要引導學生自讀——想象——感悟——朗讀;然后通過一二兩個組塊的對比朗讀,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第三組塊中,我們除了上述要求外,還設計了學生提煉、歸納語言文字的訓練。例如:要求學生默讀六七自然段,說說這株柳樹在生長過程經歷哪些艱難困苦就是基于這樣的思考。另外在多媒體運用方面力求簡單實用,主要把呈現一些青海高原的圖片,讓學生對青海高原蒼涼、惡劣的環境有更為直觀的感受。
總之,既有整體的把握,又有細節的精彩;既有內容的理解,又有文字的訓練;既簡約,又富有實效是我們對課堂教學的理想追求。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
突破詞語教學的屏障,突顯詞語教學的有效性
——《青海高原一株柳》詞語教學例談
南化四小六年級組
【前言】
詞語教學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精彩的詞語教學能讓學生“明其意、見其境、感其情、悟其神”。然而,我們的課堂卻少見這樣的詞語教學。絕大部分的詞語教學停留在“明其意”的層面,使得詞語教學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詞語教學這一難以突破的“屏障”的呢?如何才能深諳詞語教學之道呢?下面就《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的詞語教學案例略談一二。
【教學實錄1】
…………
師:老師出示一塊生鐵,這個顏色就是灰褐色,同學們,這段文字中作者對樹干和樹枝顏色描寫用了“生鐵鐵錠的色澤”,其實生鐵鐵錠的色澤就是一種深青灰色,作者為何不寫“樹干和樹枝呈現出深青灰色”呢?
生:因為作者用“生鐵鐵錠的色澤”更能體現出這株柳樹的堅硬和生命力的強大
師:這種表達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一種敬佩之情
師:作者是帶著對這株柳樹生命力的贊美之情來描寫樹干和樹枝的顏色,對樹葉的描寫也是如此,一起讀一讀對“柳葉顏色”的描寫。
生齊讀: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與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
師: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這個自然段。
生:有感情的齊讀第5自然段。
…………
【課堂實錄2】
…………
【出示】自古以來,人們也許年復一年看到過,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許熬過了持久的干旱,卻躲不過更為嚴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
師:讀一讀這句話,說說“絕不寬容”一詞用得好在何處?
生:(無語)
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2
一、課前對話,在拓寬外延中感受柳樹之情思。
1.同學們,水鄉中常見到柳,這些柳給你什么印象?看到這些柳,你想到哪些詞語?(學生自由說:柔美.纖細.輕盈.婀娜多姿.風情萬種……)
2.古往今來,很多詩人愛寫柳,背背你積累的關于柳的詩詞。(出示柳的詩句)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 賀知章《詠柳》
(纖細.柔軟)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
(以柳喻風的柔,可見柳之柔)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如煙柳絮,楊柳依依,柔美)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玉門關外春風不到,柳便無法生長)
師:柳,依水而生,臨風搖曳,給人的印象總是纖柔婀娜多姿,文人們借柳寄予的也多是思鄉戀友的情懷,這是尋常柳。 (板書:尋常柳)
二、多角度賞析,由外而內地感知柳樹之神奇。
(一)圖文中看柳——感受外形的獨特
1.昨天,我們初識了一株不尋常的柳——青海高原一株柳。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文中的這幅插圖,你眼中的柳樹長得如何?在作者眼中,這又是一株怎樣的柳?(能用文中一個詞說說?) (板書:神奇)
2.屏顯第二段,生齊讀。
3.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株柳的世界,多角度地欣賞,去感受它的神奇。
4.課文有一個自然段直接描寫這株柳樹的樣子?——(屏顯:第5自然段)請大家默讀這一自然段,邊讀邊想,你看到的是一株怎樣的柳?從哪些關鍵詞句中讀出這些感受的?
5.(屏顯)方法點撥:閱讀狀物寫景的文章,邊讀邊想是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我們要想象這株柳的形象,思考這株柳的特點。
(巡視:圈畫關鍵詞句,用一兩個詞語寫自己的閱讀感受,這就是批注!)
6.學生自讀,主要引導從以下幾方面交流:
粗壯.茂盛:
“兩合抱粗”——兩個人合抱,樹干粗壯。沒見過這么粗的柳。(做動作)
(少見的粗壯)
“濃密的樹葉覆蓋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
——相當于兩三個教室頂那么大,茂盛.繁茂.枝繁葉茂
——具體數字讓人真切感受少見的茂盛
粗實.堅硬:
“生鐵鐵錠的色澤”——飽經滄桑與風霜。鋼鐵給人的感覺是堅硬無比的
(用鐵寫樹,這個寫法獨到卻又恰當地寫出這株柳與眾不同的堅硬)
“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濃綠茂盛).綠得深沉”
——不是一般柳樹的嫩綠.翠綠,顯得滄桑(獨特鍛鑄)。
——葉色不同于尋常柳
偉岸.壯碩:
“巍巍然撐立”——高大.頂天立地.蓬蓬勃勃
一個“撐”字真的“撐”起了這株柳,寫出這株柳的偉岸.粗壯,強大的生命力。這株柳的形象如此不同于尋常柳!難怪作者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
在以下短語下畫橫線:
兩合抱粗 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
生鐵鐵錠的色澤 綠得蒼郁.深沉
巍巍然撐立 生命偉力
師:這些短語(詞組)極有特色,關注這些短語,想象柳的形象,齊讀第二段。
(二)環境中看柳——感受生命的偉力。
1.為什么這株柳如此與眾不同.竟有松的蒼勁與偉岸呢?你能從這個自然段中找到答案?(提示:一個短語) ——“獨特鍛鑄” (板書:獨特鍛鑄)
“鍛鑄”:換個詞語—— 鍛煉.磨練.錘煉.磨礪……
2.扣“獨特鍛鑄”引出深入談論的話題:青海高原給予這株柳怎樣“獨特”的“鍛鑄”呢?課文哪些自然段寫高原對這株柳的獨特鍛鑄?
