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詞句解析(通用16篇)
《長城》詞句解析 篇1
一、對句子的理解
1、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
這句話用詞準確精當,承上啟下,過渡自然!罢、踏、扶”這三個動詞是說作者已經身臨其境來到長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說作者被長城的雄偉氣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2、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多少”表示無數,飽含作者無限的感慨;“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突出了長城之長,與開頭“一萬三千多里”相呼應;“才”在這里表示長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話表達了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贊嘆之情。
二、對詞語的理解
垛口:指城墻頂部外側建筑的兩米多高的齒形墻。
瞭望口:指齒形墻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齒形墻上用來射箭的洞。
《長城》詞句解析 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從前向后安排畫面,表現簡單的重疊,初步嘗試表現近大遠小。
2、進一步感受萬里長城的雄偉。
活動準備:
黑色水彩筆、8K紙、欣賞圖片《長城》、教師勾線范例
活動過程:
一、欣賞重現
1、欣賞長城圖片:這是什么地方?有一首古老的歌:“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故鄉!睘槭裁凑f長城是萬里長呢?它造在一個山頭上,還是許多山頭上?故鄉又是哪里呢?
2、教師介紹:萬里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建造的,用來抵抗敵人的侵略。每當敵人來侵犯的時候,哨兵就在一個個烽火臺上點起火,拿起武器,隱藏在長城里,打退敵人,F在長城已經不是用來抵抗敵人,而是給全世界人民游覽的名勝古跡。人們會來到長城腳下,爬上一個山頭又一個山頭,因為“不到長城非好漢”。
3、觀察范例:怎樣才能爬到最高峰?有哪幾條線路呢?
討論:山頂上的烽火臺有大有小嗎?(相同大小,近大遠。
4、師生共同示范——登長城
T:山頭可以一個一個畫,也可以連成一片。畫最近的山頭、烽火臺和一邊的城墻。C:畫另一邊的城墻(注意城墻與山坡的垂直,不讓城墻倒塌。)T:添畫烽火臺和城墻C:畫稍遠的山頭
二、創作聯想
1、今天大家來做登長城比賽,誰畫到最后一個烽火臺就是好漢。
2、引導幼兒畫上許多山頭,把長城畫得長一些。
3、注意城墻與山坡垂直,不要倒塌。當幼兒畫到最高峰時,啟發想象往下會看見些什么,并進行添畫。
三、引導
今天每個小朋友都登上長城了,真了不起,長大后一定會登上真正的長城,看到我們故鄉的美麗。
《長城》詞句解析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祟、峻”等8個生字,會寫“崇、旋”等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崇山峻嶺、盤旋”“智慧、氣魄雄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長城的氣勢和自豪感。
3、了解長城的結構,體會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的特點,感悟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養學生搜集與處理相關資料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長城的結構,體會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的特點。
教學難點:
在閱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提前入文,搜集整合資料;提前2~3天,讓學生感知課文,粗知內容。
a.結合課文內容,引發學生廣泛搜集長城的圖片、文字及影像資料。
b、學生自主與學習伙伴研究資料,歸類整理資料。
2、自學生字,初寫生字,并大致讀順課文。
3、老師了解學生資料搜集及相關學情。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單元主題: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1、圖片展示遺產風貌,激發學生的興趣。
2、明確單元的學習目標:認真閱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達方法,搜集與我國的“世界遺產”有關的資料。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揭題:據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員介紹,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見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國的長城。長城以其雄姿和壯美,深深地吸引著中外游客,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華夏兒女的驕傲,今天我們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覽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多媒體演示,激發閱讀興趣。板書課題《長城》,指導學生自豪與深情地讀課題。)
三、初識長城
1、有些同學曾經登過長城,有些同學在課前查了資料。那么關于長城,你了解多少呢?請同學們介紹一下。
2、讓我們打開課本,深入地走進長城。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
要求:把生字讀準,把課文讀通順。聲音響亮。
3、交流感受:長城留給你什么印象?(自由談)
4、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長城,我們先要過字詞關。
5、指名接讀課文,隨機正音。
6、全班齊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準。
四、整體把握
1、觀察長城彩圖,了解圖意,學會觀察方法。
(1)這兩幅圖都有長城,我們應該先觀察哪一幅?為什么?兩幅圖的觀察點在哪?
(2)看遠景圖時應重點觀察什么?你覺得長城看上去有什么特點?再看近景圖:你能看出長城有什么特點?
