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預設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擇、端、厘”等生字;學會閱讀與欣賞結合,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歷史價值、創作時間等。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發展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質疑問難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激發民族自豪感。
預設過程
切入舉偶
1.同學們,今天的精神可真好。老師出個謎語考考大家,怎么樣?
畫時圓,寫時方。
有時熱,無時涼。
2.可真聰明!再來一題:你知道5米有多長嗎?誰來比劃一下?24厘米呢?在這片空間里你能做些什么呢?
在我們古老的文化瑰寶中,就曾有一位畫家在這么一專人畫布上下了流傳千年的名畫,他——就是張擇端(板書)。也曾有一位作家欣賞了這幅畫之后寫下了一篇文字,現在就在我們的書中,快打開書來看一看,讀一讀。
(預設此環節時,考慮到學生剛學習了長度單位,對于5米及24厘米有比較直觀的認識,因此期望學生能從中體會張擇端畫此畫的不易。不料,在教師的詢問之下,學生出現了過度的“自信”,甚至出現了“我也能畫”的話語。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抓住這個機遇讓學生去找找張畫時的“下了很大功夫”,而是簡單地切斷學生的發言。)
對話平臺
初讀
1.同桌合作讀,并在你覺得有趣的地方做好標記,等下請全班同學幫忙。
2.你覺得需要別人幫助的地方在哪?
3.通過剛才的朗讀,聰明的你們肯定知道了不少事情,說來說說你從中知道了什么?
(大部分學生在此環節就找到了第一自然段,教師趁機進行了第一自然段的朗讀指導。)
再讀感悟
1.你們可真厲害,知道了這么多。這么一幅528厘米長的畫肯定有你最喜歡的一部分,邊看圖邊美美地讀一讀。讀了之后我們再來比一比,看誰最能用自己的聲音表達對《清明上河圖》的喜愛。
2.交流:說說你從這里看了什么景象?
1)第二自然段:張擇端——下了很大功夫(板書)
從哪里可見?
隨機出示句子:有從鄉下來的農民,有撐船的船工,……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
a.你知道了哪幾行的人在畫上?
b.還有哪些行的人呢?
領悟后再讀“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
可見,張擇端畫這幅畫的時候, 。
2)來自三百六十行的人聚集在河兩岸,熙熙攘攘,讓街市呈現出一片熱鬧的景象。
a.領悟“熱鬧”:有的……有的……
b.然而,這形態名異的人在畫上卻只有黃豆般大小。出示句子:畫面上的這些人,……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你從中看到了什么?
學生各自交流,指導學生體會張擇端畫畫,下了很大功夫,而且畫功清湛。
c.課文中作者還特意找了個有趣的小細節,一起來看看張擇端的“傳神”!獦虮鳖^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