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看來語文教學還是急不得,我們得有足夠的耐心和智慧,知識與技能固然重要,但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同樣重要,要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不可人為地將它們孤立開來。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更要為學生的“長效”發展著想,不僅要讓學生學會,不要讓學生會學、樂學。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月球之謎》是一篇介紹月球知識的科普文,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后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文章內容簡單,但要借此引領學生感受月球的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奧秘的興趣難度還是比較大。因為這篇課文是科普文,所以與其它的文學作品相比,語文性不太強,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魅力,難度也很大。但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加強學生的體驗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些,所以我在課堂上作了一些嘗試。
一、激發興趣,誘發體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的教學過程應該成為激發學生一種愉悅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正如新課程所強調的學習是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這樣,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創設有利于學生參與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誘發體驗的欲望。因此,開始上課前,我先讓學生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樂中,吟誦自己喜歡的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在這些蓄意深刻、意境深遠的詩句中,對月亮滋生出一種美好的遐想,然后自然導入新課。這樣,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今天學習的課堂。這種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助于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語言學習實踐活動、參與“體驗”。接著,我讓學生欣賞著皎潔的月光,說說自己無邊的想象:
“我想知道月球上有什么?”
“我想知道月亮是從哪兒來的?”
“我想知道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嗎?”
“我真想住到月球上去。”
……
從學生一連串的疑問中,自然引出課題,并誘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這些情感的鋪墊,為學習下文,進入創設的月球之旅的情境作了充分的準備。
二、創設情境,加深體驗。
如果我們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創設出濃郁的情境,就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在活動中獲得知識,訓練智能。21世紀的課堂,應當是學生真正成為主體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要為他們營造環境,鼓勵他們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全身心參與。《月球之謎》是一篇科普文,如果用單一的閱讀方法去了解里面所介紹的知識,就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喪失學習的熱情。因此,我充分借助多媒體的輔助手段,為學生創設了力求逼真的情境,進行了一次模擬的月球探險之行。
“因為旅途遙遠,我們需要四天的時間才能到達月球,利用路上的時間,請大家先閱讀一下手頭的資料,對月球的特點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以便于順利完成這次月球探險。”在宇宙飛船飛向太空的動畫中,和著飛船起飛時的轟鳴聲,我用播音員的語調向大家提出這樣的要求。由于這些情境的渲染,學生很快進入狀態,本來枯燥的文字資料也變得生動起來。“資料袋中的知識很快就掌握了。”當我宣布我們已經抵達月球的時候,他們似乎真的看到了那里奇異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