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精選16篇)
《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 篇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自鳳凰語文網 點擊數:92
《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
資源出處:鳳凰語文論壇三年級備課室
;star=3&replyid=352535&id=27670&skin=0&page=1
資源提供者:柔指輕敲
資源名稱及內容:
關于資料搜集及交流的思考
今天教學第1課《長城和運河》。昨晚要求學生按照“預習九法”進行預習,這節課重點檢查預習的完成情況。因為“預習九法”中的前七個方法是上學期已經培養的,所以完成的情況還不錯,學生在學習字詞、朗讀課文方面做了充分準備,因此這節課教起來比較輕松,很快就完成了字詞學習和課文的理解感悟,當然這也要歸功于在此之前的資料交流。
因為長城和運河離孩子的生活比較久遠,他們大多數沒有親眼見過長城和運河,只是在圖畫中或電視上看到,因此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課前的資料交流,使學生對文中描述的景象有了比較具體、全面、直觀的了解,有助于對文中“巨龍”“穿行”“連綿起伏”“曲折蜿蜒”“不朽的詩篇”“綢帶”“飄落”“銀光閃閃”“伸向天邊”“動人的詩篇”等詞語的理解和感悟。從學生提供的“明長城示意圖”中可以輕易地找到“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從學生搜集的運河資料中可以清楚地知道長達1794公里的運河途徑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當學生了解了這些,他們對這兩個“奇異的景象”不再陌生,而是油然而生親切之感、贊嘆之情。
從這學期開始,我把查閱資料作為預習的內容之一,且在班上設一名小小信息員,專門負責搜集、整理同學們交來的學習資料,并對同學們搜集資料的次數、內容作記錄,期末考評時把查閱資料列入考核項目。今天同學們收集的資料特別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關于長城、運河的概述、圖片、建造、意義等,也有關于我們祖先創造的其他人間奇跡,如秦始皇陵和兵馬俑、都江堰、趙州橋等;有抄寫在紙上的,有打印出來的,有直接把課外書帶來的,也有從網上下載保存在磁盤的。可是課堂時間是如此有限,盡管我已經在課前閱讀了每一份資料,挑出其中的精華部分來介紹,可是還是有許多資料來不及交流,看著每一位學生都那么渴望和老師同學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資料,我只能說抱歉,然后讓同學們課后去找信息員借閱這些資料,可是我心里也明白,有多少孩子會真正這樣去做呢?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在課堂教學氣氛中被激發起來,而一到下課,離開了那樣的場景,他們的求知欲望早被玩心所替代,能惦記著去借閱資料的孩子一定不多。那么孩子們花了大量時間甚至還耗費家長的不少精力去搜集的那些沒有被交流的資料,是不是一種浪費呢?也許我們可以說,重在過程,重要的是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培養了孩子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可是,如果孩子們搜集的資料老是得不到交流,他們不能從中嘗到分享的快樂,天長日久,他們會不會喪失了搜集資料的熱情呢?如何保持孩子們持續發展的動力?如何讓我們搜集的資料更有效?我迫切希望得到專家、同行們的指點和幫助。
轉載自鳳凰語文網
《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 篇2
作者:陸健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80
今天,將第一篇課文《長城和運河》結束了,收獲良多。
課前,我和學生分頭查找、收集了大量的長城和運河的圖片。長期的觀察經驗告訴大家,角度不同、注意點不同,是會產生不同的觀察體會的。比如:從遠處觀察連綿起伏的長城,學生發現“長城像拉鏈”。結合長城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把長城比作“巨龍”要比把長城比作“拉鏈”更合適。【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網址是www.jcsycorp.com】
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自然、有效地設計教學環節。比如:(1)文章中“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交待了俯視的觀察角度,得以引出下文的全景描寫。提示學生背誦古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借舊知識的古詩理解,體會新知識的描寫妙處。(2)本冊課文的第一、二課,都涉及到“長城”。課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提到了“筑成我們新的長城”,與課文《長城和運河》中的“萬里長城”比較后發現:前者的“長城”是指一種萬眾一心、奮勇向前的精神,后者的“長城”是中國古代的建筑奇觀。(3)觀看網上下載的運河圖片時,其中一幅的河面上有整齊的船隊,我引導學生根據“人來人往”的詞語,創新出“船來船往”。在語文第五冊的教材中,學過“魚貫而入”的成語,改寫成“魚貫而行”,也可以幫助對畫面的表述。(4)本課是一首現代詩歌,分為兩個段落,讓學生在學習第一個段落的基礎上,比較兩個段落的異同。學生迅速總結出“段落的首尾是相同的“,即: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和“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如果在朗讀技巧上在加以更好的指導,讓學生讀出該有的感情來,那就更好了。
【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網址是www.jcsycorp.com】
《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 篇3
一、背景介紹。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學會本課10個生字,積累有關詞語,正確書寫5個生字; 引導學生搜索長城、京杭大運河以及祖先創造的其他人間奇跡的資料,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悟。知道萬里長城和大運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二、教學片段。
導入新課:
(一)出示中國地圖,說說中華奇跡
1、聽說同學們上課前,都作了預習,對嗎?對課于課文中出現的生詞,你們一般都通過什么方法去理解?那么,在字典中,奇跡是怎樣解釋的呢?(出示幻燈:)
2、中國地圖。
這是我們居住的國土,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許多的中華奇跡,誰能說說看,你都知道哪些奇跡?
2、學生的回答力求簡練,只要說出名稱即可,不必具體描述。
(二) 在圖上找出長城和運河的位置,導入新課
1、我們祖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盤古開天劈地,到現在,有過多少人間奇跡啊!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兩個人間奇跡——請看地圖,圖上有兩條線,一條從東到西的橫線,這是長城;一條從北到南縱線,這是京杭運河。(板書:長城 運河)
2、 誰去過長城?誰游過運河?今天啊,佘老師就帶著304班的同學們去看一看長城,去游一游運河。
3、 請同學們設想一下,如果你坐在飛機上,從長城和運河的上空去觀看(俯瞰),長城和運河會是怎樣的一種景象呢?想知道嗎?哪趕快打開書,看看你有什么發現(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劃出描寫長城和運河的句子)
第一部分:長城的教學
(三)了解長城的特點,指導美美地誦讀
1、 在作者的眼里,長城是怎樣的?
像巨龍穿行大地
連綿起伏、曲折蜿蜒
(1)像巨龍穿行在大地:在這句話中,“巨龍”是指什么?為什么用巨龍來比喻長城呢?(因為長城長)長城有多長?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全長6700千米,俗稱萬里長城。(出示長城示意圖、及嘉峪關和山海關的圖片)
(2)為什么說像巨龍“穿行”大地呢?可不可以改為“爬行”(想想看,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長城?對,飛機上,穿行更生動)
(2)穿行的大地間的長城,有什么特點呢?(連綿起伏、曲折蜿蜒)這“連綿起伏、曲折蜿蜒”是什么樣的呢?(請看錄像)
(3)什么叫連綿起伏?什么叫曲折蜿蜒?為什么會有起伏?為什么會曲折?(因為長城是順著山勢而建,隨著山勢,自然有起伏,有曲折)
(4)詞語積累:山峰可以有起伏,長城可以有起伏,那么還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麥浪)有時候,心情的變化,故事情節的變化,也可以有起伏。出示幻燈片:連綿起伏、波浪起伏、麥浪起伏、心潮起伏、(dié dàng)跌宕起伏
小結:運用這樣的方式學習語文,積累詞語,這叫舉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學習的竅門。
2、 在我眼里,這是一和什么樣的景象?(奇異)
看到這樣奇異的景象,你的心情怎樣?(興奮、激動、)
帶著這樣的心情去讀詩句的前六句。教師指導讀,要讀出驚奇,要讀出對長城雄偉壯美的那種情感來。
(四)了解長城的建筑,指導自豪的讀。
1、 想想看,這樣一座前不見到,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條石和城磚?當時,建造長城的條石,一塊有二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你說,能夠建造這樣宏偉的工程,這是不是“人間奇跡”?而我們最應該贊美的是誰?(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
面對著這樣的一個人間奇跡,面對著我們如此智慧的祖先,你最想說的是什么?(祖稱真了不起,贊美我們的祖先,內心充滿自豪)
2、帶著這樣的心情,讀長城部分的詩。
(五)了解長城的歷史,理解“不朽”,指導深層次地感悟長城。
1、書上說“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實際上這萬里長城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應該說是我們的祖先譜寫了不朽的詩篇,而這詩篇就是萬里長城。在這里說是“萬里長城譜寫詩篇”是一種擬人手法,課文為什么會說是不朽呢?你是怎樣理解不朽的?
