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木雕的少年 – 教案(通用7篇)
賣木雕的少年 – 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認識“尼、馱”等11個字。會寫“賣、售”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游覽、工藝品”等20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3.讀懂本課內容,明白少年為什么送木雕給“我”。
教學重點
1.識字寫字,正確讀寫詞語。
2.讀懂本課內容,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
3、讀懂本課內容,積累四字詞語,并會恰當的運用。
教學難點:明白少年為什么送木雕給“我”,感受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課前準備:閱讀世界各國人民之間友好情誼的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引導學生交流對“朋友”的認識。
一、引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出示非洲景色圖片,學生欣賞。
2、師導入:在來非洲之前,以為朋友讓我一定到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看一看。出示瀑布圖片,學生欣賞,用詞語形容瀑布美景
3、非洲不僅有美麗的瀑布,還有精美的木雕工藝品呢!出示木雕圖片,老師講解,學生欣賞,也用四個字的詞語形容一下。
4、今天我們不僅欣賞瀑布美景和木雕工藝品,還將要去結識一為黑人少年呢!板書課題:賣木雕的少年。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通句子,邊讀邊思考:作者在買木雕的時候發生了什么事?
2、你發現本課的詞語有什么特點?出示詞語,讀。
3、交流作者在買木雕的時候發生了什么事?教師總結板書。
三、學習課文
1、出示問題:品讀課文5——15自然段,找出描寫少年言行的句子,想一想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
2、學生找句子,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誠懇地說:“夫人,您買一個吧!”
師:他為什么非要我買一個?顯然,他看出作者很喜歡這個木雕像噸,也非常希望作者能把這個象墩帶回自己的祖國)
師生情境朗讀,理解誠懇
“您是中國人吧?”那少年望著我,猜測道。(到這兒,質疑:這個地方游人如織,為什么少年單單猜測我是中國人?可見,在非洲少年的心里,中國有非常深的印象,結合坦贊鐵路加深理解,中國人民的無私援助在非洲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他為什么感到遺憾?我遺憾是因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藝術品帶回國,他遺憾什么? 此時此刻他的心里會想些什么?
“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里。啊!原來是一個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見到的一模一樣,卻只有拳頭大小
少年連連擺手,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結合前面的坦贊鐵路,使感情得到升華,指導朗讀,再一次體會中非人民的友情是用血肉凝結而成的。
三、拓展延伸
學到這里,你一定有很多話想說,你可以對少年說、可以對非洲人民說,先在小組說給你的小伙伴聽聽,再在全班交流。
那你現在對“朋友”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了吧?談一談。
教學反思:
《賣木雕的少年》一文,向我們講述的是一個“景美、物美、人更美”的感人故事。在學習“物美”“景美”這一環節時,我采用導游的形式讓學生欣賞圖片,然后用詞語概括所看到的美景,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跟好的運用課文中的四字詞語,從而加深對詞語的理解。這也恰恰是本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積累一些四字詞組,并學會恰當地運用。而這樣做,也正詮釋了一種理念:學生語言的習得,最好的途徑莫過于在語言實踐中。由于本文涉及到的是非洲南部的贊比亞國家,所倡導的是相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深奧的“國際理解教育”。因此,完全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相關的背景資料作為補充。為此,在“景美”這一環節,穿插了有關“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的信息,其中尤為強調的是“莫西奧圖尼亞”在當地語中意為“雷霆翻滾的云霧”。這有助于學生理解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的景色十分壯觀。在“物美”這一環節中,穿插了“非洲木雕”的信息,特別強調這是非洲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被稱之為“非洲式照片”。這有助于學生理解賣木雕的少年一開始為什么感到遺憾。在“人更美”這一環節中,穿插了“中國援建坦贊鐵路”的信息,強調了中國人民的無私援助在非洲是多么深入人心,這是一種用血肉凝結而成的友情。這有助于學生理解: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為什么單單會說“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呢”?而這些信息的獲得,就是采用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學生靜靜地聽,娓娓的談體會這一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的。
本節課在最后的環節設計上還存在一些遺憾,當學生的情緒到達高潮時,我應該接著問:你一定有許多話想對這個少年說吧?這樣學生很自然的就能談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是我在這個地方設計得向非洲人民說些什么?對學生來說有些難度,而且在高潮回落以后再問有些牽強,這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進行周密的設計。
為師不識語文味,教盡經典也枉然!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上的是語文課嗎?是就一定會讓語文的世界更精彩!
賣木雕的少年 – 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24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四字詞語。
3、通過人物的言行感受賣木雕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4、能夠用幾句話夸夸黑人少年。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課
1、你們知道非洲嗎?說說非洲的地理位置,氣候物產,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
2、了解大瀑布
圖片出示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并讀好這個詞語。
3、展示非洲的木雕工藝品
非洲的木雕工藝品非常有名。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有關非洲木雕的故事。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不懂的詞語做出記號。小組同學互相解決。
2、認字,讀詞語。
三、重點書寫:售、掏、辨、賣。
四、學生質疑,根據學生問題解決部分詞語的意思,同時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一、聽寫詞語
名不虛傳、清晰可辨、游人如織、出售、掏錢
二、精讀課文
1、抓重點詞句,體會“我”對木雕象墩的喜愛。
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真是(名不虛傳),那里景色(壯觀),游人(如織)。那里的木雕工藝品(琳瑯滿目),(各式各樣)。那些象墩(構思新奇),大象雕的(栩栩如生)。
2、請快速默讀全文,用橫線畫出我喜愛木雕象墩的句子,并講講理由。
3、交流:
“我捧著象墩,仔細觀賞,愛不釋手。”
(1)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我的喜愛,并進行品讀。
(“捧” 字上的發揮。象墩很重,課文里說沉甸甸的,我很喜愛它,就進距離觀賞它,像捧著寶貝一樣小心呵護著它。“仔細”我是那么認真的看著,我在觀察我的心愛的事物才會這么仔細的。我仔細觀賞的觀賞也可以看出來的。觀賞是觀看又欣賞。對于藝術品才會用觀賞一詞。在我的眼里,這個木雕象墩已經不再是普通的工藝品,它是我仔細挑選后目光定格的焦點,是我最喜愛的東西。愛不釋手,看圖是什么意思?釋做什么解釋呢?)
