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噸的認識”教學設計與評析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47~49頁。
教學目標
1. 借助生活實例,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初步學會用噸作單位估計物體有多重。
2. 知道1噸=1 000千克,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3. 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每袋25千克的大米4袋。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估計體重。
提問:能估計一下祁老師的體重嗎?
學生自由估計。
談話:同學們估計老師的體重,雖然數值上稍有差別,但使用的單位都是千克,為什么不用克作單位呢?
指出:計量比較輕的物體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單位;計量比較重的物體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單位。
[評析:從估計老師的體重引入質量單位千克,顯得親切自然,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為引入噸做了鋪墊。]
2. 引入“噸”。
(1) 出示鯊魚圖(圖略),提問:你能估計一頭大鯊魚的體重嗎?
學生估計。(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鯊魚的體重很重)
出示:它的體重是3 000千克。
談話:還有更重的呢!
出示鯨魚和恐龍的圖片以及它們的體重。
提問:對這些動物的體重,你有什么感覺?
(2) 出示教材例題的輪船、火車、集裝箱圖片,讓學生想象這些物品有多重。
提問:計量這些比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單位,結果會怎樣?(數很大,不夠方便)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
出示: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貨物有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噸一般用字母t表示。
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評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估計大型動物以及大宗物品有多重,并及時設疑,引入噸的概念,使學生初步形成表象,為下一環節充分感受和體驗1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親身體驗,感受并想象1噸
1. 初步感受1噸。
搬一搬:每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學生輪流搬一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組、班級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算一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學生計算后匯報結果。
指出:一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 000千克,也就是1噸。(板書:1噸=1 000千克)
提問:2噸是多少千克?5 000千克是多少噸?10噸是多少千克?
想一想:我們知道一袋大米是25千克,這樣的40袋就是1噸。想象一下,如果讓你來搬這1噸的大米,會是什么樣的情況?
指出:1噸是很重的,搬運這樣重的物品,需要借助機械或機器的力量。
[評析:感受和體驗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1噸是個很大的質量單位,它究竟有多重是難以用語言來敘述的,只有在親身感受和體驗的基礎上,借助想象來把握。教師先讓學生搬25千克的大米,獲得直觀體驗。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通過“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 000千克,也就是1噸”來想象1噸的重量,并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
2. 利用想象和推理,進一步感受1噸。
提問:我們班有33個同學,全班同學體重的和有沒有1噸?學生猜測,然后計算。
指出:同學們的平均體重大約是30千克,33個同學的體重大約是1噸。
全體同學起立,學生觀察并想象33個同學的體重。
3. 利用常見的物品,想象1噸的重量。
(1) 出示教材第48頁第2題,先讓學生在小組里說說圖片的意思,再在全班交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