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師》教學紀實與評析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書:孔子,并正音子讀zi輕聲)今天老師帶來了孔子的畫像,學生觀看,貼于黑板上。為什么孔子能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學了《孔子拜師》這篇課文,就能揭開這個秘密。請你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師一起寫“拜”。
生:孔子拜師、孔子拜師……(學生隨教師手勢的齊讀題目,聲音逐步提高。)
師:同學們課下已經預習過課文,現在老師檢查一下你們對詞語的掌握情況,開火車讀詞語。(出示卡片)注意加點字。
生:日夜兼程 風塵仆仆 納悶 風餐露宿 毫無保留 傳授 佩服
(糾正讀音)
[評語:導入自然,引導貼切,環節很普通,過程中學生掌握了知識。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其實這就是我們教師所要努力的方向。注意了學生的年齡特點,適合三年級教學。]
二、學習課文
師:現在我們一起學習課文第一段。要聲音洪亮、用普通話。
(生朗讀,指名讀,糾正個別字的讀音。)
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了老子的畫像。先請你在課文中找出描寫老子的句子,想一想老子是什么模樣,再和老師帶來的這副畫像比較,看誰的想像力更豐富?
(學生找句子,教師出示老子畫像。)
師:老子和孔子離的很近嗎?
生:很遠,上千里。
(邊在黑板上移動老子畫像,由離孔子很近的地方移到離孔子很遠的地方,貼于黑板上。)
[評語:引用教具自然、恰當。教態自然,一移,更加形象直觀表現了上千里的遠,可見教師的備課的功夫,窺一斑而知全豹。]
師:讀課文,想一想,孔子是怎樣去洛陽的,由哪些詞語表示的?
生1:走去的。
生2:歷盡艱辛。
生3:日夜兼程。
師:這些詞語說明了什么?
生1:上千里的路,苦。
生2:路遠。
生3:著急,迫不及待地。
師:那么遠,那么苦,孔子害怕了嗎?為什么?
生1:不怕,想學習就不怕苦。
生2:沒有怕,想鍛煉自己。
生3:因為學無止境。
生4:不滿足自己的知識。
師:他對知識的不滿足,促使他去那么遠的地方去學習。同學們咱們現在的環境要好很多,你應該怎么做?學習他的什么精神?
生1:學習他永不滿足的精神。
生2:學習他不怕困難的精神。
生3:學習他熱愛學習的精神,努力學習。
師:你能不能把他不怕苦、迫切學習的心情讀出來。自己先練習一下。
(指名讀)讀的真棒!老師都能聽出他的艱苦了,能聽出他迫切地想學習的心情了。
(在兩副畫像的中間寫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
[評語:聯系實際,寓教寓學,生活既學習,學習更要從生活中來。教學過程中授之以漁而非魚,是課堂教學的一個亮點。]
師:是什么品質使他堅持到了洛陽?
生1:熱愛知識的心情。
生2:有信心。
生3:有毅力。(板書:信心毅力)
師:孔子走了上千里的路程,終于見到了老子,小組討論,分角色試著讀一讀。(師巡視指導,提示學生注意行禮時的、納悶時的語氣。)
師:行禮,說明了孔子對待老師怎樣?
生1:對老師尊敬。
師:那么同學們你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么對待老師?
生1:見到老師要問好。
生2:尊敬老師。
生3:送老師禮物。
師:問老師好尊敬老師是要做的,送禮物可就不好了,老師是不會收你禮物的。
[評語:大語文教學就是要孩子們真實地了解課文中的感性因素,語氣引導很重要。孩子是天真的,想到什么說什么,接觸了社會中的不良因素,正確引導是我們所有老師應當努力的側重點。教書更要育人是教師的重要職責。這個地方應多加教育內容,正確引導,不能為教學而教學,忽視學生這種可怕思想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