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中的學問》說課稿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說教材):本課選自北師大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這是一節主題實踐活動課,課本中研究的是葷菜和素菜的搭配,但我考慮學生雖然每天都在吃各種飯菜,可真正要對菜的搭配進行主動研究卻很少,因此我把這些內容放在練習中,而改為上衣和下裝的搭配,讓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學習按一定的順序搭配的方法,培養有序思考的能力。
根據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和本班情況,擬定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訓練學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能夠進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有序的思考問題,做到既不重復也不遺漏。
第二部分: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創設生活情境,引發探究欲望
新課程標準指出“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為此,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以生活中笑笑生日的故事為線索進行中選材,如:穿什么衣服、和朋友握手、肯德基里配餐、游樂園路線四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用“笑笑開生日party衣服要穿漂亮些,請大家給他提一些建議”這樣的語言,充分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達到了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的目的。
2、關注探究過程,實現自主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愿意在活動中學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四個情境,通過擺一擺、配一配(衣服搭配);做一做(朋友握手)、連一連(配餐)、畫一畫(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用符號、字母等表示出路線的搭配過程),從簡單逐漸到復雜等一系列多樣性、層次性、開放性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真正地體驗到學習活動的樂趣,體驗到數學學科的靈感,體驗到合作探究的成功,從而實現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師生的互動方式的改革與創新。
第三部分:教學過程
情境一:穿什么衣服
1、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搭配
以笑笑生日的故事為線索進行新課教學。師:這周周末是笑笑的生日,當然忘不了邀請老朋友淘氣一起來慶祝. 同時還邀請了2位新朋友,一起到肯德基聚一聚。
既然是開生日party,當然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該穿什么衣服呢?
請大家給他提一點建議。(激起了學生參與的熱情;充分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達到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的目的。)
(課件出示)笑笑的衣柜里放著2件上衣和2件下裝,她應該怎樣搭配?一共有幾種不同的穿法?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老師發給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擺一擺、配一配,怎樣想才能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呢?四人小組交流方案。(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知,使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找出搭配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的生命潛能和創造精神獲得充分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