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說課稿(精選4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說課稿 篇1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教材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文質兼美,語言凝練,思想內涵深刻的文章.朗讀感悟難度比較高.但我想借助這一課鞏固以前教過的閱讀方法,同時也向各位老師展示我校的校本研究的成果.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課標》在高段語文閱讀教學目標中提出"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校六年級的學生,從上四年級開始就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讀書做記號的一系列閱讀實踐活動,我們的讀書做記號在各年段的要求不一樣.四年級時,我們開始教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從本意和含義進行體會批注,五年級時我們教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體會批注,到現階段,學生已經能夠初步地從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上對所閱讀的內容進行理解批注,留下自己的思維痕跡.為了進一步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使課堂上學生的體會批注落到實處,養成傾聽和記筆記的習慣,我們在六年級重點研究了課堂上的"二次批注".
我們選擇了《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課文的教學為大家提供一個"二次批注"的研究案例.因為這篇課文比較長,所以我做了這樣的安排:在第一課時,我主要安排了初讀課文,了解青海高原這株柳樹的樣子這兩個重點內容,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同學們對自己的初讀感悟進行了批注.第二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了解青海高原的這株柳樹為什么這么神奇,使作者產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覺,并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進行二次批注的訓練.這一課時我主要設計了兩個教學內容:
一,聽讀導入新課.通過聽讀最后一段話,訓練學生的聽讀能力,同時為精讀課文重點段做準備.因為這篇課文篇幅長,在文中表現青海高原這株柳樹神奇而令人望而生畏的語句有多處.如果一一交流,一節課的時間肯定不夠,為了更好地落實"二次批注"的訓練,我們在聽讀的基礎上構建了"青海高原這株柳樹是怎樣在與環境的抗爭中沒有抱怨,沒有畏怯成為了一株神奇而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樹的 "這個話題,縮小了學習內容的范圍.
二,匯報交流,進行二次批注.
葉圣陶老先生老早就主張要把閱讀過程處理成"學生獨立閱讀"和"師生集體閱讀"相互結合的過程.他認為精讀一篇課文,可以分為"預習報告與討論練習"三個階段,并提出預習是"訓練閱讀最重要的階段".葉老說:"上課做什么呢 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地聽講;在老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所以我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布置學生再次反復認真讀課文,在自己認為關鍵的語句處批注自己的感悟.在課堂上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讀書感悟.學生在預習時的感悟可能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所以我以一處語例為例,指導學生在讀中進行多角度的感悟交流,并進行"二次批注",把自己新的感悟到和受到的啟發批注出來.
在此基礎上,再以一語例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在同學的交流中運用所學的方法,抓住提示思維的關鍵詞語一邊聽一邊批注.
《青海高原一株柳》說課稿 篇2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陳忠實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并對其進行了大膽的猜測與想象,贊美了這株柳樹強大的生命力。
我一直對上這樣的文章有點怵的感覺,不知道該怎樣去找落腳點,而且又是第一課時。眾所周知,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我當時最大的意圖就是讓孩子們進入文本之中,在看起來散亂的文章結構中找到這樣一個“神”點。這樣的“神”點如何去找?我個人認為就是讀懂作者的心,去傾聽作者的聲音,然后來自己思考,來自己感悟。
以上是我對這篇文章的一個總的思路,在細節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教學環節。
由學生自己朗誦有關柳樹的詩篇引入課文,在初步感知柳樹形象的時候導出“青海高原一株柳”,這樣一個“神奇、望而生畏”的柳樹與我們剛剛所描述的常見的柳樹是如此的不同,學生的興趣就會被調起來。
進入課文學習的環節之后,作為第一課時我們首先得解決字詞,但高年級不能等同于中低年級,我于是就設計了三組詞語,這樣既解決了字詞的問題也解決了文章的脈絡。這樣一個清晰的文章主題就出來了。
剩下的就是講解文章內容,在這樣的環節中,圍繞“神奇、望而生畏”這兩個詞語來講解,一段是描寫柳樹外形的段落,另外一段就是描寫環境惡劣的段落。在這樣的兩個段落中,剩下的時間全部交給學生,有他們自己來讀來體會,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感受,在學生的討論中這樣的課就結束了。
二、課件的設計。
這樣的一篇課文在課件的制作上,總共做了六張,除了開頭和結尾,真正的只有四張,這四張幻燈片分別是;詞語一張、青海高原的補充資料一張、剩下的兩張就是兩個段落。
在這兩段文字中我沒有加以突出任何詞句,就是白紙黑字,有學生自己來找來讀來悟。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然我這樣的一堂課在具體上的教學環節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望各位老師能夠在下面的議課環節中,能夠不吝賜教,望能多指出一些不足之處,我表示深深地感謝。
《青海高原一株柳》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以酣暢淋漓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這棵柳樹雖然是一株極其平常的柳樹,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著頑強的精神、神奇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