方法點撥:善于快速尋找主要信息。(3.4自然段——高原環境和6.7自然段——想象柳的生長過程.遭遇)
3.昨天已經學過3.4自然段,用一個詞語概括高原環境?(惡劣)(艱苦)(險惡)(寸草不生)(荒無人煙)……課文中用了這些詞,一組短語即一幅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讀出環境的險惡!
生讀:(屏顯)廣袤無垠 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悲壯和蒼涼
師:就在這廣袤無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們的眼前突然出現了一株綠色的柳樹,給你什么感覺?(驚訝.驚奇……) 作者的這種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達的?( “哦”了一聲)請你讀出驚訝.驚奇的感覺。
4.讀著這些短詞,想象高原惡劣的環境,再看這株柳,(出示句子)“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你從“撐立”一詞中又讀出什么?(可以補充:除了偉岸.頂天立地的形象外,你讀出什么?)
——這株柳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蓬勃的生命力!生命偉力!
——不怕惡劣環境,十分頑強的柳。
——不懼險惡環境的勇敢頑強的精神!
(師適時點到:生命偉力)
師:這株柳是如此頑強,經歷了高原惡劣環境給予它的“獨特鍛鑄”!
——成就了一片綠陰!
——造成了高原上如此壯觀的一方獨立的風景
師:這株柳在高原上不僅生長而且壯大起來!有著尋常柳所沒有的頑強精神與強大生命偉力!難怪作者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回扣課文第二段,齊讀。
(三)磨礪中看柳——彰顯生命的頑強
1.站在這株柳面前,作者思緒翩飛,他猜測想象著柳的生長境遇,請你默讀第6.7自然段,在這株柳的生長過程中,高原又給予它怎樣獨特的鍛鑄?又有哪些詞句.短語寫得極好.深深觸動你的心?
2.引導學生找到下列詞語.短語,自由交流:
① 持續的干旱 持久的干旱
(一天又一天 一月又一月 —— 補充:一季.好幾個月無一滴雨
長時間無水 干死 死一茬又一茬(“熬”)
——這兩個詞寫出干旱之久,生存之艱,作者用詞精準而富有變化!)
② 嚴酷的寒冷 一般講“嚴寒”,“酷”給你的感覺?(極冷.殘酷.冷酷)
(補充:零下二三十度,無法生存。一個“嚴酷”準確描繪少見的寒冷!高寒!)
③一茬柳樹苗子全毀了 一茬又一茬的柳樹苗子旱死
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
——高原氣候極其惡劣,簡直是無法生存!這里是生命的禁區!
師:持久的干旱.嚴酷的寒冷,使這株柳的生存道路危機重重,充滿艱難!
這株柳?
“奇跡般地保存了生命”
“造就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你看到了一株怎樣的柳?(堅強不屈.堅韌)
3.① 多少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 凍死過多少次
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 一次又一次摧毀
師:作者運用了反復手法,這三個“多少”寫出了柳樹經受的摧毀是多么的多和頻繁。但柳樹畏怯了嗎?
我們隨作者思緒,繼續走進他的想象世界,這株柳還有怎樣的遭遇?
② 比較:多少高原風雪 多少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
多少場雷轟電擊 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
一次又一次摧殘 一次又一次摧毀(毀滅性)
比較讀讀,體會?
——作者用這些詞寫出柳遭遇的是置于死地的毀滅性的打擊.災難!生長過程充滿危險!讀短語,讀出這是毀滅性的災難。
師:通過比較.辨析,我們又品出作者的用詞多么精準!語言要錘煉,錘煉了才精準.傳神。
這四個“又”字讓我們感受到它的堅持是多么執著。我們甚至可以想象,也許很多時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來,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的時候,它會怎么鼓勵自己?(自由交流)
師: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定要活下去,撐下去的信念,所以,這是一種怎樣的撐立,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同學們,這么多的詞,都可以來詮釋這個“撐立”。透過這些語言信息,你覺得這株柳成長的道路?
——充滿艱辛.危險.(困難)災難(多災多難);
承受無法想象的磨難;不可思議的災難……
師:這就是青海高原給予它的“獨特鍛鑄” !