(2)我捧著象墩,仔細觀賞,愛不釋手,這時候會想些什么呢?想象說話。
“太好了!”我高興地喊起來,掏出錢包就要付錢。
從太好了,高興,喊,就要這幾個詞語可以看出我喜愛。
3、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我遺憾的是什么呢?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黑人少年的美好心靈
木雕象墩的確使人愛不釋手,使“我”心動。但是黑人少年的言行更讓人感動。
自由讀課文的第5到15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
交流:
預案a
少年擺擺手,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
“我們是朋友!”我感動極了,連聲說,“我們是朋友!”
(1)這里的“我們”意思一樣嗎?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2)中國和非洲有過怎樣的深厚友誼呢?提供背景資料。
○“暮色中,我忽然發現在一堆隆起的巖石上……他是專門在這里等候我的。”
黑人少年坐在一堆隆起的巖石上,心想:為了( ),我一定要在這里等到那位中國游客。
預案b
“暮色中,我忽然發現在一堆隆起的巖石上……他是專門在這里等候我的。”
黑人少年坐在一堆隆起的巖石上,心想:為了( ),我一定要在這里等到那位中國游客。帶著這個問題讀上下文,解決問題。
○聯系上文,學習“遺憾句子。”
○聯系下文,學習最后幾句。
少年擺擺手,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
“我們是朋友!”我感動極了,連聲說,“我們是朋友!”
(1)這里的“我們”意思一樣嗎?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2)中國和非洲有過怎樣的深厚友誼呢?提供背景資料。
4、小結。
黑人少年哪里是在賣木雕,分明是把木雕送給了這位中國游客。而他這樣做的目的只是來實踐自己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實踐“我們是朋友”的諾言。
5、讓我們帶著崇敬之情再來讀讀課文吧。師生分角色朗讀10到15段。
創境寫話。
我手里捧著拳頭大小的木雕小象墩,同行的伙伴都向黑人少年投去了贊賞的目光。為首的我們的帶隊領導林武同志。他興奮的說:“( ) 。”接著林武同志的發言,我不無感慨地說:“( )。”一行人中有一個和黑人少年一般大小的男孩,他從隊伍后面擠上來說:“( )。”我們的談話被樹林邊出售涼茶的本地居民——一個同樣黝黑皮膚的中年男士聽到了。他也湊上來說:“( )。”
教學反思:
在特級教師的評比中,正好選中的就是這篇課文,而且我們都可以享受一場“特級”盛宴,“準特級”們都上了這一課,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我校的曉蓉老師的課,簡直就是一種享受。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吳老師的課堂輕松的氛圍,吳老師很親切,但同樣很親切的人很多,但吳老師的功力讓我想起了維果茨基所描述的一位老教師,從他的嘴里說出的一句簡單的:孩子們好!都具有無窮的魔力。吳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整體、個體的調控也很到位,對孩子在課堂上出現的任何問題都能夠及時地進行反饋,這就是我們所進行的關注差異、符合差異的教學啊。
賣木雕的少年 – 教案 篇3
一、教學設計學科名稱:《賣木雕的少年》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二、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本版有32人,其中女15人,學生進取心強,熱愛學習,熱愛集體,團結同學學習氣氛濃厚。
三、教學內容分析
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通過事情的敘述,勾勒出一個純樸而又美好的非洲少年形象,折射出愛是相互的主題,正因為中國人對非洲人的愛,所以讓非洲少年把我們當朋友。課文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組,極盡能事反映了非洲木雕的美,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積累并學會運用。文章中兩處少年和“我”的對話,也是反映全文主題的重點部分,需教師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交流中體會非洲少年的內心,感受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情誼。此外,三年級學生對于非洲了解甚少,它可以說是第一篇讓學生了解非洲的文章,因此在課前需讓學生了解有關背景,課時教師也要提供有關感性的資料才能讓學生加深對主題的感悟。
四、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理解并積累“栩栩如生、琳瑯滿目 、構思新奇、愛不釋手”等四字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繼而讓學生感受愛是相互的,正因為中國人對非洲人的愛,所以讓非洲少年把我們當朋友。
五、教學難點分析
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
二是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
三是積累一些四字詞組。
六、教學課時:兩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了解非洲嗎?
非洲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那里生活著與我們膚色、生活習慣完全不同但卻同樣熱情、淳樸的人們,有景色壯觀的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還有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非洲木雕(課件出示非洲的風土人情、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介紹木雕工藝,引起學生的興趣。)
師:這節課我們和作者一起去非洲旅行,去認識那里的一位新朋友——板書課題:賣木雕的少年。
(二)、合作交流、檢查預習。
1、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讀了課文你了解到什么?