2、 一段萬里長城,就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啊!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修筑長城,直到秦始皇的時候,才修筑了“萬里長城”后來,歷代皇帝都有修建,到了明朝,又修筑了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的明長城,這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長城。每一個朝代修筑長城,都流著我們祖先的血汗。
3、起初修筑長城,都是為了保護一方平安,可是歷代的長城都沒有起到保護的作用,秦始皇修筑了長城,結果沒有延遲秦朝的滅亡;明朝修筑了長城,可是清明入山海關依然輕面是易舉,“長城”濃縮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啊!
4、(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物化。每一塊磚石,每一方泥土,都記錄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萬里長城是我們偉大祖國燦爛文化歷史的縮影,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自強不息的象征!)于是:長城成了一種精神,成了一種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征,是巍然峨然的一個民族的魂
出示圖畫:
“眾志成城”這是一種精神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是一種文化
國歌中不是不有一句嗎“用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這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像征。你說,還有什么樣的字眼比不朽更能表達這樣的精神呢?長城不朽的是精神;長城不朽的是中華民族的韌勁;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啊!
所以畫家用畫歌唱這種精神(出示畫)
詩人用詩傳頌這種精神(出示圖片)
那么我們呢?我們用怎樣的聲音去讀這種這種精神
指導讀上篇詩,突出“不朽”
第二部分:運河的教學
(一)導入
我們的祖先創造的人間奇跡,不只是長城,還有運河。讀下面的詩句,看看我在飛機上看到的運河是怎樣的一種奇異的景象(播放錄像)
(二)了解運河的特點,指導美美地朗讀
1、看了這段錄像,你有什么想說的話?如果說長城給你的是雄偉壯觀,那么運河給你的是什么?(運河是美麗的)
2、詩中是怎樣描述的呢?“像綢帶飄落大地,銀光閃閃,伸向天邊”在這兒,說運河是一條長長的綢帶,你認為這樣的比喻好嗎?為什么?
3、 這是一條什么樣的綢帶?(閃光的綢帶,水清澈而閃著銀光。這是銀光閃閃,如果是早晨,太陽映照水中,那便是什么?——金光閃閃)
4、拓展積累:在漢語言中,有很多的組詞方式,像這樣的,詞尾重疊,表示一片或者是程度深,還有很多詞,讀一讀這些詞:
銀光閃閃(abcc):微波粼粼、金光閃閃
波濤滾滾、細雨蒙蒙
涼風習習、烈日炎炎
逃之夭夭、氣勢洶洶
5、這又是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
6、指導讀詩句,運河是美的,誰能讀出這種美?
(三)了解運河的創造,指導動情地朗讀詩文
1、回到課文中,“伸向天邊”說明什么?(運河長)是啊,這條運河是從哪到哪?
2、(它長: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長1747公里)
3、它連通四省二市: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連接: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出示圖)
4、“大江東去浪淘盡”由于地理的原因,我國的河流都是從西向東流,比如說長江、黃河,它實現了東西的運輸。可是沒有一條河流是南北流向的,這南北運輸可就不方便了。
5、于是我們的祖先就想到開鑿一條運河,將五大水系貫通,實現了南北的運輸流通,你說,能有這樣的想象的人,怎樣?咱們的祖先不僅想到,而且做到了,創造了人間的又一個奇跡。
6、所以書上說,“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這動人,就是對這種創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你說,面對著這條運河,你想說點什么呢?(我們的祖先多么有智慧和創造力,有創造力的民族是充滿希望的民族,你看今天,我們神六裁人的成功,不正說明了這點嗎?)
7、指導朗讀詩歌
(四)了解運河的歷史,指導自豪地朗讀
1、 如果我告訴你: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縱貫南北,是我國第二條黃金水道(這第一條是長江)你會怎樣想?
2、如果我告訴你,這運河的開鑿,最早在春秋時,吳王就開鑿了運河(邗溝),距今2500多年,到了隨朝的時候,開通了從杭州折絡陽再到北京的運河,這運河比現在的運河不要長;我們現在的運河是元朝的時候修建的,你又作何感想呢?
3、 如果我告訴你,現在的這條京杭大運河不僅是黃金水道,而且還是我國即將動工的南水北調工程最主要的河道,你又會作何感想?
4、是啊!我們的祖先多偉大啊!
(出示幻燈):
運河美是動人的,千余年來,運河永不知累,一路流淌;
運河美是動人的,是時間濃縮著美,是風雨凝聚著美,是文化沉積著美。
運河的美是動人的,那是想象的美,是創造的美,是靈動的美。
5、 指導自豪地讀詩
三、反思
第一,教師應設法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激勵的語言使學生對知識發生興趣,并在教學中精心設計過渡語和導語,結合一些直觀的教具,借助錄像、投影、演示等多媒體進行教學,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和濃厚的興趣,使學生一個個精神飽滿,興趣盎然,全神貫注。
第二,盧梭曾講過“教育的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因此教師不能只給學生“魚”,而是要給他“漁”——捕魚的技能、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怎樣授之以“漁”呢?關鍵在于設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第三,要盡量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快。
《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 篇4
學習目標: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
3、引導學生搜索長城、京杭大運河以及祖先創造的其他人間奇跡的資料,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悟。
教學過程:
總引:
一、出示地球圖片和中國地圖,話說“人間奇跡”
1、出示地球圖和中國地圖。
這是我們居住的地球;這是我們存在的國土。我們的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創造了許多人間奇跡,誰能說一說你都知道哪些人間奇跡?
二、在圖上標出長城和運河的位置,導入新課
1、同學們真聰明。請看地圖,圖上有兩條線,一條從東到西,這是長城;一條從北到南,這是京杭運河。誰去過長城?誰游過運河?哪今天,佘老師就帶著304班的同學們去看一看長城,去游一游運河。
2、 在地圖上,我們看長城和運河只是一段線條,請同學們設想一下,如果你坐在飛機上,從長城和運河的上空去觀看,長城和運河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景觀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劃出描寫長城和運河的句子)
第一部分:長城的教學
三、 誦讀長城
1、在作者的眼里,長城是怎樣的?
像巨龍穿行大地
連綿起伏、曲折蜿蜒
(1)什么叫連綿起伏?什么叫曲折蜿蜒?為什么會有起伏?為什么會曲折?(請觀看視頻)
詞語積累:連綿起伏、波浪起伏、麥浪起伏、心潮起伏、(dié dàng)跌宕起伏
(2)像巨龍穿行在大地:在這里是說什么像巨龍?為什么說長城是巨龍呢?長城有多長?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全長6700公里,俗稱萬里長城。(出示長城示意圖、及嘉峪關和山海關的圖片)
2、指導讀這四句詩
3、在我眼里,這是一和什么樣的景象?(奇異)
看到這樣奇異的景象,你會怎樣表現?(大叫、高歌——)
指導讀詩句
4、想想看,建造長城的條石,一塊有二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能夠建造這樣宏偉的工程,這真是個——人間奇跡
面對著這樣的一個人間奇跡,你最想說點什么?(贊美我們的祖先。)
5、所以書上說“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實際上這萬里長城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應該說是我們的祖先譜寫了不朽的詩篇,而這詩篇就是萬里長城。在這里說是“萬里長城譜寫詩篇”是一種擬人手法,課文為什么會說是不朽呢?你是怎樣理解不朽的?
6、一段萬里長城,就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啊!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修筑長城,直到秦始皇的時候,才修筑了“萬里長城”后來,歷代皇帝都有修建,到了明朝,又修筑了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的明長城,這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長城。
7、起初修筑長城,都是為了保護一方平安,可是歷代的長城都沒有起到保護的作用,秦始皇修筑了長城,結果沒有延遲秦朝的滅亡;明朝修筑了長城,可是清明入山海關依然輕面是易舉,長城濃縮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啊!
