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從孔子拜師這個故事中,對我國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發探索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能借助課后資料全面地了解孔子。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聯系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毫無保留”等詞語的意思。
4、學會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方法理解課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學過程:
孔子拜師
一、走近孔子,略知孔子。
1. 這節課老師帶領大家認識一位很偉大的人,他叫孔子(板書)。孔子姓孔,名丘,古時候的人還有字,孔子字仲尼,他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課后也有有關孔子的資料,請打開52頁,自己讀讀資料袋,讀完后想一想,你又知道了孔子的哪些知識?
2.生讀課后資料袋。
3.生交流:你又知道了有關孔子的哪些知識?(板書:思想家、教育家)
4.現在我們知道孔子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是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像這樣的人,古代在姓后面加上了子,子是古代對有品行有學問的人的尊稱,歷史上這樣的人很多,如思想家孟珂稱孟子,思想家莊周稱莊子,軍事家孫武稱孫子,教育家孔丘我們稱他孔子。看,這就是孔子(出示圖片)
解說: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并影響到東西和東南亞及世界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由于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深遠影響,他被中國人尊為“至圣先師” “萬世師表”今天我們一同走近孔子的年輕時代。(板書課題孔子拜師)齊讀課題。
5.師:不光你們崇拜孔子,他也是老師心中的老師,我最喜歡孔子的一句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告訴我們要學習與思考相結合,這是求得知識的必要方法。只有這樣才會不斷進步,那么看著課題你會產生什么樣的疑問呢?(生提問題)
(孔子這么有學問,為什么還要去拜師?他去哪兒拜師?怎樣拜師?拜誰為師?等)
你們僅僅從題目的4個字中,就提出了這么多有價值的問題,很了不起,學習最可貴的是發現問題,小疑有小進,大疑有大進。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藏在課文的字里行間。想不想讀?
二、走進課文,初步感知
1、談到讀書,宋代大文學家朱熹這樣說
凡讀書須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
——朱熹
這些都是讀書的最基本的要求,同學們有信心把課文讀好嗎?還等什么,趕快讀吧!
2、檢查學生讀課文的情況,發現不好讀的句子、字詞師及時提醒糾正。
3、相信剛才同學們說的許多問題都已經得到了答案,我們來交流一下
生交流:孔子去哪兒拜師? 洛陽
拜誰為師? 生1:老子(師介紹老子) 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道教創始人,著有道德經。關于他的生平,史料上記載不多,在《莊子.天下》里稱老子為老聃,以老為姓聃為名;還有一種說法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而司馬遷《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子聃。”
師介紹古人的名、字與號。文中出現的老子和老聃指的是同一個人,還有孔子、孔丘、仲尼都是指孔子,中國古人的姓名比現代人要復雜些,大體有姓、名、字、號四項。名,是嬰兒出生后由父親取的。字,是男子二十歲成年舉行冠禮,及女子十五歲舉行笄(ji)禮時取的,是人的正式稱謂。號,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古人在名、字、號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原則和習俗。自稱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自己謙虛有禮;對別人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