2、這些詞語你一定都會讀了。(課件出示生詞)
3、還有一些詞語藏在句子里,你會讀嗎?(課件出示句子,并適當理解四字詞語,體會四字詞語的生動)
4、還有一個長句子誰來讀?(課件出示句子)這個句子比較難讀,我們一起把它讀一遍。
(三)、緊扣“遺憾”,體會少年的美好心靈。
1、讀3——6段,感悟 “遺憾”。
品讀“我”的遺憾。
⑴、你有過遺憾的經歷嗎?課文中的“我”為什么感到遺憾?(“我”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板書:我、遺憾)
⑵、自由讀課文3——6段,找找看從哪些詞語句子能體會到作者的遺憾?邊讀邊畫一畫。
交流:
“這些坐凳構思新奇,大象雕刻得栩栩如生。”
“攤上陳列的木雕琳瑯滿目,各式各樣,想到朋友的叮囑,我在一個攤點前停下來,仔細地挑選。”“我”是從這么多各式各樣、精美的木雕中仔細挑選出的象墩,卻不能買,多么遺憾呀?你再來讀這句話。
“我捧著象墩,仔細觀賞,愛不釋手。”愛不釋手卻不得不放下,真是遺憾。我們一齊再讀這句話。
品讀少年的遺憾。
⑴、只有作者感到遺憾嗎?生:不是,還有誰?
課件出示: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誠懇地說“夫人,您買一個吧!”
“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我有些語無倫次。
“您是中國人吧?”那少年望著我,猜測道。
我點點頭。賣木雕的少年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
⑵、請同學們齊讀這段話,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少年為什么感到遺憾?
交流:他需要錢;他看到我非常喜歡那個木雕,卻不能買;因為我是中國人,是他的朋友,不能帶走心愛的東西┄┄
讓我們再讀這幾段話,感受作者和少年的遺憾,分角色朗讀課文。
2、讀10——15段,彌補“遺憾”,品悟“沉甸甸”的友情。
師:讀到這里,老師不禁要問,難道少年會遺憾地看著 “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嗎?請同學們自由讀10——15段,看發生了什么事?
課件出示:“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里。啊!原來是一個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見到的一模一樣,卻只有拳頭大小。
⑴、白天遺憾地分別,晚上少年送來了這個小象墩,請同學們大膽猜一猜少年送我的這個小象墩從何而來?
看來這小象墩來之不易呀,但他卻不收我的錢?他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是呀,中國人是非洲人民的朋友(課件補充中非友誼資料)
⑵、“我們是朋友。”
這些真誠的、無償的、甚至以生命為代價的幫助只因為五個字——生:“我們是朋友”。
因為銘記著中國人的幫助,為了不讓我遺憾的離開,在夜幕中靜靜地等待著我的出現,也是因為這五個字——生:“我們是朋友”。
即使歷盡辛苦才找到這個小象墩,即使非常需要錢,但卻決不收錢,還是因為這五個字——生:“我們是朋友”。
⑶、品味“沉甸甸”的友情。
課件出示: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里。
這時候你覺得這個“沉甸甸的東西”僅僅是一個木雕嗎?少年交到我手上的分明是一份沉甸甸的——友誼呀。齊讀。(板書:我們是朋友)
(四)、拓展延伸
1、寫話練習。
師:就這樣“我”帶著這個小象墩,帶著這份沉甸甸的友誼踏上了回國的航班,回國以后,我把這個小象墩放在書桌前我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每當看到它,我就會想起那個非洲少年。今天,我又一次想起這位真誠的朋友,我想給他寫一封信。(課件出示)
2、四字詞填空。
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真是,這里,景色。瀑布前攤點上陳列的木雕、,其中大象雕得,我捧著它。
(五)、總結全文。
師:很多年過去了,我再也沒見過這位少年,但是只要一看到這個木雕小象墩,我就會想起他的話:中國人是我們都朋友。是呀,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非洲人都會銘記這五個字:我們是朋友。推薦閱讀:《羅紅叔叔在非洲的故事》。
第 二 課
[課時目標]
1、會學其他12個生字。
2、繼續學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繼而讓學生感受愛是相互的,正因為中國人對非洲人的愛,所以讓非洲少年把我們當朋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課件播放琳瑯滿目的非洲木雕,師:你能用“這些木雕有……有……有……”來夸夸這琳瑯滿目的木雕嗎? 出示:(這些木雕有 ,有 ,有 ,真是琳瑯滿目。)
引導學生用上“栩栩如生、構思新奇、愛不釋手、各式各樣”等四字詞語來夸夸這些木雕。
2、就是這些琳瑯滿目的木雕,就是這栩栩如生的小象墩吸引了我,但是我又不能將其帶回國,所以我很——遺憾。但少年為什么遺憾呢?讓我們接著去學習課文。
(二)、緊扣“遺憾”研讀第二板塊7—15自然段:理解少年遺憾什么?
1、自由讀讀7—15自然段,用筆劃出寫少年言行的句子,體會少年遺憾什么?
2、交流第一次對話部分
(1)自己的木雕不能賣出去。(板書:不能出售)
(2)師生對讀,讀出語氣。
(3)分角色表情朗讀。
(4)非洲少年僅僅是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所以遺憾嗎?還有別的答案嗎?
3、研讀第二次對話:
“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少年連連擺手……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是朋友!”我感動極了,連聲說,“我們是朋友!”
