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有悟 悟中有情──《長城》教學設計(精選16篇)
讀中有悟 悟中有情──《長城》教學設計 篇1
【情景說明】
《長城》是小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十七課的內容,這篇課文的后兩篇課文分別是《頤和園》、《秦兵馬傭》,這三篇課文共同反映一個主題:中國的“世界遺產”。選編這篇課文,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宏偉氣魄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培養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這篇課文的主要目標:通過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認識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跡,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這是重點,也是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感悟,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兼顧語文學習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達到和諧統一。根據這一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用自讀自悟教學法,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去想、去議、去說,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003年,我國航空飛天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跡,中國首次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從而我們認識了一位英雄,他是誰?你們知道么?那你們知道楊利偉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么?對,是長城!
二、整體感知,心生贊嘆
1、長城雄偉壯觀、高大堅固,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世界八大奇觀之一。今天,讓我們一起去領略長城之風光。
板書:
長城
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認真觀長城形,仔細聽配樂誦。
播放多媒體課件:長城概貌及近景圖,并配有課文朗誦。
2、同學們,看完畫面后,你們想說點什么?請談談自己獨特的感受。
3、大家說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現在一定很想知道有關長城的情況,那么就請同學們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有關資料(課前布置過的)。
。ㄉ梢越涣鏖L城的地理位置、長城的自然風光、長城的歷史價值、相關的歷史故事或傳說,還可以是自己親臨長城的切身體驗。)
三、細讀課文,感悟體會
1、請同學們讀課文,看看從文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指名說。
學生可能會交流到長城很長、長城高大堅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等等。
2、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課件出示:
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3、請同學們再仔細讀課文,想一想你從哪兒體會到長城氣魄雄偉?為什么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4、學生小組學習,自讀自悟。
5、討論交流:
、拧〗涣饕唬
從“遠看長城,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里。”體會到長城氣魄雄偉。
、佟∶鞔_觀察點:
這是在哪里看長城?
(遠看長城)
你從哪看出來的?
、凇≌埻瑢W們再讀第一自然段,看看這一自然段寫出了長城的什么特點?你是如何體會出來的?
。▽W生抓住“長龍”“一萬三千多里”等詞語體會。)
“蜿蜒盤旋”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看看書上第一幅遠看長城圖。
。ń柚鷪D理解詞語,從而體會到長城的特點。)
、邸∽髡哂檬裁捶椒▽懗隽碎L城的長?
。ù虮确健⒘袛底郑
作者在這段描寫中,分別運用了打比方和例數字的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長城長而壯觀的氣勢,這也是我們今后在習作中需要學習的把事物寫具體的寫作方法。
、堋≈笇Ю首x:
請同學們朗讀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讀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指名讀、男生讀、齊讀,給予學生鼓勵。)
、荨≈该嚤痴n文第一自然段。
、拧〗涣鞫
從“從北京出發,不過幾十公里就來到長城腳下。這一段長城修筑在八達嶺上,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筑成的。城墻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并行。城墻外沿有兩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有方形的和,供瞭望和射擊用。城墻頂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臺之間可以互相呼應。”體會到長城氣魄雄偉。
、佟∶鞔_觀察點:
這是在哪里看長城?
。ń撮L城)
你從哪兒知道的?
、凇≌埻瑢W們自由讀第2自然段,看看這一段寫出了長城的什么特點?
(高大堅固)
③ 長城的結構(設計)到底如何?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參考書上第二幅圖,試著用簡筆畫畫出長城的結構圖。
指一名學生在黑板上畫。
(瞭望口、射口、齒形墻總稱“垛口”。)
、堋W生指著黑板上的簡筆畫介紹長城的設計。
。ǘ庾、瞭望口、射口、城臺。)
說說當時秦始皇的軍隊是怎樣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傳遞信息,進行防守和打擊敵人的?
(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和生活想像展開。)
小結:
可見長城的設計十分巧妙,特別在軍事防御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你覺得古代勞動人民怎么樣?
。斆、聰慧等)
、荨≈笇Ю首x。
、蕖±蠋熣覀同學當小導游,邊看長城近景錄象邊給大家介紹。
。ㄕn件播放長城近景錄象,指名當導游介紹長城。為背誦第二自然段做準備。)
⑦ 聽了他的講述,我們對長城有了更深的了解。你們能背下來么?指名試背誦第2自然段。
6、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作者浮想聯翩,誰來讀第三自然段?
(指名讀)
⑴ 作者想到了什么?
、啤∧銖哪睦锟闯龉糯拗L城的勞動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ń處熯m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并且知道朗讀。)
“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蓖瑢W們算算相當于多少個同學的重量?你從這體會到了什么?
你能聯想到當時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哪些情景?
。▽W生展開想像)
可見為了修筑長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啊!
、恰≈笇Ю首x:
你能讀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不易?
指名讀、小組讀、齊讀,
課件出示:
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從“才”你體會到了什么?再讀這一句話。
⑷ 教師小結:
在崇山峻嶺之間修筑長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古代勞動人民巧妙設計長城,不正體現勞動人民的智慧嗎?
、伞〖偃邕@時你站在長城上,你想對古代勞動人民說些什么呢?