8、后來,長城成了一種精神,成了一種文化。
出示圖畫:
“眾志成城”這是一種精神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是一種文化
國歌中不是不有一句嗎“用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這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像征。你說,還有什么樣的字眼比不朽更能表達這樣的精神呢?長城不朽的是精神;長城不朽的是中華民族的韌勁;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啊!
所以畫家用畫歌唱這種精神(出示畫)
詩人用詩傳頌這種精神(出示圖片)
那么我們呢?用我們的誦讀公揚這種精神
指導讀上篇詩,突出“不朽”
第二部分:運河的教學
一、 導入
我們的祖先創造的人間奇跡,不只是長城,還有運河。讀下面的詩句,看看我在飛機上看到的運河是怎樣的一種奇異的景象
二、“像綢帶飄落大地,銀光閃閃,伸向天邊”在這兒,說運河是一條長長的綢帶,你認為這樣的比喻好嗎?為什么?
銀光閃閃(abcc):微波粼粼、金光閃閃
波濤滾滾、細雨蒙蒙
涼風習習、烈日炎炎
逃之夭夭、氣勢洶洶
指導讀詩句
二、 為什么說,京杭大運河也是人間的奇跡呢?
1、它長: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長1747公里
2、它連通五省市: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
連接: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出示圖)
3、實現了南北的運輸。我們知道,現在的交通形式很多,由陸路的汽車、火車;水上的水運、天空的空運,現在進入太空的運輸都有了。但在當時,北面的物資要運到南邊來,確實不方便。于是我們的祖先就想到開鑿一條運河,將五大水系貫通,這是何等的想象和創造?
4、所以書上說,“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這動人,就是對這種創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你說,面對著這條運河,你想說點什么呢?
5、如果我告訴你: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縱貫南北,是我國第二條黃金水道(這第一條是長江)你會怎樣想?
6、如果我告訴你,這運河的開鑿,最早在春秋時,吳王就開鑿了運河(邗溝),距今2500多年,到了隨朝的時候,開通了從杭州折絡陽再到北京的運河,這運河比現在的運河不要長;我們現在的運河是元朝的時候修建的,你又作何感想呢?
7、如果我告訴你,現在的這條京杭大運河不僅是黃金水道,而且還是我國即將動工的南水北調工程最主要的河道,你又會作何感想?
8、是啊!我們的祖先多偉大啊!(出示幻燈)
指導讀詩
第三部分:結課
出示地圖:
一、 長城和運河,在中華大地上,從東到西,這好像是一撇;而京杭大運河,從北到南,就好像是一捺;這一撇,從秦漢到現代,又經歷了多少蒼桑,有過多少淚水,但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那是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而這一捺,從隨唐起始,到今天,又有過多少靈動的創造,有過多少憧憬和希望。我們中華民族正是這樣一個充滿著希望和創造的民族,充滿著頑強和不屈的民族。這一撇,一捺,不就是一個大寫的‘人“字嗎?(出示動畫:人)
二、 長城運河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歷史啊!在歷史的長河中,長城和運河譜寫著不朽和動人的詩篇,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
三、 聽詩
四、 讀詩
《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 篇5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56
《長城和運河》教學素材
長城途經幾個省?【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網址是www.jcsycorp.com】
長城經過內蒙古,遼寧,河北,北京,山東,山西,陜西,河南,寧夏,甘肅,新疆。
嘉峪關在甘肅省,山海關在河北省。是嘉峪關不是嘉嶼關,而且是在甘肅省,河北遼寧相臨,萬里長城怎么可能只跨兩個省。
山海關在河北省與遼寧省交界處,屬秦皇島市管轄,所以應該屬于河北省。
我們今天所說的長城是指明長城(東起河北山海關,經山西-陜西-寧夏,西至甘肅嘉峪關),因其修建年代較近,保存較完整,所以成了大家心目中的長城的形象。但實際上長城遠不止這些,自秦以來,歷朝歷代曾修建了很多各種長度和形式的“長城”,但大多因為年代久遠,缺乏保護,甚至有些是因為其本身修建的就不是很牢固(比如一些外圍的土長城),時至今日已經大多消失了。
歷代長城之最:最北的長城是東起內蒙古,穿俄國,西至蒙古國的金長城;最南的是河南省駐馬店市-平頂山市-南陽市一帶的楚方城;最東的是東起遼寧省與朝鮮接壤的丹東市的明長城和九連城的燕、秦、漢長城;最西的是東起內蒙古西至新疆庫爾勒市的漢長城(“…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歷史上的三大名城玉門關,陽關,敦煌就在這段長城的中部,甘肅與新疆交界處。)
/user1/wxy%ce%e2%d0%a1%d1%e0/archives//150072.html
《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 篇6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隨堂課,教學內容是詩歌《長城和運河》.這首詩是寫作者駕駛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所看到的景象.詩歌有兩個小節,第一節寫的是看到萬里長城,像巨龍蜿蜒在群山之中,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第二節寫的是京杭大運河,從北京到杭州,開通了運河,方便了水上航運.詩歌從整體上描繪了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特征,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詩歌的語言往往比較凝練,內容較為抽象,這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困難.再則,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歷史久遠,了解甚少,尤其是京杭大運河.而我班學生甚至連"京杭大運河"都讀不清楚.因此,我補充有關資料幫助學生了解,盡量采用直觀形象的手段幫助學生感知.并且在學生表述不清時增加誦讀詞語的次數,以幫助學生盡快熟悉和掌握.
識字教學主要采用自主識字的方法,但我根據學生基礎較差的情況有目的地在薄弱環節適當進行指點,并引導學生根據生字的不同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記憶.如教"駕駛"這個詞時,可介紹古代的交通工具多為馬力,所以這兩個字里都有"馬",這樣便于學生記憶.還在黑板一角對多音字等字詞常見題型進行記錄型板書,幫助學生整理知識點.
詩歌教學主要以讀為主,在指導學生朗讀中,我希望讓學生有所知,有所感,體會作者所蘊涵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朗讀這首詩歌時要注意兩點:第一,不要拖腔拖調,要引導學生按詩歌的節奏進行.第二,要注意聲音的輕響變化,給人以起伏感,這樣才能突顯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雄偉氣勢.可喜的是學生對此篇課文興趣濃厚,在指導朗讀時師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動,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學生在課堂中朗讀的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課從讀通詩句到初步感受詩意,從讀好詩句到領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過程清晰,環環緊扣.識字教學,啟發想象,語言實踐有機穿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彼此銜接,自然流暢.
通過教學,我基本完成了預定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感到這堂課既有收獲,也有不足.在重視詩歌朗讀的同時,對閱讀訓練有些忽視,尤其是比喻句的理解不夠重視.詩歌中字詞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又不能采用以詞解詞這種簡單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如何將深奧的詞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讓教學更完美.這是我想在以后的詩歌教學重點研究的問題.