2、說說剛才兩幅彩圖分別與文中哪些段落相對應。
3、生討論:課文三、四自然段為何沒有圖片與之對應?后兩節分別寫了什么?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長城》。
2、出示長城彩圖,復習課文主要內容。
二、精讀課文
。ㄒ唬┻h看長城
遠看長城,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里。
3、這一自然段寫出了長城的什么特點?你是如何體會出來的?“蜿蜒盤旋”是什么意思?
4、作者用什么方法寫出了長城的長?
把長城比喻成長龍,突出了長城的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列出數字“一萬三千里”對說明長城的長有何好處?
5、指導朗讀
。ǘ┙撮L城
1、明確觀察點:這是在哪里看長城?你從哪兒知道的?對應著課本上哪一幅插圖?
2、請同學們自由讀第2自然段,看看這一段寫出了長城的什么特點?
3、長城的結構(設計)到底如何?
4、指導朗讀。
(三)由長城想到
1、站在長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從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蓖瑢W們算算相當于多少個同學的`重量?你從這體會到了什么?
。2)你能聯想到當時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哪些情景?讀著這樣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從“多少”、“才”你體會到了什么?
3、讓我們帶著自己的理解,讀讀第三自然段。
(四)贊美長城
1、教師小結:
2、假如這時你站在長城上,你想對古代勞動人民說些什么呢?
3、“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指的是什么?課文學到這里,你明白作者為什么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了嗎?
4、朗讀最后兩段。
三、寫話寄情
1、出示領導人的題詞
2、你也來學學這些名人,給長城寫幾句話。
四、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完成練習冊。
二次備課
教學反思:
《長城》一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宏偉氣魄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課文共四段,按遠看長城——近看長城——聯想古代勞動人民——贊美長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順序介紹。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嘗試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里、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
在學生看圖初步了解了課文后,我首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為什么說是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為什么說長城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然后自讀課文探討問題,品味語言。比如體會“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個重點句,我課前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數不清”、“兩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沒有……沒有……”(設備的簡陋);“無數……無數……”、“一步一步地”(條件艱苦)。多種形式反復讀,引導學生體會無數古代勞動人民在修筑長城時付出的血汗,在品詞悟句之后,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透過這厚厚的城磚,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從而產生情感共鳴,體會長城建筑的不容易。在課的結尾,我通過引用名人在登上長城之后發出的感慨: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以色列前總統: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為世界奇跡。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杰作!”
語文課離不開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課堂中應該讓學生的語言與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達到高潮,如在學習“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蔽易プ×恕皢慰础挡磺濉扇Ы镏、沒有……沒有……、無數……無數……、一步一步地”等詞讓學生感受長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勞動人民付出的無數血汗。雖然學生的情感有了,但總感覺讀和悟沒有深入,沒有層次性,感悟的方式還是比較單一的,學生情感的高潮沒有迸發。
《長城》詞句解析 篇4
教學背景:
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有層次的朗讀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并學會用朗讀來表達這一情感。激發孩子的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片段:
師:請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讀出你內心的感受.
。ㄉ杂衫首x)
師:誰想用朗讀把你內心的感受告訴大家?
(生輪流讀)
師:假如你登上了長城,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我仿佛看到了……
生:勞動人民在熾熱的太陽下汗流浹背地修筑長城。
生:我看到了勞動人民在艱難地搬運幾十噸重的條石。
生:我看到了他們的肩膀被磨得血肉模糊
......
師: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我仿佛聽到了…….
生:他們沉重的嘆息聲。
生:我還聽到了他們急促的喘息聲。
......
師: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我還想到了……..
生:他們的親人在家鄉盼望他們早日回來.
生:許多人都累倒在新修的長城腳下.
......
師:請大家把你的感受融入到文字中再讀課文.
點評: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在學生交流完后,重新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字里行間再讀,在腦海中再現當年修長城的情景,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師:為什么作者很自然地想到了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呢?(生交流)
師復述生閉眼睛:但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們的肩膀肯定被壓得很疼。
生:我覺得長城是用勞動人民的血汗修筑成的。
……
師:誰還能讀出不同的感受?(指導朗讀)
師:看著這巍峨雄偉的長城,我要
對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說:__________________
對設計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入侵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全世界的人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評:通過這種近距離的對話,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景,孩子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逐漸走進文本,體會勞動人民的辛苦,呼吁全世界的和平安寧.
《長城》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2.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3.通過讀文看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在閱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
教學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煉研讀專題。
1.師:同學們,提起長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你去過長城嗎?你對長城有哪些了解呢? 誰愿意來說一說?
