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臺風的衛星教學反思
學習如登山,如果把為教學“爬坡”所做的鋪墊稱之為“綠葉”的話,梯度的呈現就是盛放在課堂上的絢麗花朵,使課堂自始至終呈現出一種生長的美,一種不斷向上的美。
2、讀得充分,讀得巧妙
要想讓學生讀出感悟,讀出情感,讀出收獲,教師一定要把讀書的時間和機會讓給學生。整堂課教師安排學生16次朗讀、6遍學生自主讀和1次默讀,通過23次不同層次不同目的的與文本對話,學生對全文的理解與感悟隨著一次次有質量的讀已了然于胸。
有目的地讀、充分地讀,還要有技巧地讀,才能讀出文本的理解、文本的情感。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對讀的技巧指導,要求學生首先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再從引導學生關注提示語中的重點詞語、語氣助詞著手,巧妙地提升讀的要求,使學生讀出味道和感覺來。在這一過程中,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哪里該停、哪里該重……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感受去揣摩,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充分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體驗和感悟。另外在讀的過程中還通過及時有效的積極評價促進學生的朗讀,不斷喚起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處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由學習上的“被牽引者”變成了愉悅的“自我發展主體”。
縱觀整堂課,扎扎實實的訓練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果。課堂密度不大,但步步為營;訓練點不多,但點點到位,不貪多求全,卻注重實效。課已畢,但
留給我的思考仍在繼續: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跟蹤臺風的衛星》教學反思:如何跟蹤那可是個難點
讀這篇文章,讀了十幾遍不敢下手,不知如何思考,才能把握課文的本質。這篇文章是借助童話的形式,讓孩子初步認識第三代氣象衛星,讓學生明白第三代衛星是什么樣的。
我被第三代衛星吸引著,因為我本人很喜歡自然科學方面的東西,對一些問題總想多了解一點。所以,我就想了解前兩代氣象衛星是如何工作的?我上網查了查,我又反復在大腦中搜索這二十多年來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節目,三代氣象衛星工作其實在我的頭腦中還時有著印象的,但因為對氣象衛星我是整個的盲,根本從大腦中找不到任何詞語來說明。于是我走了國家氣象網站,試圖從因特網中找一些信息幫助自己,豐富自己的大腦。資料找到了不少,除了字認識以外,其它的東西可以說一概不知,一點不懂。我看不懂,在我們小學教師中,也許除了自然學科教師知道一點外,其他學科老師看來也和我差不多(也許是我低估了大家,道歉),那學生該不該也認識一下這種不懂呢?三年級的學生是不是也在頭腦中稍微留一點不懂的信息呢?這是我的一個疑問。
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大家十分清楚,在我國科普文章是非常少的,非常舊的,中國科學家能拿起筆為孩子為大眾寫文章的太少了,所以遇到這樣的文章尤其可貴。因此,這一課,應該引領學生好好地讀,用心讀,用愛讀,用自己的智慧來讀,讓孩子認識這類文章的價值。
“衛星”與“風”這兩個人物,是很有意思的,把課文中幾個對應詞放在一起引領學生閱讀,也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認識衛星。一是從“風猛然看見——朝他眨著眼睛的小星星——大聲嚷道:‘你是誰?竟敢盯著我!’”——“小星星笑了笑——跟蹤你、監視你”首次認識;從“臺風狂怒地嚷著……-——可我偏偏愛跟著你走——臺風狂暴起來,對準氣象衛星猛撲過去——離地面三百公里”再次認識;從“哼,我要把你甩掉——想甩掉我我?沒門兒!”第三次認識;從“臺風暴跳如雷,向城市撲去——人們談笑風生,一點也不驚慌——氣象衛星自豪地說……”第四次認識;從“臺風一聽泄氣了——懶洋洋地朝另一個方向奔去——情事地轉過來,又緊緊地跟蹤著,監視著……”第五次認識。也就是說,在課堂上,借助這五次關鍵詞句,可以讓學生理解第三代衛星的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跟蹤”,這是前幾代衛星不具備的特點。具體怎么跟蹤的?我想這是我們應該給學生的疑問,這也許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即讓學生借助這一工具大膽地去研究吧,到圖書館、網絡中研究吧,相信孩子能夠完成這一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