《長城和運河》課后反思
今天是開學的第二天,因為今年的教學時間非常緊張,所以我在這一天就準備上新課了。所幸在前天的備課中我就知道,要想上好這一課,需要大量的準備材料,課前也讓學生回家準備,自己也上網查找了相關“長城”與“運河”的資料。可能是我預先布置的原因,一早到校,我就高興地發現,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像戴心悅、陳謙協、金合歡、王天宇、金林城等,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現在看來不少家長都能參與孩子的成長了。特別是金合歡小朋友,可能是他爸爸是中學老師的原因,還幫我從網上拉了整整兩大張的資料,真是好樣的,為我省去了不少時間。于是,以這些查資料的小朋友介紹開始,我就進入了講課內容。也許平時聽慣了我的介紹,今天聽小朋友的介紹,孩子們聽得可認真了,連平時幾個特愛講話的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有了這幾個學生良好的開頭,我覺得下面的課順利極了,因為這是一首以詩歌的形式為主的課文,所以我便以朗讀為媒介,使學生領會文中“我”自豪和驕傲的愛國豪情。只是可能是休息了一個寒假的原因,一開始學生朗讀出現拖音現象,為糾正這個問題,我先作示范,然后通過語言和學生收集的材料,激發學生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為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激情澎湃地開始朗讀了,拖音現象蕩然無存。但在第二課時指導學生寫話時,我覺得我沒有好好把握住,現在想來真有點愧疚。在指導學生看長城和運河圖片寫話時,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詞語供他們選擇,而沒有做詳細的指導,等學生寫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話較多,沒有通過觀察對長城整體有個印象,然后再分布重點描述長城的一個特點,最后抒發感嘆。本來我想:為了讓孩子們能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寫作,我不必要給他們搭建框架。可是我現在意識到,對于三年級的孩子需要細致的指導,現在不是放手的時候。看來今后在指導學生進行寫話時,我應該作好充分的準備。
《長城和運河》教學反思
今天,我接受學校領導安排,開設《長城和運河》公開課,接受區教育局教研室常規調研。
“讀書貴入境,入境始與親。”課上我引領學生進入文本所創設的情境中,設身處地地去領悟文中角色的情感,體會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學生有滋有味地朗讀。在新課的導入中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長城和運河雄偉奇麗的景象,在強烈的視覺,聽覺的沖擊下,學生似乎來到了長城邊,運河旁,他們的情感也隨之調動了起來。作者的情感體驗迅速轉化成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們內心真情的表白,朗讀時的聲音、氣息,和諧地融入他們發自內心的情感中,是內心情感的自然外化。這里通過觀看短片頭腦中對長城和運河已經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讀課題,便會讀出長城和運河的氣勢,由衷地抒發出贊美之情。
詩歌教學主要以讀為主,在指導學生朗讀中,我希望讓學生有所知、有所感,體會作者所蘊涵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朗讀這首詩歌時要注意兩點:第一,不要拖腔拖調,要引導學生按詩歌的節奏進行。第二,要注意聲音的輕響變化,給人以起伏感,這樣才能突顯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雄偉氣勢。可喜的是學生對此篇課文興趣濃厚,在指導朗讀時師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動、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學生在課堂中朗讀的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課從激情導入到識字教學,從讀通詩句到語言實踐,教學過程清晰,環環緊扣,有機穿插,彼此銜接,自然流暢。
今天上《長城和運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說明很多家長都能配合老師完成資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資料,所以孩子們對長城和運河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在上課之處就已經深深為長城和運河而感到驕傲了。因此在課堂上我并沒有著重介紹相關背景資料,而是簡單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檢驗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梳理資料,逐步學會尋找資料,理解資料。
當初閱讀這篇文章設計教案時,我的第一感覺是,這首詩是引導學生借助長城與運河與祖先做一次對話。這個對話是非常美的,這個對話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創造奇跡是不朽的詩篇。所以,這一課的學習,我們就應該讓學生讀,讓學生誦,讓長城、運河成為學生心中的一個“美”點。于是在我的課堂上出現了反復讀四句重點句的場面。我試圖讓學生在第一課時就熟知描寫長城和運河的句子,這樣在第二課時講解就能水到渠成了,學生也能很快背誦課文了。
教研室領導在評課時認為第一課時要讓學生把握文體特征,初步感知課文大意。事后我去問學生:“你們知道第一課是什么類文章?”學生都能回答是詩歌。我再問:“課文分幾小節?每小節講什么?”學生也知道分兩小節,第一節講長城很雄偉,第二節講運河很美麗。看來學生已經到達不需要老師教的地步。事實上我的教學安排中已經潛移默化地滲透了這些內容,只不過沒有明確提出罷了。
《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 篇7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長城和運河》教學案例
師:有一道城墻建造了多年,是人類歷史上建造時間最久的建筑;有一條河開鑿了1779年,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久的人工河流。沐千年風雨,歷世事滄桑,它們的名字將永遠地刻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上。
師:有誰知道這道城墻的名字?
生:這道城墻的名字叫萬里長城
師(出示萬里長城的圖片):讓我們大聲地說出這道城墻的名字!
生:(個個表情嚴肅,聲音洪亮)萬里長城!
師:有誰知道這條河流的名字?
生:這條河流叫京杭大運河
師:(出示京杭大運河的圖片)讓我們驕傲地呼喊這條河流的名字!
生:(個個精神飽滿)京杭大運河
師:(出示填空:萬里長城 _________
。京杭大運河_________。)那么這位小朋友看到的長城和運河究竟是怎樣的一番壯麗景象呢?請小朋友輕聲讀課文,用直線在文中劃出描寫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句子。
生讀課文并劃句子。
師:讓我們來交流一下。
生:萬里長城像巨龍穿行在大地,連綿起伏,曲折蜿蜒。
生: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
師:(出示句子像巨龍穿行在大地,連綿起伏,曲折蜿蜒。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誰來讀?
生讀句子
師:在連綿起伏的山巒,在曲折蜿蜒的山路,我們的祖先用他們智慧的雙手筑起了這樣一道像巨龍一樣的萬里城墻。
師:板書出示“連綿起伏、曲折蜿蜒”
師:小朋友一起讀這兩個詞
生讀詞語
師:(長城的掛圖)今天我們看到的主要是明代修建的長城,它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長約一萬兩千多華里,如果把明代修建的長城所用的磚、石筑成一道1米厚、5米高的墻,可以繞地球一周還多呢!如此浩大的工程是由我們的祖先親手創造的,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壯舉啊!
師:(出示句子)第一、第二小組讀
生:(有感情地讀)像巨龍穿行在大地,連綿起伏,曲折蜿蜒。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
師: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萬里長城像一位詩人在崇山峻嶺之間
譜寫了永不磨滅的詩篇。第2第3小組讀一讀。
生:(崇敬地讀)像巨龍穿行在大地,連綿起伏,曲折蜿蜒。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
師:萬里長城長又長,萬里長城之偉岸,萬里長城之妖嬈;萬里長城啊!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化身,你就是那東方的巨龍!
師:(出示句子)讓我也來讀一讀吧!
師:(充滿激情地朗讀課文)
師:誰也來試一試?
師:同學們,讓我們充滿自信地介紹萬里長城吧!萬里長城——
生:(動情地背誦課文)像巨龍穿行在大地,連綿起伏,曲折蜿蜒。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
師:請大家仔細地觀察書上的插圖。
(出示“萬里長城_________;京杭大運河_______。” )
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吧!
生:萬里長城非常雄偉;京杭大運河非常壯麗。
生:萬里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京杭大運河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生:萬里長城很長;京杭大運河也很長。(眾笑)
生:萬里長城上有很多烽火臺;京杭大運河上有很多南來北往的船只。
(眾頻頻點頭)
師:老師也來介紹一下,萬里長城是世界建筑奇跡之一,是月球上“唯一能看得見的人工工程”。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
師:此時此刻,面對著我們祖先親手創造的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你想對我們的祖先說些什么呢?
生:(激動地)祖先啊,你們真是太了不起了!
生:(佩服地)祖先啊,你們真是太偉大了!
生:(滿懷深情地)祖先啊,你們創造的京杭大運河為我們提供了方便,我們真是應該感謝你們!
生:(驚訝地)祖先啊,我無法想象你們究竟是怎樣創造出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
生:(熱淚盈眶地)祖先,我們為你們驕傲!
