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噸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11-12頁例6、例7,相應的“做一做”和練習三中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3.通過觀察、比較和猜想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2、難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準備
主題圖、多媒體課件,課前讓學生測量自己的體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猜老師的體重。
教師讓學生猜一猜老師的體重,猜完后教師提問:剛才同學們在猜老師的體重時都用了同一個質量單位——千克,你們為什么不用“克”作單位?
2、師:你們知道世界上體重最大的動物是什么嗎?它的體重大約是多少?(課件出示藍鯨及有關資料的介紹。)
師:藍鯨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板書:噸的認識)。你能舉例說說生活中用噸作單位的物體嗎?
3.教師課件出示一些以“噸”為單位的物體及其相應質量。
教師提問:以噸為單位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教師指出: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計量比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以用符號“t”表示。
【設計意圖:從猜老師的體重和藍鯨這一世界上體重最大的動物導入,讓學生初步感知噸是一個大計量單位,并通過讓學生舉例、教師圖片展示等途徑,初步建立噸的觀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ㄒ唬┏醪秸J識噸。
(1)小組活動:第一小組提水,第二小組提米,第三小組背一背。
師:課前同學們都測量了自己的體重,互相說一說你的體重多少千克?
第一小組的提水,第二小組的提米,第三小組的背一背。同桌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戲,了解一袋米,一桶水,一個同學有多重。
(2)匯報
(3)師:如果按每個同學25千克計算,4個同學有多少千克?40個同學有多少千克?
(4)加深認識噸。
教師借助多媒體演示:一袋大米25千克,每次呈現4袋大米(100千克),學生一邊看一邊數: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讓學生感受: 40個25千克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
。2)教師用課件出示第11頁的主題圖。
師:你們看誰來了?這一天陽光明媚,天氣晴朗。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相約到河邊去玩。它們走到一座小橋邊,小馬提議:“這里有橋,咱們一起過吧。”小熊說:“等等,這里有個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噸’呢!”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限重1噸是什么意思?1噸有多重呢?“噸”和“千克”有什么關系?4個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
師:誰知道1噸等于多少千克?
學生通過預習可以說出:1噸=1000千克。
師:那4個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
圍繞小精靈的“能同時過橋嗎?”的問題,引導學生將動物們的體重加起來,與1噸作比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噸重,從而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