2.(出示圖片)這就是長城。我們知道,“長”指物體形狀的長度,“城”特指城墻,那么多長的城墻才被稱為“長”城,這長城又是什么樣的“城”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就來學課文《長城》
3.自讀課文,做到不漏讀,不錯讀,邊讀邊思考。
二、潛心文本,對話感悟。
1.長城的氣勢雄偉------長
師:那是一種怎樣的景象?誰來讀第一自然段。同學們可以邊聽邊想像(生讀)
師:遠看長城,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長)讀出長的感覺
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里。(長、蜿蜒盤旋)
(1)抓重點詞,體會長:一萬三千多里。出示課件《中國地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指一指哪些省市有長城
。2)崇山峻嶺,那是怎樣的山?在這樣險峻陡峭的高山之上,修建的長城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姿態?
(3)放課件:你們看順著山勢長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峰,他就直上云天,遇到峽谷他就俯沖直下,他時而盤旋……這樣的姿態文中用了一個什么詞?(蜿蜒盤旋)
。4)朗讀指導。
對,長城,一條蜿蜒盤旋的巨龍,多雄偉呀,多有氣勢啊,一起讀,讀出這種氣勢。
2.長城的高大堅固,設計巧妙。------城
導語:古老的長城,守衛著中原大地,保護了民族的安危,在一萬三千多里的長城中,最為壯觀的是北京八達嶺長城,這里山勢陡峭,城墻堅固。我們隨著作者走近長城,細細地觀察一下吧。
。1)默讀第二段,邊讀邊看圖,看課文中具體介紹了長城的哪些地方?在圖上把這些地方標出來。靜靜默讀。
(2)你了解課文中寫到的關于長城的一些特定的詞語嗎?
請學生在圖上標出哪是“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的位置,了解他們的樣子和作用。
同學們,你們看(指著圖),從瞭望口建敵情,城墻之間可以互傳信息,駐扎在城臺里的士兵可以迅速跑到城墻,從射口有力地射擊敵人,你看有長城在,敵人能打得進來嗎?這正是“智慧“的體現!
。3)思考:從第二段哪些地方看出長城高大堅固、設計巧妙的?
建筑材料:巨大的條石和城磚。城墻頂上:很寬,可以五六匹馬并行。我們并不熟悉馬,用具體的數字來說,是5、6米寬;高有8——10米。(與教學樓比較)城臺:每個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傳遞信息
。4)朗讀指導。
三、回歸整體,抒發情感。
長城在那么的高大堅固,設計巧妙,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名人稱贊他。齊讀三位名人的話。
“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美國前總統尼克松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杰作! ——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
“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為世界奇跡!”——以色列前總理拉賓
。ㄕn件出示這三句話)聽了這些了不起的國際名人對長城的贊美,你最想說什么?
長城歷經幾千年的風風雨雨不倒,真不愧為中華民族的驕傲,難怪有那么多的名人對長城贊不絕口。同學們,你們發現了沒有,其實作者在介紹這些內容時,是按一定順序的?你發現了嗎(它的順序是從遠到近)板書“從遠到近”,先描寫鳥瞰長城,再繪近觀城墻。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讓讀者更容易感受到長城的雄偉壯觀)
四.布置作業。
1 .把好詞佳句摘錄到“采蜜本”上。
2 .搜集的有關長城的傳說、故事、歌曲、圖片資料,如:毛主席詞中名句“不到長城非好漢”,傳說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等。
教學反思:
兩幅長城的彩圖和一篇短文組成《長城》這篇課文。課文一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長”,這是遠看長城;第二自然段,具體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是近看長城;第三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第四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贊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跡”。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嘗試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里、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對于“一萬三千多里”課文中僅僅以數字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感覺太單薄了,于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覺得要讓學生讀懂課文,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正好書上有一幅小的長城近景圖,于是我采取默讀的方法,要求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對照小圖,在圖上把長城各個部位的名稱和位置標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讀課文時,圖文對照,邊讀邊看,讓學生理解文本有了一個依托,在這個依托上又加深了學生對長城的理解。讀懂了課文,對長城的高大堅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這為學生理解后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筑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1仍需加強學生的朗讀指導。學生在朗讀時不能通過自己的語氣來表現對課文的理解,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應更細致些。
