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搭配教學設計
溫州市蒲鞋市小學 洪細苗
備注:本課例轉自溫州市“城鄉共話素質教育新課程課堂教學展示活動”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p112—113數學廣角
【教材分析】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二年級學生已初步接觸排列與組合知識基礎上安排的。排列與組合不僅是組合數學的最初步知識和學習概率統計的基礎,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教學設計中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數學思想,并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以落實《標準》中提出的要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學生分析】
從對本校學生調查情況看,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已有較高的起點,有的學生已能用算式表達結果,遠遠超過教材規定的要求;但是很少有學生真正理解算式的實際意義,沒有達到真正的建構。因此,根據學生差異,教學目標定位應略高于教材的要求。不僅僅是一般性的呈現教材內容,而是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加工處理,具有一定挑戰性。不僅僅一般性的列舉排列結果,而是讓學生在經歷數學活動中形成優化意識,提升數學思考。
【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1.創設生活情境,有效激發興趣,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能采用列舉,連線等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排列,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
2.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突出數學思考。
3.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鼓勵個性化學習。
【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過程預設與評價:
一.談話引入
(出示一組圖片):大山有多遠,我們的愛有多深!
師:這是我們學校最近與泰順縣橫坑鄉中心小學結對活動的感人場面。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學校還派了7名“愛心使者”,平時都是穿校服的,學校很重視專門給他們準備了衣服。(出示)
師:穿什么衣服好呢?
學生自由發言。
二.探究新知
1.嘗試猜想
師:要想每人都穿得不一樣,能做到嗎?請你大膽猜一猜。(偉大的發現就是從大膽的猜想開始的)
預設:能或不能。
2.引導思考:要知道能不能使每人穿得不一樣,關鍵要知道什么?
上衣和褲子到底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3.嘗試驗證。
師:你能不能用簡便的方法把各種不同穿法記錄下來,比如你可以用一些簡單的符號來表示上衣和褲子。
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表示。
4.學生板演。
預設:有畫圖的,文字說明,編號連一連線等等。
5.展示評價。
追問:你是用什么方法記錄的?(板書:方法)
師:是這樣的記錄的同學請舉手。
你們對他的方法有意見?
教師展示有重復或有遺漏的學生作業,讓學生評價,突出“不重復,不遺漏”。(板書:不重復,不遺漏)
還有不同的方法嗎?(能不能換個角度去思考呢?)
預設:學生有畫圖連線,編號連線,文字描述,算式。
6.觀察比較。
師: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有兩種想法:一種從上衣出發,另一種從褲子出發。(板書:有順序)
小結:你認為哪種記錄方法既快速又方便。
預設:學生如果有用乘法要追問是怎么想的?
師:通過剛才我們研究發現不能做到每人穿的不一樣,那怎么辦?
7.拓展延伸:請你增加一種顏色的上衣或一種顏色的褲子,想一想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快速記錄下來。
同桌交流,挑選兩種情況展示。
小結:現在你認為哪種記錄方法既快又簡便呢?
師:老師非常欣賞用符號來表示上衣和褲子再連一連線。
『設計意圖』采用問題解決的策略展開有效的教學。改變問題的呈現形式,不是直接提出“一件上衣搭配一條褲子,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而是讓學生猜測“能不能做到每人穿得不一樣”,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明確問題的導向。其次,充分尊重和相信學生,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時空。經過討論,發現解決問題的兩種思維形式和表達問題結果的不同方式。學生可以有各自的表達方式,尊重數學化和非數學化的表達方式,從而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和個性化。
三.聽課活動中的數學問題。
1.師:請同
學們估計一下今天來聽課的有多少老師?
2.提供信息,學生猜測。
師:洪老師已經了解到,聽課老師人數是由這(2、3、4)組成的,你要猜幾次才能保證猜對呢?(3次,4次或6次)
3.請大家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練習本上。
4.匯報交流: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師:這樣記錄有什么好處?
生:不會重復,也不會漏了。
5.總結方法:要猜幾次其實就是這三個數有多少種不同的排列?
師:像剛才那些同學一樣,先考慮百位數,再考慮十位和個位,或先考慮個位,再考慮十位和百位。這樣能做到有序的思考,不會重復也不會遺漏。
『設計意圖』創設猜聽課老師人數的簡單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留給學生探索和想象的空間也很大。從自由猜測到有策略研究,注重有序思考方法的滲透,體驗、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