、省≌竭@雄偉的長城,正是這偉大的勞動人民,讓作者激動、感慨。讓我們再次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四、創設情景,感情升華
1、再次朗讀全文。
2、長城,我們的驕傲!驕傲的不僅是你的氣魄雄偉,更是你所體現的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此時此刻,我想,同學們一定有許多話要說。
。▽W生自由談話)
3、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每年會迎接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朋友來,他們一定也會參觀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如果你是一位導游,你會怎樣把長城介紹給這些外國朋友呢?請你寫一篇長城的導游詞。
【教學反思】
在教學《長城》這篇課文時,考慮到學生對長城的認識并不全面,僅*課文中兩幅插圖和課文描述,學生不能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對此,我在布置學生搜集資料的同時,也整理了大量的有關長城的圖片、視頻資料并制作成課件,結合對課文的學習逐步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開課伊始,我首先創設“楊利偉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的情境,引出學習內容。然后把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的情感隨著畫面的變化起伏而推進、延續,與此產生共鳴,充分調動起學生與文本交流的興趣。
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圍繞“從哪兒體會到長城氣魄雄偉?為什么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習。根據學生的討論交流依次學習了課文的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遠看長城氣魄雄偉,初讀了解了長城“長”的特點,然后結合文中的插圖,學生不僅理解了“蜿蜒盤旋”這個詞語的意思,還發現了長城“曲折”的特點。通過個人讀、男生讀、齊讀等形式讀出了長城的雄偉氣勢。在教學第二自然段“長城的結構和作用”時,讓學生通過讀了解到長城“高大堅固”特點。然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參考書上第二幅圖,試著用簡筆畫畫出長城的結構圖。并想像當時秦始皇的軍隊是怎樣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傳遞信息,進行防守和打擊敵人的?從而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長城的設計巧妙,特別在軍事防御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初步領略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第三自然段為了讓學生從內心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不易,通過與現實生活的比照和朗讀去感悟,提升學生的情感,創設情景“對古代勞動人民說些什么?”讓學生由衷認識到“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抓最后一個自然段,提煉兩個問題,展開討論交流”這種處理教材的方法是否可行,還有待思考。不過,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興趣濃厚,朗讀充分,感情充沛,特別在第三自然段的學習中學生發自內心對長城的贊嘆和歌頌。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隨著教學資源的不斷豐富,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大量平時難以收集的資料,使教學過程更加直觀。但同時教師也要巧用資源,讓自己的課堂回歸到一種自然樸實,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實惠。
【專家點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兼顧“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達到和諧統一。我們的教學,經常是重視了知識的傳授,忽視情感培養,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忽略人文性!堕L城》這一案例,教師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抓最后一個自然段,提煉兩個問題,展開討論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當好引導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感悟,提升學生的情感認識,珍惜并保護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特別是教師巧妙利用插圖,理解詞語和內容;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修筑長城的年代,認識到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讀中有悟 悟中有情──《長城》教學設計 篇2
李俊/執教(河南光山) 曾祥芹/點評(河南師范大學教授)
------------------------------------------------------------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掌握本課生字、生詞,了解長城的概貌、構造、歷史等。
2.智能目標:
①指導學生圖文對照,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和良好的觀察習慣。
、谧x懂課文,理解每段話的意思及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3.情感目標:通過讀文討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人,觀察插圖,了解圖意
1.談話導入 ,激發興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見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國的長城。(板書課題)
2.觀察長城彩圖,了解圖意,學會觀察方法(幻燈片打出與課本一樣的兩幅彩圖)。
(1)師:這兩幅圖都有長城,我們應該先觀察哪一幅?為什么?
(2)看遠景圖時應重點觀察什么?(抓住觀察重點:長城)你覺得長城看上去有何特點?(長、大、彎)再看近景圖:你能看出長城有何特點?(高大、堅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全文,說說剛才兩幅彩圖分別與文中哪些段落相對應。(第一幅與第一自然段,第二幅與第二自然段。)
2.生討論:課文三、四自然段為何沒有圖片與之對應?(不是作者所見之景,無法畫出。)
后兩節分別寫了什么?(作者的聯想和長城的地位。)
3.試給課文四個自然段分別加一個小標題。
三、圖文對照,讀懂課文
1.第三次看遠景圖。
(1)遠看長城是什么樣子?(像一條長龍)
把長城比喻成長龍,突出了長城什么特點?(長、大、彎)
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個比喻把靜態的長城寫活了)
(2)列出數字“一萬三千里”對說明長城的長有何好處?(表達更準確、讓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圖。
(1)此景是作者在何處(觀察點)看到的?
(2)作者分別介紹了構成城墻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據文意和搜集的資料展開想像。說說古人怎樣利用城臺、垛口、嘹望口、射口傳遞信息、進行防守和打擊敵人?
3、披文入情,學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長城,看到高大堅固的城墻綿延起伏,摸著巨大的條石,踩上平整的方磚,領略巧妙的設計,你會想起什么?
(討論后歸結到:修長城的古代勞動人民。)
(2)默讀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勞動人民修長城的艱難有哪些?
文中又說長城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智慧體現在哪里?
(精心設計使之易守難攻,開鑿搬運巨大條石的方法等。)
4.齊讀第三自然段。
為什么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奇跡”?
