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課堂教學實錄及反思
s:盾不會被矛刺到。s: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刺來,結果矛都斷了。t:是啊,一槍都沒有戳到發明家,矛也斷了。想到這樣一個辦法,發明家實在太高興了。讓我們帶著發明家的這一想法一起讀讀這個段落。s:“如果矛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鉆在鐵屋子里,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了。”t:我覺得他最像這個發明家。因為他在讀這個句子的時候,臉上是帶著非常高興的笑容的s:(學生再讀這個句子)t:做成個鐵屋子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s:不是。t:你能不能像老師這樣接下來寫一寫呢?可不可以呀?拿出你的練習紙,趕快寫一寫。s:(學生填表格)教師巡視:老師發現,這名同學特別能干,他在寫以前是先看書的,可以先看看書再把它寫下來。t:(展示學生作業紙)他用上了課文的中句子寫的,可以。再看——(幻燈片投影展示)t:他是把課文中的句子變成了自己的話寫下來的,你覺得怎么樣?好,好在哪里?s:用自己的話,抄課文可不行。s:節約時間。t:這樣寫就更加簡潔了,對不對?這是誰寫的,請你寫在黑板上。t:(繼續展示學生的作業紙)他寫的是:“他想的辦法是把矛從鐵屋里伸出去”讀一讀,你發現了什么?s:他只用了課文中的一部分。t:用了課文中的一部分跟課文是一樣的嗎?你打開課文再對照一下,看看你發現了什么問題。s:課文中是寫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他寫的是把矛從鐵屋子里伸出去,順序有點亂了。t:仔細看“矛”字。你有發現嗎?s:課文中的“矛”是有上引號和下引號的。t:課文中為什么用雙引號呢?s:因為這個“矛”帶有特殊的含義。t:有什么含義呀?s:因為矛就是槍口或炮口。t:你看,多會發現呀!這的“矛”已經不是真正的“矛”了,而是指——s:槍口或炮口。t:這個同學真的很能干。仔細看看你的作業紙,“矛”上的雙引號有漏下的嗎?(指導學生訂正)這個雙引號可不能省呀!s:學生訂正。t:同學們,現在發明家已經把矛和盾結合在一起了,可是他還不滿足。他接著又發現了什么問題呢?想出了什么辦法呢?s:這個鐵屋子不會跑。t:他想出的辦法是——?s:裝上輪子、安上履帶。t:讀到這你又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嗎?s:履帶是什么?(課件出示圖片理解)s:(讀準詞語“履帶”這個詞語并閱讀關于履帶的資料)t:發現了嗎?有了履帶,坦克就可以想到哪兒就到哪兒了。t:同學們,發明家發現了問題,他想的和別人不一樣,做的和別人不一樣,果然就完全不一樣了。現在陸老師就想請你們做做發明家,我和你們一起合作來讀讀課文的2——4段。好嗎?(師生合作讀) t:發明家和朋友進行一場比賽,就在他難以招架之時,他突然想到—— s: s:“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鉆在鐵屋子里,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了。” t:想到這個辦法他高興極了,可是轉念一想,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s:“可是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牛或烏龜,自衛是為了更好的進攻呀?” t:這可怎么辦呀?他苦思冥想,終于想到新的辦法了—— s:“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