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勃教案(精選4篇)
少年王勃教案 篇1
內容 9、 少年王勃
復備欄
教材簡析:這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閣赴宴時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篇《滕王閣序》,顯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與才氣橫溢。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認識2個多音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贛江“水天一色,霞霧齊飛”的壯觀、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認識2個多音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感知,學習生字。
教學目的:
1、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認識2個多音字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地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指導書寫生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一篇人物故事。(板書:9、少年王勃)
2、簡介王勃
3、王勃寫的《滕王閣序》非常有名,一直到今天,人們還對這篇文章贊不絕口。王勃是怎樣《滕王閣序》的呢?我們學完課文就知道了。
二、借助拼音,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想一想:哪個詞可看出王勃寫的《滕王閣序》非常有名?
三、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詞。
南昌滕王閣都督宴會一篇秋景突然朗讀邀請文章共同拍案叫絕《滕王閣序》千古傳誦。
2、討論:你從哪個詞可看出王勃寫的《滕王閣序》非常有名?
3、理解“千古傳誦”一詞
四、學習第一、二節
王勃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成這篇千古傳誦的名文的呢?
1、自由讀1、2 段
2、交流
(1)“探望”還可怎么說?
(2)簡介《滕王閣》。學“閣”。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為什么請王勃參加宴會
(4)都督要求每人寫一篇文章,人們的表現怎樣?(齊讀)
五、學習生字、指導寫字
1、學生再讀生字。
2、分析字型、結構。
3、指導書寫。
重點指導“督、宴、叔、序”的寫法。
4、學生描紅,師巡回指導。
六、課堂總結
評價學生的表現,鼓勵進步。
七、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描紅生字、練寫習字冊。
少年王勃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用充足的時間,扎扎實實地落實初讀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2、初步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教學難點:查字典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
教學對策:初讀課文時用充足的時間,扎扎實實地落實初讀要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認清生字的字形,讀通課文,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自己嘗試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知道,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了不起的人物,如司馬光、懷素、孫中山等等,在少年時期表現出聰明才智和優良品質的,今天我們的課文就介紹,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叫什么名字?又做了什么令人佩服的事呢?打開課文聽錄音。
2、理解課文的大體情節。
參加宴會——寫成名文——傳誦千古
二、初讀課文
1、引導學生帶著所提出的問題初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初讀要求:
(1)把課文讀正確、通順;
(2)遇到不理解的語句可聯系上下文嘗試理解;
(3)在弄懂每一個自然段意思的基礎上,大致了解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4)嘗試自己解決預習中有疑惑的地方,如還不明白,打上問號。
3、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適時作個別指導。
4、檢查自讀效果時,教師重點檢查學生是否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幫助學生正音。
5、指名讀課文,引導學生專注地聽讀,發現錯誤,教師引導學生幫助正音,特別要注意翹舌音。
6、出示課文中的部分詞語:
文章宴會慶賀胸有成竹
才氣秋景燦爛文思如泉
學生練讀增強記憶。
7、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分節朗讀。
8、分組朗讀全文。
9、學生說一說,讀過課文后,你知道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引導學生抓住線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四、指導書寫
1、復習生字朗讀情況。(出示生字讀一讀、再抽讀)
2、引導學生把本課的生字分成兩類,一類是左右結構的字,要寫得左窄右寬,左緊右松才好看;另一類是上下結構的字,抓典型,按比例書寫。
2、重點指導書寫“督、宴、讀”。繼續指導學生寫字規范入體。
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回指導。
五、習字冊上書寫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3、4節。
2、理解兩句詩的意思。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贛江“水天一色,霞騖齊飛”的壯觀、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華橫溢。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通過對課文的賞析,體會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華橫溢。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出示詞語。
文章宴會慶賀燦爛野鴨胸有成竹
才氣秋景都督文思如泉滕王閣序
2、復習課文
快速地朗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你用上“先……再……最后……”說(參加宴會——寫成名文——傳誦千古)
二、精讀課文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了王勃被邀請參加騰王閣宴會?(指名讀第一節)
2、從這個自然段中,你知道了哪些有關王勃的信息?