師:大家說的都很好,老師這里為大家準備了一些長城和運河的相關資料。大家再仔細地觀察插圖,選擇長城或者運河,寫一段話。
出示資料:
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統一后,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將秦、趙、燕三國的北邊長城予以修繕,連貫為一,俗稱“萬里長城”,也叫秦長城。明代為了防御韃靼、瓦剌族的侵擾,前后修筑長城達18次,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總長約6700千米。俗稱明長城,長城氣魄雄偉,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工程之一,并以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京杭大運河即大運河,簡稱運河。我過古代偉大水利工程,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47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是與萬里長城齊名的偉大工程。
說明:學習語文重在積累,要積累就必須多讀熟讀。課文中描寫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句子非常生動地描繪出了兩大人類奇跡的壯麗景象。“連綿起伏、曲折蜿蜒、銀光閃閃、伸向天邊”這樣的詞匯都是誦讀、積累語言的好材料。想象著萬里長城化作一條巨龍在層巒疊嶂的崇山峻嶺之間穿行,聽著老師飽含激情的語言,進一步激發起學生作為中華民族后代的無比自豪。當學生在教師的激情感染下,一遍又一遍、反復誦讀課文的時候,感情得到了提升,得到了升華,他們讀出來的已經不僅僅是幾句句子,一首詩,而是一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再觀察插圖,寫一段話,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降低了難度,先說再寫,老師出示資料,也照顧到了一些寫作上有難度的學生,便于他們完成作業。
《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 篇8
本文是一篇充滿強烈愛國情感的詩。詩歌極力頌揚長城、運河雄偉壯麗,歌頌了申華民族的勤勞智慧。
詩歌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描寫的是長城與運河。每部分皆為八行,結構相同,一、二行與七、八行詩句相同,三~六行集中概括勾勒長城、運河的雄姿。
詩歌每部分起始皆為: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交代了觀察的獨特方位:廣裹的藍天,俯視祖國河山;描述了觀察的鮮活的圖閡環嬉煬跋螅托腦媚俊4司?奇在何處,異在哪里?接著,詩人用四行詩凝練、形象進行了刻畫。睹物思人,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詩人以設問的句式結束每段詩,充滿無比的民族自豪感。
本詩語言優美,句式相同,形象生動。
教學建議
1·指導讀書。
(1)初讀感知。
初讀課文,要讓學生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明白、讀流利。通過讀課文,首先讓學生談談課文兩部分分別寫了什么,從而感知課文主要內容。接著,可引導學生自學本課的幾個生字,做到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體會生字所組成的詞語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以自由朗讀課文為主,間以指名讀、分角色讀等形式,做到把課文讀通、讀流利。
(2)精讀感悟。
通過精讀深思,重點讓學生感悟長城與運河的奇異的景象,為什么稱之為人間奇跡。。教學時,可從三方面著手:看圖(或錄像)欣賞;補充閱讀;讀文體悟。通過看圖或錄相,豐富學生的形象感知;通過補充長城、大運河的有關信息資料的閱讀,讓學生立體感悟長城、運河的雄姿。指導的重點是讓學生讀文感悟,讀中練語感,讀中受熏陶。
第一部分寫長城的奇異:它像巨龍、連綿起伏,曲折婉蜒;它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綿延萬里;它是無數勞動人民用血汗和智慧譜寫的不朽的詩篇。
第二部分寫運河的奇異:它像綢帶、銀光閃閃,伸向天邊;它“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縱貫南北五千里;它是幾百萬人民心血譜寫的動人的詩篇。
在朗讀中,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展開想像,感悟長城與運河的雄偉壯麗。通過反復誦讀,體會景色的壯美,語言的韻美,抒情的真摯。
2·熟讀成誦。
指導學生背誦這首詩,可從兩方面把握詩的特點:一是內容上看,本詩描寫了幾幅圖畫;二是句式上看,一、二行與七、八行兩部分上內容一樣,三~六句兩部分詩句表達句式一樣。在掌握本詩表達特點后,讓學生自由熟讀成誦。在基本會背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提醒學生根據詩歌的特點,注意合理的停頓、重音。
3·遷移練習。
(1)學寫一段話:完成課文后練習四,根據提供的詞語,觀察課文中萬里長城的圖片寫一段話。
(2)仿寫一段詩。
著重從兩方面提示學生:一是寫什么,可這樣設問: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還創造了許多像長城、運河一樣的人間奇跡,你還知道哪些?你也想用詩來贊頌它嗎?(如:京九鐵路)二是怎么寫。可以仿寫,一、二、七、八行與課本一樣,即:
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像 ,
北起 ,南到 ,
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子孫(或祖先)。
4·實踐活動。
課外讓學生搜集歌頌祖國大好山河與人民智慧的短詩,在班級報欄內搞一次題為祖國頌的詩抄張貼。
《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 篇9
【教學設計】
《長城和運河》是一篇詩歌,全詩盡情嘔歌了萬里長城與京杭大運河的雄偉壯麗,頌揚了中華民族祖先的勤勞與智慧。設計本課教學時,我努力實踐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理念,運用信息技術來建設開發和設計利用課程資源,創建一個涵蓋“長城(運河)風景欣賞、長城(運河)建造史、課文欣賞、祖先創造人間奇跡欣賞(故宮、圓明園等)、網上交流”等內容的長江(運河)信息集錦。從而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獲取信息提供多元的信息源,讓信息多向流向的課堂教學成為可能,但是網絡作為教學媒體,本身不能產生教育作用,只有把它與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過程緊密結合在一起,才會發揮巨大的教育價值。
【課例設計】
板塊一:認識長城(運河),為建構新知做準備。
1.點擊進入“長城(運河)風景欣賞”。
2.點擊進入“長城(運河)建造史”。
板塊二:合作探究精讀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交流問題:
(1)在作者眼里長城和運河是什么樣子?
(2)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
(3)精讀課文,理解對長城的描寫
……………
師:萬里長城的奇異具體表現在那里呢?
大屏幕展示萬里長城風景圖,同時播放歌曲《長城長》(學生觀看,相互討論)
生:很長,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
生:像巨龍穿行在大地。
生:連綿起伏,曲折蜿蜒。
……………
板塊三:讀中領悟知識拓展
1.點擊進入“課文欣賞”,自由朗讀。
2.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詞句,從這些詞句中悟出了什么?
感情朗讀
……………
表達、交流探究所得:點擊進入“網上交流”,在交流區里進行交流。
再次點擊進入祖先創造人間奇跡欣賞。
板塊四:作業
觀察課文中萬里長城或者京杭大運河的圖片,寫一段話,并在網上交流區里進行交流。
【教學反思】
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實踐新課程理念,與傳統課堂相比,教師角色、教學過程、學習方式、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都悄然地發生了變化。
1.板塊一讓學生與文本相關的信息對話,將課堂延伸至課外,為學生討論交流表達奠定信息基礎,創設一個特定情境。
2.板塊二中,雄偉壯麗的萬里長城畫面,鏗鏘有力的歌曲,不僅巧妙地喚醒學生的愛國情懷,有力地喚起了學生的興趣,還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3.板塊三以學生為主體,多方互動,同時教師轉變了“課程即教材”的觀念,走出文本的狹隘視野,應地制宜地建設開發,設計利用課程資源。如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運用信息技術豐富課程資源,讓其更好地成為學生和教師共同成長的憑借,可讓學生交流更順暢,學習更主動。
4.板塊四,在此環節中,教師再次讓學生與文本相關內容對話,并搭建一個能使學生表達、交流、欣賞的平臺,讓學生們盡情揮灑個性筆墨,做到課內得法課外受益。
《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 篇10
一、看拼音,寫詞語。
qí jì qū zhé pǔ xiě lián mián qǐ fú
jià shǐ shī piān bù xiǔ wàn lǐ chánɡ chénɡ
wān yán chóu dài chuànɡ zào mín zú
二、填上合適的詞語,再讀一讀。
( )的詩篇 ( )的景象 ( )的綢帶
( )的長城 ( )的運河 ( )的祖先
三、多音字組詞。
dōu ( ) xínɡ( ) qū( )
都 行 曲
dū ( ) hánɡ( ) qǔ( )
四、請寫出三個形容萬里長城的四字詞語。
五、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萬里長城東起 , 嘉峪關,像 在大地。
2.京杭大運河北起 ,南到 ,像 在大地。
3.京杭大運河和萬里長城分別譜寫了 的、 的詩篇。是誰創造了
這人間奇跡? 。
六、閱讀短文,完成練習。
八達嶺長城的四季景色確實美不勝收。每當春臨大地,嶺上陽光明媚,山谷綠意盎然,有桃花、杏花、山茶花以及各種不知名的野花,簇擁著古老的城墻。那時的長城如在花海中穿行,處處盡芳菲,令人心醉。八達嶺之夏,驕陽似火,但時時有清涼的風襲來,有時煙雨迷蒙。那時看長城,活像一條出水的蛟龍。八達嶺的金秋更加迷人,那時秋高氣爽,萬木爭艷,鮮紅的楓葉,最惹人喜愛,有人說這是筑城者的血染紅的,您看多么意味深長。冬日的八達嶺,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城墻樓臺,輪廓分明,更顯示出博大雄偉的風采。
1.這段話依次寫了八達嶺 、 、 、 的不同景色,表達了作者對八達嶺的 之情。
2.用“ ”畫出文中的比喻句,并照樣子也寫一句。
3.這段話是圍繞哪一句話來寫的?用橫線劃出來。
《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 篇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及課文內容。
3、引導學生收集關于長城和運河的有關資料,了解它們的的特點,激發學生愛祖國,愛人民的熱情。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及課文內容。了解長城和運河的特點。
教學難點:抓重點詞句反復品讀,圖文結合并借助相關的補充資料深入感受“奇異景象”。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長城和運河的特點。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激趣
1.老師跟大家玩個猜物游戲,我說出它的幾個特征,大家根據特征猜一猜。
(1)它是被宇航員在宇宙中能用肉眼看到的少數地球建筑物之一;
(2)它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3)它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修筑完成的,為的是抵御北方匈奴的南侵;
(4)它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長一萬三千多里,俗稱“萬里長城”。
2.板書“長城”,視頻觀看《八達嶺長城》。
指名學生談談看了視頻之后的感受。
3.板書“和”,啟發:“和”一般表示前后并列,那么,有什么樣的建筑工程能和長城相提并論呢?