(1)他把中國人當成是朋友,因為朋友的遺憾而遺憾。
(2)那天晚上,少年和“我”之間有一番怎樣感人的對話呢?
師生對讀:老師夸張地強調“你們是朋友”這句話。
(3)讀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嗎?
①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少年為什么會說中國話?為什么要“送”木雕,而不是“賣”?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景區游人如織,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成千上萬的游客,賣木雕的少年為什么卻特別喜歡中國人呢?
②補充資料,解疑:
同學們,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人曾大力援助非洲。(教師出示課件,打出相關圖片或網頁:①周總理訪問非洲。②中國醫生給非洲兒童治病。播放背景音樂《醫療隊員到坦贊》。③坦贊鐵路。)
周總理曾三次赴非,訪問非洲十國;中國派出了100多個醫療隊支援非洲;特別是幫助他們修建了著名的坦贊鐵路。
坦贊鐵路東起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西至贊比亞的新卡比里姆博希,是把坦、贊兩國連結在一起的一條主要交通干線,全長1860公里,全部由中國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完成。為了修這條鐵路,中國政府提供無息貸款9.88億元人民幣,發運各種設備材料100萬噸,工程浩大,技術復雜,條件惡劣,有60幾個中國人為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③課前,同學們有收集到有關資料嗎,能交流一下嗎?
此時,如果你就是那個賣木雕的少年,心情會怎樣?
(4)你能通過自己的讀讓我們感受到非洲少年對中國游客的情誼嗎?去讀一讀。
通過朗讀,體會少年對中國人民的情誼,他不希望“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
讀出兩處“我們是朋友”這個語句的理解。
(5)同學們,這一塊沉甸甸的木雕難道僅僅是一塊木雕嗎?它還是什么?
出示:這木雕還是 。
4、現在我和非洲少年還遺憾嗎?(板書:不)
(三)、情境朗讀,升華情感
1、課件出示一幅畫面:夜晚賓館外的小樹林邊,作者手捧木雕的剪影,《友誼地久天長》的音樂輕輕響起。
師:就在這樣一個晚風吹拂的夜晚,一個黑人少年送給我一個雕得栩栩如生的木雕,我捧著它,心中感慨萬千……請你帶著這樣的感受輕聲朗讀10-15自然段。學生隨著音樂輕聲朗讀。
2、師小結:景色壯觀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風吹拂的夜晚,賣木雕的少年美麗的心靈,愿這美好的情景永駐我們心間。
(四).書寫指導
1、學生自由地討論“辨、堆、馱”三個字的書寫。引導學生注意三個字的筆畫。2、自由書寫,并及時評價。
(五).教師總結
八、課堂練習
1.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快速認讀。
2.觀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一想怎樣把這些字寫美觀。
3.教師范寫個別生字,如“掏、辨、齒”等。
4.學生練習
九、作業安排:抄寫文中四字詞組。
十、附錄:多媒體
十一、自我問答
1、“我”為什么而遺憾?
句子: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這工藝品指的是什么?(象墩)這象墩精美在哪兒?找到相應的句子。理解“栩栩如生”,能給他換一個意思相近的詞嗎?望著如此精美得象墩,難怪我會如此喜歡,從哪兒能看出來?(愛不釋手:出示“釋”的意思:①說明;解說②消除③放開;放下④出獄)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她喜愛得放不開手,那是種怎樣的喜愛?指導朗讀,讀出喜愛之情。
為何不能買下它?默讀第六、七自然段,先讓學生說,你能用課文中的語句來說嗎?能把這句話換種意思相同的說法嗎?可她卻對這個象墩如此愛不釋手,兩種想法讓她左右為難,難以取舍,他猶豫了,甚至連說話都“語無倫次”誰來讀讀這句話?指導朗讀。
過渡:最后我還是決定不買這個象墩,板書(不成)但心中仍留有遺憾,那少年呢?
2、少年為什么而遺憾?
因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板書(賣不成)
找到少年說的話。
a買一個吧!
b夫人,您買一個吧!注意提示語: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誠懇地說。
(1)比較兩句進行朗讀:讀出兩種不同的語氣。
(2)可以看出少年當時的態度怎樣?(非常有誠意)
過渡:當“我”放棄買少年的木雕后,少年雖有遺憾,但卻問了句“您是中國人吧?”
這是少年的(猜測),我們再讀這句時語氣應該輕一些。訓練朗讀。
少年為何這樣問?請同學們大膽猜測一下。
賣木雕的少年 – 教案 篇4
第一課時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游覽、工藝品、名不虛傳、游人如織、壯觀、出售、攤點、陳列、構思、五官端正、觀賞、清晰可辨、掏錢、即將、流露、一模一樣、付錢、標準”等詞語。
2、能讀通課文,積累詞語。
3、學習第1-4自然段,體會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致,并能感情朗讀。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首先教師談話導入:小朋友,你曾經到過什么地方旅游?引出到非洲南部游覽一番。然后觀看瀑布的圖片,并交流看后的感想。借機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學的課文就發生在這個大瀑布的不遠處,那里有許多出售木雕工藝品的人,下面讓我們來結識一位賣木雕的少年。讀題,提問。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先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來讀讀課文,接著教師檢查學生的讀書的情況,讀生字表、詞語詞語手冊,然后讓學生分自然段讀一讀課文,讀完后留時間讓學生評價。
三、熟讀課文,了解大意
我以“非洲南部的什么景物吸引了眾多游客去觀光游覽呢?”這一問題讓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經過交流得出是瀑布和木雕吸引了游客。然后通過“瀑布、木雕又是怎么樣的?”請小朋友用( )標出來,并想想你讀懂了什么?