(他被邀請來參加宴會的主要原因:很有才氣)
3、自讀第一句話,誰能把“探望”換成另外一個詞,又不改變原意?
4、教師小結:這一節交代了事情的起因,點明了事情發生的地點
(二)學習課文第六自然段
課文哪一自然段寫了王勃寫出的《騰王閣序》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文?
(指名讀最后一自然段)
誰能讀出句子的意思來?(讀懂詞語:千古傳誦)
(三)學習課文第二到五自然段
1、在這個故事當中,你認為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寫成名文)
2、找一找,哪個自然段重點講寫成了《騰王閣序》?(第4自然段)
(1)提示:怎樣才能讀好課文呢?(要把自己當成是課文中的人物,像他那樣去想一想,然后再讀,才能讀得好。(指名讀第4自然段)
(2)讀了課文,特別是讀了第4自然段,你認為王勃是個怎樣的少年?
(板書:有才華)
你是通過讀了哪幾個詞語看出來的?(板書: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筆走如飛)
引導讀懂這些詞意
小結:王勃雖然年少,可他才華橫溢啊!
(3)問:參加宴會的就王勃一個人嗎?那么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①朗讀第2自然段,理解為什么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答應”?
(都督要求當場寫慶賀的文章,時間又短,怕寫不好,有難度)
這和寫王勃有才華有什么關系呢?(相比之下,王勃是“文思如泉,筆走如飛”)
②他怎么就能做到“文思如泉,筆走如飛”呢?請朗讀第3自然段
王勃凝望江面,他看到了什么?誰用朗讀來告訴大家? (指名讀“遠處的……飄蕩……”)
誰能讀出那迷人的秋景呢?(指名讀出意思來)
師邊述(畫面內容)邊板書詞語:天連著水,水連著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鴨披著落日的余暉
聯想:假如你也看到了如此美麗的秋景,你會怎樣呢?(指名說)
③小結引出詩句:
如此美麗的秋景,使王勃的心中充滿了創作的激qing,當即用了兩句短短的話語就把這情景描繪下來了,你知道他用的什么句子嗎?
④出示并齊讀詩句(板書:落霞與孤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⑤誰能看著黑板,憑著對課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4)讀到如此美麗的佳句,不光是我們認為王勃是多么的有才氣,就連那位都督也終于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了,他竟忍不住拍案叫絕。誰來學學他拍案叫絕的樣子讀讀他說的話?(指名讀)
引導體會詞意:拍案叫絕(好)
同學們,你佩服王勃嗎?你想怎樣來稱贊少年王勃呢?(指名說)
三、總結全文:
1、今天,我們讀了一個王勃參加滕王閣宴會時當場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滕王閣序》,讓我們又認識一個文思敏捷,才華橫溢的少年王勃。
2、同樣是在觀看秋景,為什么王勃能寫古傳頌的佳句,而其他人卻不能?