4.板書“運河”,觀看大運河視頻。
5、你們了解長城和運河嗎? (結合自己查找的資料說說) 課件出示:老師補充:我們中國的長城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工程之一。它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有6700千米。看,它穿梭在崇山峻嶺之間,連綿起伏,曲折蜿蜒,就像巨龍一般。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全長約1747千米,是與萬里長城齊名的偉大工程。
6、這是一首詩歌,共有兩個部分。請同學們趕緊捧起書本來讀一讀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
各自輕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不多字,不漏字,不錯字。
2.教師檢查糾正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幫助后進生自學。
3.檢查自學。
(1)出示詞語:
駕駛 譜寫 創造——表示動作的詞語
連綿起伏 曲折蜿蜒 ——形容詞
奇異 奇跡 不朽 ——區分奇異、奇跡
民族 綢帶 詩篇 ——注意平翹舌音
山海關 嘉峪關 首都北京 天堂杭州——表示地點的詞語
(2)指名讀這些詞語,并關注同組詞語的共同之處
(3)詞語來自課文,課文你能讀通了嗎?分部分讀課文,正音。 注意指導詩歌的節奏。注意問句的讀法,語調上揚。
(4)集體自豪地讀課文,培養語感。聽視頻朗讀。
三、精讀課文第一部分
1.打開書本,放聲朗讀第一部分。思考:作者在哪兒看長城?他眼中的長城是什么樣的,動筆把相關的句子劃出來。
2.交流
(1)作者在哪兒看長城?(飛機上,空中)
想一想為什么要這樣看?(居高臨下,視野更加開闊,看得更多)
(2)提示讀——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提問:這里有個詞——奇異,什么意思?給它找個近義詞——奇特
文章中奇異的景象指的是什么?——長城
哪些句子具體描寫了這奇異的景象?
(3)交流出示——像巨龍穿行在大地,連綿起伏,曲折蜿蜒。
對照插圖反復讀一讀這個句子,你覺得長城奇特在哪?與眾不同在哪?
巨龍——長,大
穿行——動感,好像是有生命的
連綿起伏——建在崇山峻嶺之間,高高低低,長
曲折蜿蜒——彎彎曲曲地延伸,長
難怪我們稱長城也稱為“萬里”長城。課文中還有寫到長城的長,請你再讀讀課文,找一找。
(4)——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
補充介紹:山海關,又稱渝關,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是長城的起點。它北依角山,南臨渤海,地勢險要,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嘉峪關,在甘肅省,是長城的終點。
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總長約6700千米。6700千米是多長呢?舉個例子來說吧!講到這里,你想到了什么?
難怪我們把長城又叫作“萬里長城”。
誰來讀讀這奇異的景象?
你能用你自己的詞語來說說這奇異的景象嗎?——雄偉、壯麗
(5)引讀——東起——西到——萬里長城——這里的“不朽”是什么意思?
讀懂了這個詞,你再讀這個句子,有沒有什么不明白的?
引導學生思考:長城建在哪兒?用什么建的?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今天我們看上去依然怎樣?以當時的人力、物力,這一切我們能想象得到嗎?人們所想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就是——奇跡,讀詞。
(6)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讀到這里,你的心中充滿了怎樣的情感?
自豪地讀!
3.朗讀指導:課文的第一部分向我們介紹了我們祖先創造的人間奇跡——長城,我們讀這一部分,要注意什么?——讀出長城的雄偉壯麗,讀出自豪之情。
4.齊讀。嘗試背誦。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聽寫生字詞。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
3、哪個詞表達了作者對長城的贊嘆? (不朽)
二、精讀課文第二部分
1.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還看到了一個奇異的景象,那就是——
2.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的第二部分,思考:運河“奇異”,奇異在哪兒?為什么說它也是個人間奇跡呢?讀的時候要像我們學習第一部分一樣,抓關鍵的詞語來體會。
3.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引導抓住關鍵的詞語來體會。
4.交流閱讀收獲:
(1)像綢帶飄落在大地,銀光閃閃,伸向天邊。
綢帶——輕柔,秀美
銀光閃閃——水清
伸向天邊——長。補充:全長1747千米。
(2)動人:有了運河,兩岸的景色更加秀美,南方與北方的物產可以更便捷地交流。
(3)人間奇跡——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運河,完全靠人工挖掘,同樣結合古代那樣貧乏的人力、物力條件下,做出這樣的工程也是令人難以想象的——奇跡。
(4)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自豪地讀。
5.齊讀此段
6.比較第一第二部分在結構上有什么相似之處。明白了這些,對你的學習有什么啟示?(幫助背誦)
7.嘗試背誦
三、指導用自己的語言表述長城和運河。
1、長城和運河是我們祖先創造的人間奇跡,古往今來,有許多的人去拜訪,并寫下了它們的奇異景象——
2、在波瀾壯闊的渤海,在大漠孤煙的塞外,,在拔地而起的山岳,在塵土飛揚的古道,飛舞著一條雄偉神奇的中國龍,這就是不朽的長城。
3、它像奔騰飛躍、氣勢蓬勃的巨龍臥在崇山峻嶺上。城墻隨著山峰的走勢,蜿蜒起伏。在明媚的陽光下,遠遠望去,長城就像一條巨龍,盤旋在崇山峻嶺之中,沒有盡頭,在綠樹群山的映襯下顯得更加雄偉壯觀。
4、仰望,晴空萬里。遠視,京杭大運河如飄飄蕩蕩的碧玉帶,機動船牽引著成串的木船在破浪航行。北望,大運河從天邊白云深處排空而來;南望,大運河滾滾滔滔向無邊的綠色田野奔騰而去。
5、大運河像一面明鏡,映著兩邊的綠樹、青山、人家。河水晃動著藍天、白云、船只的倒影,多么生動的一幅畫呀。
讀讀這些句子,再仔細觀察我們課本上的插圖。你也能用一兩句話來說說你眼中的長城或運河嗎?
學生交流
四、總結全文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讀懂了什么?
2、我們祖國的美僅僅在于兩大奇跡嗎?文章僅贊美了祖國嗎?
3、師總結:今天,我們乘著作者駕駛的飛機俯瞰了祖國的兩大奇跡。祖
國的奇跡還有許多,如那一座座長江大橋、一幢幢高樓大
廈、趕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衛星、令世人矚目的三峽工程
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去創造新的奇跡。
五、生字指導。
1.看生字,哪個字比較難記、難寫?
2.重點指導“蜒、譜、族”的記法和寫法
六、作業設計
1.背誦全文。
2.根據課后練習4的要求寫一段話在小練筆本上。
3.完成課后練習課上交流。
板書設計:
1.長城 和 運河
6700千米 1747千米
像巨龍 像綢帶
連綿起伏 銀光閃閃
曲折蜿蜒 伸向天邊
奇異的景象 人間奇跡 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
《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 篇12
學科:語文 授課年級:三年 設計人:柳彬
章節名稱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一單元《長城和運河》
計劃學時
2
學習內容分析
《長城和運河》是一篇充滿強烈感情色彩的詩歌。作者通過對長城和運河的具體描寫,頌揚長城和運河的雄偉壯麗,熱情地謳歌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是一篇“形神兼備”的美文。
學習者分析
1.對于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這兩大世界奇跡,學生雖然有所耳聞,但近距離的接觸、了解并不多。
2.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由對這兩大奇跡的了解提升到對祖先的贊嘆、對民族的愛,對民族精神的崇敬之情是有一定難度的。這也為教師提供了教學的空間。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圖片內容。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件的展示和詩歌語言文字的學習,感受長城的壯麗與運河的秀美之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通過觀看課件以及搜集長城、運河和其他人間奇跡的資料,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悟,激發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及解決措施
1、重點:如何貼近學生的形象思維,感受長城與運河的“形”美?