四、總結全文,回歸整體
1.第四次看兩幅彩圖,結合下列提示語復述長城遠景、近景。
長龍 崇山峻嶺 蜿蜒盤旋條石 城磚 垛口 嘹望口 射口 城臺
2.老師總結談話。
五、延伸性作業
長城到底給我們中華民族帶來了什么?是苦難?是安寧?是驕傲?是屈辱?還是其他什么呢?請大家課外閱讀有關長城的書籍,搜集資料,以《長城為中華民族帶來了什么》為題寫一篇辯論稿,準備參加下一次的語文活動課--辯論會。
簡評
教學目標 體現了認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統一,挖掘了《長城》課文的科學和人文內涵。教學過程 的五個環節嚴謹細密,條貫統序,易于操作,貫徹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理念。特別是圖文對照,相得益彰,落實了由遠到近,由面到點的觀察能力訓練,對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是個典型的示范。
讀中有悟 悟中有情──《長城》教學設計 篇3
人教版第七冊第五單元是一組世界遺產專題的課文。這一單元的文章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是引領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一扇窗口。其中《長城》是這組課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宏偉氣魄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課文共四段,按人的觀察和思維發展方式進行的:遠看長城——近看長城——聯想古代勞動人民——贊美長城和古代勞動人民。
備課時,我鎖住了課文的最后一段話:“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币鹞谊P注的是“奇跡”一詞,讀課文時,的確長城無論是從材料、設計、建筑等方面都是一個偉大的奇跡。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著力點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后逐步完成教學任務。通過今天的`教學實踐,我感覺到這種處理還是比較恰當的。
一、找奇跡,感受長城的長。
在學生通讀全文后,說說長城給自己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學生在讀文后,體會到長城很長,我們討論了具體寫長的句子是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以及詞語如“一萬三千里”,然后我又給學生補充資料說,曾經有人徒步走長城,用了兩年的多的時間,這樣自然而然地把“一萬三千多里”轉化成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學生走出文本,又走進文本,對長城的長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認識。
二、找奇跡,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
對于這一段的處理,我覺得要讓學生讀懂課文,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我用多媒體出示長城近景圖,然后采用導游形式小組介紹,要求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對照小圖,在圖上把長城各個部位的名稱和位置標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讀課文時,圖文對照,邊讀邊看,讓學生理解文本有了一個依托,在這個依托上又加深了學生對長城的理解。讀懂了課文,對長城的高大堅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找奇跡,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
這一點是最難處理的地方,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再次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說說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于我們同學重量,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著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么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在充分說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動筆寫出自己的贊美的詩或聯。學生這樣寫道:長城東起山海關,高大堅固保家園。勞動人民多智慧,雄偉氣魄世人贊。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孩子們對長城有了深刻的認識,也感受到了長城的魅力,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民族自豪感都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調動。
讀中有悟 悟中有情──《長城》教學設計 篇4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內容,知道長城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激發幼兒的愛國情感。
2、學習詞語:脊梁、兒郎。
3、引導幼兒在兒歌中學習,感悟生活。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5、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活動準備:
1、請家長幫助幼兒搜集有關長城的資料。
2、童謠錄音、掛圖。
活動過程:
一、說說長城
1、你去過(或聽說過)長城嗎?你心目中的長城是什么樣的?
2、幼兒看掛圖,聽老師介紹長城。如:長城是什么時候建造的?秦始皇為什么要造長城,多少人造的長城,長城有多長,長城有多少作用等。
3、引出童謠: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一首有關長城的兒歌《長城謠》
二、欣賞童謠
1、放錄音,請幼兒欣賞
2、提問: “脊梁”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長城是“山上一道脊梁”呢?長城是誰造的?“好兒郎”指誰?
三、童謠對唱
幼兒自由分成兩組,對唱童謠。
活動反思:
語言是人與人交往的一種工具,所有的心理活動都參與語言,人類生活離不開語言,因此語言教育至關重要。幼兒期雖然具備了學習和掌握語言的基本潛能,但最終語言發展的水平卻取決于周圍環境的影響及后天的學習、鍛煉、應用。幼兒語言教育是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教育活動,是幼兒全面素質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讀中有悟 悟中有情──《長城》教學設計 篇5
一、看拼音,寫詞語
chóng shān jùn lǐng
( )gāo dà jiān gù
。 )qì pò xióng wěi
。 ) bǎo lěi
( )zhì huì
( )pán xuán
。 )tún bīng
。 )
二、照樣子,寫句子
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
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能再搜集一些有關長城的故事、傳說和圖片嗎?
讀中有悟 悟中有情──《長城》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要求:
1 通過看圖和理解課文,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重點}
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觀察順序和寫作思路。{難點}
教具準備:
鵬博士軟件、中國地圖。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默讀本組“導讀”,了解本組內容,明確訓練要求。
二、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見過長城嗎?長城給你的印想怎樣?[請同學們自由發言]
2、長城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征,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學了這篇課文從內心深處來體會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板書課題]
三、檢查預習:
1、仔細看圖,說說你從兩幅圖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攝點分別在哪里?
2、找出兩幅圖對應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別寫的是什么?
3、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畫下來。
四、圖文對照學習課文[出示鵬博士軟件的圖片]
1、指名讀課文的第一段,畫出描寫長城的句子,說說用什么方法寫的?
理解“崇山峻嶺”、“蜿蜒盤旋“結合圖,體會遠看長城的樣子。
教師小結:描寫長城的樣子使用比喻、數字說明、太空拍攝的照片來描述的。
2、默讀課文第二段,說說長城的近景及長城的建造特點。[板書:略]
思考:從哪里看出長城高大堅固、結構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條石和城磚
[2]城墻頂上:很寬,可以五六匹馬并行
[3]城臺:每個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傳遞信息
3 指名讀課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長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從哪里看出古代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艱辛呢?
4 齊讀最后一段,想一想: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為什么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五、朗讀全文,學生質疑問難
課后小記:
板書設計 :
遠景:像一條長龍
城墻------很寬
近景:高大堅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臺-------互相呼應
長城聯想:凝結著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歷史地位:偉大奇跡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復習鞏固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長城的結構特點
2、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描寫長城的?
3、學習了課文,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4、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鞏固練習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萬里長城像( ),在崇山峻嶺之間( ),她高大( ),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 )。長城是由( )建造的,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 )和( )。
2、給生字注音組詞
3、抄寫課后生詞
4、比較句子,把想到的說給同學們聽。
[1]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結成萬里長城。
[2]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5、背誦課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課外閱讀有關長城的書籍
讀中有悟 悟中有情──《長城》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字。正確讀寫“蜿蜒、盤旋、城磚、城墻、屯兵、堡壘、呼應、肩膀、凝結、奇跡、氣魄雄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3、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以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產生了解我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
【教學重點】
圖文結合,在閱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其實,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件、長城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師生交流,導入課題
1、同學們,提起長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你去過長城嗎?你對長城有哪些了解呢?
。▽W生依據搜集的資料或見解感受,自由交流。)
2、長城不僅是中華民族靈魂的象征,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一同來感受這偉大的長城。
。R讀課題)
二、出示圖畫,比較觀察
1、這兩幅圖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2、觀察兩幅圖畫:
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圖上畫了什么景象了嗎?
