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容量和升”教學設計及意圖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四年級(下冊)第10~12頁。
教學目標
1. 結合實例在具體情境中體驗容量的含義,體會計量容量需要有統一的容量單位。
2. 結合觀察在具體操作中體驗、了解“升”的實際意義,加強1升的空間感知。
3. 估計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間大小的量化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冷水壺1把,茶杯,水,飲料瓶,量杯等。
教學過程
一、 理解容量的意義
1. 出示兩個大小有明顯區別的空杯:這兩個杯子哪一個能盛比較多的水?
學生討論并匯報結果。
指出:左邊這個杯子能盛的水多,也就說明這個茶杯的容量比較大。
2. 出示兩個容量差不多的杯子:觀察這兩個杯子,哪個杯子的容量大一些?
學生猜測,猜測的結果不同。
提問:怎樣才能知道到底哪個杯子的容量大呢?你有什么方法?
學生回答后演示往杯子中倒水。
提問:通過倒一倒,你們發現了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容量。
3. 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通過討論明確:中間一個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個杯子的容量最小。
二、 感受容量單位統一的必要性
1. 對話解讀。
談話:小明聽說好朋友小亮家新買了一套茶具,打電話詢問了茶具的有關信息。下面是他們的對話內容。先連一連,再說說哪一句是回答水壺的容量的。
什么顏色的? 一個冷水壺和四個茶杯。
有幾個? 裝滿水后能倒滿5杯。
有多高? 淡藍色的。
冷水壺的容量是多少? 15厘米。
2. 談話:小明說:“我家有一個黃色的水壺,這個水壺能倒幾杯呢?”
通過演示,得出:黃色水壺能倒滿7杯水。
3. 提問:小明家的黃色水壺能倒滿7杯水,小亮家的藍色水壺能倒滿5杯水。小明認為他家水壺的容量比小亮家水壺的容量大,你們同意他的看法嗎?
學生小組討論,認識到杯子可能不一樣。
4. 第二次演示:教師把杯子里的水倒回水壺內,重新換大一點的杯子倒一倒。黃水壺里的水能倒滿5杯。
5. 提問:這個黃水壺的容量到底是幾杯?從這兩次倒水中,你發現了什么?
明確:同樣一壺水倒入容量不同的杯子,能倒滿的杯數不同。要使用同樣的水杯才便于比較水壺容量的多少。
談話:同學們的想法很好。為了準確測量和計算容量的多少,我們要使用統一的容量單位。(板書:容量單位)
三、 感受容量單位“升”
1. 出示超市平面圖:我們到哪里去會找到容量單位?
(平面圖上標有:蔬菜水果區、調味品區、五谷雜糧區、飲料區、奶制品區、服裝鞋帽區、收銀臺等)
2. 視頻播放超市及商品商標特寫(色拉油5升、牛奶1升、飲料2.5升等)。
提問:從這些商品的商標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升、l。
再問:你們都是在哪些物品的包裝上看到這個容量單位的?
小結:計量水、油、飲料等液體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單位。可以用“l”表示。(讓學生讀一讀)
3. 通過“你知道嗎”介紹“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度量衡,量器分為合、升、斗等,商鞅研制了標準量器銅方升,器壁刻銘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為一升。不過那時單位量值每升可比現在的升要小得多。此后的兩千年一直沒有大的變化。1858年以后,英、法等國侵略中國,“加侖、品脫”等容量單位隨之傳入,我國的度量衡從此趨于混亂。新中國成立后,度量衡逐步規范起來。1959年6月,國務院把公制定為國家的基本制度。升、毫升作為容量單位從而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