二、說學情
雖然六年級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柳樹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學過關于詠物、表現生命力強的文章,但學生并沒有接觸過側重通過環境的描寫、多角度的比較來詠物并表現人生哲理的文章。
鑒于以上分析,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考慮,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學會課文中7個四會字和5個二會字,重點理解“鍛鑄”“虐殺”“摧毀”等10個詞語。
2、通過研讀語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夠體會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進而能夠理解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3、憑借語言材料激發學生熱愛生命、不抱怨命運、敢于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情感。
4、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說教法
本課我將采用以讀促悟,以悟導讀的教學方法。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說讀的重要,比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等,而現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也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從中可見朗讀的重要。在學習本課時,為了讓學生在反復的讀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厭煩。我運用了多種朗讀的方法,比如:范讀、指名讀、齊讀、自由閱讀等。
四、說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分兩個板塊開展教學,一是以青海高原地貌的圖片、錄像導入,讓學生直觀感知青海高原的氣候和地理特點。二是通過放聲自由朗讀課文、指名分節檢查讀課文、快速瀏覽課文了解大意、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怎樣的柳樹等四遍目的不同、要求不同、形式不同的讀書,為第二課時進一步精讀課文掃除障礙。第二課時根據課文特點,緊扣“神奇”展開教學,這是明線,以作者的情感深化為線索,這是暗線。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觸摸作者受震撼的心靈,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為此預設了以下四個學習活動:環節一:圖文對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樹。
1、投影一幅廣袤無垠的青海高原圖片,創設學習情境,學生自由讀讀課文3—5自然段,想一想并說一說,這株柳樹是極其平常的柳樹,為什么它生長在青海高原上就使得它神奇。
2、在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柳樹的外貌體會柳樹的神奇:
扣住“神奇”,學生的學習活動有了落腳點,并依據課文特點采用了比較、環境渲染、圖片創境設情等方法體會“神奇”,同時巧妙地抓住每節最后一句話讓學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學生自己。說、讀、悟融為一體。
環節二:引發想象,感嘆生長中的柳樹
1、指名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第6、7自然段,體會在作者的想象中,這株柳樹的生長過程又表現出怎樣的“神奇”。
2、在交流中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語句并抓住“有幸萌發”“保存生命”“繼續存活”三個方面體會柳樹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條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靈活地說一說在這三個生長過程中柳樹的神奇,接著通過朗讀和體會“奇跡般”“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來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學生的情感。
3、在初步體會柳樹長粗過程的語句的基礎上想象柳樹遇到高原風雪、雷轟電擊以及其它災難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讀增強體驗,然后抓住“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通過說和讀來感悟作者情感的進一步提升。
首先抓住關鍵詞語引發學生與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著在作者想象的基礎上,進而描述情境引發學生再展開更為具體的想象,讓學生對柳樹頑強的感悟更加直觀和強烈。同時,學生想象的過程中在口頭表達和思想認識方面的語文素養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間。
環節三:整體回顧,深刻體味人生哲理
1、小結上文的學習,引出“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后引導學生聯系上文體會“九十九條死亡之路”。
2、探討柳樹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后以“這篇課文僅僅是在寫柳樹嗎?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揭示人生哲理。
對人生哲理的認識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點睛之筆由物及理,由現象到本質,讓學生聯系上文從整體上解讀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在此基礎上感悟到人生也應該不抱怨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和韌性與環境作抗爭。
根據學生實際,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1)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描寫一下家鄉的一棵樹。
(2)搜集有著柳樹精神的人。