(引導生觀察和描述圖時,要有一定的順序,由近到遠、由主體到周圍景物。)
三、圖文對照,理清脈絡
讀讀課文:
注意讀準字音,語句讀通順,想想課文中的哪些內容是圖中所描繪的。
(生自讀課文找出對應段落。)
四、感悟表達,交流感受
1、進行寫法上的引導,知道作者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由整體景象到局部描寫的方法。
2、首先請同學們自由的放聲朗讀課文:
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完以后,試著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一下你眼中的長城。
。ㄉ杂勺x課文)
3、自由交流。
五、圖文對照,感悟朗讀
1、學習第一自然段,感受“長”的特點:
預設交流一:
研讀重點句:
“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全長13000多里。”
體會長城的長。
、拧≡谶@句話當中,作者把長城比作什么?
(長龍)
這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那你知道蜿蜒是什么意思嗎?
課件出示:
蜿蜒曲折的長城圖像。
理解重點詞。
、啤◇w會比喻、列數字的表達方法。
、恰〖ぐl情感,感情朗讀。
2、學習第二自然段,感受“高大堅固、設計巧妙”的構造特點:
預設交流二:
、拧恼n文的第二段中,你還能感受到長城的其他特點呢?
、啤〖毤毜淖杂傻睦首x課文第二自然段:
看看作者分別給我們介紹了構成城墻的哪些部分?
。▽W生自由朗讀第二段,了解長城的構造特點,感悟堅固、巧妙。)
⑶ 課件出示長城構造圖:
誰能當上小導游,看著圖向大家介紹長城的結構呢?
、取×私饷坎糠值淖饔,引導體會設計的巧妙。
、伞「星槔首x,升華情感體驗
3、學習三、四自然段,感受古代勞動人民修筑長城付出的艱辛、智慧:
、拧☆A設交流三:
、佟⊥瑢W們,你們誰知道修筑長城的年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你從課文那句話中知道科技非常不發達?
、凇≈攸c研讀:
“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一步一步臺上這陡峭的山嶺”。
交流體會:
你從那些詞語中體會到勞動人民的不容易和艱辛?
(一步一步、陡峭、數不清、兩三千斤重)
③ 朗讀:
是啊!在當時科技非常落后的時代,要把這些數不清的巨大的條石,*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抬上陡峭的山嶺,想想看,要流多少汗水;多少鮮血,甚至多少生命。客瑢W們,你們能讀出這種艱辛和不易的感覺嗎?
(指讀)
、堋⊥卣巩嬅,激發想象,披文入情:
引入課外資料,指讀談感受。
、荨±首x,反復誦讀。
、啤☆A設交流四:
、佟∫黄鹂凑n文的最后一句話“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懷著怎樣的情感去讀?
。ㄗ院、激動地、贊美的、敬佩)
② 帶著你們各自的情感體驗,試著把你的感受和心情讀出來!
六、課件出示偉人題詞,齊讀升華體驗
七、觀看錄象,加深感悟
1、同學們,面對這巍然屹立的萬里長城,此時此刻,你心中肯定有萬語千言。就讓這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寫在課題上!
2、同學們,把心中的歌,把筆下的情,通過你的讀表達出來。
3、播放歌曲《長城長》,暢談感受。
【教學反思】
一、借助媒體,超越傳統,巧現畫面,有效突破重難點
進行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時,我采取了傳統教學時以看圖為主線,圖文結合,通過“三看長城”而達到理解感悟課文的設計思路。
如:初次讀圖,在看圖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理清課文脈絡,了解文章有序表達方法,效果較好。利用兩副畫面,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中,直觀形象的理解重點詞句,簡潔有效,一改以前詞語教學時反復糾纏,理解模糊的弊端,收到奇效。再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更是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優勢,順利幫助學生,為理解長城“高大、堅固,巧妙”的重點收到了舉重若輕的良效。
二、預設與生成的矛盾,該如何靈活應對
第二自然段創設小導游介紹長城的情境,借此了解長城的構造特點。原本設計以一名學生為主介紹,其余學生補充的環節,學生能介紹多少就介紹多少,可以介紹書上了解到的,也可以介紹課外搜集的傳說、故事、資料,臺下的“游客”可以提問,形成互動氛圍。可在實際教學時,在學生還沒有充分閱讀課文、充分交流感受時,我就直接讓一名學生進入當小導游的教學環節,此時臺下響應者寥寥無幾,沒有出現我預設中的熱烈場面,因此,我又反復“引導啟發”,可還是費力不討好,造成這部分內容拖拉疲塌。如果當時及時調整,以小組讀書、討論為主,再結合運用課件的圖片資料,通過調動每一個學生表達的積極性,再來朗讀理解,我想,效果會大不相同。
縱觀整堂課的教學,有得有失,有成功也有失敗之處。希望能給大家以借鑒。反思課前教學的設計與課中的實施過程中的變化,在實際課堂的教學中,當教學的實際進程并沒有向著課前所預設的方向而去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靈活應對,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是今后需要自身思考的地方,也需要更多的磨礪,才能真正使我們的教學立足于課堂,服務學生,達到提高自身課堂教學的靈活自如應對的境界。
讀中有悟 悟中有情──《長城》教學設計 篇8
《長城》教學反思
《長城》這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覺到,長城對現在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情感上,空間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著力點放在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上,通過教學實踐,我感覺到這種處理還是比較恰當的。
課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薄斑@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句話。那么,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嘗試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里、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對于“一萬三千多里”課文中僅僅以數字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我感覺太單薄了,于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這為學生理解后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筑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這一點與學生在情感上的距離是非常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先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說說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于我們多少個小朋友重,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著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么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
在充分說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樣的畫面,學生有的說似乎看到了許多人抬著一塊巨石艱難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說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懸崖,有的說似乎還能看到監工用皮鞭抽打著勞工,有的說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著淚,還要在勞動,通過學生的說,我感到學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了。
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么?”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1、學生的朗讀仍需要加強指導。學生在朗讀時不能通過自己的語氣來表現對課文的理解,對學生的指導還不夠細致。
