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錢守旺"年、月、日"教學案例及賞析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教后反思:“年、月、日”一課很多老師都上過,但往往起點把握不準,有時甚至忽視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把這節課上出點新意,是我設計這節課時苦苦思考的問題。《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教學,我根據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注意發揮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在動態生成中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妥善處理了教育與教學、知識與能力、主導與主體、內容與形式等幾個方面的關系,在規定的40分鐘內立體地、全方位地完成了本節課既定的三維教學目標。整節課課堂氣氛和諧,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專家點評:“錢老師的這節課是節研究課,并不是樣本,給我這樣的感覺是,樸實無華,真實不花哨,有幽默感。總的來說體現了錢老師一慣的風格。一、數學學習要建立在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錢老師的這節課基礎知識很扎實,但個別地方需要交流,能夠留給孩子創新的地方要留給孩子,有些地方是否可以加加工,比如錢老師在提問的時候,發現學生知道的那么多了,錢老師可以問問學生還有疑問沒有?還有什么問題呢?當然大多數孩子不見得有問題,但如果有幾個學生真的能說出一個與錢老師預設的問題相符合的內容,為什么2月份有28天也有29天?錢老師可以讓他再研究。這樣的話錢老師就是站在學生的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起點上來認識這節課,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實際上錢老師已經做了,但是沒有直接顯露出來。二、給學生足夠的探索空間2月有28天,29天,還有4年一閏的問題,錢老師用的是課件作的萬年歷,這顯然比課本上的附件中的設計要好,錢老師用了現代化的手段挺好的,但是我覺得留給學生的空間還是小了。其實學生很有意思的,我從這里看出2008年就是閏年了,有的孩子說1992年也是閏年,有的往后看,有的往前看,在這個基礎上錢老師可以追問:1972年是不是閏年,課件的表格中沒有,他要倒著數好多回呢!這樣是很麻煩的。在這個時候,老師讓學生找一找,這個閏年和4有沒有關系呢?這樣引,就不是老師直接告訴他與閏年的年份與4有什么樣的關系,是讓他感覺原來的數法有難點了,從而去探究與4有怎樣的關系。實際上,這里剛好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參與進來發現規律,我想這樣的探索過程,學生會更有興趣一些。這樣的內容完全創新的可能性不大,但有些地方還是可以的,老師給孩子留有的是什么?是留有疑問,讓學生自覺的參與進來學習和探索。三、課堂教學中的基礎與創新的關系基礎與創新的問題,基礎要扎實,但我們的扎實絕不是死記硬背,那么今天的這節課有好幾個要背的地方,口訣要背,但是這樣的背是有情趣的背,還是在有理解的基礎上的背,應該有所分析。我們說基礎知識要扎實,但是創新和基礎知識之間絕不是矛盾的。創新畢竟和基礎知識有密切的關系的。創新一定是建立在基礎知識扎實的前提條件下的。創新是把原來的知識進行改組,產生一種新的思想。在基礎知識上,我認為不管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雙基要到位。但到位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給孩子放開些!他自己能夠嘗試的、他自己能夠探索的一定要讓他自己做!學生自己不能嘗試的當然講也是應該的。所以我覺得這個基礎與創新是不是還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來安排。這節課留給學生的創新空間不會太大,因為我想要我講的話也大不了多少,有的課給學生的創新空間可能會大。四、課堂教學中的預設和生成第二個方面我想說說預設與生成,這是一個新的話題,預設的時候想到的生成沒有生出來,結果沒有讓他生成的他卻自己生出來了,所以我感覺尤其是借班上課,尤其是不了解孩子,老師深一腳淺一腳的,也不知道課堂上會出現什么樣的問題。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在里面,所以老師真正做好預設和生成的確是很不容易的。我想強調,生成首先要解決預設,預設是生成的前提,也就是備課是前提,那么備課首先要鉆研教材。要深入的研究教材,有深入才有淺出。抓住重點難點以后就可以融會貫通了。然后要再換位了解孩子,考慮到孩子的不同思路和不同的研究想法。放的開一點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自己跳起來夠一夠。這節課的有些提問是不是可以再改一點,比如小名12歲只過了3個生日,你們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幾月幾日?小強12歲只過了3個生日,可能嗎?換個84歲的老爺爺他只過了21個生日,你說可能嗎?孩子可能會說,老爺爺解放前窮啊!過生日不一定吃長壽面,老師的設計應該思路開闊些!你不要問一二三月多少天,改問今年的第一季度多少天?學了“季度”要用的啊!問題的設計還可以再精一點,有的問題實際難度不大可以換個面目。另外課堂的生成資源要分類的,很有價值的要逮住不放。什么是要放的,什么是不放的,因此要求老師的數學功底要好。如有的老師講分數,要求孩子折紙體會1/2。學生怎么對折的都有。有的孩子反折的紙舉起來以后又要放下,老師問:你為什么要放下?學生說:我舉的是1/4,我錯了。老師說:沒關系你知道這個是1/4說明你對分數的幾分之幾還是清楚的啊!想想看能不能把他改成我們今天的1/2呢?這樣一來,有的孩子想給他出主意,老師說你自己改!學生自己發現了2/4就是1/2,后面孩子自然也出來了3/6,4/8。還有個孩子總結說,分子是分母的一半都是正方形的1/2,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埋伏”。但這樣做并沒有講新東西,這是不期而遇的生成資源,是老師容忍的、鼓勵的結果,對學生的錯誤不要一拳打死。老師對學生的信任度,完全超越了對知識的掌握。再舉一個例子,在學生知道了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以寬后該怎么辦,可以問,你想不想知道為什么?我們用證明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當有一部分人已經知道了證明的方法以后你又該怎么辦呢?有些東西可以放手讓孩子體會和感受,有時的生成不見得都是閃光點。要用數學的眼光來解決問題,該拉時就拉,數學課不能說是老師講會的,是學生在經歷探索的過程中自己體會和學習的。在一年級學厘米的時候,讓孩子量,讓孩子比厘米,他們會發現1厘米一樣長。讓孩子明白厘米是國際統一的單位。課不是花哨就好,加強思考性,加強探索性,空談創造性是不行的,落實到一節課中,要給學生以空間。帶領學生感悟探索特級教師錢守旺"年、月、日"教學案例及賞析 來自第一范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