《青海高原一株柳》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我國著名作家陳忠實的一篇散文。課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經歷了高原風雪、雷轟點擊,卻頑強地生活下來,在青海高原上巍然撐立著一株柳樹的高大形象,熱情贊揚了柳樹不屈的生命力與頑強的精神。全文語言優美流暢,情景交融,托物抒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指導學生朗讀感悟,獲取文化、精神營養的很好載體。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結合本人的“朗讀指導策略研究”的小課題研究,給本文設定的教學目標是:
1、感受柳樹形態的神奇,成長的艱辛,從而體會柳樹不屈的生命力和頑強的斗爭精神。
2、將感受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3、引領學生從文章走向作者,從更高的層面上來體悟柳樹的精神,作者的精神,從而實現情感的感染,思想的升華。
三、說教法
朗讀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表達情感體驗,陶冶審美情趣,增加語言積累,進行語感訓練的最重要的方法。所以,在本堂課中我著重指導學生的朗讀,以讀代講,以讀促學,緊扣“神奇”通過對柳樹形象及生長過程兩個方面的朗讀指導,在讀中感悟柳樹的“神奇”。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觸摸作者受震撼的心靈,進而去感悟身處逆境,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和艱難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與作者心靈對話。因此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教學時圍繞“朗讀指導策略研究”的一次探索和實踐。
四、說教學過程
(一)讀好課題,初步感受柳樹的神奇
出示課件,讓學生讀課題。強調“一株柳”、“青海高原”這兩個詞語。從而說明這一株柳的特別和它的生長環境,從而引出這是一株“神奇”的柳,讓學生初步感受柳樹的神奇,同時為下文的學習中奠定了基礎。
(二)朗讀,感受柳樹的形象
首先讓學生朗讀第5節,并提出朗讀要求:文中的哪些詞引起你的關注,你從這些詞中體會到了什么?然后讓學生讀后說出關注的詞語和感受,同時重點指導學生將感受到的讀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要重點體現教師朗讀方法的指導,例如:
(1)學生讀“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一句時,如果學生沒有讀好,教師可以相機這樣評議:我覺得這株柳樹綠得還不夠蒼郁,不夠深沉,聽老師朗讀: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郁,綠得深沉,讀時重讀“蒼郁”和“深沉”,讓學生感受朗讀的方法。
(2)學生讀:“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一句時,可以這樣評議:我覺得你讀的只能稱得上“巍然”,離巍巍然還有點距離。接著再范讀這一句(范讀),讀時突出“巍巍然”一詞,讓學生再讀感受。學生讀好后,教師相機總結: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這株柳樹長得如此茂盛,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樹!(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不但理解了詞語,比如“兩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巍巍然”等詞語,同時學生在讀中感受了柳樹的形象。)
(三)朗讀,感悟柳樹的精神
讓學生朗讀第6、7兩節,多媒體出示朗讀要求:柳樹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受了哪些磨難?在感受最深處寫批注。交流反饋中學生讀出相關的句子,并說出感受,并且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在這一環節中,同樣重點體現教師朗讀方法的指導:
以第七節為例:首先教師范讀: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蘇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然后問學生:你知道老師為什么這樣讀嗎?通過學生對范讀的理解能更好的理解高原環境的恐怖,又能感受這株柳樹生長的艱辛。接著讓學生練習朗讀,在指名朗讀時教師可以相機這樣評議:我覺得高原風雪還不夠殘酷,這株柳樹的復蘇過來的過程還不夠艱辛。評議的同時再讀,師生可以分角色再讀,最后教師配樂朗讀這一節,使學生進一步領會朗讀方法,也感悟柳樹不屈的生命力和頑強的抗爭精神。讀到最后再總結: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這株柳樹長得如此茂盛,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樹!學完這兩個環節,我在此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一實一虛把柳樹的形象寫得如此豐滿,在語文教學中學會應用這種寫作方法。
(四)對比柳樹,再悟“神奇”
課件出示家鄉灞河的柳樹,學生欣賞并自由讀一讀。思考:這株柳樹的形象已經這么豐滿了,為什么作者還要描寫家鄉灞河的柳呢?通過對比學生不難得出結論,讓學生通過比較再次感受青海高原這株柳樹的“神奇”,難怪作者感嘆:這是一株神奇的柳!
(五)走進作者,實現思想的升華
語文教學需要更加寬泛的視野。聯系作者的生平,我們發現,作品融入作者陳忠實本人的人生感受,可以說,高原柳頑強的精神正是作者歷經磨難卻頑強不屈的精神體現。作者在文章中傾注了他的情感和思想,體現了他的價值觀和人生追求。從這個意義上,引導學生從這一篇文章走向作者,既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將學習的空間有效拓展,因此我在教學最后安排了“走進陳忠實”這一環節,首先簡介陳忠實,出示陳忠實的個人資料:陳忠實,當代著名作家,1942年出生于陜西農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愛文學,雖然貧窮的.現實打碎了他的大學夢,卻沒有打破他的文學夢,高中畢業后,他白天務農,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堅持讀書寫作,經過長達18年的艱辛努力,終于創作出著名的長篇小說《白鹿原》,小說發表后在文壇引起轟動,1994年榮獲中國文學的最高獎——矛盾文學獎。陳忠實用他的艱辛和頑強為自己開辟了一片壯美的天地!讀后讓學生思考:這篇課文僅僅是寫柳樹嗎?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高原柳的頑強的精神正是作者歷經磨難卻頑強不屈的精神體現,接著再問學生:你從高原柳身上還看到那些人的身影?學生回答后齊讀最后一節。讀后總結: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運不可能絕對的公平,但只要我們心中一直充滿希望,憑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去努力,生命就一定會產生奇跡,就像青海高原的這一株柳一樣展現出屬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