2.到了近看長城一部分,我設計從長城條石的大,長城的寬,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的雄偉壯觀去感受長城氣魄雄偉,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有些不理想,自己的講解的內容多了些,學生比較被動。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多讀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所談體會也會更充實,感悟會更深刻。
《長城》詞句解析 篇5
一、破題入手,字面理解
1.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所了解的長城是什么樣子的。
出示長城圖這就是長城
2.每年來到長城游覽的游客不計其數,大家請看圖,沈老師也兩度登上長城,分別是xx年和20xx年。
來長城的游客中有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他們游覽了長城后,都發出了由衷的贊嘆,請看:
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為世界奇跡!——以色列前總理拉賓
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美國前總統尼克松
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從未見到過類似的杰作!——俄羅斯總統葉利欽
指名讀一讀齊讀
讀著這些外國元首送給咱們長城的題詞,你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二、長城的直覺梳理
1.通讀全文
師:請大家就帶著這樣的心情、這樣的感受,來一起學習《17長城》。
在學習課文之前先要把這些詞讀正確:
峻峪屯
這是課文中出現的一些新的詞語,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盤旋城磚城墻屯兵堡壘打仗呼應肩膀智慧凝結氣魄雄偉
下面就請同學們初讀課文,做到不漏讀、不錯讀,并想一想,課文哪些部分寫的是長城的“長”,哪些部分寫的是長城的“城”?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交流反饋:
長:課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讀課文
城:課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讀課文
從什么地方看出作者登上長城?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話。
接下來的三、四自然段是寫什么呢?指名讀
這些是作者看到的嗎?是作者的聯想和感受。
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對長城進行觀察的?鳥瞰長城是遠景——近觀城墻是近景,作者從遠到近地觀察長城。
文章又是按怎樣的結構安排的?先描寫鳥瞰長城,再描繪近觀城墻,最后寫自己的聯想和感受。
三、細讀課文,語感理解
下面我們隨著作者的游覽順序來細細地讀讀課文
1.請看圖片(長城遠景圖)
我們平時描述群山狀態時,會用到哪些詞語?(峰巒起伏重重疊疊、崇山峻嶺……)簡筆畫
建筑在群山之巔的長城,隨著山勢的走向,長城是怎樣的狀態呢?(蜿蜒起伏盤旋、起伏迂回、連綿不斷、氣勢飛揚)簡筆畫
請你讀一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讀,你想讀出長城的什么?(長蜿蜒盤旋)(至少三人)
長龍的比喻理解明長城圖
師補充:簡介長城的.歷史長城經過的九個省市自治區,感受長城的長。
我們大家一起再來讀一讀這部分,把長城的長、長城的蜿蜒盤旋的氣勢讀出來。
2.學習第二自然段
指名讀,思考:我們隨著作者登上長城近看長城,你獲得了哪些信息?高大堅固氣魄雄偉都可
材料:條石城磚
高大:五六匹馬可以并行,我們并不熟悉馬,用具體的數字來說,是5.6米寬;高有8——10米。(與教學樓比較)
你了解課文中寫到的關于長城的一些特定的詞語嗎?
什么是城臺、垛子、射口、瞭望口?
畫一截高大雄偉的長城,指出垛子、射口、瞭望口等具體的位置形狀。
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
引導學生聯想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3.學習作者聯想部分
作者也是與我們一樣,他也想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他還聯想到什么?
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凝結而成
想象古代勞動人民在建造萬里長城時會遇到哪些困難。
讀: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四、小結
游覽了萬里長城,你想對誰說?說什么?
五、作業
《長城》詞句解析 篇6
一導入
師:1969年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只能看見地球上的兩項特大工程,一項是荷蘭的圍海大堤,哪同學們猜猜看另一項是什么?
生:長城.
師:對,就是代表中華民族驕傲和象征的長城.(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師:請同學們翻開書自由的朗讀課文,思考:請你用書中的一句話贊美長城.
生:"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師:看來你讀書非常的仔細,認真.讓我們齊讀這句話.
生:"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師:請你們從這句話中找出兩個重點詞.
生:這兩個重點詞是"雄偉"和"奇跡".
師:同學們的反應可真快啊.
三精讀課文,剖析語言,加深認識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一、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從那幾個方面描寫長城雄偉的呢?
生:我從長城的長感受到長城的雄偉.
師:你是從那些詞語感受到長城的長呢?
生:我從"一條長龍"感受到它的長.
生:從"蜿蜒盤旋"中感受到的.
師:你能用自己的話指捉圖解釋一下這個詞嗎?
生:就是長城彎彎曲曲的向山嶺中延伸.
師:你真是一個善于觀察的學生.
生:從"一萬三千多里"感受到長城的長.
師:萬里長城萬里長,一個年輕人走完這一萬三千里用了508天.讓我們齊讀第一自然段,感受萬里長城萬里長.
師:長城真長啊,課文還從那些方面描寫了長城的雄偉呢?
生:從長城的寬感受到長城的雄偉.
師:你是從那句話中知道的呢?
生:"五六匹馬可以并行",這句話中知道的.
