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案五年級上冊:01課 哆來咪
六、教學資料
曾侯乙編鐘(戰國)鐘架長7-48米,寬3_35米,高2.73米,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1978年春夏之交,在地下沉埋了二千四百余年的大型國寶編鐘,隨著湖北省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的發現、發掘而再現人間,重放異彩。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目前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堪稱“編鐘之王”。凡有機會耳聞目睹過的人,無不為此千古絕響驚嘆叫絕,贊譽它不愧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之瑰寶,世界音樂史之奇跡。
編鐘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打擊樂器,它將樂鐘依大小和音高次序編組,懸掛在鐘架上,用木槌敲擊演奏,故而得名。全套鐘架由245個構件組成,可以拆卸,設計精巧,結構穩定,歷經兩千多年,出土時依然矗立如故,讓人贊嘆不已。楚音韶樂形制精確,方能保證音律精準,這在今天也不易辦到。合理的金屬成分配比和規范的外形尺寸,以及工藝上的特殊處理,使編鐘達到了令人贊嘆的音響效果。
漸變構成 形式有:
1.基本形的漸變——漸變的大小、形狀。
2.骨格漸變——漸變位置、距離、方向。
色相推移 將色彩按色環的順序,由冷到暖或由暖到冷進行排列、組合的一種漸變形式。
明度推移 將色彩按明度等差數列的順序,由淺到深或由深到淺進行排列組合的一種漸變形式。
立體構成中造型要素按照一定規律漸次發展變化稱為漸變韻律。一般常見的漸變韻律形式,有形態大小漸變,形態方向漸變,形態位置漸變,形態厚薄漸變等。
在現實生活中因視覺透視關系的變化而產生類似漸變的視覺現象很多。如鐵路排列有序的枕木、電線桿、整齊的田野溝壑、建筑,都因視點、透視產生漸大漸小、漸高漸低、漸寬漸窄、漸疏漸密等漸變視覺效果。(何夕嵐)
[教案]胡根友老師的教案
課目
第1課哆來咪(活動一)
年級
5年級上冊
執教
胡友根
教學程序
教學活動
媒體運用
欣賞導入
1.課件出示戰國時的編鐘欣賞并講一講它的歷史。
2.學生閉上眼睛一起欣賞優美的編鐘樂曲。教師出示漸變色的圖片。
3.想一想它為什么能發出不同的音高,形成美妙的旋律?
4.教師小結:因為青銅鐘的大小漸次變化,所以敲擊不同的音階產生了優美的旋律。
課件出示關于編鐘的圖
片。
分組制作
1.出示七個透明玻璃瓶、水,并在瓶中隨意加入不等量的水, 請學生敲一敲瓶子聽聽聲音。
2.思考如何利用水和瓶子做出能敲出漸次變化的音高。講解規則:七人為一組,小組討論后,看哪組最快想出一個辦法并做好。
3.敲一敲、聽一聽、調一調,聽聽音準嗎?講一講為什么能敲出漸次變化的音高。
4.師生小結:瓶中的水量漸次變化就能產生音高的逐漸變化。相同的物體,空間越小音調越高,空間越大音調越低。
5.請學生在這七個水瓶中加入同等量的色水,看看發生了什么變化?想一想,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6.師生小結:因為每個瓶子里的水是漸次變化的,所以加入同等量的顏色后色彩就發生了漸次變化。
課件出示計時器,放背景
音樂。
裝飾美化
1.思考如何將這七個能敲出音高變化的水瓶,裝飾成漂亮的打擊樂器“水瓶琴”。
2.裝飾要簡單,裝飾物過多會影響水瓶琴的發音。每個瓶子所貼的裝飾物要一樣多,以免影響水瓶琴音高的準確性。
工具材料
即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