噸的認識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上冊p11噸的認識
二,教學準備
學生:感受1千克物體的質量;了解自己的體重;了解在什么地方見過噸.
教師:5袋每袋10千克的大米;多媒體課件等.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的選擇
(一),目標確定
"噸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質量單位"千克","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物體的質量已經有一定的體驗與感受,然而"噸"是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遠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抽象的"1噸"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概念.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根據以上的分析本課時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噸,在親身體驗和經歷中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
2)知道1噸 = 1000千克,并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
3)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數學興趣.
(二),教學策略選擇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為了讓學生感受和體驗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質量單位"噸",通過讓學生"搬一搬","抱一抱","算一算","跳一跳"等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概念.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應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過橋","貨車,電梯的載重量"等生活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中創設"小動物過橋"的情境,在"搬一搬 ","抱一抱"等活動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 學 流 程
設 計 意 圖
一,引人
1,創設情境(課件)
教師創設一個生活情境:一天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相約要去森林公園玩.路上有座橋,上面寫著:限重1噸.(根據教師的描述逐步出示課件).從而引發學生提出問題:"噸"是什么 限重1噸是什么意思 小動物們能過橋嗎 ……
2,了解學習起點
師:關于"噸"的知識,同學們已經有哪些了解
(根據幾個班的教學實踐,每班都有少數學生知道:噸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在貨車的車門上,有的電梯上看到"噸";還知道1噸等于1000千克.……)
3,談話揭題
師:同學們對"噸"的知識有不少的了解,那么"1噸"到底有多重 噸與千克又有什么關系呢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噸的認識"
二,展開
(一),親身體驗,建立"1噸"的概念
師:"1噸"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師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學生介紹.
(2)每組發給1袋10千克的大米,從前往后傳一輪,并說說感受.
(有的學生說輕,有的說重)
(3)讓學生選出一名"大力士"來搬大米.
(學生站著,教師一袋一袋的遞加,直到搬不動.要求其他學生喊"加油",并認真觀察"大力士"的表現.搬后請"大力士"說說感受.)
(4)想象推算.
(讓學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覺如何 引導推算100袋共重
1000千克也就是1噸. 板書: 1噸=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體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個人,3個人有什么感覺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計算,小組4個人共重多少千克 "老師,老師,那我們全班同學加在一起有沒有1噸重啊 "一位高個的男生喊道.這時我抓住時機,先引導推算出40位同學約1噸重,再請全班同學起立(全班只36人),還請一位聽課的英語老師加上我自己(共約1噸),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噸物體落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