四、精讀描寫瀑布、木雕的句子
①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真是名不虛傳。這里游人如織,景色十分壯觀。
品讀這句話,理解“名不虛傳”、“游人如織”、“壯觀”,感情朗讀這句話。
然后是指名說木雕是怎樣的,邊出示:
②這些坐凳構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品讀這句話,理解“構思新奇”、“栩栩如生”,再出示投影圖片,讓學生觀看。最后感情朗讀這句話。
③攤點里陳列的木雕琳瑯滿目,各式各樣,想到朋友的叮囑,我在一個攤點前停下來,仔細地挑選。
讓學生自己讀讀這句話,再理解“琳瑯滿目”、“各式各樣”,并進行想象說話,然后進行感情朗讀。
這節課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去欣賞了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的美景和精美的木雕,賣木雕的少年和我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目標:
1、學習5-15自然段,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2、感情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昨天我們以學習了《賣木雕的少年》這篇課文,不知道大家對課文的詞語掌握的怎么樣(出示詞語),陳老師來檢查一下大家。
1、讀讀詞語
名不虛傳 游人如織 十分壯觀 清晰可辨 (大瀑布)
琳瑯滿目 各式各樣 構思新奇 栩栩如生 (木 雕)
仔細觀賞 愛不釋手 五官端正 語無倫次 (人 物)
2、運用詞語
請你選其中的一個或幾個詞語,夸一夸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或那里的木雕。
(將文中詞語內化成自己的語言練習表達,加深對詞語的理解,訓練組織語言的能力,讓學生積累好的語言,促其語言的內化。)
二、分析課文
1、昨天我們已經學習了這篇課文,感受一下大瀑布的美,課文主要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2、在學習課文之前,老師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因為我們讀過不少關于朋友的故事,那么你們認為朋友之間應該是什么樣的感情呢?(真誠、友善、互助…..)
這說明朋友之間應該有著深厚的——友誼作為支撐。看了課文之后,你覺得文中誰與誰是朋友呢?(作者與少年)
3、但是“我”作為一個游客,怎么會與一個非洲的賣木雕的少年會成為朋友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朗讀課文。
閱讀課文,提出要求:邊讀邊用~~~~勾畫出描寫少年言行的句子,想像他當時是怎么想的。
4、全班交流,你找到了那一句,讀了之后有什么樣的感想?
5、當少年與我第一次的對話你找到了嗎?
6、研讀第一次對話
課件出示對話: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誠懇地說:“夫人,您買一個吧!”“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我有些語無倫次。“您是中國人吧?”那少年望著我,猜測道。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
(1)自由讀讀他們之間的對話,注意讀出語氣。
(2)誰想站起來讀讀少年的話?(誠懇地說該怎么說。猜測的話誰來試一試。)
(3)我看著這么精美的藝術品,當少年誠懇地問我要不要的時候我卻變得語無倫次了,要弄懂這句話,首先來理解一下語無倫次是什么意思,(講話講得很亂,沒有條理層次)
因為語講話講得沒有層次,話說不下去了,用一個省略號表示,作者的內心怎么了呢?學生(她的內心十分的矛盾或……)猜想一下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矛盾呢?(這個木雕很精美,但是自己的行李已經很多了,或看到少年這么誠懇,不想傷害小男孩,或……)
那如果是你能不能有條理的說一說呢?
(4)分角色朗讀。(讓我們帶著小男孩的誠懇,我的矛盾的心情來讀一讀他倆之間的對話。誰想當一下黑人少年,“我”的話誰想讀。看看你們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遺憾的神情。)
(5)他為什么感到遺憾,明白了嗎?說一說遺憾的意思。學生(1、她不買這個木雕。2、可能價錢太貴了)大家都理解的不錯。但是陳老師發現與大家不一樣。
如果把“您是中國人吧?”那少年望著我,猜測道。我點了點頭。這句話去掉我們來讀一讀。好像句子也是通順的,也沒有關系嘛。學生(有關系的)教師(為什么啊?)學生(因為告訴我們她是中國人。)教師(怎么中國人不買木雕會讓他遺憾了這是為什么呢?這個木雕代表什么啊?)學生(當地風景的象征,或象征著非洲人民的友情。)教師(那為什么這個小男孩會遺憾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呢?)學生(因為中國人不買他的商品)師(為什么中國人不買他商品會讓她遺憾呢?)生(因為中國人他們的朋友)
(6)你是怎么知道的“中國人與我們是朋友呢?”到課文中找一找。
(學生找到后),這里也有他倆的對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6、研讀第二次對話
“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興地喊起來,掏出錢包就要付錢。少年連連擺手,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他笑了,露出兩排潔白的牙齒。
(1)指導朗讀: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我說的話都有提示語,你看,“高興地喊”、“感動極了”,這些話容易讀出語氣;而少年的話該讀出什么語氣呢?(友好,誠懇......)(自由讀對話,琢磨少年說話的語氣)
(2)文中從哪些地方中看出來小男孩的把我當作了朋友呢?(“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不,不要錢。)
(3)小男孩把中國人民當作他們的朋友。這時的作者也忽有所悟,明白了,她說道:“我們是朋友!“我感動極了,連聲說:“我們是朋友!”學生齊讀。這里的朋友僅僅是一個送給他人禮物的朋友嗎?還有更深的意義,這就是中國人民與非洲人們的深厚友誼,這友誼由來已久。(出示資料:周總理曾三次赴非,訪問非洲十國;中國派出了100多個醫療隊支援非洲;特別是幫助他們修建了著名的坦贊鐵路。
坦贊鐵路東起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西至贊比亞的新卡比里姆博希,是把坦、贊兩國連結在一起的一條主要交通干線,全長1860公里,全部由中國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完成。為了修這條鐵路,中國政府提供無息貸款9.88億元人民幣,發運各種設備材料100萬噸,工程浩大,技術復雜,條件惡劣,有60幾個中國人為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所以很久以前我國人民與非洲人就已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4)全班帶著這種友誼來讀一讀課文。
(5)讀著讀著,你明白了嗎,最后,黑人少年為什么笑了?