指名說。
3、師小結:王勃之所以能夠寫古傳頌的佳句,得益于他的善于觀察,得益于他的飽讀詩書,得益于他的把觀察到的景物變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得益于他能寫出自己的獨特的感受。想想你們寫作時為什么會像擠牙膏似的擠不出來哪?我們寫作文要像王勃那樣“文思如泉”、“筆走如飛”就要學會多觀察、多思考,只要大家堅持做下去,總有一天,我們也能寫出像王勃那樣的好文章。
四、作業:抄寫詞語。
板書設計: 9、少 年王勃(奇才)
一只野鴨披著落日的余暉 落霞與孤孤鶩齊飛
天連著水,水連著天,水天一色 秋水共長天一色[nextpage]
秋水長天王勃才驚四座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他七歲時就能做文章,十四歲時,就能即席賦詩。這一年,他到江南探望父親,路過洪州時,參加了都督閻公的滕王閣宴,即席寫下了《滕王閣序》和《滕王閣》詩,文驚四望,堪稱千古美談。
滕王閣是滕王元嬰在洪州任都督時所制,故稱為洪府滕王閣。因其雄峙在贛江邊上,因而成為游覽勝地。公元663年9月,現任洪州都督閻伯歟在閣內大宴賓客,邀請民許多知名人士出席。王勃路過此地,也應邀而來。他人小名氣也不大,因而被安置在末座。閻伯歟早已命他的女婿孟學士做了一篇《滕王閣序》,打算在酒席宴前顯露一手,夸耀于人,也讓他這做岳父的臉上有光。
宴會開始后,眾賓客觥交錯,互為恭賀,好不熱鬧。正在酒意酣暢之時,閻伯歟站了起來,得意洋洋地對眾賓客說:“今日諸位在此閣上歡聚一堂,實是難得的盛會,不可無文章以記今日之盛。諸位都是當今名士,文采風流,尚望珠筆一揮,寫賦為序,使高閣與妙文,同垂千古。”說完,就裝模作樣地遍請賓客做文。
賓客們早知其意,哪里肯寫,不是謙稱才疏學淺,不敢獻丑,就是借口病體未愈。推來推去,最后輪到了王勃。王勃卻不推辭,立即接過筆墨,站起身來,拱手說道:“不才探父路過洪州,有幸赴督盛宴,不勝感激。都督盛情難卻,不才斗膽試筆,尚望都督及諸位先生不吝賜教。”眾賓見這位三尺少年,一介書生意毫不謙讓,不由大吃一驚。閻伯歟滿心不快,卻不便當眾發作,只得強作笑顏,拱手道:“愿聞佳作,愿聞佳作!”
只見王勃凝神肅立了一會兒,忽地卷起袖口,用力握起筆管,飽蘸墨汁,奮筆疾書起來。眾人見此情景,無不議論紛紛,有的說王勃不知天高地厚,敢與公子比試文才;有的卻說此少年風度翩翩,不可小視。閻伯歟聽到這些議論,心中更是不快,便索性走出宴所,站在閣外,憑欄眺望江景,以此消遣心中的煩悶。他暗囑部下將王勃寫的句子隨時抄來,報與他知。
頃刻之間,一個部下跑來報告《滕王閣序》的開頭兩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伯歟一聽,只冷冷一笑道:“只不過老生常談耳!”話音剛落,又有人來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閻伯歟沉吟不語,心想:這小子開頭寫洪州地勢雄闊,地處要沖,倒也可以。接下來又有人報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天長一色。”都督聽罷,不禁矍然而起,嘆曰:“此真奇才,當垂不朽矣!”說罷,他又吟詠再三,然后意味深長地稱贊道:“落霞、孤鶩寫動態,秋水、長天寫靜景,動靜結合,妙語天然。秋日佳景,躍然筆上,宛然在目。眼前有景道不得,卻被他一語道出,真乃神來之筆!”旁邊一位老秀才也接著說:“這兩句是從庚信的《馬射賦》中‘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化來的,卻熔鑄新意,點石成金,令人耳目一新,實屬難得!”話音未了,部下已將完整的《滕王閣序》文從王勃手中拿了送來。都督看著這篇洋洋灑灑的序文,玩味再三,不住地贊嘆:“妙!妙!妙!”
過了一會兒,隨從又把王勃一氣呵成的《滕王閣》詩送了過來。閻伯歟接過來一看,是一首七言古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閻伯歟一唱三嘆在吟詠著這首詩,不由撫掌贊嘆說:“此詩雖寫滕王閣,卻直抒好景不長、年逝之概,蘊含詩人進取向上之情。詩意新、格調高、氣象偉、鑄詞精、用字煉。真可謂吊古之杰作,為當今所不多見呀!”此時的閻都督早已沉醉在王勃的詩情畫意之中,開始的那股怨氣,早已丟到爪哇國云了。
這時,王勃走到都督面前,施禮說道:“不才獻丑了,萬望都督賜教!”
