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
(同學們,我們可以想像余震每一次發生時的情景:大地顫抖,房屋搖晃,玻璃破碎。人們驚慌失措……這一切讓人感到多么可怕,而此時,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反應如何呢?)
(一個是沉著地站著,一個是靜靜地躺著,他們的表現竟如此的一致,誰也沒有想到放棄,因為他們知道放棄手術就等于——放棄生命。)
(3)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
(你能想象他們經過了多少次的努力,經過了怎樣的努力?)
5.齊讀課文最后一段,感受“生命橋”一詞的深刻內涵。
6.讀補充材料之《大地震作證》(部分)相機出示《骨髓移植時間表》
7.你覺得是什么架起了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愛心、血脈親情、對生命的決不放棄)
(三)點明主題,想像拓展。
1.生命象花朵一樣美好,生命象陽光一樣燦爛。當小錢蒼白的臉慢慢紅潤起來,身體也漸漸康復的時候,他的心中一定充滿了感激;而遠在的中國臺灣的那位捐獻骨髓的青年,遙望著祖國大陸的方向,心中也有千言萬語。(看圖,寫下他們想說的話)
2.學生反饋。
設計意圖:
在教學課時的安排上,我根據課文先后描寫的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分兩個課時完成學習目標。第一課時就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習生字詞,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首先以“含苞的花朵;陽光、桂樹、晨風、香氣”這樣兩組詞喚起孩子對所有美好事物的遐想,然后再出示“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一句,在強烈的矛盾對比中,初步感知生命的可貴與脆弱。接著抓住重點詞語來體會生命垂危的小錢迫切需要移植骨髓,同時引導學生理解“談何容易”、“輾轉”不僅僅說明了骨髓難找,還蘊含著醫護人員及他的家人在找骨髓當中所付出了的艱辛,這是孩子感受人們對生命永不言棄的第一次蓄勢。
第二課時主要從“大陸杭州和中國臺灣花蓮這兩個表面看似相似的場景中感受不同之處”為切入點,統領對文本所描述的內容的理解和內涵的感悟。并在讀中感知,讀中想象當時的情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深刻內涵。
其中,在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時,我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突如其來”“脫落”“此時此刻”“一次又一次”“沉著”“靜靜地”“連夜”“奔波”等詞細細品味,師生入情地進行對話,學生深入地讀書、思考、品析,將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落到實處,為了配合學生的理解,加深學生對李博士的進一步了解,我又讓學生閱讀有關補充材料之《大地震作證》和《骨髓移植時間表》等資料,從而使學生的思維領域不斷擴大,情感逐漸升溫,對血脈親情的理解也深了一層,同時也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深入品讀中對于人們對生命永不言棄這一深刻內涵進行了再度蓄勢,進而突破難點。
基于課時設計中多次采用畫面及場景的教學方法,在第二課時最后安排了一個小練筆,也是通過為學生創設兩個相似畫面的想象平臺,讓學生對海峽兩岸的兩位青年做內心獨白,從而學習作者通過對同一事件中不同場景的平行剪接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板書設計: 22.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杭州 —————————————中國臺灣
談何容易 愛心 步履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