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詞析句,以讀促情——《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案例
(學生進行表演式朗讀)
師:好極了!原來帶上想象,加上動作我們就可以把課文讀得繪聲繪色的。
師:小興安嶺的春天美在樹木,因為它生機勃勃;美在小溪、美在小鹿,因為有了它們,小興安嶺這綠色的海洋,更加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師:現在誰愿意再來讀讀第二自然段,讓我們再來欣賞這春天的美景。
師:當我們還沉浸在春天美景時,夏天在向我們悄悄地走來,小興安嶺的夏天也在悄悄變化著,那么小興安嶺的夏天又美在哪兒呢?請同學們通過自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來欣賞吧。
(學生自由讀,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小興安嶺的樹木很茂盛。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
生:我從蔥蔥蓉蓉、密密層層、嚴嚴實實這些詞語中體會到的。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些詞語。
(讀詞語,再讀句子)
師:我們還可以從哪里體會到?
生:擋住人們的視線。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為樹木很茂盛,把人們的視線都遮住了。
生:我還從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這里看出來。
師:封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想的?
生:遮住的意思。
生:蓋住。
……
推薦理由:
1、通過品詞析句,有效引導學生感悟、理解課文。
詞句是文章的生命,重點詞句更是點燃生命的火種。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是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之一,也是學習語文,感悟語言的有效策略。本課教學重視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品味,幫助孩子理解課文的主題,通過品詞析句,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如何“品詞析句”,方法挺多的。其中“比較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是比較多的,在具體語境中的比較,對“品詞析句”來說也是最有效的。詞語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來揣摩,學生才能真正領會作者用詞的精確,煉句的精妙。如:當老師問“作者為什么不用‘長出’要用‘抽出’呢?”學生對“長出、抽出”這兩個詞進行了品析。了解“抽出”更能表現春天樹木生長的特點。
2、品詞析句應貫穿于朗讀教學過程中
閱讀中“讀”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成為語文閱讀教學的指導思想。朗讀確實很重要,但應該在對文中優美的詞句、關鍵的詞匯的品味分析,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讀。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文章。情溢言表,文字流暢,動人的景物描寫中寄予情思,而這種情思,正是需要學生掌握的重點。但這種情,文中并沒有直露地抒發,全部寄于字里行間,那么,要抓住這種情,只有進行重點詞句品析,反復的朗讀,讓讓學生在自己的朗讀中去領會,同時還提高文本閱讀能力的作用。
教學中通過設計了多種不同層次和不同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從作者的語言文字中去賞,從對比朗讀中去賞,從表演朗讀中去賞,學生以情感朗讀來體現語言文字的美妙,激發起他們對小興安嶺美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