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隨堂課,教學內容是詩歌《長城和運河》.這首詩是寫作者駕駛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所看到的景象.詩歌有兩個小節,第一節寫的是看到萬里長城,像巨龍蜿蜒在群山之中,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第二節寫的是京杭大運河,從北京到杭州,開通了運河,方便了水上航運.詩歌從整體上描繪了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特征,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詩歌的語言往往比較凝練,內容較為抽象,這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困難.再則,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歷史久遠,了解甚少,尤其是京杭大運河.而我班學生甚至連"京杭大運河"都讀不清楚.因此,我補充有關資料幫助學生了解,盡量采用直觀形象的手段幫助學生感知.并且在學生表述不清時增加誦讀詞語的次數,以幫助學生盡快熟悉和掌握.
識字教學主要采用自主識字的方法,但我根據學生基礎較差的情況有目的地在薄弱環節適當進行指點,并引導學生根據生字的不同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記憶.如教"駕駛"這個詞時,可介紹古代的交通工具多為馬力,所以這兩個字里都有"馬",這樣便于學生記憶.還在黑板一角對多音字等字詞常見題型進行記錄型板書,幫助學生整理知識點.
詩歌教學主要以讀為主,在指導學生朗讀中,我希望讓學生有所知,有所感,體會作者所蘊涵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朗讀這首詩歌時要注意兩點:第一,不要拖腔拖調,要引導學生按詩歌的節奏進行.第二,要注意聲音的輕響變化,給人以起伏感,這樣才能突顯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雄偉氣勢.可喜的是學生對此篇課文興趣濃厚,在指導朗讀時師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動,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學生在課堂中朗讀的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課從讀通詩句到初步感受詩意,從讀好詩句到領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過程清晰,環環緊扣.識字教學,啟發想象,語言實踐有機穿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彼此銜接,自然流暢.
通過教學,我基本完成了預定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感到這堂課既有收獲,也有不足.在重視詩歌朗讀的同時,對閱讀訓練有些忽視,尤其是比喻句的理解不夠重視.詩歌中字詞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又不能采用以詞解詞這種簡單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如何將深奧的詞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讓教學更完美.這是我想在以后的詩歌教學重點研究的問題.
《長城和運河》課后反思
今天是開學的第二天,因為今年的教學時間非常緊張,所以我在這一天就準備上新課了。所幸在前天的備課中我就知道,要想上好這一課,需要大量的準備材料,課前也讓學生回家準備,自己也上網查找了相關“長城”與“運河”的資料。可能是我預先布置的原因,一早到校,我就高興地發現,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像戴心悅、陳謙協、金合歡、王天宇、金林城等,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現在看來不少家長都能參與孩子的成長了。特別是金合歡小朋友,可能是他爸爸是中學老師的原因,還幫我從網上拉了整整兩大張的資料,真是好樣的,為我省去了不少時間。于是,以這些查資料的小朋友介紹開始,我就進入了講課內容。也許平時聽慣了我的介紹,今天聽小朋友的介紹,孩子們聽得可認真了,連平時幾個特愛講話的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有了這幾個學生良好的開頭,我覺得下面的課順利極了,因為這是一首以詩歌的形式為主的課文,所以我便以朗讀為媒介,使學生領會文中“我”自豪和驕傲的愛國豪情。只是可能是休息了一個寒假的原因,一開始學生朗讀出現拖音現象,為糾正這個問題,我先作示范,然后通過語言和學生收集的材料,激發學生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為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激情澎湃地開始朗讀了,拖音現象蕩然無存。但在第二課時指導學生寫話時,我覺得我沒有好好把握住,現在想來真有點愧疚。在指導學生看長城和運河圖片寫話時,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詞語供他們選擇,而沒有做詳細的指導,等學生寫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話較多,沒有通過觀察對長城整體有個印象,然后再分布重點描述長城的一個特點,最后抒發感嘆。本來我想:為了讓孩子們能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寫作,我不必要給他們搭建框架。可是我現在意識到,對于三年級的孩子需要細致的指導,現在不是放手的時候。看來今后在指導學生進行寫話時,我應該作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