2、對課堂的生成處理不是特別妥當。在給長城題詞時,有一學生說:“長城,你永遠都不要倒!”我只是敷衍了事,沒能抓住這一契機進行更深層次的引導,如果能繼續引申:“長城真的不會倒嗎?”接著介紹長城的破損情況,引發學生思考如何保護長城,效果會更好。
3、對引導學生理解長城的巧妙設計時處理得比較膚淺。在引導學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臺的時候,應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它們的作用,這也是我今天教學中的一個疏忽之處。
長城的教學結束了,但這一課給我的觸動也是比較大的,從我個人來說,我是比較喜歡這類的課文,喜歡它的大氣,喜歡它的簡潔明了,這也是今天對這一課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讀中有悟 悟中有情──《長城》教學設計 篇9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講得是在武器高度發達的今天,長城磚失去了自信,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低下,最無能、最可憐的磚,有一天它被運往美國一座大城市展覽,在人們的贊揚聲中,它重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本文思想教育內涵豐富,融愛國主義教育與人生觀教育為一體,有利于學生從中受到自尊自信的教育。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進一步訓練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并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根據這一訓練重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一)引導學生初讀課文、理解詞句,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練習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二)聯系生活經驗理解課文內容,從文中受到自尊自信的教育。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本文的重點是長城磚的思想轉變過程,難點則是讓學生明白課文所告訴人們的道理。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币虼耍菊n的教學我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采取情境教學與探究性學習相結合的模式,教學思路如下:
創設情境,設疑——自讀自悟,質疑——小組合作,解疑——師生互動,釋疑——回顧內容,悟情。
2、學法
結合教法,根據本篇童話生動有趣,含義深刻,但不易理解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將運用我校語文創新教學改革所倡導的“串疑導學”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又適時地予以點撥指導,學習步驟如下:
初讀課文——發現提出問題——獨立探究——合作討論——匯報交流——反思領悟。
三、說課前準備和資源索引
遠程教育建設工程為我縣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和普及增添了新的閃光點,而其中豐富的教師備課上課素材為我們運用多媒體手段上課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教學適當合理的運用遠程教育資源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教學重點、難點的理解。在上《長城磚》一文前,我先從中央電教館資源服務系統中下載有關該課的備課資料和媒體素材,這些素材直觀形象,對于創設情境突破本課教學難點有較大的作用。同時上網查找有關長城磚的資料,將這些素材整合成本課的教學課件。還讓同學們在課外收集有關長城和長城磚的資料,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更深入理解。
四、說教學設計:
1、創設情境,設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首先播放一段從資源服務系統中下載的長城美景以創設情境,再出示長城磚和紅磚的對話。我適時地激發興趣:“這天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自以為最無能、最低下、最可憐的長城磚,居然被人們掀下來,送上飛機,來了一次奇妙的旅行,在旅行中,發生了什么故事呢?”從而從有趣情境中順利地將學生導入新課的教學中。
2、自讀自悟,質疑
接著,我引導學生首先通讀閱讀提示,明確探究目標,然后讓學生自由地、快速讀課文,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并用筆劃出不懂的地方。讀完后,結合閱讀提示提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后,馬上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
3、小組合作,解疑
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教會學生學習”是現代教育的潮流,而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就是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體現。因此,我校語文創新教學所倡導的“串疑導學法”就是讓學生敢于提問,敢于自己解決問題,善于同學之間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在小組合作中同學們先交流自己讀懂了什么,再合作探究自己不懂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把一些基礎的問題,如自慚形穢、妄自菲薄、神采飛揚等詞語的理解在同學們的自主探究中迎刃而解,而那些不能理解的問題則請求同學老師幫助。這樣,在融洽而充滿鼓勵的合作氣氛中學習,學習效果無疑是最佳的,也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協作精神。
4、師生互動,釋疑
通過小組交流解疑,剩余問題的焦點很自然地就集中在促使長城磚思想轉變的原因和如何認識到要自尊自信的道理上。這時我并不先直接解決問題,而是著重引導學生朗讀。因為朗讀是語文教學最經常最主要的教學形式,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僅要努力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還要通過朗讀讓學生釋放情感。在指導朗讀之前,為激起學生的自豪之情,我先播放了一組長城美景圖片。在學生熱情高漲時,我讓學生注意一些最能體現人物思想感情的詞,試著讀給同桌聽,看能否表達自己的情感,然后放聲朗讀,讀給大家聽,要把熱愛、贊美之情在朗讀中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我還特別注重了指導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懂得課文中人物的身份、心情和性格,體驗文中人物的心境,并以現場小記者采訪的形式讓學生以所讀角色身份談參觀后的感受,例如:大學教授激動的心情,華僑老夫婦的自豪與愛國等等……通過誦讀悟情與發散思維,答案就在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和有趣的語文實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來了,從中既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與口語交際能力,更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語感,發展了想象力和個性化理解能力。
5、聯系實際,悟情
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思考、學會做人。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場景:小明連續兩個單元測驗都不及格,禁不住垂頭喪氣地說:我真沒用,肯定不是塊讀書的料。如果你是小明的同桌,你要怎么勸服他呢?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為小明出謀劃策,鼓勁加油,這時我因勢利導,布置以下課外活動任務:
6、課外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話的?你也有過“妄自菲薄”的經歷嗎?你當時是怎樣克服的?
