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4、真情朗讀,盡情抒發
深入研讀和情理交融的交流,使孩子們的心里如王維一樣“思緒萬千”,胸懷中仿佛積聚了滿滿一腔真情的清泉,這腔清泉需要涌流,需要抒發。此時,教師再次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引導學生借助誦讀來盡抒情懷。教師請學生自由、放聲地朗讀課文,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讀幾遍。繼而進行個性化的誦讀交流活動。學生的獨特感受,真情體會在彼此的心靈中交融了。學生動情、動心的朗讀,讓一段思鄉的旋律洋溢在課堂上,讓那翹首東望的形象呈現于課堂上,讓王維對親人的呼喚回蕩在課堂上。
本課教學設計中的四個環節,是用一個“情”字將之串聯成一個整體,層層遞進,教學呈現一種咬合狀態。即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抒發,讀中積累,逐步推進,環環相扣,不斷提升,體驗作者感受,以達到學生、作者、教師情感的共鳴。
《每逢佳節倍思情》 說課稿
我所講授的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八單元23課《每逢佳節倍思情》的第一課時。本課共3課時,總教學要求是: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字詞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把字詞教學定于第一課時。同時三年級的課文是個跨度很大的過度,它由三年級的注音課文走向生字課文,對于識字積累還不多的他們,讀課文也是艱難又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如果課文讀不流利、準確,將影響到下節課文章的學習。因此,我也把正確、流利讀課文定為一課時,以便為下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教學中,由于識字量大,課時緊,任務重,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我把預習生字放在課下,通過自學、家長檢測的環節讓學生學會生字;課上為了節約學習時間,我以練習檢測的形式來呈現本課生字的重要讀音、部首、筆畫、形近字辨析等,以此來強調重點,讓學生鞏固掌握。為理解詞語,多讀課文節省時間,爭取在第一課時讓學生認準二類生字,寫規范一類字,理解課文,正確流利地讀課文,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