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說課稿(精選2篇)
《南轅北轍》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南轅北轍》是北師大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遠行中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人想到楚國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學習這則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涵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課文用對話形式敘述,人物的對話形象性很強,文體短小精悍,敘述生動。
二、說教法
這節課我主要采取的是朗讀引導教學。二年級下學期是個特殊時期,很快由低段的識字教學過渡到中年級的閱讀階段,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殊性,我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1、重視字詞的積累,雖說字詞的教學是二年級的教學重點,在課前我已經對個別難寫、難認的字進行輔導。
2、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如怎樣學習寓言的方法,讓學生以后在自學中也可以有方法可循。在理解字詞中,理解“轅”和“轍”時學生是通過課前查字典理解,抓住課文南轅北轍中那個人的心理了解寓意。
3、在《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根據這點,我在設計中讓學生小組內讀課文,尊重學生不同的閱讀體驗。力爭本課教學中體現由“師教生學”轉變為“師生互學”“生生互學”;“傳授知識”向“促進學習”轉變的教學理念。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積極性,及時的鼓勵,使學生對學習寓言產生濃厚的興趣。古希臘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點燃的火把。”努力實現這樣的一種課堂學習狀態:學生小臉通紅,小手直舉,小眼發光,小嘴常開,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三、說學法
由于本篇課文是以純對話形式呈現,本節課我主要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討論學習,在平時的課堂中我發現低年級的同學自控能力比較差,如果課件太花哨,就會導致有一部分同學只顧欣賞了ppt,思維就不在課堂里,所以選用單色的ppt背景,ppt僅供呈現要求與問題,這樣安排一方面是培養孩子們團結合作的精神,另一方面是為了堵絕個別同學上課沒事干的現象出現,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夠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來,感受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在小組合作學習發言時我盡量把發言的機會留給能力稍弱一些的同學,這樣可以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說教學流程
為了完成本課的學習目標,我設計了以下6個環節:
(一)課前談話
教師:同學們,通過課外閱讀,你一定知道了許多成語故事,你們都知道哪些呢?
1、學生回憶讀過的寓言故事,舉例說一說。(學生舉例說)(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讀過的寓言故事,喚起他們對舊知的回憶,為后面學習新的寓言故事做了鋪墊。)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則成語故事,首先來看兩個字。板書“轅”和“轍”。
3、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簡要介紹“轅”“轍”的意思。然后出示圖片形象理解這兩個字的意思。(設計意圖:把抽象的內容和直觀的圖片有力的結合起來,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降低了學生對字義的理解難度。)
(二)出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任務
1、閱讀課文,鞏固理解生字新詞。
2、了解課文內容,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小組合作完成第一張表格)
A、請學生自由讀故事,解決自己不理解的詞。
B、小組合作完成第一張表格。(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是當今教育之必須。教師把學習的時空還給學生,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才得到發揮。教學中教師請學生自己解決不理解的詞,并發揮小老師的作用,這一過程充分給足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空間。)
(三)自學檢查
1、自學檢查1,認讀詞語。
2、自學檢查2,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小組合作完成填空題。
從前有個人,準備到去,本來應該往走,他卻地認為自己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往走也能走到。(設計意圖:為了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結果,了解學生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四)以讀代講,理解內容
1、快速讀課文,知道季梁的朋友要去哪里?你是從哪句話知道的?