4.面對重重艱難與險惡,面對一次次毀滅性的打擊這株柳
——出示“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
師:(風雪壓不垮它,雷電擊不倒它,干旱旱不死它,嚴寒凍不死它)這株柳憑著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造就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生命奇跡!
難怪作者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回扣第二段,齊讀。
(四)對比中看柳——突出信念的決然
1.站在這株柳樹前,作者思緒翩飛,他又聯想到了故鄉灞河的柳,為什么要花那么多筆墨寫灞河柳?(對比襯托)
2.故鄉柳的生長環境?優越舒適; “極易生長”
“隨手折……就……就……便”“急驟冒”
——有春風陽光雨露,無心插柳,柳也能成陰!
3.高原柳呢?充滿危險.災難.坎坷.挫折:
(屏顯第9節):“九十九條死亡之路”“一線希望”
——生存艱難.九死一生(九十九死一生).命運坎坷,危機四伏
屏顯: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相差何遠!
4.師:坎坷多艱的命運就是青海高原給予它的——“獨特鍛鑄”!
5.面對坎坷命運,這株柳依然——出示“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此刻,透過“巍巍然撐立”,你除了讀出柳的高大形象.生命偉力和頑強的精神外,還讀出了什么?(結合第9自然段說說,看看柳的表現:)
(不抱怨命運.不畏怯生存之危險與艱難.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存環境抗爭.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不屈服命運.不畏懼命運,一定要生存下去的堅定信念……)撐立的是
——師:不怨不懼不屈不棄的信念!
——師:憑著堅定的信念和堅韌的精神,這株柳在坎坷命運中蓬勃生長,造就了不可思議的生命奇跡!
難怪作者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神奇到……回扣第二段,齊讀。
6.茫茫高原上,只有這株柳經受住種種獨特的鍛鑄,成了作者“在高原見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樹”,也讓作者感嘆,“面對青海高原的這一株柳樹,我卻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 齊讀第9自然段,讀出敬畏。
三.寫法指導,學習作者借柳喻理之巧思。
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3
教學目標:
1、通過研讀語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夠體會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進而能夠理解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2、憑借語言材料激發學生熱愛生命、不抱怨命運、敢于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情感。
3、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難點:
指導學生領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柳樹的強大生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青海高原一株柳》,指讀課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想想作者從幾個角度來寫青海高原這株柳的?(板書)
3、這是一株怎樣的柳樹?出示: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過渡:它的“神奇”體現在哪兒?今天我們一起走近這株柳樹,用明亮的眼睛看,用敏銳的心來感受。
二、精讀,感悟柳樹形象的“神奇”。
1、快速找到直接描寫這株柳形態的段落。(第五自然段)
2、自己讀一讀這段文字,讀出文字背后的畫面來。
3、這段有四句,你挑一句感受最深的來讀,并且說說你的理解和感受,準備一下。
A、“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樹葉覆蓋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
(1)“兩合抱粗”有多粗啊?咱們兩個來演示一下。
(2)這么粗壯的柳樹在江南可以看到嗎?而且樹陰有百十余平方米,咱們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說有兩個多教室這么大的樹陰,你說這課柳高大嗎?真是太高大粗壯了。這是一“奇”。
B、“樹干和樹枝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實而堅硬。”
(1)這句是寫它的什么?樹干和樹枝,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2)從哪里感受到它堅硬?(“生鐵鐵錠的色澤”)你們看到過鐵錠嗎?這個鐵錠現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很硬,顏色很暗淡,你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嗎?大門上的把手,它跟鐵錠是“同胞兄弟”,看看它的顏色怎樣?(暗淡,發黑),感覺它的質地怎樣?(堅硬)。說樹干和樹枝像它一樣的色澤,像它一樣粗實而堅硬,奇怪嗎?
(3)提到“柳”,它素來以“柔”著稱,不是都說“柔柳”嗎?可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卻這么堅硬,這是第二“奇”。
C、“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
(1)葉子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2)綠得這么……這么……是暗綠色的,我們平原上的柳樹是這個顏色嗎?(嫩綠、草綠、鮮綠),理解“鍛鑄”。(先作字面的理解)這又是一“奇”。
(3)誰來讀讀它的這一“奇”?
