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理想的課堂——特級教師薛法根采訪記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8
“理想的教育,能激活生命的潛能;而教育的理想,則能提升生命的意義。我愿以全部的智慧詮釋理想的教育,用自己的生命演繹教育的理想。”
——薛法根
追尋理想的課堂——特級教師薛法根采訪記
本刊記者 楊文華
薛法根的名字以前在報刊上經常見到:江蘇省最年輕的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首批“名教師”;蘇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國模范教師;XX年,獲全國“十杰教師”提名獎。采訪之前,心里不免臆測,這樣的有知名度的特級教師總該有點名師的作派。可是,眼前的薛法根卻與我想象中的出入很大,他總是謙和的笑著,說話也很隨便,全沒有的一點名師的架子。心里距離一下就拉近了,采訪也似乎成了朋友之間的談心。
走近薛法根,你還會發現,他是一個喜歡夢想的人,一直揣著夢想守望著語文教育的這片原野。他常說:“一個沒有夢想的人,他的心已不再年輕,生命也就失去了光澤。”對生活、對教育、對語文,他始終保持著一種理想的憧憬和行走的激情。在課堂里,他和他的學生們一起用彼此的智慧演繹著一個個鮮活動人的教育故事,追尋著理想的語文課堂。
真實是課堂的生命
從教之初,與許多青年教師一樣,薛法根一心想把語文課上出彩,在課堂教學上花了不少時間,可終究沒有在“黑胡同”里摸到教學的門徑。一次,著名特級教師莊杏珍老師到學校聽青年教師的課,剛巧抽到了薛法根。當時他選上的是《十六年前的回憶》,為了給領導老師留一個好印象,他著實下了一番力氣,查閱補充資料、設計電教媒體、推敲教學用語。其中有一個教學環節,要求學生寫一段對李大釗的學習感言,他生怕學生當堂寫不好,就讓學生連夜回家作些準備。結果,課堂上,學生的感言寫得激情澎湃,教學似乎達到了高潮。誰知在他等待贊美的時候,老太太一針見血地刺破了這個課前的“小把戲”:這是在上課嗎?上課不能作秀,做人不能作假!一瓢冷水澆得他無地自容,也澆得他如醍醐灌頂:真實,是課堂教學的生命!從此,薛法根老師拒絕虛假,走上了語文教學的正道。他說:“根治自身教學頑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專家面前真實地展露你存在的問題,請他們毫不留情地給你做思想內源的‘外科手術’,讓你在‘痛苦’中脫胎換骨!”在課堂上,薛老師不僅敢于暴露自己的缺點,在專家、同行的幫助下不斷獲得提升,他也這樣鼓勵他的學生勇于暴露學習中的不足,而后對癥下藥。他在《做什么事最快樂》一課中的朗讀指導就是這樣真切而又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