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師
三、走進課文,以悟促讀
(一)孔子為何拜師?
生交流(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1).解釋淵博(知識很豐富)
(2).孔子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淵博,是真得不淵博嗎?自己再讀一讀。
師:真得不淵博嗎?你從那看出來的?(遠近聞名)遠近聞名什么意思?他已經是那么有名了,他還要拜老子為師,可見他很謙虛好學(板書)這些在課文的第幾自然段?①你能讀好這一自然段嗎?(生讀)誰來當一當謙虛好學的孔子?(評價:真是一位謙虛好學的人)
(二)孔子怎樣拜師?
1、品孔子不怕吃苦
師:孔子已經很有名望,卻還覺知識不夠淵博,決意拜師求學,可見他對知識的渴望。正是懷著這樣一顆勤學上進的心孔子踏上了漫漫拜師之路,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1)“相距上千里:知道有多遠嗎? 就咱們小學的操場如果是兩百米的跑道,我們小朋友可得繞上2600圈左右啊!是不是很長?所以我們讀的時候要怎樣讀?(上千里拖長)指名讀
(2)這上千里的路,一路上他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怎樣才是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板書)呢?理解詞語:
風餐露宿:餐,包括午餐、早餐、晚餐,在這里實際上是吃飯。宿呢?組個詞——住宿,睡覺,在風里吃飯,在野外睡覺。這個詞語一般用來形容旅游或野外生活的艱苦,說明孔子一路上的艱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趕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終于:曲阜和洛陽雖然“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遙遠,但孔子還是到達了目的地,因此用“終于”。
(3)孔子一路上很辛苦,可他怕不怕吃苦呀?不怕吃苦(板書)
(4)來,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段話,體會孔子不怕吃苦求知若渴的精神。
(5)孔子在路上遇到很多困難,大家想一想孔子一路上都會遇到哪些困難呢?你能根據提示說一說嗎?出示:
孔子餓了就_______________。
累了, _______________。
渴了,孔子就_______________。
天黑了,孔子還_______________。
正是這樣___________ 、 ___________,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
學生想象,填空。
遇到這么多的困難,孔子害怕了嗎?退縮了嗎?為什么?
為了拜師求學,孔子遇到了這么多困難卻沒有退縮,這一份決心,這一片誠意,這一種行動!深深地把我們打動,讓我們一起讀出來
2、品讀對話,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1)師:請看插圖,(出示課本插圖)辨一辨哪位是孔子?
生:(闡述理由并在課文中找出相關文字)
于是上前行禮,問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什么?(孔子彬彬有禮)板書
還能從哪看出他彬彬有禮?(再次行禮)(多謝)(您)
(2)同學們找的真好,你再仔細看看這幅圖,你能從文中找出描寫這幅圖的句子嗎?誰再來讀讀?
(3)其實孔子和老子見面后的這段對話書中寫的更生動具體,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
“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