2、解決措施:在廣袤無垠的中國土地上,從東到西綿延萬里的長城和從北至南縱貫千里的運河要在學生頭腦中留下鮮明的印記,惟有抓住三年級學生善于形象思維的特點,通過影象資料的播放給學生帶來視覺的震撼,然后逐步走近這兩大人間奇跡,感受長城與運河的“形”美和簡潔凝練的詩歌的“形”美。
教學難點及解決措施
1、難點:如何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領會長城與運河的“神”美?
2、解決措施:通過課件內容的再現和感染,通過語言文字學習的逐步深入,引領學生去追溯歷史,了解歷史,撫今追昔,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升騰起與詩歌作者相呼應的愛國熱情。這一“神”美的育人價值在課堂上既是外顯的,也是內隱的,它滲透在教師的課件設計中,滲透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滲透在學生的朗朗讀書聲中。
媒體內容與形式
多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時間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
1、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有著光輝燦爛、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我們的祖先勤勞勇敢,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一個個人人間奇跡。如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金碧輝煌的故宮等等。今天讓我們走進壯麗雄偉的萬里長城和氣勢磅礴的京杭大運河,近距離的感受長城與運河的雄奇。
2、隨機出示長城與運河畫面。
3、交流資料,初步了解。
4、板書課題:長城和運河
觀看視頻,交流體會。
5
結合多媒體和學生的預習已知引入學習內容,奠定情感和認知上的基礎
初讀感知
過渡:通過閱讀相關資料,相信大家對長城和運河有了一定的了解。讓我們再來看看本文的作者是怎樣飽含深情、熱情謳歌長城與運河的。
1、 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得準確流利。(一定要給充分的時間)
2 、檢查自讀效果,隨機正音。
3 、再讀課文,邊讀邊想每一部分各寫了什么。(目的是讓學生整體感知)
4 、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相機指導朗讀時的停頓,努力讀出詩的韻味。
按要求自讀課文。
交流。
15
結合預習交流以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是省時高效的。
學習生字
1 、嘗試自己分辨、記憶字形,互相交流啟發。比一比,看誰的記憶方法好,記得準,記得快。
2 、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詩句,借助圖片,在語言環境中理解新詞。
3、師在黑板上范寫,生書空。
1、交流。
2、書空
3、交流后描紅
15
第二課時
學習
第一段
a、體會俯瞰之感。
1.師導入: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看到奇異的景象時是怎樣的心情呢?
2.指導讀出這種驚喜的
心情。
b、欣賞壯觀之景。
1.播放影象資料。
2.講解2、3句:
通過課件來呈現地圖,逐步呈現長城的起點、終點,以及途徑省份。
3.指導讀出“壯觀之景“。
c、抒發自豪之情。
1.補充長城資料,
豐富學生的感知。
2.播放背景音樂,指導學生讀出第4句的自豪之情。
1.體會心情
2.有感情地朗讀第1句
1. 觀看影象資料:
俯瞰長城時的壯麗之景。
2.形象地了解長城的起點、終點,以及途徑省份,來交流、體會長城如“巨龍”般的氣勢。
3. 有感情地朗讀第2、3句
1. 閱讀資料,體會
祖先的勤勞、智慧。
2.在背景音樂的襯托下,有感情地朗讀、背誦第一段。
20
借助課件,抓住重點詞句反復品讀深入感悟為什么人們稱之為“人間奇跡”。
學習
第二段
a.欣賞大運河
播放課件來呈現京杭大運河常州段的一些照片。
b.描繪大運河
1. 布置要求:先朗
讀再來看圖說美景。
2. 引導學生選擇
合適的課外資料來介紹其他照片,組織提升學生的語言。
c.贊美大運河
播放影象資料,指導朗讀贊美之情。
觀看照片
1. 朗讀第一節,運
用學到的語言來說美景。
2.運用合適的課外資料來描繪照片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第二段。
15
借助課件,抓住重點詞句反復品讀深入感悟為什么人們稱之為“人間奇跡”。
總結提升
1.引導學生多形式朗讀背誦。
2.總結提升,布置作業。
1.四人小組合作,朗讀背誦整篇詩歌。
2.升華感情,了解作業。
5
板書設計
1長城和運河
長城——連綿起伏 曲折蜿蜒
奇跡 (像巨龍)東起山海關 西到嘉峪關 古代勞動人
運河——銀光閃閃 伸向天邊 民的創造
(像綢帶)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教后反思
見博客“回復”部分。
《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 篇13
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了解關于長城和運河的史實,理解她們的特點,激發學生愛祖國,愛人民的熱情.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詩歌.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激趣
1. 在我們中國,有兩大建筑工程,一個像巨龍,一個像綢帶.她們蔚為壯觀,
2. 堪稱"人間奇跡".你們知道她們的名字嗎?(師板書題目:長城和運河
3. 生齊讀課題)
4.你們了解長城和運河嗎? (運用課件)
二.初讀指導
1.自學課文.
(1) 各自輕讀課文,畫出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說說課文是以什么為主線
(2) 引出主要內容的.
(2) 會讀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
(3) 運用"解詞六法",并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連綿起伏曲折蜿蜒譜寫不朽創造奇跡天堂
2.教師檢查糾正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幫助后進生自學.
3.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詞語:
駕駛 連綿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關 譜寫
不朽 創造奇跡 天堂 杭州 綢帶
(2)指名逐個讀這些詞語.
(3)指名解釋詞語.
連綿起伏: 這里指長城像巨龍一樣連接不斷,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這里比喻長城像巨龍一樣彎彎曲曲地爬行,生動的說明了長城彎彎曲曲,漫長延伸的樣兒.
譜寫: 本文引申為編寫贊美的詩歌.
不朽: 永不磨滅.本文指詩歌傳誦千古.
創造: 本文指從無到有,艱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跡: 奇異的景象.
天堂: 這里指美麗的杭州.
(4)齊讀出示的生詞.
(5)指導書寫生字.
三.理清脈絡
1 默讀課文,看看詩歌的兩部分都圍繞"奇跡"講了哪三個方面?
2 學生自學后討論.
四.精讀課文第一部分
1.導讀.作者為何要通過自己的"駕駛著飛機航行"引起奇景呢?
2.講讀.
3 比較: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我看見了一個奇異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運用動畫)景象的奇異表現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己的話說一說.
6 你覺得長城怎樣? "東起山海關,西起嘉峪關,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
7 詩篇." "不朽"有哪
8 兩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發譜寫了一篇又一篇詩歌,這里為何
9 要說是萬里長城譜寫的? 這是一種什么修辭手法? 這樣寫有什么好
10 "創造"分別跟前面的哪一個短語,跟后面的哪一個詞相照應?
11 "祖先"該怎么理解?比較:
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了這人間奇跡.
12 最后兩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導朗讀.
(1-4行)寫"奇跡"的出現和特點的句子怎么讀? (驚喜地)
(5,6行)寫對"奇跡"抒情的句子怎樣讀? (贊美地)
(7,8行)寫"奇跡"的創造者的句子又該怎樣讀?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將第一部分三方面內容分組讀. 生評議.
15 指名讀, 生評議.
16 齊讀.
五.布置課堂作業
1.用鋼筆描紅.
注意"坐姿四訣"和握筆姿勢.
2.觀察文中長城的插圖,用下面的詞語寫一段話.
巨龍 連綿起伏 奇跡 曲折 蜿蜒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聽寫生字詞.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
3.哪個詞表達了作者對長城的贊嘆? (不朽)
二.精讀第二部分
1.導讀.
聽錄音并跟著默讀第二部分,然后畫出作者感嘆的句子.
(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
2.講讀.
(1) 觀察書中插圖,填空并回答問題.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銀光閃閃,伸向天邊."這句話是把比成它們之間存在之處,你能說說嗎? (相似之處在于:扁,柔,有光澤等)
(2)比較: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
像綢帶飄落到大地.
像綢帶飄向大地.
(3) 你從"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這
(4) 句話讀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過渡)
"動人"一詞可否換成"不朽"?
3.指導朗讀.