三、課外延伸
當我回國以后,把這個故事說給身邊的小朋友們聽,小朋友們對這個黑人小孩表現出的精神品質贊嘆不已,你也是其中的一員,你聽了之后,有些想法想告訴黑人小孩,自己動手寫一寫。
1、寫草稿
2、全班交流。
賣木雕的少年 – 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鞏固文中的四字詞組,并學會恰當地運用。
2.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并以感情朗讀來體現。
3.了解課文背景,讓學生感悟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誼。
教學重點: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
教學難點:讀懂本課內容,明白少年為什么送木雕給“我”,感受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詞語,回顧內容
1.談話: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賣木雕的少年》。今天,老師找到了許多非洲木雕的圖片,讓我們伴隨著非洲擊鼓樂的節奏,我們一起看看吧!
【設計意圖:通過非洲擊鼓樂和木雕的圖片,感受非洲人民的淳樸和智慧,在情境中走進文本,喚起學習愿望。】
2.看到這些圖片,你想到了課文中的哪些詞語?由此你想到了文中的哪一個情景?
(看木雕)
琳瑯滿目
各式各樣
構思新奇
栩栩如生
3.讀詞語,回顧課文中的故事情景。一組一組讀,一組一組體會。
4.根據“看木雕”“選木雕”“賣木雕”“送木雕”等畫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詞語是有生命的。通過看圖片,想詞語,看詞語,想情景,使學生在文字和畫面之間建立起聯系,讓抽象的語言文字和生動的畫面聯系起來,繼而復習了詞語,積累了詞語,又理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研讀第一次見面,體會遺憾
1.自由讀全文:哪個自然段寫了作者和少年都感到遺憾?
生:第九自然段
2.出示第九自然段:
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生讀。讀出遺憾的語氣。
3.默讀課文1-8自然段:作者為什么感到遺憾?少年又為什么感到遺憾呢?邊讀邊畫出有關的語句。
【設計意圖:通過抓住兩個遺憾,凸顯全文的主要矛盾。從而通過理解為什么遺憾,如何彌補遺憾,輻射全篇。】
4.學生匯報:
(1)作者的遺憾:
①木雕,是非洲最常見的工藝品。攤點里陳列的木雕琳瑯滿目,各式各樣,想到朋友的叮囑,我在一個攤點前停下來,仔細地挑選。
a.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我在一個攤點前停下來,仔細挑選。
因為木雕,是非洲最常見的工藝品,所以我在一個攤點前停下來,仔細挑選。
因為木雕琳瑯滿目,各式各樣, 所以我在一個攤點前停下來,仔細挑選。
因為想到朋友的叮囑,__________ 所以我在一個攤點前停下來,仔細挑選。
b.帶著喜悅讀一讀。
c.沒有買回來,真是遺憾。
【設計意圖:通過填寫句子的訓練,幫助學生讀懂這個自然段的三個意思,體會到三個意思的并列關系,以及和“我在一個攤點前停下來,仔細地挑選”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讀懂了這個自然段的結構,體會到了作者買不回去木雕的遺憾。】
②說是坐凳,其實是一個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馱著一塊寸把厚的樹樁。這些坐凳構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a.大象的鼻子像( ),
耳朵像( ),
身子像( ),
四條腿像( ),
象背上馱著( )。
b.所以說構思新奇,栩栩如生。
c.指導讀。
d.沒有買回來,真是遺憾。
【設計意圖:通過想象真實的大象的樣子,訓練學生說比喻句,從而使眼前出現了大象的畫面,使學生懂得這樣的木雕真是“栩栩如生”“構思新奇”啊!在語境中理解了詞語,積累了詞語。】
③我捧著象墩,仔細觀賞,愛不釋手。
a.從哪些詞語能夠看到作者對象墩子的喜愛?
b.還能說我怎么著象墩?
預設:拿、提、抱、舉、端……
c.用哪個好呢?
