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案五年級上冊:10課 演戲
[分析]演戲
一、教材演戲分析
“辦家家”曾是許多孩子在一起玩耍時歡樂的一幕,演戲而小偶人更是每個孩子親密的朋友。演戲本課以“演戲”為課題切入,讓學生用自己親手做的小偶人來進行即興表演,演戲既可讓孩子在盡興地“做”和“玩”的學習活動中,充分體驗藝術創造的無窮魅力,演戲又可使孩子感受到成功的愉悅。
演戲是通過演員扮演角色,當眾表演故事情節來反映歷史和現實生活,演戲顯示情境的一種以表演為中心。融文學、導演、音樂、美術等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在我國傳統的偶人戲中就有木偶戲、皮影戲等。
本課演戲活動一的學習內容是用各種碎布、襪子、繩、線、紙等材料,運用填充、繞團、捆扎、包扎、編織、折等方法,通過組合變成漂亮的小偶人。教材中不管是穿著格子裙、扎著兩根麻花辮、斜挎著黃色包的小偶人,還是用糖紙折扎的帶著斗笠的或披著黃色卷卷頭發、拖著長裙的小偶人,它們不但外觀新穎,而且塑造得變化多姿,教材中呈現的用毛線制作的小偶人,它漂亮的頭發和衣服,將小偶人的神態顯示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生動逼真,美麗而又大方,給人以無窮的遐想。
活動二的學習內容是通過對舊紙盒進行切挖、裝飾成舞臺,它取材容易,制作簡單,適合此階段的兒童學習需要。本活動的教學關鍵是如何分組讓學生制作出美觀實用的舞臺。其一,讓學生觀察紙盒的外形與舞臺有什么聯系,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二,通過對舞臺背景及邊的裝飾,使之更情景化,教材中的范例是用不同形狀的樹葉、不同顏色的花朵來裝飾的舞臺,主要為學生提供參照和啟示,也可考慮用紙、布等其他材料來進行剪貼裝飾,還可以用繪畫表現或其他形式來裝飾。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多種樣式的舞臺給他們欣賞,為制作舞臺提供參考。
活動三的學習內容是將做好的小偶人分組通過相互交流、討論,根據各自小偶人的形象特征,確定好不同的角色,編出一個故事,再手持娃娃在制作好的舞臺上進行表演,要求故事的情節簡潔完整,生動有趣。教榭中呈現在舞臺上的兩個膚色、衣著完全不同的小偶人在一起充滿了童話色彩,為同學們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啟示和想像空間。
本課活動一與活動二在選材與制作方法上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啟發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活動三可根據故事改編也可取材于生活中的一件事來編故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演出。
二、教學目標
◆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方法制作小偶人;
◆了解舞臺的構成要素,設計、美化舞臺;
◆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造型能力,感受集體合作的樂趣。
三、教學思路
本課以小偶人“演戲”為題,意在激發學生自我表現的欲望,激發創作靈感,克服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教師要引導好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有效地利用手中的材料,并恰當地運用,制作出具有個性魅力的小偶人。本課表現的內容題材較為廣泛,制作的方式方法可多種多樣,材料的選擇范圍也較寬,給學生思維、想像、表現的空間也較大,教師要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創作的活動中使其個性特征、造型和動手能力在實踐中充分得到發揮。本課教學活動的設置要體現層次性、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表現欲望,讓學生的能力在創作表現中得到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