2、快速讀課文,文中的楚國在哪面?那人向哪邊走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板書所找內容。
3、快速讀課文,那個去楚國的人有哪些有利的條件?(小組合作完成)找出他的有利條件,并根據“固執己見”分析這個人的性格,并板書:固執。
4、季梁的朋友把這些有利的條件用反了,會有什么后果?(拿出第二張表格分小組討論)教師板書:方向錯,越離越遠。
5、快速讀課文,理解季梁的態度怎樣?你是通過那些句子或詞語知道的?(小組合作完成)根據分析板書:誠懇。
6、齊讀最后一自然段,討論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
(五)教師小結:生活中,我們做事應該搞清楚方向和目標再動手,千萬不要盲目去做,否則就達不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成語故事《南轅北轍》,進一步解釋南轅北轍的意思:當車往南走時,轅就會指向南方,(板書:南)。而當車往北走的時候,車轍就會伸向北方。(板書:北)。此時完成課題的書寫。(本環節設計意圖:教師的結束語不但使學生的合作討論圓滿的結束,而且又一次將學生引入對故事的理解中,此時故事所蘊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過理解故事內容,達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極輕松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這時補充完整課題,進一步深化理解成語故事的寓意。)
(六)拓展延伸
假如季梁的朋友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設計意圖:在對古代故事意猶未盡的的感悟中,古今聯系再次理解“南轅北轍”。學生不僅懂得了道理,還明白了今后應該怎樣做。)
五、說教學反思
今天我和孩子們學習寓言故事《南轅北轍》,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自學完課文后并接受老師的檢查,談談對課文的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地方,通過討論解決,還要引導學生體會蘊涵在故事中的道理。教師的任何教學都是為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服務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盡力做到以學定教。比如:在轅和轍的.教學中,我在課前的預設時,估計學生可能對這兩個字的理解有困難,所以,我特意準備了古代馬車的圖片,以備需要時使用,故事相關內容的拓展,使學生了解了背景知識,感受到寓言的魅力,激發了學生閱讀寓言故事的積極性。盡管做了很多的準備,但由于種種原因還是有很多不足:
1、教學要求落實的還不夠扎實,還可以補充一些內容讓學生說、講、練,但因課堂速度較慢未能補充進去。
2、在整個過程中課堂結構顯得不是很井然,有些環節還有些措手不及。
3、盡管很努力但是還是沒有兼顧到每一個學生。本節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很多,也使我的教學之路將會越走越扎實,請各位領導老師提出寶貴意見。
《南轅北轍》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說學情
《南轅北轍》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學習這則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涵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
課文用對話形式敘述,人物的對話形象性很強。文體短小精悍,敘述生動,三年級學生已學習并了解了寓言這一文章體裁,這篇文章內容簡單,較好理解。。
二、說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聯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的詞句,讀懂故事,體會成語的含義。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的質疑,理解能力。
b、能夠表演,再現課文情境。
c: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
3、情感目標
做什么事必須把方向搞正確,要聽從朋友善意的勸告。
三、說教學理念
這節課我主要的在探究中段的閱讀教學。三年級是個特殊時期,由低段的識字教學向高年級閱讀階段的過渡時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殊性,我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1、重視字詞學習 雖說字詞的教學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但是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有必要進行個別難寫、難認的字進行輔導。這樣可以防范于未然,避免犯相同的錯誤。
2、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如怎樣學習寓言的方法, 讓學生以后在自學中也可以有方法可循。在理解字詞中,理解“轅”和“轍”中學生是通過查字典理解的,抓住課文南轅北轍的那個人的心理了解寓意。
3、在《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根據這點,我在設計中讓學生小組內競賽看誰讀得最好,設計以導演演員這樣的環節尊重學生不同的閱讀體驗。
力爭本課教學中體現由“師教生學”轉變為“師生互學”“生生互學”;“傳授知識”向“促進學習”轉變的教學理念。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積極性,及時的表揚鼓勵,用使學生對學習寓言產生濃厚的興趣。古希臘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點燃的火把。”課堂上我設計當導演,當演員這樣讓學生喜歡的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激qing,用嘗試給人物加上動作、神態描寫來引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努力實現這樣的一種課堂學習狀態:學生小臉通紅,小手直舉,小眼發光,小嘴常開,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說教學流程
為完成本課的目標,我設計以下6個環節:
一、課前談話,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
教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或讀過不少寓言故事吧,誰能說說你都讀了哪些?
1、學生回憶讀過哪些寓言故事,舉例說一說。
生1:我讀過拔苗助長和守株待兔。
生2:我讀過龜兔賽跑。
生3:我讀過南轅北轍。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讀過的寓言故事,喚起他們對舊知的回憶,為后面教師直接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做了鋪墊。)
2、教師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及發展史。
教師:看來,大家真是讀了很多,更可貴的是你們還把這些故事都積累在大腦這座智慧寶庫中。你們知道嗎,寓言在我國已經有3千多年的發展史了。(師用驚嘆的口氣說)。聽到這,你有什么感覺?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還以為只有幾百年呢。
生:真沒想到,它在我們國家已經有這么長時間的歷史了,太了不起了。
師:是啊,你也為我們國家有這么歷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間,勞動人民用生動、機智的故事寄托一個個深刻的道理。我聽到剛才有個同學說讀過南轅北轍,還有誰讀過這個故事?