閻伯歟高興地說:“賢君下筆如有神,字字珠璣,句句精彩,真乃當世奇才呀!”
孟學士見王勃文思敏捷、才華橫溢,也自愧不如,羞愧地離去了。
閻伯歟馬上召賓客重新入座開宴。賓客們把王勃尊為上賓,紛紛舉杯祝賀。閻都督更是對他倍加贊賞。宴會直延至深夜,極歡而罷。
從此,王勃和他的《滕王閣序》名震海內。只可惜王勃二十六歲時,渡海落水,驚悸而死。一代英才,英年早逝,不可不說是中國詩壇的一大損失。
課前思考:
1、備課中在學習課文生字生詞時,須強調對“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的理解。
2、在課文主要內容和層次上的訓練上,首先讓學生讀后思考交流文章大意,然后嘗試層次的練習:參加宴會——寫成名文——傳誦千古
3、“落霞與孤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的理解可以采用兩種方法:一是采用課文語句來幫助理解,二是可以出示課件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重點語句的理解應下足功夫。
4、背誦三、四小節的任務在課堂中也要落實。
小資料: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駱賓王、楊炯、盧照鄰這四個人,他們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華的詩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時代就獲得“四杰”的美譽。
在唐詩史上,他們是勇于改革齊梁浮艷詩風的先驅。唐太宗喜歡宮體詩,寫的詩也多為風花雪月之作,有很明顯的齊梁宮體詩的痕跡。大臣上官儀也秉承陳隋的遺風,其作風靡一時,士大夫們爭相效法,世號“上官體”。
在齊梁的形式主義詩風仍在詩壇占有統治地位的時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來反對初唐詩壇出現的這種不正之風,接著其余三人也都起來響應,一起投入了反對“上官體”的創作活動之中。
他們力圖沖破齊梁遺風和“上官體”的牢籠,把詩歌從狹隘的宮廷轉到了廣大的市井,從狹窄的臺閣移向了廣闊的江山和邊塞,開拓了詩歌的題材,豐富了詩歌的內容,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當時詩歌的思想意義,展現了帶有新氣息詩風,推動初唐詩歌向著健康的道路發展。四杰對唐詩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大致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表現在作品題材與內容上,其中包括有詠史詩和詠物詩,還有山水詩,像王勃的《騰王閣》;或為抒發登臨送別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以及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邊遠戍的,描寫征夫思婦的,與表達對不幸婦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們比較接近社會現實,所以常用詩歌對某些社會現象加以揭露。
四杰用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改變齊梁時遺下的不正詩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其次,初唐四杰為五言律詩奠定了基礎,并且使七言古詩發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現,唐初詩人王績(王勃系王績侄孫)曾作過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時候,五律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發揮,并在他們的作品中被逐漸的固定下來。“四杰”以多數量、高質量的詩篇為稍后于他們的沈佺期、宋之問的律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言古詩在三國時期以后盛極一時,而七言古詩卻是到了唐代才興盛起來,四杰(楊炯無七言詩)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詩推向了成熟階段。所以初唐四杰在發展詩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楊以五律見長,盧、駱擅長七古。他們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就對“四杰”十分敬佩。
授后小記:
本打算今天上這一課的第一教事的,但感覺第7、第8兩課的收尾不是很好,所以今天利用了一節課時間,給孩子們作了一個系統的總結。對于第7課,主要還是圍繞“為什么藏胞們稱紅軍為‘菩薩兵’”來展開,同學們一般都回答紅軍對藏民的關心、愛護,其實更完整的是因為他們發現紅軍與反動軍有著本質的區別,紅軍為他們耕種土地、打掃院子,對他們像親人一樣,所以他們發自內心地感激紅軍,稱紅軍為“菩薩兵”。而對于第8課,采用“文包詩”的形式,主要還是指導學生找出與古詩詞相對應的課文內容,理解起含義,并體會“飛將軍”機敏、果斷、神勇的特點。
授后小記:
我們從一年級開始,也學習過不少名人小時候的故事,今天又學習了少年王勃的一個故事,學習對人物有一些好奇,經過課文的學習更是對王勃充滿了敬佩之情。由此,學生對他進行了情感抒發,以他的才思敏捷為話題。
教學反思:
課文較短,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能較好地讀準文中的生字詞,并通過預習知道了文中許多不太注意的詞語的意思,如“凝視”,平時學生已經知道這個詞的大概的意思,通過查詞典,學生明白就是“全神貫注”地看東西,通過幾次指導學生預習后,孩子們已經能喜歡上預習,把平時對預習的馬虎一掃而光,詞語理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時,大多數同學能用自己的話結合課文主要內容予以概括。
教學反思:
課文介紹,當時都督邀請了許多人來參加宴會,我想文人肯定不止王勃一個,有名有才的文人也不止他王勃一個.可為什么當都督提出作文的要求后,竟無人敢應,后來只有王勃敢呢?是否真的別人都不如他?也許那些人患得患失,怕萬一出了力又不討好,怕當眾出丑……也許王勃有才又有膽,初生牛犢不怕虎。就多這一點魄力,他成就了千古美名。也許,這份敢做敢為,用現在時髦的話叫有自信心,也是孩子們可以去悟的吧。在熟讀成誦第三自然段的基礎上,我適時出示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學生把這一詩句與第三自然段的內容對照讀,自己體會讀懂了什么?由于對江水的美景感悟很深,所以對詩句的理解沒作過多的分析,學生能自己讀懂了,在讀懂的同時,體會到了詩句的凝練。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讀好詩句,讀出古詩的韻味。
少年王勃教案 篇3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三、四自然段。
2.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重難點:理解《滕王閣序》中詩句的意思。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初讀課文,能把課文讀正確、通順。
2、自學生字詞,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3、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生字寫端正、美觀。
教學準備:教學投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詩人王勃嗎?說說你學過的王勃的詩。
我國江西省南昌有一座著名的樓,叫“滕王閣”。唐朝時,有一年的重陽節,一位閻姓都督在滕王閣舉行宴會,特地邀請了年少的王勃一起參加。
在宴會上王勃一鳴驚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
通過對故事的講述,讓學生對王勃有了初步了解,對王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為文章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教學要從審美的角度,寫作探究的角度來關照這篇課文,學生學習課文文字的過程就成了對生活體驗的過程,自我探究的過程,尋求個性化寫作的過程,而不僅僅停留在王勃聰明才智的教學上,這可能是對教學的另一種深化,對平日里對作文畏懼的學生來講無疑是尋找到表達真情實感的載體。
二、初讀課文。
要求:1、把課文讀通順、生字字音讀正確。
2、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或查字典。
三、檢查初讀情況。
1、出示詞語,句子:
南昌 滕王閣 宴會 凝望 千古傳誦
余暉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筆走如飛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指名讀,齊讀。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及時糾正錯誤的讀音,指導學生讀好長句。
3、聽師范讀課文。
老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渲染了課堂氣氛,營造了與文本相呼應的學習氛圍。
4、生齊輕聲讀課文。
四、指導寫字。
1、看生字表 ,學生自學生字。
2、教學生寫“督”、“宴”,師范寫。
生描紅、寫字,師巡視、指導。
板書:
9、少年王勃
督宴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精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贛江“水天一色、霞鶩齊飛”之壯觀、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華橫溢。
2、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贛江“水天一色、霞鶩齊飛”之壯觀、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華橫溢。
教學準備:教學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聽寫詞語:
文章 宴會 慶賀胸有成竹
才氣 秋景 燦爛文思如泉
二、精讀課文。
1、師引讀第一段。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1)滕王閣在南昌;
(2)王勃還正當少年;
2、重陽節那天,前來參加宴會的人很多。當都督要求客人寫一篇慶賀的文章時,在座的客人是怎么表現的?(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答應。)
3、從客人們的表現,我們知道要當場寫慶賀文章難不難?
