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實錄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借助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尊重學生個性感悟,并通過學生的個性感悟,使學生對詩、文的理解更多元化,從而達到讀文悟情的目的。
2、在讀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詩句的意思。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感情調動,導入課題:
師板書“佳節”
師:同學們喜歡過節嗎?為什么呢?
生1:喜歡!因為過節會放假,我們能出去玩!
生2:我也喜歡,過年過節會有許多好吃的。
生3、過年一家人在一起很熱鬧。
……
師: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不過,唐朝有位詩人(課件詩人背影)在重陽佳節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大屏幕展示“每逢佳節倍思親”)熟悉嗎?哪兒見過?
生: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件古詩)
二、初讀古詩。
師:想讀嗎?那就大聲地讀吧!把字音讀準,詩句讀順。
生自由讀。
再指名讀,正音。
還想怎么讀?(按學生設想讀)
師:同學們真不錯,字音讀得準,詩句也讀順了。這首詩讀了這么多遍,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生交流。提出問題:
1、什么是茱萸?
2、為什么頭插茱萸?
3、為什么每逢佳節倍思親?
……
師:同學們真會提問題,下面我們一邊學習課文,一邊把這些問題解決掉好不好?
生:好!
師:明明是合家歡聚的重陽佳節,詩人為何會有如此的感嘆呢?讓我們走進這首詩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會有新的收獲。
三、讀文悟情。
師:先聽范讀課文,同學們再自已讀課文,師巡視。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師相機板書。
師:你們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課文中的哪些句子給了你這樣的感受,如果你找到了和詩句相關的句子, 可以用鉛筆畫出這些句子,試著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師:交流:誰想第一個把自己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生舉生指名回答。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也能把這首詩讀流利了,但是,想要真正把這首詩讀好,領會好,還要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我們就要用心品味文字,看看文中哪些句子觸動了你,請你畫下來,反復讀一讀,也可以在空白處寫上自己的感受。
四、品讀感悟
句子1、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大屏幕出示)
師: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多久?心情如何?
生:我到姥姥家呆過一星期,很想爸爸媽媽。
師:是啊!王維小小年紀就遠離家鄉到外求學,它的家鄉在華山以東的蒲州,長安在華山以西 (板書:華山東邊是家鄉,西邊是長安),他這一別就有兩年了。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周就很想念他們, 而王維是整整兩年沒有與親人相見啊!你還想再讀讀這句話嗎?相信你現在一定能讀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讀)
句子2、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大屏幕出示)
師:畫面上站著的人是誰?
生:王維
師:他看到什么?
生:過節的情景。
師:這樣的情景,你有過類似的印象嗎?扶老攜幼、興高采烈,能和小組的同學配合著演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