多數學生舉手。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寓言的發展史,激起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贊嘆之情,使他們更加喜歡閱讀這種文學體裁。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使學生對寓言的認識更加深入,全面。)
3、 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簡要介紹南轅北轍這個故事的梗概。
師對學生的表現做適當的評價并面向全體學生說:我們大家愿不愿意跟著老師再來了解了解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設計意圖:把對新內容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體現了聯系舊知建構新知的教學理念。)
二、初讀故事,解決字詞問題。
1、認識“轅、轍”.
a、請學生自由讀故事,讀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
b、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轅、轍”的生字卡片。請學生觀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帶車字旁)
c、教師出示轅和轍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師:當車往南走時,轅就會指向南方,(板書:南)。而當車往北走的時候,車轍就會伸向北方。(板書:北)。此時完成課題的書寫。
1、理解“盤纏、把式”等詞。
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隨機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
生:我不理解“盤纏”這個詞。
師請其他學生當小老師幫助理解這個詞。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學生也不理解,教師及時引導:把式在這個故事中指的是趕車的人,文中說“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這個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生:好車夫。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是當今教育之必須。教師把學習的時空還給學生,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才得到發揮。教學中教師請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并發揮小老師的作用幫助理解,這一過程充分給足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空間。在全體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又及時加以點撥,使接受學習與自主學習很好的貫穿整堂課的教學中)。
1、學寫“盤纏、硬”。
a、教師講解并示范這三個字。
師:來,請伸出食指,我們一起寫一寫。先寫盤,它是上下結構,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寫的扁一些,這樣整個字看起來就穩重了。纏的左邊的絞絲寫的窄一些,右邊別寫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這樣記:比石頭更硬。
(設計意圖:教師根據三個漢字在音、形、義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之處,分別加以示范指導,使學生對每一個漢字的掌握做到扎實、有效。)
b、學生在生字本上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并加強寫字姿勢的指導。
師請學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紙中書寫。巡視過程中,教師對寫字姿勢及習慣好的孩子進行表揚,以暗示其他孩子。
(設計意圖:教師采用表揚與暗示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將受益非淺。)
三、精讀課文,感悟寓意。
教師:我們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話來概括整個故事的內容?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話)
1、課件出示重點句:“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邊走。”
學生自由讀,并根據這句話談讀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走。
師:也就是他的目的地與行走的方向相反。(貼楚國的圖片)誰能幫我貼出馬車行走的方向?指名貼馬車圖。
師問大家:是相反嗎?生:是(師在兩幅圖的下面板書:相反)
教師繼續問:讀第一句,知道了什么。
生2:坐車人很固執。很愚蠢。
師: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還硬要這樣做,他真的這樣愚蠢嗎?他有沒有自己的理由呢?
2、自由讀書,找找坐車人的理由。
課件出示:
1、楚國在南邊,你怎么往北走呀? 沒關系,我的馬跑得快。
2、馬跑得越快,離楚國不是越遠了嗎?沒關系,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
3、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國呀!沒關系,不怕時間久,我帶的盤纏多。
學生自己讀,邊讀邊琢磨:朋友是怎么問話的,坐車人又是怎樣回答的?
3、請兩名同學上臺來表演,一人扮演坐車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師幫助敘述。在兩名同學讀的過程中,教師對不同人物的語氣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讀感悟,琢磨,加上情境表演中教師對不同人物語氣的指導,學生對故事中人物的了解逐步深入。)
教師:坐車人自認為有了這些優越的條件就一定能到楚國,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當生出現兩種答案:能和不能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辯論。)
4、學生分組辯論。
(設計意圖:課前充分的預設不但使教師在面臨生成的問題時臨危不亂,而且能及時抓住這一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辯論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潛移默化的得到了訓練,使問題的答案逐漸變的明朗,使學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驗證。他們在這樣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原來還是如此愉悅,還可以如此輕松。)
5、課件出示:(他的馬越好,趕車的本領越大,帶的盤纏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國。)學生齊讀。
教師對辯論進行小結:古時候的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球上,他們認為天圓地方。坐車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與目的地相反,因此,無論他的條件多好,也只能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設計意圖:教師精彩的結語不但使學生的辯論圓滿的結束,而且又一次將學生引入對故事的理解中,此時故事所蘊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過理解故事內容,達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極輕松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
6、面對坐車人,你想說些什么?
指名回答。
四、播放歷史故事《南轅北轍》,升華認識與感受。
教師:早在2300年前,魏國的大臣季梁就用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勸說魏王打消了企圖依靠武力攻占趙國的念頭,想不想看看?
1、欣賞故事《南轅北轍》,了解整個故事的歷史背景。
教師:魏王是個聰明人,當他聽了南轅北轍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勸告。其實,別說在2300年前,就是現在,我們身邊還經常有人犯南轅北轍的錯誤,想想你見過嗎?
2、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談見過的《南轅北轍》現象。
3、師提出當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南轅北轍》現象,并提出希望與建議。(個別學生不愿努力,卻期盼著通過抄襲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
(設計意圖:在對古代故事意猶未盡的的欣賞中,古今聯系再次理解“南轅北轍”。學生不僅懂得了道理,還明白了今后應該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