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 Unit 6教學反思
實物是小學英語教學中常用的教具。在課堂教學中恰當使用實物教具能有效增加語言教學的直觀性,提高教學效率。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可愛的動物手偶等實物教具,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然而,實物教具的使用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尷尬。
案例:
我在教3a unit 6 i like…一課時,教學部分內容是:apple, banana, pear, orange等。考慮到這四種水果學生都比較熟悉,我決定利用實物進行教學。
在上課前,學生們看到我拿著水果走進教室時,都壓抑不住內心的興奮。上課后,如我所愿,教學進行的很順利。教學完apple, banana, pear后,我穿插了touch and guess游戲,希望以此鞏固已學單詞并引出新單詞orange。游戲開始時,學生躍躍欲試,課堂氣氛高漲。在游戲中,一位幸運的學生摸到了桔子,引出了新單詞orange。我邊教學單詞orange邊開始剝桔子,學生異口同聲地叫了起來。為了使操練形式更豐富,我請“中獎”學生領讀這個單詞,并獎勵他吃一瓣桔子。頓時,教室里沸騰了。”me!” “me, me!”的喊聲四起。我先后請了兩名學生起來領讀,但學生根本無心跟讀,很多學生開始不滿地嚷了起來:“我也要吃!”“為什么不讓我領讀?”這時,課堂已經亂作一團。我馬上收起桔子,同時也收起笑容,學生們安靜下來,課堂氣氛也因此驟冷,我勉強按照備課計劃完成了授課內容。
反思:
這堂課結束后,我久久不能從桔子的尷尬中走出來。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覺得自己是走進了使用實物教學的誤區。
反思1:過于追求形式
我曾以為,只有利用各種精美的玩具,華麗的圖片,先進的多媒體課件,才能顯示備課認真,也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但卻很少考慮這些教具的實用性和必要性。教具成了擺設,成了教師的心理安慰。
反思2:忽視教學對象的特殊性
我經常使用教具進行教學,卻不曾考慮教具與教學對象之間的關系。教學對象因年齡,生活經歷等不同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時用圖片代替實物,同樣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改善教學效果。
其實,教具不僅僅包括實物,圖片或多媒體等,一本書,一支粉筆都是我們可以好好利用的教具。不論使用什么教具,只要選擇恰當,利用得法,就可以服務于教學,優化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