D、“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
(1)這句給你什么感覺?(很高大 生命力強……)
(2)理解“巍巍然”和“撐立”,讓我們有這樣的感覺。
4、我們分別讀了這段的四小句,感受到了這株柳形態上的“神奇”,指名同學讀這一自然段,讓大家整體感受這株“神奇”的柳,并齊讀。
師:讀到這,這株柳樹的樣子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出示)這是一株( )的柳樹。在如此惡劣的青海高原上能長出這樣高大粗壯的柳樹,難怪作者要說——(出示)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三、引發想,感受柳樹生長過程的“神奇”。
1、過渡:那么,這株柳的“神奇”是不是就指它形態方面這三點呢?默讀六七兩個自然段,你一定會找到答案。
2、這兩個自然段都是寫什么?(作者對柳樹的大膽猜測和想象這株柳的生長過程的)它的生長過程更體現了它的“神奇”,把其中反應柳樹“神奇”的語句畫下來并讀好它。
3、交流。
A、“風從遙遠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隨意拋散到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發了。風把一團團柳絮拋散到這里,生長出一片幼柳,隨之而來的持續的干旱把這一茬柳樹苗子全毀了,只有這一株柳樹奇跡般地保存了生命。”
(1)讀了這句,這株柳的“神奇”之處在哪?(1、種子隨意散落卻有幸萌發2、其他柳樹苗子全毀了而唯獨它存活了下來)
B、“自古以來,人們也許年復一年看到過,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許熬過了持久的干旱,卻躲不過更為嚴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然而這株柳樹卻造就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出示)
(1)說說你讀這段的感受。(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一歲就是指柳樹沒有能活滿一年的。)
(2)但是這株柳樹呢?(造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3)為什么說是奇跡呢?不光柳樹,別的生物也活不到一年,你們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嚴重,連續兩個季節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時候零下幾十度,在這樣的環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全毀了,只有這棵留下來了,而且長得高大粗壯,神奇嗎?好好讀一讀。
(4)“只有這一株柳樹奇跡般保存了生命”與上文哪個詞相照應?(唯一)這是一株( )的柳樹,難怪作者這樣贊嘆道: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C、“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這是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出示)
(1)你們對這一段也特別有感受吧?請大家再去認真讀這段,哪個詞語或句子讓你特別有感觸?
(2)交流。(“一次又一次摧毀,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說明它經受了許多許多困難。“經歷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感受到這株柳樹為了生存經受過的無數次的雷轟電擊。
(3)由此可見,這株柳所處的環境非常——惡劣。殘酷的高原風雪和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沒有體驗過,你們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們聽。【播放錄音】師激情描述:狂風呼嘯,雷電交加。大雪紛飛,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仿佛看到這株柳樹那種可憐無助的樣子,你腦海中的柳樹正在經受著怎樣的摧毀?它又怎樣面對的?(一陣狂風吹過來,把柳樹吹歪了,然后它又靠自己的精神站立了起來;險些連根拔起;一陣狂風吹來,樹干都斷了;每一次經受風雪的時候,都是差一點點被凍死,但是又奇跡般地活了過來;柳葉都被吹得四分五裂……)
(4)這株柳樹就在經受這樣的摧毀,但它害怕了嗎?(沒有)而是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被劈斷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
(5)再回到第五小節,看看你對“鍛鑄”這一詞又有新的理解嗎?是什么鍛鑄了這株柳樹?(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是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還有持久的干旱和嚴酷的寒冷。)這株柳樹靠什么巍巍然撐立在青海高原上?(頑強的精神)
(6)讓我們再合作來讀這一段: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而又――……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這是一種多么——頑強!師: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全毀了,只有這棵留下來了,而且長得這么高大粗壯,不得不說是個奇跡啊!這株柳樹撐立在青海高原上,靠的就是這一頑強的精神!
(出示)這是一株( )的柳樹?難怪作者要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學習這一部分時,課堂須靈動,教師要跟著學生的思路轉,課堂要有新的生成和亮點。)
四、比較體會精神:
作者的思緒一發不可收拾,由高原之柳想到了誰?家鄉柳樹有什么特點呢?請同學們看屏幕邊讀邊思考。文章要贊頌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這兒卻寫家鄉的柳樹,這不是多此一舉嗎?(運用對比、襯托,突出青海高原柳樹的頑強,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師:面對這樣一棵柳樹,難怪作者會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五、感悟品質,深化情感
師:每年都有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如果評選最具魅力的十棵樹木,我想青海高原這株柳一定入選。要是讓你從課文中找幾句話作為這株柳樹的頒獎詞,會是哪幾句呢?
師:這株柳樹憑什么成就了一片綠陰?
師:(出示最后一句話)這段話中的最后一句話,里面有兩個數字不知道引起了你們的注意嗎?一個是九十九,一個是一。從這兩個數字中,你又讀出了什么?
(柳樹生活的環境非常艱苦,幾乎是九死一生。我讀懂了柳樹一生是非常坎坷的……)
師:“九十九”讓我們感受到它經歷的困難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嗎?“一”讓我們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棄了嗎?(出示詞語)這株柳樹,它就這樣咬著牙,撐立在有著――“廣袤無垠 青草覆蓋的原野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的青海高原上。憑著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撐啊撐,撐出了高原上壯麗的―道風景。撐立在了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讀好這段話。如果坐著讀不能表達心情,讓我們站著讀。老師給大家配上音樂。(配樂朗讀)
師,面對這樣一株柳樹,難怪作者要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師:同學們,站在這樣一株柳樹跟前,你不由得想到了誰?這珠柳樹不正是這些人的化身嗎?從這株柳樹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師:老師希望你也能成為像這珠柳樹一樣的人。最后老師想送幾句話和大家共勉。
①(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們(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只有)扼住命運咽喉的人,(才)能創造生命的奇跡!
③(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我們(都)要勇敢面對,成為生活的強者!