4、而此時的王勃在干什么?自己讀課文三、四自然段。
5、在滕王閣上看長江是一幅怎樣的情景?指名讀課文第三段。指導有感 讓學生通過朗讀去體會景色的美,從而形象地感受詩句的優美。我看著學生陶醉在迷人的秋景中,聽著學生具有聲色之美的誦讀,真的不忍心打斷他們。由于學生在朗讀秋景中體驗到了文字背后隱藏的言意象,感受到王勃對江上秋景的獨特思考與美好的心理體驗,問題很快就得到了回答:我早就聽我的爸爸說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江上秋景的美觸發了王勃表達的愿望,他當然可以胸有成竹的說了。
情地朗讀。(體會江上的美景)
6、少年王勃看到這美景是怎么做的?指名讀。(第四段)從這一段中你體會到什么?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指導讀好詞語: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筆走如飛。好好讀這一句話,體會王勃在寫文章時速度快,文筆流暢。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王勃寫出來的文章怎樣?你從哪兒知道?齊讀寫都督的表現的話。這兩句的意思你明白嗎?聯系第三段想一想。寫得怎樣?師引讀:王勃寫的這篇《滕王閣序》成了——千古傳誦的名文。
7、從這個故事你體會到王勃是一個怎樣的人?(才華橫溢、文思敏捷、才智過人)
8、齊讀全文,邊讀邊體會,想想王勃是怎樣做到的?
9、討論:學好語文、寫好文章要多注重觀察、多讀書。再讀名言。
讓學生說說“王勃是個怎樣的人”是認識的提升,情感的升華。
三、作業
1、讀課文,背誦第三、四自然段。
2、抄寫本課詞語。
第三課時
教學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四段。
2、完成課文后面的習題。
教學重難點:理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思。
教學準備:投影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聽寫句子:
一只野鴨正披著落日的余暉緩緩地飛翔,燦爛的云霞在天邊輕輕地飄蕩……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寫句子又一次感受景色的優美,特別是王勃橫溢的才華。假如教學就此結束,只是讓學生通過感知、誦讀、體驗到秋景自覺地進入王勃的審美世界,變成了王勃的審美需求,總會讓人覺得缺少點什么。于是在課即將結束時,我又提出了個問題,同樣是在觀看秋景,為什么王勃能寫古傳頌的佳句,而其他人卻不能。學生的議論七嘴八舌,有的說王勃善于觀察,有的說王勃勤于思考能夠邊看邊想,有的說王勃王勃讀了很多書,迷人的秋景他可以找到美好的詞語表達……學生說了很多,但真正講的好的不多。
他文思如泉,筆走如飛,不一會兒就寫成了。
二、指導背誦課文、理解句子。
1、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自由練讀。
(2)指名讀自己最拿手的一段。
(3)比賽讀第三、四自然段。
(4)指名背誦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句子。
(1)你怎么理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話?
(2)四人小組討論。
(3)指名說說。
三、完成作業。
1、抄寫本課詞語。
2、比一比再組詞。
騰( )凝( )緩( )
滕( )疑( )暖( )
3、背誦課文有關段落。
教后反思:
教師在教學時,按照課文的敘述順序,一節節的引導學生讀書。第三節教師通過課文的插圖著力引導學生感受江上迷人的秋景,第四節的教學,通過胸有成竹一次的理解引導學生體驗王伯寫詩時的文思泉涌。通過對文本的“親密接觸”,讓學生感受到王勃才思敏捷、文思如泉,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學生一次次走進、走出文本后對王勃的品質能真切感知。
在學生對王勃有了一定了解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王勃能寫出如此精美的文字來,經過討論,同學們知道作文并不難,重要的是要博覽群書,要細致觀察。同時通過看圖體會滕王閣的秀美和氣勢恢弘。并補充閱讀有關王勃的故事,復習王勃的詩。
少年王勃教案 篇4
少年王勃教案 - 七彩雪狐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5
少年王勃
有一年,少年王勃到遠方去探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滕王閣剛剛整修一新。一位姓閻的都督正準備在滕王閣舉行宴會,聽說王勃很有才氣,便邀請他也來參加。
重陽節那天,前來參加宴會的人很多。都督要求客人寫一篇慶賀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答應。
這時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著江上迷人的秋景:遠處,天連著水,水連著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鴨正披著落日的余輝緩緩地飛翔,燦爛的云霞在天邊輕輕地飄蕩……