。2)搜集交流有關自尊、自信、自強的事例,以“朋友,你要自信”或“抬起頭來,前進!”為題開一次演講會。
五、說板書設計
本文的板書圍繞長城磚的思想轉變過程即由“自慚形穢”到“自尊自信”的轉變,突出轉變的原因是贊美,點明了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真正價值才能自尊自信自強的道理。
六、說教學預測
本文的教學,我始終以一個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巧妙設疑,激趣導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探究課文內容和進行語文實踐的興趣,合作學習,朗讀妙悟,理解了課文內容,進而受到自尊自信的教育。但是由于本人的經驗和水平有限,本課教學設計還需要不斷改進,敬請各位評委和老師批評指正。
讀中有悟 悟中有情──《長城》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要求:
1 通過看圖和理解課文,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重點}
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觀察順序和寫作思路。{難點}
教具準備:
鵬博士軟件、中國地圖。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默讀本組“導讀”,了解本組內容,明確訓練要求。
二、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見過長城嗎?長城給你的印想怎樣?[請同學們自由發言]
2、長城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征,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學了這篇課文從內心深處來體會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板書課題]
三、檢查預習:
1、仔細看圖,說說你從兩幅圖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攝點分別在哪里?
2、找出兩幅圖對應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別寫的是什么?
3、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畫下來。
四、圖文對照學習課文[出示鵬博士軟件的圖片]
1、指名讀課文的第一段,畫出描寫長城的句子,說說用什么方法寫的?
理解“崇山峻嶺”、“蜿蜒盤旋“結合圖,體會遠看長城的樣子。
教師小結:描寫長城的樣子使用比喻、數字說明、太空拍攝的照片來描述的。
2、默讀課文第二段,說說長城的近景及長城的建造特點。[板書:略]
思考:從哪里看出長城高大堅固、結構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條石和城磚
[2]城墻頂上:很寬,可以五六匹馬并行
[3]城臺:每個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傳遞信息
3 指名讀課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長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從哪里看出古代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艱辛呢?
4 齊讀最后一段,想一想: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為什么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五、朗讀全文,學生質疑問難
課后小記:
板書設計 :
遠景:像一條長龍
城墻------很寬
近景:高大堅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臺-------互相呼應
長城聯想:凝結著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歷史地位:偉大奇跡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復習鞏固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長城的結構特點
2、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描寫長城的?
3、學習了課文,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4、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鞏固練習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萬里長城像( ),在崇山峻嶺之間( ),她高大( ),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 )。長城是由( )建造的,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 )和( )。
2、給生字注音組詞
3、抄寫課后生詞
4、比較句子,把想到的說給同學們聽。
[1]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結成萬里長城。
[2]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5、背誦課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課外閱讀有關長城的書籍
讀中有悟 悟中有情──《長城》教學設計 篇11
【教材簡析】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課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具體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長”,這是遠看長城;第2自然段,具體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是近看長城;第3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第4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贊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跡”。根據文意,教材配有兩幅圖片,一幅是氣勢磅礴的長城鳥瞰圖,一幅是長城城墻的近景,使學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長城的氣勢。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長城,知道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結合理解課文,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閱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盤旋、城磚、城墻、屯兵、堡壘、打仗、呼應、肩膀、智慧、凝結、氣魄雄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3、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產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
【教學建議】
1、布置課前收集有關長城的歷史知識、故事傳說或圖片資料。
2、經過自己分析教材,分析學生,我提出自己的教學建議:
、拧∽寣W生自己初步讀文,理解每一句話,再弄清各自然段的大體意思。
、啤〗處煶鍪菊n文最后一自然段,學生齊讀,讓學生填空如下:
這樣( 。┑墓こ,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 )。
讓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作者這樣說的依據。再一次仔細去默讀課文。
、恰⊥瑢W們用自己的朗讀來讀出長城的氣魄雄偉。
【教學設計】
同學們讓我們再一次去默讀課文,看一看作者為什么說長城的氣魄雄偉,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呢?
學生仔細讀文,找出有關的語言。
生: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里。
師:一萬三千多里有多長呢大家想過嗎?讓我們來作個比較大家就明白了。從陽泉到蔭營只有12里,13000多里是12的多少倍呢?1000多倍,大家想一想這有多么長啊!
課文中這樣的數字很多,學生們可能對這些數字感知得不夠清楚,如果老師能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就能更好地理解長城的氣魄雄偉這一特點。
【資料袋】
全長一萬三千多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筑之一。長城始建于秦始皇時期,經過歷代的增補修筑,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長城幾乎都是明代所建。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這里是長城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達1015米,地勢險要,城關堅固,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登上八達嶺長城,極目遠望,山巒起伏,雄沉剛勁的北方山勢綿延不絕。長城因山勢而雄偉,山勢因長城更加險峻。“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是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到北京游覽的必到之所,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等在內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達嶺一覽這里的山河秀色。
【練習設計】
讓我們來當導游來介紹一下長城好嗎?
讀中有悟 悟中有情──《長城》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四個生字,結合圖畫和課文內容理解"崇山峻嶺、蜿蜒盤旋、凝結、氣魄雄偉"等詞語的意思;體會比喻句描寫的形象和聯想句、總結句的作用。
智能目標: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借助聲像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創新能力。重視觀察和思維及聽說讀寫的有機結合。
情感目標:通過觀察、有感情朗讀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和高大堅固,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圖文結合,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感悟課文的思想內容,激發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之情是教學重點。
2、展開想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教學難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聽沒聽說過一句俗語,"不到什么非好漢",誰來說說,什么是哪個地方。
生:長城。
師:對,是長城!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長城,去領略長城的風采!