生:“捧”好,更加體會出作者的喜愛。
d.指導朗讀。
e.不買遺憾。
賣木雕的少年 – 教案 篇6
課型
新授
課題
賣木雕的少年
課時
2
設計教師
劉珂
教學目標設計
1會認11個生字,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游覽、工藝品、名不虛傳、游人如織、壯觀、出售、攤點、陳列、構思、五官端正、觀賞、清晰可辨、掏錢、即將、流露、一模一樣、付錢、標準”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3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教學方法設計
1、朗讀體會法。扣住關鍵句,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中積極思考,以讀促思,以讀促情,從而體會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2、閱讀拓展法。在閱讀文本的同時,補充課外資料,以幫助學生挖掘教材豐富的人文內涵,對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 3、讀寫結合法。在閱讀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創設情境進行寫話,強化表達能力,升華對買木雕少年的喜愛之情。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活動設計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提示課題 1、課前老師布置你們搜集有關非洲地理位置、氣候物產、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請大家拿出來。 2、學生進行交流,引入課題。 二、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把課文讀正確,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生字情況。把朗讀的句子讀通順。 3、朗讀提示:分段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評議。 4、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讀課文,了解敘述順序。 1、布置默讀。默讀課文,邊讀邊做記號。 2、默讀,思考,做記號,也可以與學生討論。 四、學習生字 1、 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之后,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順序:聽朋友介紹木雕——挑選木雕——放棄買木雕——贈送木雕。 2、詞語非常豐富,注意讓學生積累熟記,還要讓學生學會使用。 (1)找詞語。可以先結合課后練習題三,讓學生先找出這些四字詞語(不一定是成語),并抄寫下來,達到積累詞語的目的。 (2)理解詞語。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比較難的詞語。如,“游人如織”的“織”不好懂,這里是一種比喻的說法,說明游客很多,像織布機一樣穿梭往來;“琳瑯滿目”的“琳瑯”本意是“美玉”,這里比喻優美珍貴的東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動活潑的樣子。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讓學生記詞語注釋,更不能把詞語分解成單字讓學生一一對應。只要學生能在本課的語境中,大致理解詞語的意思就可以了。 (3)運用詞語。教師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讓學生鞏固所學詞語,例如:大瀑布真是。這里,景色十分。攤點里陳列的木雕, 。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可以利用本課的語境,讓學生想一想,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詞語來替換,調動學生運用平時的積累。最后,還可以變換另外一篇短文,設置一個新的語境,讓學生正確地使用,鞏固本課學到的詞語。 一、抓重點詞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1、學生自讀,請靜思默想,或輕聲讀讀,畫出寫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體會體會。(教師巡視,了解學情) 2、學生讀后反饋。 3、尋找深入感知課文的切入點。 課文里寫少年言行和神情的句子確實很多,我們是否有必要一句一句地研讀呢?大家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寫少年神情有個句子是寫眼神的,你們發現了嗎? 第9自然段有這么一句話:“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指名讀這個句子)讀這個句子引起你怎樣的思考呢? 生:①少年為什么感到遺憾?生:②他怎樣對待遺憾呢? 師:對了,這些問題就是引領我們深入閱讀的向導。我們先看少年的遺憾是怎樣產生的。 4、研讀第一次對話 (1) 自由讀讀他們之間的對話,注意讀出語氣。 (2) 誰想站起來讀讀少年的話?(誠懇地說該怎么說。猜測的話誰來試一試。) (3) 分角色朗讀。(誰想當一下黑人少年,“我”的話誰想讀。看看你們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遺憾的神情。) (4) 少年為什么感到遺憾,明白了嗎? 年為什么卻特別喜歡中國人呢?想知道嗎?(屏幕出示一段簡短的文字,教師可以請同學來讀,也可以自己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互動設計
第2課時
一、復習生字詞 1、各種形式朗讀詞語。 2、朗讀自己最喜歡的自然段。 二、個性閱讀,突出重點 1、學生分小組學習自己最喜歡的部分。 (1)有感情地朗讀。 (2)說說從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愛? 2、全班交流 3、想象:找出描寫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當時他是怎樣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把人物的對話語氣讀好。 四、夸夸那個黑人少年 五、學生積累運用四字詞語 找出課文中的四字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并運用。 3、本課的對話較多,、要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指導前,可以讓學生自己先說說,課文中的對話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提示學生尋找課文中類似的詞語。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 4、課后思考練習第二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讓學生找出哪些句子描寫了少年的行為,哪些話是少年說的,想想當時的情況,再體會少年內心的想法。可以讓學生放開說說,也可以結合選做題讓學生直接寫一寫。 5、研讀第二次對話 “‘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興地喊起來,掏出錢包就要付錢。少年連連擺手,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他笑了,露出兩排潔白的牙齒。” ⑴指導朗讀:我”說的話都有提示語,你看,“高興地喊”、“感動極了”,這些話容易讀出語氣;而少年的話該讀出什么語氣呢?(自由讀對話,琢磨少年說話的語氣) ⑵分角色朗讀:誰想站起來讀讀黑人少年的話,表達表達感情;誰想讀讀“我”的話,高興高興,感動感動! ⑶讀著讀著,你明白了嗎,最后,黑人少年為什么笑了? 二、補充閱讀:中國援建坦贊鐵路 三、情境寫話 1、屏幕出示提示:那天晚上,“我”和賓館里的各國游客,以及許多當地人都對這個黑人少年贊不絕口,大家紛紛夸起了這個黑人少年。請你先想一想,人們會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員,寫幾句話夸夸這個少年。 2、學生自由寫話。 3、展示學生作品,欣賞評點。 板書設計
賣木雕的少年
介紹木雕 挑選木雕 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放棄木雕 贈送木雕 課后反
