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的認識(精選4篇)
升的認識 篇1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1升的實際大小,并初步體會1/4升、1/2升和3/4升大約分別是多少。
2、使學生聯系實際感受升在日常生活里的應用,并逐步學會估計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或者小)以及一個容器的容量大約有幾升等,從而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形成1升有多少的清晰表象。
教學難點:能較準確的估計容器里的容量大約有幾升。
教學資源:礦泉水空瓶、碗等各種容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同學們,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1升大約有多少了,今天這節課我們要自己動手來做一只量杯。
二、動手操作
1、請同學們打開書,照著書上的方法自己動手做一做,我們來比一比誰的量杯做的最精確。
2、學生獨立操作,教師巡視輔導。
3、交流:怎樣才能使你的量杯做的精確?(強調:操作過程中要注意水不能倒在外面,否則量杯量起來就不準確了。)
4、讓學生用自己制作的量杯量出1升水,試一試1升水能倒滿幾個紙杯。
5、教師出示一只碗,讓學生估計碗里的水比1升多還是少,再量一量它大約有多少升。
6、讓學生估計一下自己帶來的容器的容量比1升多還是少,再量一量。
7、選擇幾個容器,讓全班同學估一估,再量一量。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1
(1)讓學生用量杯裝1升水,分別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在哪里,然后根據剩下的空間估計出它們的容量。
(容器不一定要和書上完全一樣,可以讓學生隨意帶些容器,然后用這種方法來估計它們的容量。)
(2)集體交流: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把自己估計的容器給大家看一看,并讓全班同學來猜一猜,然后由該組學生公布結果。看誰估計的較準確。
2、想想做做2
(1)指導學生利用第1題獲得的直觀經驗來估計生活中常見的這幾種容器的容量。
(2)集體交流: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估計的?
(3)拓展:教師出示一些容器的畫面,讓學生來估計,并對估計較準確的學生給予鼓勵。
3、想想做做3
(1)準備一只電子稱,讓學生看書討論,然后集體交流方法,并選出比較合適的一種或幾中方法。
(2)以組為單位讓學生量出1升水,并稱出它的重量。
(3)集體交流操作結果。幫助學生建立1升水大約重1千克的概念。
四、應用質疑
1、這堂課你有哪些收獲?有什么問題?2、回家后估計一下你家里的各種容器里容量,然后再想辦法驗證自己的估計是否正確。
認識毫升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容量單位毫升并初步形成1毫升的表象,知道升與毫升之間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聯系實際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應用,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等學習活動,能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難點:
1、使學生形成1毫升的表象。
2、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自主發現升與毫升的進率。
教學資源:量杯、滴管、各種容量不同的容器若干只。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談話: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容量單位升,能說說1升水大約有多少嗎?(指名學生聯系生活中的一些真實物體說一說)
2、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要認識一個新的容量單位——毫升。(板書:認識毫升)
二、新知探究
1、觀察: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仔細觀察各種以毫升為單位的容器。
2、討論:這些容器里的容量是以什么作單位的?
3、交流:讓學生說說觀察后發現了什么,知道毫升是什么嗎,你對毫升了解多少?(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一下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掌握了多少。)
4、說明:在學生充分交流后,教師說明毫升是在計量比較少的液體時常用的單位,毫升可以用“ml”表示。
三、活動嘗試
1、讓學生動手在量筒里倒入1毫升水,并仔細觀察,初步感知1毫升水有多少。
2、先讓學生將量筒里的水倒出,再用滴管滴出1毫升水,并數數大約有幾滴,然后說說對1毫升的感受。(引導學生說出毫升是個很小的容量單位,通常計量比較少的液體時可以用毫升作單位。)
3、認識量杯上的刻度。讓學生觀察量杯上的刻度,并說出每個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出示例題的彩圖,讓學生自由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4、探索升與毫升之間的進率。
讓學生找著書上的要求操作,先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幾杯,再思考1升等于多少毫升?