板書:長城
二、介紹長城
利用媒體資源中的視頻以及課件中的視頻介紹讓學生了解長城。
教師總結: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時期,那時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內地勢險要的地方修筑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為防御北方匈奴貴族的入侵,將各個諸侯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并將其延長,號稱萬里長城。以后各個朝代,都對長城進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說長城是我國古代人民在兵器還不發達的情況下,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軍事建筑。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自學生字新詞。
2、小組互助讀文,然后想一想課文講了什么。
3、小組匯報生字新詞,教師歸納并板書。
板書:崇山峻嶺拍攝嘉峪關扶智慧氣魄
4、利用媒體資源中課件中的生字動畫,教師教學生字
5、理解字詞。
(1)教師講解
山海關: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是長城的起點,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嘉峪關: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嘉峪山東南邊腳下,是長城的終點。
八達嶺:軍都山的一個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互相呼應:本課指打仗時之間可以進行聯系,互相支援。
(2)看圖理解
崇山峻嶺:指高而險峻的山嶺。
蜿蜒盤旋:指彎彎曲曲的延伸。
條石:長方形的石塊。
方磚:正方形的磚塊。
垛口:指墻外側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種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來了望的口子。了望:從高處監視敵人。
射口:射擊用的口子。
城臺:城墻上一整塊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壘。
三、觀察欣賞,發展思維。
1、觀察圖畫。
(1)指名學生上臺從中國地圖上找出長城東起山海關西止嘉峪關的確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寫出長城經過我國的哪幾個省市。
提示: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的長城,經過今遼寧、河北、北京、山西、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八個省市自治區
(2)書上的兩幅彩圖觀察點各在什么地方?各畫了哪些景物?
提示:第一幅圖是俯視,觀察點在高處,是遠看;
第二幅圖是平視,觀察點在近處。景物有藍天、蒼山、紅楓、灰龍。
(3)長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提示:崇山峻嶺之間
(4)從畫面上可以看出長城有什么特點?
提示:長和高大
(5)第一幅圖上看到的長城是什么景象?
讓學生發揮想象,形象地敘述長城的樣子。
例:
像一條彩帶,在群山中飄舞;
像灰色長龍,飛舞在崇山峻嶺之間;
像條玉練,鑲嵌在碧綠的地毯上。
(4)第二幅圖上可以看到長城的什么?
提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
(5)為什么兩幅圖上長城的景象不同?
提示:第一幅是俯視,遠看的景象;
第二幅是平視,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賞錄音。
利用媒體資源中課件中的泛讀動畫,教師播放課文范讀語音,要求學生思考所描寫的主要內容。
四、作業
寫生字詞,收集有關長城的資料。
讀中有悟 悟中有情──《長城》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
培養思辨能力,學會綜合和概括,對問題能提出看書的看法。
教學重點 :
在閱讀思考的基礎上,回答“討論研究”題,學會綜合和概括。
教學難點 :
對問題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辨證,客觀。
教學準備 :
投影儀
教學設想 :
對所回答的問題先進行自我評價,在此基礎上同學之間開展互 評,并寫出評語。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揭示本課重點。
二、結合選文,完成“討論·研究”題。
1、瀏覽問題,速讀選文,
2、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逐條討論,探究。
3、各人在紙上寫好答案,并作自我評價。
三、投影問題,要求在回答以下問題的基礎上,開展互評,并寫 出評語。
1、你對歷史上的長城,今日長城的價值有何認識?
2、你認為長城對人的精神有什么樣的影響?
3、在學習過程中你有沒有提出對長城的獨到的看法?
4、你對長城能不能形成綜合的認識和全面的評價?
5、你在閱讀有關文章和資料的基礎上,能否進行深入思考?
四、對討論評價結果作小結。
五、布置作業:
1、從書報雜志上查找介紹長城的各類文章,認真閱讀,并根據 寫作需要,將有關材料制成資料卡片。
2、你心目中的長城是什么?建議你寫一篇文章,或說明長城的 建筑藝術,或論述長城的價值,或評述秦始皇建長城的功過,…… 內容自選,題目自擬,文體自定。
讀中有悟 悟中有情──《長城》教學設計 篇14
《長城贊》是一幅長對對聯,敘述了長城悠久的歷史,描繪了綿亙萬里,雄偉壯麗的風光,贊美了“黎民百工”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廣泛收集了有關長城的資料,通過交流資料,更好的理解了課文內容,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另外我還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重視了有感情的朗讀,語氣由舒緩到激昂,對斷句、及頓挫進行了適當的指導,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并學習了作者從不同的觀察點抓住事物特點、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按一定順序觀察事物的方法,在觀察中展開聯想,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仔細體會了文章字里行間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指導了學生掌握觀察事物的具體方法和如何在觀察的基礎上展開聯想。最后要求背誦全文,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體會“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等重點句子的意思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作業布置環節,可以出幾道題目,讓學生選做。(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全做,其他的同學根據自己的實力選做。)
1. 學生再說說對聯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贊美長城的?
2. 你對現在游長城的人,在上面隨便刻畫,游什么看法?
3. 課外收集有關古跡的對聯,以小組為單位辦一期手抄報。
這樣及喂飽了優等生,還照顧到了學困生,一舉兩得。所以這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讀中有悟 悟中有情──《長城》教學設計 篇15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長城》一文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課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紹了長城的“長”,這是遠看長城;第2自然段,具體地介紹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是近看長城;第3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第4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贊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跡”。
教學這篇課文,可以“‘遠看’‘近看’長城特點──‘單看’條石體會血汗、智慧──‘多看’其它方面體會血汗、智慧”為教學思路,引導學生通過自讀體會、觀察、想象、感情朗讀等手段理解長城的特點及修筑長城的艱辛,感受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及民族自豪感。
一、整體感知課文, 引導質疑定標
1、檢查字詞,了解每個自然段寫什么。
2、學生質疑,提煉定標:
學生自由質疑,篩選定標:
從哪里可以看出長城的氣魄雄偉?
板書:
氣魄雄偉?
為什么說長城是世界歷史上偉大的奇跡?
板書:
世界奇跡?
師:同學們經過認真讀書思考,提出了很有價值的問題。這節課我們就通過自讀體會、觀察、想象、感情朗讀等學習方法來解決這兩個問題。
二、從“遠看”到“近看”,體會長城特點
1、研讀“遠看”,體會長城特點:
⑴ 學生自由閱讀第一自然段,思考:
這段話寫出了長城的什么特點?
