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第一單元 教學設計及反思
比較取近似值的共同之處,小結近似數的保留方法。
在上面的近似數中,誰和準確值最接近?哪個差異最大?保留位數不一樣,精確程度也不一樣。
介紹約等號,說明寫法(體現數學的簡約性和符號化)
3、應用練習
試一試第一題:理解題意——讀數——取近似值——結果比較
試一試第二題,體會生活中的近似數
試一試第三題:填表——觀察數據大小——結果比較
(三)數學閱讀:從結繩計數說起
1、逐個出示解說計數各個階段:遠古(一一對應計數——進位制計數——象形符號計數——印度阿拉伯數字計數)
2、感覺社會的發展與數學的發展
(四)小結
反思:
正所謂計劃不如變化快,這節課的思路全變了。不過想想,之所以這樣,主要是沒有備學生,沒有預計學生會如何思考,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此課。不過自己在課上還是把握了生成,效果還是很好的。(呵呵,個人感覺)
當學生做完導入時,突然覺得這樣很好,可以繼續追問,讓學生再深入研究,這樣課既完整,又有實效。所以在學生說完最接近幾十后,直接讓學生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判定?由此直接讓學生探究了“四舍五入”法。隨后再讓學生去理解書上的情境圖為什么都用“約”,因為不用準備的數據,后邊的課也做了相應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