5、匯報操作結果,得出1升=1000毫升
四、鞏固應用
1、 想想做做1
先讓學生看圖說說每個容器里的藥水各有幾毫升,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容器里的容量分別是多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說一說,再集體交流一下。)
2、 想想做做2
先讓學生把50毫升水分別倒入自己帶來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在哪里,然后和組內的同學交換容器,估計一下其他同學的容器里倒入50毫升水后,水面大約在什么位置,再動手驗證一下,看看自己的估計是否正確。
3、 想想做做3
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圖中的飲料分別需要多少瓶正好是1升,然后再說說自己帶來的飲料需要幾瓶。
4、 想想做做4
讓學生獨立完成在書上,然后集體交流。
5、根據學生帶來的飲料,選出幾個容量是100毫升的,讓他們喝一喝,看看要喝多少口,并算一算,喝一口大約有多少毫升。
五、拓展延伸
1、 介紹書上“你知道嗎?”的小知識。
2、補充介紹:
升的認識 篇2
話題1 有關“升與毫升的認識”的課堂處理
本次研討中,我們提供了《升與毫升的認識》一課中,一位老師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的教學片段和大家交流,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案例。
認識了本節課主要學習的兩個計量單位“升和毫升”以后,老師向學生詢問還有什么問題嗎?一個學生提出了下面的問題。
學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
老師:(猶豫了一下)我舉個例子吧,1小時等于多少米?(學生笑)
學生2:時間單位不能與長度單位相等。毫升是容積單位,克是質量單位,它們是不能相等的。
老師:(對學生2)你說得真好!(對學生1)你理解了嗎?
學生1:(有些茫然)點點頭。
對于上面教師的做法,大家踴躍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數的老師認為教師的做法欠妥當,既可能挫傷了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大家認為毫升(容積)與克(質量)是有關系的,老師的舉例不太恰當。進一步,不少老師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現在摘要主要建議如下,供大家分享:
建議1 表揚學生的創意,鼓勵以后研究
◎ 2007-05-12 23:21 李愛英
在<<升與毫升的認識>>中,我認為當學生提出"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問題時,老師那樣回答是不好的,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及創造性.應該告訴學生你的想法很有創意,只不過現在的知識范圍不能解答,只要好好學習,不久的將來就知道了;或者告訴學生下一節課老師想辦法答復你.
◎ 2007-05-12 19:44 向幫懷
我認為這樣回答比較好:“你的問題很有創意,說明你很會開動腦筋,這兩種單位在具體指某一種溶液時,只要知道他的密度是可以計算的,但我們現在還不行,因為我們的知識結構還達不到,只要你用心學習,不久你就會找到答案。”這樣回答我想學生就不會茫然,他的探究欲望也受到了保護。觀點對否?望大家指導!
建議2 真正了解學生的想法,幫助學生解決疑惑
◎ 2007-05-12 20:11 葛運玲
關于學生“1毫升等于多少克?”疑問的解答,對于李老師的回答我感覺有點不妥。當然不同的計量單位不能進行比較這一點不容置疑,但學生的問題我感覺并非是在拿“毫升”和“克”進行比較,我感覺學生是在問老師1毫升的液體(多指水)重多少克,只是這位學生的表達方式不對。所以,對于李老師的回答學生是疑惑的點了點頭(可能是出于對老師的崇拜或迫于老師的權威),如果這時老師對這位學生的語言表達方式加以指導,告訴他“不能說1毫升等于多少克,因為單位不同不能進行比較,但可以說1毫升的水大約重1克”,這時我想學生會會心的點點頭,決不會心存疑惑,以后他也不會再去問老師“1毫升等于多少克?”這是我本人的一點看法,不知是否妥當。
建議3 舉例說明二者之間的聯系
2007-05-13 16:38 曾維娟
我認為學生出現這樣的問題很有價值!雖然“毫升”與“克”表示的是物體不同的計量單位,但它們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關系。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分別稱出1毫升的水、1毫升的油等各有多少克,讓學生從中發現不同的液體1毫升的質量也不同!