六、總結。
1、今天,我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去了青海高原,看到了那里唯一的一株柳樹。引讀——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2、此時,我相信,這株神奇的柳樹也已經深深地扎根在我們的心田,讓我們永遠記住它————“青海高原一株柳”(讀題)
七、作業:
1、勤于積累:從文中摘錄你認為精彩的語句。
板書設計:
樣 子 高大 粗壯
青海高原-株柳 神奇 環 境 干旱 寒冷 頑強
歷 程 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4
《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課文以酣暢淋漓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這棵柳樹雖然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著頑強精神的、神奇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教學中,我注重提綱挈領,使得整個課堂教學層次分明。
“神奇”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在這堂課上,我始終緊扣“神奇”兩字,以“神奇”為切口,和學生一起走進文本,研讀文本,引導學生從“柳樹的樣子”和“柳樹的成長歷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
在細讀課文第五自然段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兩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實而堅硬”等感受柳樹外在的神奇。
在理解柳樹頑強非凡的生命力的時候,我緊緊抓住“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這兩句中的“巍巍然”和“撐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話“這樣一株神奇的柳樹僅僅是指它樣子的神奇嗎”過渡到第六、七小節,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議的奇跡。”“經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一遍又一遍引讀這句話,讓學生了解這株柳樹在經歷了無數次干旱、嚴寒、高原風雪和雷轟電擊卻又能一次次活過來,從而更深刻地感悟到這株柳樹頑強的生命力和內在的神奇!
語文課堂永遠存在缺憾。我在處理這篇課文時,明顯有“趕”的現象,朗讀和體會仍不夠充分,為了順利完成教學環節,有點到即止的缺陷。同時大容量、快節奏的教學對我本人、班級中的學生都是一大考驗,整節課大家不會有半點閃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級中總會有一部分學困生,他們的思維會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維、感悟的時間。以后在自己的課堂中對重點內容應放慢一點節奏,讓大多數學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時間。
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5
一、回顧環境導入:
1、師:經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青海高原的環境是異常的蒼茫、惡劣,課文中用了這些詞和短語來描繪,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課件出示:廣袤無垠
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悲壯和蒼涼
2、師:讀的時候如果速度再慢一點,就能讀出意境了,再來一次好嗎?
3、可是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卻生長著一株柳樹。這真是一棵怎樣的柳樹?(神奇)
二、感知柳樹的外形
1、神奇不神奇?看看就知道,現在就讓我們走近這棵神奇之樹!
出示一段文字: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枝葉覆蓋出大約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樹干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礪而堅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的感召。
2、這是一棵樹嗎?有同學會說,這不是樹,這是一段文字。它就是一棵樹,這棵樹躲在語言文字的后面,讀著讀著,這棵樹的奇異之處就會從語言文字中顯現出來,先自己讀一讀這段文字。
3、交流
A、一奇:樹干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礪而堅硬;生鐵鐵錠
硬――柔
男生讀
B、二奇: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枝葉覆蓋出大約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粗壯高大
齊讀
C、三奇: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綠得蒼郁,綠得深沉――嫩綠,草綠,鮮綠,但這株柳樹卻綠得那么蒼郁,那么深沉,奇怪嗎?
齊讀。
過渡:
師:柳樹是這樣的高大粗壯,所以課文中說它是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板書:撐立
這個“撐”字,手掌用力就是撐。難道這個“撐立”僅僅是寫柳樹在高原上高大粗壯的樣子嗎?別急,我們再來讀書,這一回,我們快速默讀課文的六、七兩個自然段,讀完之后,你對“撐立”會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
三、想象感悟釋疑:(六、七自然段)
1、師:讀了這兩段之后中,你覺得柳樹在高原上撐立容易嗎?哪些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筆來,把重點的句段劃下來。可以在邊上寫寫你的讀書感受。
2、交流
(出示)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許熬過了持久的干旱,卻躲不過更為嚴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
師:說說你讀書的感受。(生:柳樹生長要面臨的兩大困難是:持久的干旱和嚴酷的寒冷。)
師:你們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嚴重嗎?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稱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兩季連續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氣溫很低,最冷的時候達到零下二十多度。在這樣的環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全毀了,只有這棵留下來了,我們真替他慶幸,好好讀讀這句話。
師:還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撐立的不容易?
(出示)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過多少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交流感受
師:殘酷的高原風雪和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沒有體驗過,你們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們聽。
師:狂風呼嘯,雷電交加,大雪紛風,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仿佛看到這株柳樹那種可憐無助的樣子了。你們看到它怎樣可憐無助的樣子了?你腦海中的柳樹正在經受著怎樣的摧毀?
生交流……
師:這株柳樹就在經受這樣的摧毀,但它害怕了嗎?(沒有)
師:凍死過多少次,他又……復蘇過來。
師:被劈斷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
師:誰來讀讀這兩句?生讀: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過多少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條。
師:我仿佛看到它在咬著牙堅持。生讀。它在熬,在挺。小組讀。它這是在和死神較勁呢!齊讀
師:柳樹經受這樣的摧毀僅僅是難得一次嗎?你從哪兒讀出來的。
指導讀好“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多少”。
指名讀
齊讀
師:這三個“多少”寫出了柳樹經受的摧毀是多么的多和頻繁。但柳樹畏怯了嗎?引出“又”
生:沒有。
師:而是凍死過多少次――
生:又復蘇過來。
師:你們這個“又”字讀得真好。被劈斷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師: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次又一次――
生:又起死回生。
師:用了幾個“又”字?
