噸的認識
師:請說說剛才抱同桌的感受.
生1:他比較沉,抱他有點累.
生2:她很輕(是個小女孩),一下子就抱起來了.
生3:他太重了,抱他連氣都透不過來,人都發熱.
師: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如要你一起抱2個同學呢
生:有的說沒關系,有的說太重了.
師:如果要你一起抱4個同學有什么感覺
生:"哇"(齊聲喊)
生1:會被壓扁的.
生2:太重了,根本抱不起來.
師:如按每位同學重25千克來計算,請算一算每小組4個人共重多少千克
生:"老師,老師,那我們全班同學加在一起有沒有1噸重啊 "一位高個的男生喊道.
這時我抓住時機,先引導推算出40位同學約1噸重,再請全班同學起立(全班只36人),還請一位聽課的英語老師加上我自己(共約1噸),我們來做個游戲,請大家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噸物體落地的感覺)
六,教學反思
"噸的認識"是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然而"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如何讓學生"體驗1噸"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 "噸"的概念比較抽象,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比較遠,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獲得充分的體驗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的建立數學概念,要盡量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過程中建立表象.雖然學生已學習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對質量單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見到過"噸",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憑觀察得到,再說像"噸"這么大的質量單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更談不上有什么體驗.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1噸"到底有多重,我先讓每位學生輪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說說感覺,再選一位班中的"大力士"來抱一抱一次能抱幾袋大米,然后推算10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噸";再讓學生做游戲,同桌互相抱一抱,說說感受,如抱兩,三位同學又有什么感覺呢 按三年級學生每人25千克計算,全班36位同學在加上兩位老師約重1噸,并讓全班同學和兩位老師起立,一起跳一跳,體驗1噸物體落地的感覺;然后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重約1噸重 (如2頭牛,10頭豬,200只鴨,電梯的載重量等).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借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學總重量,2頭牛等具體的實物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
2,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體驗.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好的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困惑:
(1)三年級的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比較難算.
(2)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
(3)雖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體驗,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噸"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