⑵ 順學而導,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
、佟÷撓瞪顚嶋H體會“一萬三千多里”:
13000里除以8里每天等于150天,要走整整一個學期──長。
、凇∮眯蜗笥^察法理解“崇山峻嶺”“蜿蜒盤旋”:
先觀察課文下邊的插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兩個詞語的意思,然后再出示長城視頻,感悟長城的──氣魄雄偉。
⑶ 指導感情朗讀:
多么長、多么氣魄雄偉的長城。∧隳苡美首x把長城的雄偉氣魄表現出來嗎?
⑷ 小結過渡:
這樣長,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其他國家有嗎?所以作者這樣贊美長城:
。ㄖ赶蛑行木洌
學生齊讀──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2、略讀“近看”,體會長城特點:
⑴ 學生自由閱讀第二自然段,思考:
這段話寫出了長城的什么特點?
。ǜ叽髨怨蹋
⑵ 圖文對照,了解長城結構:
出示長城近景圖,讓學生指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的位置。
、恰拈L城的設計巧妙體會勞動人民的智慧。
① 引讀:
城墻頂上___________。城墻外沿___________城
墻頂上___________。打仗的時候,城臺之間___________。
、凇∽杂烧勗O計特點,體會勞動人民的智慧。
、取⌒〗Y:
這么高大堅固的工程,讓人不禁為其壯觀震撼;這么巧妙的設計,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是一個偉大的奇跡,怎能不讓人驚嘆!
學生齊讀中心句──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三、從“單看”到“多看”,體會勞動人民的血汗、智慧
1、“單看”條石 ,體會勞動人民的血汗、智慧:
過渡:
每一個站在長城上的人,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都會情不自禁的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這么偉大的工程是怎么建成的呢?
、拧〕鍪揪渥樱
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
、啤W生默讀:
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思考、體會、批注自己的體會。
⑶ 學生匯報交流: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緊緊圍繞數量多、重量大、設備差、山勢陡來體會修筑長城的艱辛,體會勞動人民的血汗、智慧。
⑷ 配樂,學生閉目想象,教師描述勞動人民修建長城的悲壯場景。
、伞∨錁防首x:
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
⑹ 小結,朗讀:
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2、“多看”其它,聯系一、二自然段及課外積累,深入體會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⑴ 過渡:
“單看”是什么意思?
。ㄖ豢础H看)
剛才,我們只看了條石就體會到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不容易,如果我們再聯系1、2自然段,你還能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修筑長城的不容易?
、啤∩x書、匯報:
、佟「叽髨怨、十分平整、設計巧妙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凇拈L逾萬里、崇山峻嶺體會到工程浩大,艱難──
、恰∫x,深化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及民族自豪感:
師:長城長逾萬里,工程浩大──
生讀: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師:長城高大堅固,永遠屹立──
生讀: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師:長城設計巧妙,舉世矚目──
生讀: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師: 從春秋戰國至明朝,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用了多少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
生接讀:“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師: 所以說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
生讀: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取】偨Y學法:
同學們,我們這樣前后聯系、課內外結合閱讀思考,深刻地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血汗和智慧。這是閱讀課文的好方法,大家今后注意運用這個讀書方法。
四、總結全文,延伸課外
師:(指板書)今天,我們一起領略了長城的魅力,它那雄偉的氣魄,它飽含的血汗和智慧,都無愧于世界奇跡。毛主席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同學們,有機會一定去親眼目睹這世界奇觀。也可以登錄長城網站去更多地了解長城。
讀中有悟 悟中有情──《長城》教學設計 篇16
《長城》是第七冊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看圖學文。學生通過看圖和閱讀課文,了解和認識長城的雄偉壯觀、高大堅固及其結構特點。由于學生對長城比較陌生,僅靠課文中兩幅插圖和課文描述,學生不能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對此,我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有關長城的圖片、視頻資料并制成課件,結合對課文的學習逐步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學第一段“遠看長城”時,我引導學生觀察了第一幅插圖,然后讓學生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長城的“長而曲折”的特點。為了加深理解,我又播放了長城遠景圖及一些長城遠景的視頻資料,讓學生欣賞,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城整體特點的感受和理解。這樣,通過真實的圖片和動態的視頻展示,將學生帶到了長城邊,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讓學生從這些圖片和視頻資料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遠看長城,長城的“長而曲折”這一特點,省去了教師空洞的引導和講解。這一特點是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得出的,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因此學生理解的透徹,同時由于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學得輕松,掌握地牢固。
在教學第二段“長城的結構和作用”時,先讓學生閱讀第二自然段,初步理解內容并總結出段意。由于全班學生沒有一個去過長城,僅靠課文的描述很難理解“垛口、了望口、射口、城臺”等的樣子和作用,同時也很難將這些部分聯系起來全面的去理解。為此,我又向學生展示了大量的、不同側面的長城局部圖片,并播放了一些在長城上拍攝的視頻圖象,使學生對長城的局部特征有了直觀的感受,深刻理解了長城的結構特點。之后,我又讓學生自己想一想,長城的這些部分分別有什么作用。在學生思考討論后,我又播放了一些描寫古代戰爭的、在長城上(或古城樓上)作戰的視頻片段,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垛口、了望口、射口、城臺等部分在實際戰爭中的作用。在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中,我沒有過多地去向學生作解釋、講解,而是通過大量的圖片和視頻將學生帶到了長城上,讓他們自己去感受、去體會和領悟。這些知識都是通過學生親身觀察自己總結出來的,因此學生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學生認識了長城遠近特點后,又進一步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和相關圖片及視頻片段,讓學生感受長城的雄偉和險峻,讓學生自然地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和修筑長城的艱辛,由衷地認識到“無數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隨著教學資源的不斷豐富,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大量平時難以收集的資料,極大地豐富了課堂,使教學過程更加直觀。但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方面要求教師要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合理地將資源和課程整合起來,使教育資源在教學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真正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