王勃邊看邊想,突然回轉身來,胸有成竹地說:“讓我來試試吧!”他文思如泉,筆走如飛,不一會兒就寫成了。當那位都督聽人讀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時,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絕:“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寫的這篇《滕王閣序》,成了千古傳誦的名文。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閣赴眼、時寫下千古名片藤王閣序的事,顯示了王勃非凡的才華。課文共有5個自然段。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課文配有彩色插圖,有助于學生體會詩句意境,加深記憶。
學情分析:
學生對少年王勃比較陌生,老師揭示課題后,先介紹少年王勃在滕王閣會上,一氣呵成寫下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的事,讓學生帶著對少年王勃無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讀課文,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時,抓住重點段落,通過理解詞句、圖文對照、朗讀想象等方法,感受課文描繪的迷人秋景,體會詩句蘊含的優美意境。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1、知識和能力: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四自然段。
2、過程和方法: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和誦讀,體會“水天一色”、“霞騖齊飛”之壯觀秀美的景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感受少年王勃“奇才”激發學生對古詩文的熱愛。
教學難點: 體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景及少年王勃的“奇才”。
教學過程:
第二教時
一、整體感知課文: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少年王勃》,誰能說說王勃是個怎樣的人?
(板書:有才氣)
2、其實全文處處都能體現出王勃是一個有才氣的人,請大家默讀課文,仔細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個奇才?
3、學生默讀課文,畫出寫王勃很有才氣的句子,同學之間可以相互交流。
二、相機精讀全文:
(一)交流以上問題: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氣?
1、 學習第一節:
出示:聽說王勃很有才氣,便邀請他也來參加。
說明王勃的才氣早已是眾人皆知的事情了。
指導朗讀。
2、學習第二節:
出示: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答應。
a、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這樣的一個場合,都督會請些什么樣的人?
b、這么多有才學的人為什么都不敢答應呢?這說明了什么?
指導朗讀
3、學習第四節:
出示:王勃邊看邊想,突然回轉身來,胸有成竹地說:“讓我來試試吧!”他文思如泉,筆走如飛,不一會兒就寫成了。當那位都督聽人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時,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絕:“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文思如泉、筆走如飛,寫的文章令都督都拍案叫絕,認為是難得的一個人才。由此可以看出王勃才思敏捷、才華橫溢、才智過人。從都督驚訝的語氣中也可體會到他是一個奇才。
指導朗讀。
4、學習第五節
王勃寫的這篇《滕王閣序》,成了千古傳誦的名文。
“千古傳誦”說明王勃寫的文章影響廣泛深遠,不愧為是一個奇才。
指導朗讀。
(二)王勃胸有成竹的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滕王閣序》,他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幅圖畫呢?
1、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圖上畫的是怎樣的情景?
王勃用那一句詩把看到的美景寫下來的?
2、出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誰愿意讀一讀?
3、 你知道這句詩的意思么?文章有一節描述的就是這句詩的景色,誰能找出來讀一讀?(出示第三節)
4、你知道“落霞與孤鶩齊飛”描寫的什么樣的景色?
你能找到“秋水共長天一色”是什么意思的句子么?
5、老師讀詩句,學生讀意思。
6、王勃看到的景象很美,寫得更美,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
(師范讀,教讀書方法,邊讀邊想,生個別讀,注意情感)
7、然后再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注意斷句和節奏)
8、指導背誦。
三、出示王勃的其他佳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
兒女共沾巾。
五、完成作業:
1、摘抄佳段第三節
如果你感興趣可以上網搜集整篇《滕王閣序》自己賞讀或者將王勃的故事講給你身邊的人聽,讓更多的人都來了解這位少年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