建議4 將課堂向課外延伸
◎ 2007-05-13 08:57 裴振全
在《升與毫升的認識》中,如果老師真的不知道,可以讓其他同學回答,或留成課下作業,學生可發揮主動性,課下去探討,在液體時1毫升水的質量就是1克。
◎ 2007-05-12 20:18 黃趙勇
毫升與克之間在一定條件下是有關聯的,可以引導學生查找課外資料了解相關知識。
◎ 2007-05-13 22:40 王當琪
我覺得教師處理這個問題還有所欠妥,毫升是容積單位,容積是表示容器中液體的體積,體積是有質量的,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事例,如:一瓶油,有些是寫2000克,有些是寫2150毫升,不同液體有不同的質量,水的質量是一升(一立方分米)是一千克。毫升和克沒有直接關系,但有間接關系,是可以換算的,老師用“1小時等于多少米”說明問題是不恰當的。我認為,應該讓學生,回家查看一下資料,這樣又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又能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不是一舉兩得。
◎ 2007-05-14 10:02 張艷春
我覺得案例《升和毫升》中的一個學生聽了老師和學生的解釋后很茫然,我覺得作為教師應讓學生親自到商場去看一看,仔細觀察毫升與克到底有沒有關系,讓他自己尋找答案。
建議5 鼓勵學生就此開展實驗和探索
◎ 2007-05-14 13:23 羅東洋
這是一個課堂生成問題,教師完全可以抓住這個問題讓學生活動起來,討論明白這個問題的完整性,明白毫升、克各是什么單位,然后對這兩種單位之間是怎樣聯系的問題展開實驗:如1毫升的水是幾克;1毫升的油是幾克。
我們的感受:
從老師們對案例的分析來看,大部分老師認為案例中老師的處理是欠妥當的,首先應該注意保護學生自尊心,同時要讓學生體會到毫升與克是兩個有聯系的計量單位.我們也看到了更多的老師通過分析學生的發言,走進學生的心理,理解到學生所要說明并不是簡單的“不同單位”之間的比較問題,而是來源于學生的一種生活認識和積累,這樣的認識和積累對于孩子來說是很了不起的,能夠在課堂上將自己的思考提出來更是難能可貴的,作為教師要注意呵護的是孩子觀察生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呵護的本身為學生的進一步深入思考提供條件。
另外,還有的老師針對學生的課上發言,談到了課堂的生成問題。對于生成我們要寬容地接納,理智的篩選并機智地解決,所以我們的老師也談到了,將本課的知識向課外延伸,還給孩子更多的探索、思考、交流的空間。
總之,營造一種共同探索的氛圍,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給學生思考發言的機會,是我們教師要想到的,并是要努力做到的。
升的認識 篇3
本次研討中,我們提供了《升與毫升的認識》的案例和大家交流,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案例
《升與毫升的認識》
認識了本節課主要學習的兩個計量單位“升和毫升”,老師向學生詢問還有什么問題嗎?
一個學生提出了下面的問題。
學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
老師:(猶豫了一下)我舉個例子吧,1小時等于多少米?(學生笑)
學生2:時間單位不能與長度單位相等。毫升是容積單位,克是質量單位,它們是不能相等的。
老師:(對學生2)你說得真好!(對學生1)你理解了嗎?
學生1:(有些茫然)點點頭。
在《升與毫升的認識》中,對于學生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問題,應怎樣回復?
老師的做法欠妥!
◎ 2007-05-12 23:21 李愛英
在<< 升與毫升的認識>>中,我認為當學生提出"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問題時,老師那樣回答是不好的,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及創造性.應該告訴學生你的想法很有創意,只不過現在的知識范圍不能解答,只要好好學習,不久的將來就知道了;或者告訴學生下一節課老師想辦法答復你.用比重不同的兩種液體比一比就行.
◎ 2007-05-12 21:11 黃成濤
在《升與毫升的認識》里,我認為毫升與克是有關系的,毫升是體積單位,克是質量單位,體積單位與密度相乘就得到質量單位,所以,“1毫升等于多少克”與“1小時等于多少米”是不能相提并論的。
◎ 2007-05-13 21:36 梁振舉
在《升與毫升的認識》中,學生1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問題,對于學生2的回答,學生是不理解的,只是礙于同學的取笑而茫然點頭。
◎ 2007-05-12 19:44 向幫懷
在《升與毫升的認識》中,對于學生提出的1 毫升等于多少克的問題,我認為老師不應該那樣回答,“1小時”和“多少米”除行程問題中有聯系以外,確實是兩種不相干的量,可學生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它是在一定條件下有關聯的兩種量,學生提出這一問題也許是他平時從什么地方獲得過這方面的信息,只是比較模糊,這正體現了他的探究欲望。可這位老師的回答就有可能扼殺學生的探究欲,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或者讓學生對你失去信心。我認為這樣回答比較好:“你的問題很有創意,說明你很會開動腦筋,這兩種單位在具體指某一種溶液時,只要知道他的密度是可以計算的,但我們現在還不行,因為我們的知識結構還達不到,只要你用心學習,不久你就會找到答案。”這樣回答我想學生就不會茫然,他的探究欲望也受到了保護。觀點對否?望大家指導!
