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功的實驗》教學案例
小學語文第五冊書中有一課是《一次成功的實驗》,課文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的游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好多次了,可是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了成功。實驗說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贊揚有了危險先為別人著想的高尚品質。
片段一
上課鈴聲響完,我在黑板上寫了“一次實驗”四個字。
學生紛紛提出:老師,課題應該是“一次成功的實驗”,不是“一次實驗”!
我問:“一次實驗”和“一次成功的實驗”有什么不一樣呢?
學生馬上回答:如果就“一次實驗”,不知道實驗是否成功。
我相機引導:對啊,加上“成功的”,我們就很明白實驗的結果了。
學生又接著說:我知道課文為什么要以“一次成功的實驗”為題,因為這次實驗的成功來之不易!科學家在很多學校做了相同的實驗都沒有成功,只有這次成功了。
另外一位學生也發表了自己的想法:我覺得課文用了這個題目更吸引人了,看到“一次成功的實驗”,我就會去想:這是一個什么實驗?它是怎樣取得成功的?
我高興得說:“對啊,以后我們在給自己寫的文章取題目時,題目既要聯系文章內容,又要能吸引讀者!
……
片段二
在教學本課時,我原想組織學生進行課文中的實驗,但當我看到學生分組讀書發生爭執時,立刻改變了預先的想法——何不就地取材進行一個類似的實驗?于是我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這篇課文,而且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當我叫“停”后,不少小組都因爭當角色而爭執不休,沒有讀完課文;僅有三個小組順利地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任務。于是我讓完成任務的小組說說他們是如何進行朗讀的?聽了他們的介紹,大家發現這三個小組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由組長分配角色,組員服從安排。我又進一步引導學生總結出:只有團結合作,發揚團隊精神,才會很快地把事情做好。于是我讓同學們再次分角色朗讀課文,這次效果明顯好轉——每個小組都很快確定下角色,沒有爭搶,全部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任務。
反思
一次簡單的板書,卻引出了學生這么多的想法和思考。這里,不用教師在教學開始時,采用任何教學形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他們的興趣在觀察、發現中產生,在思考和表達中不斷自我激發。這時候,也不用教師再跟以前一樣去提問“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學生在自問自答中,初步感知了課文大意,從課題出發,提出了很多跟理解感悟課文有關的問題,確實令教師和學生都受益匪淺。實驗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進行,聯系實際體會得更加深刻。
教師設計教學方案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往往會出現這樣那樣事先無法預計的情況,所以這就要求教師靈活掌握,隨時隨地根據不同情況調整教學方案。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