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 讀中感悟《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設計
請學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發言,教師進行指導,主要讓學生講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設計意圖: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初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掃除閱讀障礙、整體把握課文,知道課文主要講述了什么事情,并學會講清一件事要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方法。]
三、品讀課文,感悟妙處
1.默讀課文,找出三個徒弟的畫的不同表現意圖,并圈出重點詞語進行說明。
(學生在自讀自畫的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到學生中間了解自學情況,并為交流匯報作好準備)
2.交流閱讀感受,重點感知三位徒弟的畫面。
(1)大徒弟畫了什么?他想怎樣表現駱駝的多?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指名讀(板書:密密麻麻畫滿)
猜想:大徒弟可能畫了多少只駱駝?(讓學生報出具體的數字)
(2)二徒弟畫了什么?他想怎樣表現駱駝的多?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板書:許許多多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畫了多少只駱駝?(請學生報出具體的數字)
(3)三徒弟怎么畫的?畫了幾只駱駝?讀一讀相關的句子。(板書:兩只)
指名讀后問:小徒弟畫得多嗎?從哪里看出很少?(幾條、一只、另一只)
3.比較三幅畫,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1)引導學生討論:在你看來,三個徒弟的畫,哪一幅表現的駱駝更多?
(4人小組討論,并用關聯詞語“雖然……但是……”“因為……所以……”進行評價交流)
(2)讓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三幅畫,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多而三徒弟畫得少,為什么畫師對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反而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卻點頭稱贊?你能體會其中的妙處嗎?
(3)理解畫師的話,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先讓學生讀一讀畫師的話。然后理解“若隱若現”。
小徒弟的畫中,哪只駱駝是若隱若現的?畫中那只若隱若現的駱駝有什么作用?(課件出示小徒弟的畫)
再讀畫師評價小徒弟的話,并通過讀讓學生領會其中的含義。
4.從大徒弟與二徒弟的反應中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聽了畫師的話。大家一定明白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了。那么大徒弟與二徒弟明白了沒有?你從哪個字看出來?(恍然大悟)
理解了“恍然大悟”之后追問:他們“悟”到了什么?并用“原來……”練習表達。
教師小結:雖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畫的駱駝比較多,但是他們畫出的駱駝數畢竟都是有限的。與他們相比,小徒弟的辦法之所以最好,是因為他用有限的兩只駱駝代表了無限的可能,誰也說不清究竟會有多少只駱駝,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他的畫最好。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旨在通過多層面感悟引領學生把握三徒弟的畫為何與眾不同,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想別人沒想到的”的深層意義。另外,在語言訓練方面,是通過學生默讀課文、感悟詞語以及運用關聯詞語表達等手段,來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四、課外延伸,豐富認識
1.拓展引導。
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譬如,宋代的趙佶皇帝喜歡以詩做畫,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詩句,讓畫師們用畫表現出“深山藏吉寺”的意蘊。如果你就是當時在場的畫師,又會用怎樣的方法予以表現呢?請同學們想想。然后來講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