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
(二)讀文感悟
1、教師談話導入,并提問:我與賣木雕的少年是什么關系?
通過“我們是朋友”引出課文第13、14自然段,在指導朗讀過程中,突出“朋友”一詞。(本文中賣木雕少年的一言一行,跟“我”可能是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密切相關,全文濃縮成“朋友”一詞,把本課內容給讀薄了,然后以“朋友”為本課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引領學生感悟賣木雕的少年對我的友好之情,又把本課內容讀厚起來。)
2、過渡,質疑:我是游客,少年是賣木雕的,怎么會是朋友呢?我們一起閱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用波浪線畫出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當時是怎樣想的。
(2)四人小組交流畫出的句子,談談各自讀后的想法。(通過學生自讀自悟,自行交流學習成果,來提高他們的自主閱讀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這符合《新課標》提出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要求。)
(3)集體交流。預設:
①指導朗讀第一次對話部分(5—8自然段)。
少年為什么猜測我是中國人呢?他當時會怎么想呢?(通過賣木雕少年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他的內心活動,并以感情朗讀來體現,讓學生真正做到讀中感,讀中悟。)
②理解兩次出現的“遺憾”,想想我和少年為什么感到遺憾。(文中兩次出現 “遺憾”,可其表達的意義卻不一樣,讓學生明白一個詞語在不同的環境中意思也會有所不同,從而感受我們祖國語言的豐富性。)
③指導朗讀第二次對話部分(11—15自然段)。
指導朗讀:我”說的話都有提示語,你看,“高興地喊”、“感動極了”,這些話容易讀出語氣;而少年的話該讀出什么語氣呢?(自由讀對話,琢磨少年說話的語氣)
④少年為什么說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而不說其他國家的人是他們的朋友?
出示中國人曾大力援助非洲資料,如:周總理訪問非洲;中國醫生給非洲兒童治;坦贊鐵路。
閱讀后引導學生說說感受,以此理解“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這句話。(中國人曾大力援助非洲的資料對理解本文的主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它實質上是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課本學習不僅僅局限在課本之內,課外知識的補充也是我們理解課內知識的重要途徑,這也間接地培養了學生閱讀課外知識的興趣。)
(三)指導朗讀,深化認識。
過渡:賣木雕的少年多可愛呀,你能讀出他對中國人民友好的感情嗎?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體現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讀這些句子,讀出自己的感受。
3、指名朗讀交流。
(這環節的安排進一步深化文章主題,體現朋友間的友好,并力求注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讓學生抓住文本讀進去,又以朗讀表達出來。學生朗讀課文“讀進去,讀出來”的閱讀能力在此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