◎ 2007-05-12 14:13 李雪蘭
在《升與毫升的認識》中,對于學生提出的1 毫升等于多少克的問題,這個老師"舉個例子吧,1小時等于多少米?"感覺像在責怪學生亂問問題,我的做法,是可以直接舉例子回答,同樣是一毫升,如果是一毫升沙子,和一毫升棉花,你認為哪個重?重的是裝在里面的東西,而不是毫升.毫升只是一個容積單位,不是重量單位,它沒有重量.
僅僅是不同的單位的量不能比較嗎?
◎ 2007-05-12 20:11 葛運玲
關于學生“1毫升等于多少克?”疑問的解答,對于李老師的回答我感覺有點不妥。當然不同得計量單位不能進行比較這一點不容置疑,但學生的問題我感覺并非是在拿“毫升”和“克”進行比較,我感覺學生是在問老師1毫升的液體(多指水)重多少克,只是這位學生的表達方式不對。所以,對于李老師的回答學生是疑惑的點了點頭(可能是出于對老師的崇拜或迫于老師的權威),如果這時老師對這位學生的語言表達方式加以指導,告訴他“不能說1毫升等于多少克,因為單位不同不能進行比較,但可以說1毫升的水大約重1克”,這時我想學生會會心的點點頭,決不會心存疑惑,以后他也不會再去問老師“1毫升等于多少克?”這是我本人的一點看法,不知是否妥當。
◎ 2007-05-12 21:42 福建南安小數班032蘇秀麗
葛老師的這種處理方法,不僅可以糾正不同單位不能相比的錯誤,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還可以促進學生繼續探究數學知識之間的奧秘。
◎ 2007-05-12 21:23 吳艷華
我同意葛老師的看法,對于學生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問題除了糾正不同單位不可比的錯誤外,還要告訴學生這兩個單位之間在某種條件下是有關聯的,比如1毫升水的質量就是1克。也可以拓展一下學習范圍,讓學生查查資料看看1毫升其它液體的質量是多少,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2007-05-13 16:38 曾維娟
我認為學生出現這樣的問題很有價值!雖然“毫升”與“克”表示的是物體不同的計量單位,但它們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關系。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分別稱出1毫升的水、1毫升的油等各有多少克,讓學生從中發現不同的液體1毫升的質量也不同!學生1對于學生2的解釋還是不夠理解,我想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學生1可能想了解的是1毫升的物質有多重!
課堂要向課外延伸……
◎ 2007-05-13 08:57 裴振全
在《升與毫升的認識》中,如果老師真的不知道,可以讓其他同學回答,或留成課下作業,學生可發揮主動性,課下去探討,在液體時1毫升水的質量就是1克。
◎ 2007-05-12 20:18 黃趙勇
毫升與克之間在一定條件下是有關聯的,可以引導學生查找課外資料了解相關知識。
◎ 2007-05-13 22:40 王當琪◎
我覺得教師處理這個問題還有所欠妥,毫升是容積單位,容積是表示容器中液體的體積,體積是有質量的,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事例,如:一瓶油,有些是寫2000 克,有些是寫2150毫升,不同液體有不同的質量,水的質量是一升(一立方分米)是一千克。毫升和克沒有直接關系,但有間接關系,是可以換算的,老師用 “1小時等于多少米”說明問題是不恰當的。我認為,應該讓學生,回家查看一下資料,這樣又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又能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不是一起兩得。
◎ 2007-05-14 13:23 羅東洋
這是一個課堂生成問題,教師完全可以抓住這個問題讓學生活動起來,討論明白這個問題的完整性,明白毫升、克各是什么單位,然后對這兩種單位之間是怎樣聯系的問題展開實驗:如1毫升的水是幾克;1毫升的油是幾克。
◎ 2007-05-14 10:02 張艷春
我覺得案例《升和毫升》中的一個學生聽了老師和學生的解釋后很茫然,我覺得作為教師應讓學生親自到商場去看一看,仔細觀察毫升與克到底有沒有關系,讓他自己尋找答案。
我們的想法:
從老師們對案例的分析來看,大部分老師認為案例中老師的處理是欠妥當的,首先應該注意保護學生自尊心,同時要讓學生體會到毫升與克是兩個不同的計量單位.我們也看到了更多的老師通過分析學生的發言,走進學生的心理,理解到學生所要說明并不是簡單的“不同單位”之間的比較問題,而是來源于學生的一種生活認識和積累,這樣的認識和積累對于孩子來說是很了不起的,能夠在課堂上將自己的思考提出來更是難能可貴的,作為教師要注意呵護的是孩子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呵護的本身為學生的進一步深入思考提供條件。另外,還有的老師針對學生的課上發言,談到了課堂的生成問題,對于生成的問題,參看本專題的第四講的內容。對于生成我們要寬容地接納,理智的篩選并機智地解決,所以我們的老師也談到了,將本課的知識向課外延伸,還給孩子更多的探索、思考、交流的空間。營造一種共同探索的氛圍,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給學生思考發言的機會,是我們要想到,并努力做到的。
升的認識 篇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并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并通過具體的演示、操作幫助學生建立1升的容量觀念。
2、能比較容器容量的大小,會根據自己的認識描述對1升的理解,并能通過觀察、比較容器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
教學重點、難點:
1、 使學生認識容量及容量單位升。
2、 能聯系生活實際準確判斷容器里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
教學資源:杯子、實驗杯等各種容量的容器若干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 游戲:
同學們,老師知道平時你們都比較喜歡喝可樂?今天我們來場喝可樂比賽,看看誰喝可樂的速度最快,好嗎?(出示一大一小兩杯可樂)指名兩位學生參加比賽。
二、師生探究
1、比賽結束后提問:你覺得比賽公平嗎?為什么?
2、認識容量:不錯,杯子有大有小,大杯子里裝的水多,我們就說它的容量大一些,小杯子里裝的水少,我們就說它的容量小一些。(板書:容量)
3、體會容量的大小:那么,你現在知道為什么這位同學剛才比賽會輸了嗎?(引導學生說出大杯子的容量大,所以用的時間長。)
4、出示大小兩個冷水壺,讓學生比較,哪一個冷水壺的容量大一些?你除了用眼睛判斷以外,還有什么別的方法?(讓學生討論并上臺演示)
5、及時鞏固。
想想做做第1題:讓學生看書,并指名學生上臺照著操作一遍,然后再說說三個杯子容量的大小。
想想做做第2題:也讓學生先看書,再指名學生上臺照著操作一遍,然后再說說三個杯子容量的大小。
6、引出容量單位:指著其中的一個冷水壺提問:剛才通過驗證,同學們已經知道這只冷水壺的容量大,(指著大的冷水壺)那你知道這只冷水壺的容量是多少嗎?如果我問你你的身高、體重是多少,你會回答嗎?
當學生無法回答時,教師及時說明:和身高、體重一樣,為了準確測量或容量的多少,我們必須要用統一的容量單位。(板書:單位)
7、認識升
計量水、飲料、油等液體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單位。(板書:升)同學們帶來的這些容器里所裝的水、飲料、油等液體各有多少升,和組內的同學互相說說,然后集體交流。(說明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三、活動嘗試
1、 建立1升的概念。
提問:1升究竟有多少?讓我們一起動來做一做。
2、先讓學生認識量杯和量杯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含義。
3、出示棱長10厘米的盒子,讓學生測量一下它的棱長,然后裝滿水,再倒入量杯看一看。提問:你現在能說一說1升究竟有多少了嗎?(使學生明確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盒子的容量正好是1升。)
4、及時鞏固。
想想做做第3題:讓學生打開書,分別說說下面的容器里可以裝多少水,再在全班交流。(說明燃器熱水器的10l是指的每分鐘的流水量是10l。
想想做做第4題:
先讓學生自己估計,然后在全班交流。(可以出示沙鍋、水壺讓學生用量杯試一試是否比1升大。)
四、應用質疑
1、這堂課你有哪些收獲?有什么疑問?
2、生活中還有哪些容器的容量是用升做單位的。
3、回家后找一找家里的一些容器,看看它們的容量大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