4 這部分結構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學們自己先讀一讀,聯系奇跡的歷
5 史和特點,想一想:朗讀時的語氣是否也和朗讀第一部分的語氣一致?
6 同學們不妨自己試著讀一讀.
7 指名說說兩大部分讀法的區別.
8 同座可分兩大部分互讀,互相糾正讀得不妥的地方.
9 指名讀,其他同學閉眼體會,聽后糾正.
10 師讀兩部分相同的前兩句,男生讀兩部分關于描寫特點的兩句,女生
11 讀兩部分關于抒情的兩句,齊讀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兩句.
三.總結全文
1.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讀懂了什么?我們祖國的美僅僅在于兩大奇跡嗎?
2. 文章僅贊美了祖國嗎?
3.師總結.
四.布置作業
1.課堂作業 .
完成課后習題第三題.
2.課后作業 .
《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 篇14
今天開始了《長城和運河》第一課的教學,上課前后翻看了很多資料,對長城和運河的知識也更多的認識,對于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的教學,教什么和怎么教,我做了些思考,第一課時教學目標地位在讀通課文讀流利,完成生字新詞的教學。
帶著這樣的思考開始了我的教學,今天感到欣慰的是課堂上為了上出文本的體裁——詩歌的味道。
1、孩子們在自由讀完課文之后,我請孩子們決定請幾名同學來讀課文比較好,孩子們說出要兩名同學自然也說出了其中的緣由,課文寫了長城和運河兩個部分。
這個主意很高,讓孩子來決定,既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又把陽剛與陰柔之美的區別化于無形,非常棒!
2、在多人次的朗讀之后,我再次讓孩子們比較這兩部分文字的異同之處。孩子們發現每小節的頭尾相同,我告訴孩子這就是現在詩歌的特點,文字往往是一詠三嘆。
3、對于不同的部分,我們師生對比讀,在讀中孩子們明白了異中有同,在長城和運河的介紹中都是先打比方說明特點,然后在說地理位置和贊美之情。這樣幾番讀來,孩子們不僅把課文讀通讀暢,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也初步感受了長城的雄偉壯麗和運河的柔美動人,同時也體驗到了詩歌的整齊的節奏和韻律。
簡單的處理,抓住了詩歌顯著的特點!這里,姐姐強調了“初步”。我很想知道,姐姐明天準備怎么來突破難點——兩個比喻句的理解、看圖寫話的處理、資料介紹的處理?一節課兩處言語拓展顯然有些吃力。不知道姐姐準備怎樣來解決這兩大難題?
生字的教學我借鑒了鴻雁版主帖子中的點子,重點指導了“族”、“蜒”和“駕”。對于“族”,這個生字的出現,我是讓孩子猜猜我今天隆重推出的是哪個生字,怎么猜呢?我先寫了同類的字施肥的“施”,國旗的“旗’,孩子們興奮得大叫是“族”。順勢講了“族”這個字,由“旗幟+箭矢”構成,表示同一旗幟之后的用武器保衛自己、獵取獵物的共同體,即氏族、家庭、民族。
對照自己設定的課堂目標,今天的課堂可以說是成功的。呵呵,給自己加油!
《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 篇15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長城和運河
今天上《長城和運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現在看來不少家長都能參與孩子的成長了。
今天的教學我以朗讀為媒介,使學生領會文中“我”自豪和驕傲的愛國豪情。開始學生朗讀出現拖音現象,為糾正這個問題,我先作示范,然后通過語言和學生收集的材料,激發學生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為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激情澎湃地開始朗讀了,拖音現象蕩然無存。
和運河圖片寫話時,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詞語供他們選擇,而沒有做詳細的指導,等學生寫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話較多,沒有通過觀察對長城整體有個映像,然后再分布重點描述長城的一個特點,最后抒發感嘆。本來我想:為了讓孩子們能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寫作,我不必要給他們搭建框架。可是我現在意識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細致的指導,現在不是放手的時候。
《長城和運河》教學隨筆 篇16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及課文內容。
3、收集關于長城和運河的有關資料,了解它們的的特點,
激發學生愛祖國,愛人民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1、了解長城和運河的的特點。
2、抓重點詞句反復品讀,圖文結合并借助相關的補充資料深入感受 “奇異景象”。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
一、導入激趣
1、 在我們中國,有兩大建筑工程,一個像巨龍,一個像綢帶。她們蔚為壯 觀,堪稱“人間奇跡”。你們知道她們的名字嗎?
(師板書題目:長城和運河)
2、 生齊讀課題。
3、你們了解長城和運河嗎? (結合自己查找的資料說說)
二.初讀指導
1、自學課文。
(1) 各自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詞句,結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3)思考:作者是以什么方式看長城的,為什么要用這種方式來看?看到的長城和運河分別是什么樣的?
2、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詞語,指名逐個讀這些詞語。
駕駛 連綿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關 譜寫
不朽 創造奇跡 天堂 杭州 綢帶
(2)指名說詞語的意思。
連綿起伏: 這里指長城像巨龍一樣連接不斷,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這里比喻長城像巨龍一樣彎彎曲曲地爬行,生動地說明了長城彎彎曲曲,漫長延伸的樣兒。
譜寫: 本文引申為編寫贊美的詩歌。
不朽: 永不磨滅.本文指詩歌傳誦千古。
創造: 本文指從無到有,艱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跡: 奇異的景象。
天堂: 這里指美麗的杭州。
(3)結合自己的讀書理解說說作者的觀察點及看到的長城和運河分別是什么樣的?
三、精讀課文
1、指名讀第一部分內容。
2、比較句子: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我看見了一個奇異的景象。
3、景象的奇異表現在哪些地方?(自由讀課文找出相關句子)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看插圖或動畫體會理解,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5、“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
“不朽”有哪兩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發譜寫了一篇又一篇詩歌,這里為何要說是萬里長城譜寫的? 這是一種什么修辭手法? 這樣寫有什么好?
6、“創造”分別跟前面的哪一個短語,跟后面的哪一個詞相照應?
7、 “祖先”該怎么理解?比較: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了這人間奇跡。
8、最后兩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9、指導朗讀:(1--4行)寫奇跡的出現和特點的句子怎么讀? (驚喜地)
(5--6行)寫對奇跡抒情的句子怎樣讀? (贊美地)
(7--8行)寫奇跡的創造者的句子又該怎樣讀?
(敬佩并自豪地)
10、 將第一部分三方面內容分組讀。 生評議。
11、指名讀, 生評議。
12、齊讀。
五、布置課堂作業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聽寫生字詞。
2、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
3、哪個詞表達了作者對長城的贊嘆? (不朽)
二、精讀第二部分
1、導讀:聽錄音并跟著默讀第二部分,然后畫出作者感嘆的句子。
(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
2、講讀
(1) 觀察書中插圖,填空并回答問題: “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銀光閃閃,伸向天邊。” 這句話是把比成它們之間存在之處,你能說說嗎?
(相似之處在于:扁,柔,有光澤等)
(2)比較:
像綢帶飄落在大地。
像綢帶飄落到大地。
像綢帶飄向大地。
(3) 你從“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這句話讀懂了什么?“動人”一詞可否換成“不朽”?
3、指導朗讀:
這部分結構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學們自己先讀一讀,聯系奇跡的歷史和特點,想一想:朗讀時的語氣是否也和朗讀第一部分的語氣一致?
4、 同座可分兩大部分互讀,互相糾正讀得不妥的地方。
5、指名讀,其他同學閉眼體會,聽后糾正。
6、 師讀兩部分相同的前兩句,男生讀兩部分關于描寫特點的兩句,女生讀兩部分關于抒情的兩句,齊讀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兩句。
三、總結全文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讀懂了什么?
2、我們祖國的美僅僅在于兩大奇跡嗎?文章僅贊美了祖國嗎?
3、師總結:今天,我們乘著作者駕駛的飛機俯瞰了祖國的兩大奇跡。祖國的奇跡還有許多,如那一座座長江大橋、一幢幢高樓大廈、趕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衛星、令世人矚目的三峽工程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去創造新的奇跡。
四、布置作業
板書:
2 長城 和 運河
6700千米 1747千米
像巨龍 像綢帶
連綿起伏 銀光閃閃
曲折蜿蜒 伸向天邊
人間奇跡
古代勞動人民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