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學會本課新字和生詞,理解重點詞句。
2.、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從不同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在觀察事物中展開聯想。
3、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情感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1、學習作者由遠到近,由整體到部分的學習方法。
2、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1、學習課文新字生詞。
2、圖文結合,大體了解長城的特點。
3、正確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了解長城。
1、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月球上唯一能用肉眼看到的地球的建筑是什么嗎?(長城)世界上的建筑這么多,為什么卻只能看得見長城呢?我們所熟悉的長城到底有什么獨一無二的地方?相信學完這一課大家都會有一個滿意的答案。
2、在《長城謠》歌聲中簡介長城的歷史
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時期,那時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內地勢險要的地方修筑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為防御北方匈奴貴族的入侵,將各個諸侯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并將其延長,號稱萬里長城。以后各個朝代,都對長城進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說長城是我國古代人民在兵器還不發達的情況下,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軍事建筑。
二、觀察圖片,感受長城的特點。
1、出示圖片,看看兩幅圖的觀察角度有什么不同?
2、討論作者這樣描寫的意圖。
三、初讀課文,了解文意。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找出不懂的生字詞。
2、教師講解“嘉峪關”,“山海關”,“八達嶺”幾個專有名詞。
3、引導學生看圖理解“崇山峻嶺”“蜿蜒盤旋”“條石”“垛子口”“相互呼應”等詞語的意思。
4、讓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并找出每一節所表達的意思。
5、讓學生動手找找看長城經過了我省哪些城市。
鞏固作業:1、復習生字詞。
2、正確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1.通過觀察和進一步學習課文,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
2.學習在觀察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初步感受了一下長城,現在請同學們用來描述一下你們眼中的長城是怎樣的。
二、 圖文對照,逐段學習課文。
1、 觀察遠景圖
課文中是怎樣描寫遠景的長城的(像一條龍)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比喻,使長城更加形象具體)
課文用了“一萬三千多里”為什么要用這么準確的數字?(表達更準確,更使人信服)
2、 觀察近景圖
(1) 從哪里可以看出來這是近景描寫?(來到長城腳下)
(2) 作者寫到了長城的哪些部分?都是怎樣描寫的?(長城腳下,城墻頂上及墻外沿的垛子,城墻頂上的城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