生:四個。
師:這四個“又”字讓我們感受到它的堅持是多么執著。我們甚至可以想象,也許很多時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來,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的時候,它會怎么鼓勵自己?
生:我一定要撐下去,只要熬過這幾次風雪就好了。
師:它就是這樣給自己打氣的。
生:其他柳樹都死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師: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定要活下去,撐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讓我們再合作來讀這一段: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
生:又復蘇過來。
師: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而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條。
師: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
生:起死回生。
師:這是一種怎樣的撐立,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
生:頑強。
師:會寫這個詞嗎,寫在黑板上。眾生寫。
師:同學們,這么多的詞,都可以來詮釋這個“撐立”。
四、比較體會精神:
師:同學們,讓我們不妨像作者那樣,再來發揮我們的想象。當這株柳樹在高原的風雪雷電當中苦苦撐立的時候,它的同類,那些江南的柳樹它們此時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生: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著婀娜多姿的身姿。
生:在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師:同是一株柳樹,生活的環境卻不同,可柳樹抱怨了嗎?
生:沒有。
五、感悟品質,深化情感
師:讓我們讀課文的最后一段。生讀。
師:這段話中的最后一句話,里面有兩個數字不知道引起了你們的注意嗎?一個是九十九,一個是一。
師:從這兩個數字中,你又讀出了什么?
師:“九十九”讓我們感受到它經歷的困難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嗎?“一”讓我們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棄了嗎?
生:沒有。
師:所以作者這樣寫。讀。
生讀: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
六、首尾呼應,內化情感
師出示:這株柳樹,它就這樣咬著牙,撐立在有著――
生:廣袤無垠
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師:它就這樣堅忍不拔,永不放棄地撐立在有著――
生: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云團
悲壯和蒼涼的青海高原上。
師:它就這樣撐啊撐,撐出了高原上壯麗的――風景
師:你們想不想再去看一看這道壯麗的獨特的風景。讓我們再來讀一讀描寫柳樹樣子的話。這一回你們讀的時候一定會有更深的體會。
生讀: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的感召。
師:這回你知道為什么它能長得這樣的高大、粗壯了嗎?
生讀: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
師:這回你肯定知道,它為什么綠得這么蒼郁,這么深沉?
生:樹干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礪而堅硬。
師:為什么它們這么堅硬?
生:因為在許多柳樹苗中,只有這株堅強地活了下來,它經歷過許多的磨難。
師:此時此刻,這株柳樹像這個頂天立地的巨人,撐立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讓我們情著崇敬的心情讀讀這段話,如果坐著讀不能表達心情,讓我們站著讀。老師給大家配上音樂。
師:難怪作者在開始的時候這樣寫,咱們一起讀。
生讀: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佇立在青海高原上。
師:這里用了一個“佇立”,而不用“撐立”,你覺得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
生:“佇立”表示是長時間地站著,這株柳樹在青海高原上已經有很長時間了。肯定經歷了很多磨難和困難才活下來的。
師:它已經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們也相信,它能繼續在高原上撐立下去。讓我們情著崇敬的心情,再來讀一讀課文的題目。誰想一個人來讀題目。
生讀課題。
師:你想強調什么?
生:一株。
師:為什么?
生:因為高原上只有一株柳樹,看不到其他柳樹了。
生讀。
師:你想強調什么?
生:因為它是唯一一棵柳樹,經歷過很多折磨的。
師:我懂你的意思了,這株柳樹能夠在高原上生存下來,你覺得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所以他要強調這一株柳。
師:同學們,今天你們可真了不起,你們讀懂了兩個詞,一個是撐立,一個是佇立。其實你們已經讀懂了一棵樹,讀懂了一種精神,當然也讀懂了作者遣詞造句的良苦用心,老師希望這棵柳樹的精神能夠永遠佇立在每個人的心中。因為它用堅強不屈、頑強……的精神,創造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6
課文很長,很美,很深,這樣的課文對學生來說,就有一定的難度,對于初教此文的教師來說,也同樣如此。
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語段,如第5節,如第7節,可惜沒有要求背誦,只要求背誦最后一節,這節當然好,但前兩節更好,因此我也要求學生背誦了。
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樹“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存環境抗爭”,讓人無法想象這一“不可思議”的生存奇跡。讀后震撼,但與生活實際卻很遠,學生怎么能感悟?
還是開門見山,循著我的感受入手吧:“我一眼就瞅見了這株大柳樹,不由得‘哦’了一聲。”誰讀了此文,不也會“哦”幾聲呢?那就在學課文的時候一起“哦”幾聲吧。
為什么?為柳樹獨特剛毅的外形,為柳樹生存環境之無法想象的艱難,為柳樹生存的奇跡,為柳樹超乎想象的毅力與韌勁,為柳樹傲然于世的氣概……
“萬條垂下綠絲絳”,柳樹在我們一般人的眼里以“柔”著稱,但在不一樣的環境里居然可以如此剛強堅韌,環境造樹之必然啊!