賣木雕的少年 – 教案 篇7
實驗小學三年級語文學科教案、學案一體化設計
課型
新授
課題
賣木雕的少年
課時
2
設計教師
教學目標設計1會認11個生字,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游覽、工藝品、名不虛傳、游人如織、壯觀、出售、攤點、陳列、構思、五官端正、觀賞、清晰可辨、掏錢、即將、流露、一模一樣、付錢、標準”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語。3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教學方法設計1、朗讀體會法。扣住關鍵句,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中積極思考,以讀促思,以讀促情,從而體會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2、閱讀拓展法。在閱讀文本的同時,補充課外資料,以幫助學生挖掘教材豐富的人文內涵,對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3、讀寫結合法。在閱讀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創設情境進行寫話,強化表達能力,升華對買木雕少年的喜愛之情。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活動設計
第一課時一、啟發談話、提示課題 1、課前老師布置你們搜集有關非洲地理位置、氣候物產、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請大家拿出來。 2、學生進行交流,引入課題。 二、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把課文讀正確,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生字情況。把朗讀的句子讀通順。 3、朗讀提示:分段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評議。 4、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讀課文,了解敘述順序。 1、布置默讀。默讀課文,邊讀邊做記號。 2、默讀,思考,做記號,也可以與學生討論。 四、學習生字 1、 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之后,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順序:聽朋友介紹木雕——挑選木雕——放棄買木雕——贈送木雕。 2、詞語非常豐富,注意讓學生積累熟記,還要讓學生學會使用。(1)找詞語。可以先結合課后練習題三,讓學生先找出這些四字詞語(不一定是成語),并抄寫下來,達到積累詞語的目的。 (2)理解詞語。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比較難的詞語。如,“游人如織”的“織”不好懂,這里是一種比喻的說法,說明游客很多,像織布機一樣穿梭往來;“琳瑯滿目”的“琳瑯”本意是“美玉”,這里比喻優美珍貴的東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動活潑的樣子。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讓學生記詞語注釋,更不能把詞語分解成單字讓學生一一對應。只要學生能在本課的語境中,大致理解詞語的意思就可以了。 (3)運用詞語。教師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讓學生鞏固所學詞語,例如:大瀑布真是。這里,景色十分。攤點里陳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可以利用本課的語境,讓學生想一想,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詞語來替換,調動學生運用平時的積累。最后,還可以變換另外一篇短文,設置一個新的語境,讓學生正確地使用,鞏固本課學到的詞語。一、抓重點詞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1、學生自讀,請靜思默想,或輕聲讀讀,畫出寫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體會體會。(教師巡視,了解學情)2、學生讀后反饋。3、尋找深入感知課文的切入點。課文里寫少年言行和神情的句子確實很多,我們是否有必要一句一句地研讀呢?大家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寫少年神情有個句子是寫眼神的,你們發現了嗎?第9自然段有這么一句話:“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指名讀這個句子)讀這個句子引起你怎樣的思考呢? 生:①少年為什么感到遺憾?生:②他怎樣對待遺憾呢? 師:對了,這些問題就是引領我們深入閱讀的向導。我們先看少年的遺憾是怎樣產生的。 4、研讀第一次對話(1) 自由讀讀他們之間的對話,注意讀出語氣。 (2) 誰想站起來讀讀少年的話?(誠懇地說該怎么說。猜測的話誰來試一試。) (3) 分角色朗讀。(誰想當一下黑人少年,“我”的話誰想讀。看看你們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遺憾的神情。) (4) 少年為什么感到遺憾,明白了嗎?年為什么卻特別喜歡中國人呢?想知道嗎?(屏幕出示一段簡短的文字,教師可以請同學來讀,也可以自己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程序設計
教材處理設計
師生互動設計
第2課時 一、復習生字詞 1、各種形式朗讀詞語。 2、朗讀自己最喜歡的自然段。 二、個性閱讀,突出重點 1、學生分小組學習自己最喜歡的部分。 (1)有感情地朗讀。 (2)說說從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愛? 2、全班交流 3、想象:找出描寫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當時他是怎樣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把人物的對話語氣讀好。 四、夸夸那個黑人少年 五、學生積累運用四字詞語 找出課文中的四字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并運用。3、本課的對話較多,、要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指導前,可以讓學生自己先說說,課文中的對話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提示學生尋找課文中類似的詞語。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4、課后思考練習第二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讓學生找出哪些句子描寫了少年的行為,哪些話是少年說的,想想當時的情況,再體會少年內心的想法。可以讓學生放開說說,也可以結合選做題讓學生直接寫一寫。5、研讀第二次對話 “‘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興地喊起來,掏出錢包就要付錢。少年連連擺手,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他笑了,露出兩排潔白的牙齒。” ⑴指導朗讀:我”說的話都有提示語,你看,“高興地喊”、“感動極了”,這些話容易讀出語氣;而少年的話該讀出什么語氣呢?(自由讀對話,琢磨少年說話的語氣) ⑵分角色朗讀:誰想站起來讀讀黑人少年的話,表達表達感情;誰想讀讀“我”的話,高興高興,感動感動! ⑶讀著讀著,你明白了嗎,最后,黑人少年為什么笑了?二、補充閱讀:中國援建坦贊鐵路三、情境寫話 1、屏幕出示提示:那天晚上,“我”和賓館里的各國游客,以及許多當地人都對這個黑人少年贊不絕口,大家紛紛夸起了這個黑人少年。請你先想一想,人們會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員,寫幾句話夸夸這個少年。2、學生自由寫話。3、展示學生作品,欣賞評點。
板書設計
賣木雕的少年 介紹木雕 挑選木雕 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放棄木雕 贈送木雕
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