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
2.面對可怕的病魔,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只能選擇放棄?
3.誰沒有放棄?他們做了哪些努力?自由讀課文第2自然段,說說你的感受。
4. 出示句子,朗讀:然而,要找到適合移植的骨髓,又談何容易。如果沒有親緣關系,大約在十萬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個有適合骨髓的人。小錢是幸運的,幾經輾轉,終于在中國臺灣找到了這樣的人。
引導學生從“唯有”、“談何容易”、“幾經輾轉”等詞語體會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和尋找過程的艱辛,讀出體會。
(四)布置作業
1.寫生字詞;
2.讀補充材料之《大地震作證》(部分)
同學們,這場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是否能夠成功?小錢最終能否獲得新生?海峽彼岸又發生了哪些驚心動動魄的故事?下一節課,我們將把鏡頭切換到祖國寶島臺灣,一同去關注事情的發展,相信你對“生命橋”這個詞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情感鋪墊,回顧導入。
1.上一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通過學習課文的1-2自然段,感受到小錢所遭受的不幸,(出示畫面,看,病床上的這個年輕的生命危在旦夕)但我們也同時感受到小錢是幸運的。為什么這么說?
(在海峽彼岸,有一位中國臺灣青年,正無私地為小錢捐獻骨髓,來挽救他十八歲的生命;
醫護人員全力救護小錢的生命……)再次出示句子,朗讀:然而,要找到適合移植的骨髓,又談何容易。如果沒有親緣關系,大約在十萬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個有適合骨髓的人。小錢是幸運的,幾經輾轉,終于在中國臺灣找到了這樣的人。
指示畫面:醫護人員細心地守護在一旁,人們沒有放棄這個年輕的生命。
這節課,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翻開課本)
(二)研讀3-6自然段,感悟“生命不言棄”。
1.同樣是在醫院的病床上,同樣是一位青年,同樣有醫護人員的陪伴,在海峽彼岸的中國臺灣花蓮慈濟醫院也出現了相似的畫面,你覺得中國臺灣的花蓮慈濟醫院的這幅畫面與杭州的畫面有什么不同之處呢?自由朗讀課文3-6自然段。
(杭州是陽光燦爛的,中國臺灣剛剛經歷了一場大地震,大地仍在余震中搖晃;杭州青年小錢生命垂危,中國臺灣青年擁有健康的體魄。)
2.自由默讀課文3-6自然段,說說你還從哪兒感受到人們竭盡全力拯救這個普通而寶貴的生命,從未輕易放棄,邊讀邊用橫線畫出來?
(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進手術室;1但是;2但是;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奔波;連夜為小錢做了骨髓移植手術。)
3.在大地震的余震中捐獻骨髓,這特殊的環境又使這幅畫面變得非比尋常,而畫面中的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找出來讀一讀,說說你的感受。
4.重點研讀句子
(1)交流:出示句子:在這場災難中,病床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
(同學們,當地震發生時,我們最擔心的是誰?——自己的家人;當突如其來的地震過后,我們最想見的人是誰——自己的家人;是呀,此時此刻這位青年還沒來得及見到自己的家人,對于他來說,那怕是得到家人的一點點消息也是好的呀。)
(2)交流:出示句子: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