直奔第5節,三句話,寫了樹陰、樹干和樹葉:一句一句地讀,樹陰如此之廣,百十余平方米;樹干如生鐵錠般堅硬;樹葉卻是深沉蒼郁的;這樣的一株粗實堅硬的柳樹真是“奇跡”!
感悟“撐立”,支撐著站立,多不容易呀!在這樣的環境中不要說一站就是多少年了,就是一天一個月都難,一年也絕不可能,寸草不生,更何況一棵柔柳呢?它要接受持久干旱與嚴酷寒冷的挑戰,它要接受虐殺生靈的風霜雨雪的打擊,它要接受鋪天蓋地的雷電轟擊的滅頂之災,可它居然一次一次地起死回生了!“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卻在一線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綠蔭”,九死一生的柳樹啊!那是怎樣的“撐立”?我們不難道要“哦”嗎?
這“一株”中,我們看出了什么?一種奇跡,一種精神,一份傲骨,一份希望!
再談《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17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認識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4、正確、規范書寫生字。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展示賀知章的《詠柳》。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齊讀——《青海高原一株柳》。
3、板書課題。
二、出示本課時學習目標
三、檢查讀書。
師:課前,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現在請同學們大聲自由朗讀課文。(5分鐘)看看還有哪些字、詞還不認識或哪個句子還讀不好,及時找幫對。
師:時間到。每小組的4號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同學能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其他同學仔細聽,幫對針對出現的錯音、停頓不當、讀的不流暢的句子等要及時糾正。(還有感情表達不當的句、段如標點符號、提示語等老師要直接評價)
師:(讀得不好時)指出錯誤后,師鼓勵:這次能不能把它讀準確?來。
師:嗯,同學們預習的不錯,出現的問題不多,剛才在讀書的時候我們都糾正了,現在請同學們再次讀書,相信你會把課文讀得更正確更流利,而且還會讀的更有味道。
師:同學們,通過讀書,你知道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陳忠實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并對其進行了大膽的猜測與想象,贊美了這株柳樹強大的生命力。 )
師:好,同學們,通過讀書,我們對課文已經有所了解。那么,生字會寫嗎?請同學們先仔細觀察課后生字,想想怎么記住它,怎樣才能把它們寫好。
四、寫字
師:好,同學們,課文我們已經讀正確、讀流利了,那么,生字會寫嗎?請同學們先仔細觀察課后生字,想想怎么記住它,怎樣才能把它們寫好。
師:好了,同學們,請看“虐 韌”這兩個字。
(1)請同學們在課后第2題中描一描這兩個字。
(2)描完后,在后面的田字格里仿寫這兩個字,每個字兩遍,看哪個字寫得好?學生仿寫這兩個字。教師巡視。(起筆頓筆、大小、間架結構是否美觀。)
師:我發現同學們不僅書讀得好,而且寫的字也越來越漂亮了。
3、寫完后,小組內相互檢查,看小組內哪些同學寫的字有了進步,哪些同學寫的字比較工整、漂亮。
4、其余的生字課下要認真地書寫在田字格本中。
五、出示自學提示
默讀課文思考:為什么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地步? 請同學們用心讀一讀有關句子,看句子中的哪個字或詞觸動了你的心弦,把自己的讀書體會或感受寫在旁邊空白處。
六、分配展示任務。
1、2、3組重點匯報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
4組重點搜集有關青藏高原的資料。
5組重點搜集家鄉灞河柳樹的有關資料。
6組重點匯報作者為什么用了許多筆墨寫到家鄉灞河的柳樹。
7、8組重點感情朗讀課文。
9組重點搜集具有高原柳樹精神的人的故事。
10組搜集陳忠實的資料。
11組重點說一說學習本課的體會。
12組搜集勵志名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憑借具體的語言文字,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處逆境時所表現出的強大的生命力,并受到啟發。
教學難點:
品味重點詞句,感悟柳樹頑強的生命力,受到啟發。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牛郎織女》。(課件出示)
2、請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課件出示)
3、課件出示上一節課的自學提示。
(二)學生交流展示
一、準備
1、請根據上節課的自學提示,各自準備一下分配到的任務。
2、小組內交流:先幫對交流(4、5、6號談,1、2、3號聽)談錯的對子糾正,談不到的對子糾正。
3、小組長在小組內講解,組員認真傾聽,做好補充和更正,組長找好發言人。
二、展示
師:作者為什么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讓我望而生畏的地步呢?
課堂預設
(一)感悟柳樹的神奇
1、抓柳樹形象,挖關鍵詞語
這株柳樹大約有兩合抱粗,濃密的枝葉覆蓋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樹干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粗實而堅硬;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對生命顏色的獨特鍛鑄;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的感召。
(再讀這段話,這是一段文字,更是一棵樹,一個了不起的神奇的生命,說一說你讀出了什么?哪個詞語讓你形象地感覺到這株柳樹在與惡劣的環境在與它所遭遇的逆境相抗爭?“撐立”)
2、扣關鍵詞語,悟精神實質
這株柳樹撐立在怎樣的環境之中?
①在青海高原,每走一處,面對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藍天和凝滯的云團,心頭便彌漫著古典邊塞詩詞的悲壯和蒼涼。走到李家峽水電站總部的大門口,我一眼就瞅見了這株大柳樹,不由的“哦”了一聲。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重點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同時匯報有關青藏高原資料)
②這是我在高原見到的的一株柳樹。我站在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連綿的鐵鑄一樣的青山,近處是呈現著赭紅色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樹。沒有樹族的原野顯得尤其簡潔而開闊,也顯得異常的蒼茫。這株柳樹怎么會生長起來壯大起來,造成高原如此壯觀的一方獨立的風景?
(鐵鑄:生鐵鑄就一般的堅硬冰冷。原地:原地本義指本來的地方如原地踏步,在這里指沒有任何樹木甚至植物覆蓋的地面。簡筆畫輔助理解“沒有樹族的原野顯得尤其簡潔而開闊”。)
過渡:這是一棵孤獨的樹,這是一棵神奇到令人敬畏的樹。這棵樹是如何生長起來的呢?
③ 風從遙遠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隨意拋散到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發了。風把一團團柳絮拋散到這里,生長出一片幼柳,隨之而來的持續的干旱把這一茬柳樹苗子全毀了,只有這一株柳樹奇跡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來,人們也許年復一年看到過,一茬一茬的柳樹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許熬過了持久的干旱,卻躲不過更為嚴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然而這株柳樹卻造就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④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過多少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條。它無疑經受過一次又一次摧毀,卻能夠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這是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
過渡:作者用想象再現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如何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頑強的抗爭,是如何巍巍然撐立在青海高原之上的。同時,他還用對比來突出這株柳樹的不同尋常。作者用什么來作對比的?
⑤ 我家鄉的灞河以柳樹名貫古今,歷代詩家詞人為那里的柳枝柳絮傾灑過多少墨汁和淚水。然而面對青海高原的這一株柳樹,我卻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鄉灞河邊的柳樹確有讓我自豪的歷史,每每吟誦那些折柳送別的詩篇,都會抹濃一層懷戀家園的鄉情。然而,家鄉水邊的柳樹卻極易生長,隨手折一條柳枝插下,就發芽,就生長,三兩年便成為一株婀娜多姿,風情萬種的柳樹了;漫天飛揚的柳絮飄落到沙灘上,便急驟冒出一片又一片蘆葦一樣的柳叢。
(同時匯報灞河的柳樹資料)
⑥青海高原上的這一株柳樹,為保存生命卻要付出怎樣難以想象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相差何遠?
(匯報作者為什么用了許多筆墨寫到家鄉灞河的柳樹。)
過渡:雖然如此,但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沒有抱怨命運--(生接讀第末段。)
⑦這株柳樹沒有抱怨命運,也沒有畏怯生存之危險和艱難,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生存環境抗爭,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生存下來,終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壯麗的風景。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
(命運給予這株柳樹的是什么?這株柳樹遭遇到的危險和艱難有哪些?又是如何頑強抗爭的?回頭讀讀課文說說課文。)
(二)感情朗讀課文。
(三)課外延伸
師:
1、現在,在你心中它還僅僅是一棵樹嗎?陳忠實站在這樣一株柳樹跟前,他首先想到自己。
簡介陳忠實:
陳忠實,被稱為“文壇老農”,歷經滄桑、滿臉溝壑的陳忠實樸實得就像一株高粱,的的確確是一位農家子。他家祖輩是讀書人,到父輩家道中落,連供兩個孩子上學的能力都沒有,于是他哥哥考上了中師,他休學一年,于是陳忠實一生與大學無緣。對于好學的陳忠實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好在他沒有就此丟開書本,反而加倍的努力,就像風將一粒柳絮卷上了高原,在這貧瘠的土地上,陳忠實硬是開疆辟土,開辟出一片屬于自己的領地,他撰寫的小說《白鹿原》于1997年榮獲茅盾文學獎,這部小說引起轟動,一時洛陽紙貴,堪稱小說叢林中的一棵枝葉茂盛、葳蕤光輝的大樹。還還創作了大量的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散文。正是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品格意志支撐著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
2、站在這樣一株柳樹跟前,你不由得想到了誰?這株柳樹不正是這些人的化身嗎? 這種寫法叫借物喻人。表面寫的是高原柳樹,實際贊美的是——
(匯報具有高原柳樹精神的人)
3、學習本課的體會。
4、組搜集勵志名言。
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命運的建筑師。——培根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
一息尚存,不懈努力。——陳毅
應該相信,自己是生命的戰勝者。——雨果
①(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們(也)要付出的努力!
②(只有)扼住命運咽喉的人,(才)能創造生命的奇跡!
③(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我們(都)要勇敢面對,成為生活的強者!
三、課堂小結。
希望同學們做青藏高原一株柳,不做溫室里的花草。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