師:同學們你們能比劃一下五六匹馬到底有多寬?
生:我認為有第一小組到第三小組那么寬.
師:看來你是一個善于動腦的孩子,真不錯.
生:還從高大堅固中感受到長城的雄偉.
師:這樣高大堅固的長城有什么用。
生:抵御外敵.
師:那是怎樣抵御外敵的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長城的結構.
生:長城上有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
生:嘹望口供嘹望用的,射口供射擊用的,城臺供屯兵和呼應用的.
師:同學們讀課文可真仔細啊.讓我們齊讀第二段.
師:這樣高大堅固的長城是由誰修建的呢?
生:勞動人民.
師:對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長城.自由讀第三段,看看他們是怎樣修建長城的?
生:他們用手和肩膀抬的.
生:他們抬著兩三千斤重的條石一步一步爬上陡峭的山嶺.
師:兩三千斤重有多重。
生:我們一個同學的體重有50多斤,要50多個同學的體重才有一塊條石那么重.
師:勞動人民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抬著兩三千斤重的條石,一步一步爬上這陡峭的山嶺.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許多人從陡峭的山掉下來摔下來
生:我看到了很多人最后被壓死了
生:我看見了他們抬著條石無奈的低著頭,我看到了那些人民為了長城都累死在長城腳下。師:一塊石頭那么重,勞動人看到血汗,一塊石條這么重,怎么辦.
生:我還看到監工在打民工.
師:讓我們在腦海中再現當時的情景,齊讀第三段.
師:正是勞動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才有著氣魄雄偉的工程,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跡.讓我們一起贊美長城.
《長城》詞句解析 篇7
《長城和運河》是一首現代詩。作者把對長城、運河的贊美、對中華民族祖先的頌揚均凝聚在詩文中。
在教學此文第一節詩時,我沒有進行過多的講解,而是引導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反復誦讀,充分感知語言文字材料,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讓學生去領悟作品所抒發的愛國情感,從而陶冶他們的情操。
在教學伊始,我先范讀,在學生大聲讀本節詩后我問:“我駕駛著飛機在藍天上看到了什么奇異的景象?誰來讀讀有關的詩句?”當學生讀完“像巨龍穿行在大地,連綿起伏,曲折蜿蜒”時,我再問:“讀這兩行詩時,你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文中蜿蜒是什么意思?”我讓幾個學生談后,又說:“你能不能通過讀,讓我們感受到龍之巨大?”“能配上動作就更好了!痹趯W生躍躍欲試的時候,我讓他們同桌賽讀、小組讀、再齊讀。教室里書聲朗朗,學味很濃。“讀了這幾句,你感受到了長城什么特點?”(雄偉壯麗)“長達一萬多里的長城起于哪又止于哪呢?”接著讓學生簡介山海關和嘉裕關。
“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呢?”學生接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后,我說:“我們勤勞能干的祖先,歷經千辛萬苦,創造出這世界奇跡,你們對此有什么感想?”在學生暢所欲言后我說:“那就請你帶上深深的敬佩之情來朗讀最后兩行詩吧!”之后我讓學生齊讀整節詩,要求根據詩表現出長城的雄偉壯麗和表達民族自豪感。最后分組賽讀,然后熟讀成誦。
我覺得這樣根據詩歌教學的特點,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誦讀、感悟,可以讓學生在誦讀中接受知識,加深理解。特別是朗讀時注意想象畫面,配上動作,利于激發學生情感的火花,讓學生披情入文,促進了他們對詩中所蘊含的情感的感悟。
《長城》詞句解析 篇8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2、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3、通過分析重點段落和詞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結合理解課文,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在閱讀中理解長城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介紹長城的紀錄片,激發興趣,整體感知
1、播放課件學生欣賞:
欣賞了這些圖片,你有什么感受?
2、老師激情導入課文題目: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華夏兒女的驕傲。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國內外游客。這節課我們繼續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以及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二、圖文對照、遠看長城、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
1、出示圖片明確作者的觀察點:
想一想作者是從哪觀察的?
2、請同學們一邊看圖,一邊默讀第一自然段,你從中感受到什么?又理解了哪個詞語。
3、全班交流。
板書:
氣勢雄偉
4、下面誰能通過朗讀把這種氣勢讀出來。
5、齊讀第一自然段,讀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三、圖文對照、近看長城、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
1、過渡:
長城之長在世界建筑上也是罕見的。長城的氣勢雄偉令人贊嘆。那么長城還有什么特點令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呢?從哪里能體會到長城的特點?同學們一邊看圖,一邊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把相關的詞句畫出來。
2、全班交流。
相機板書:
高大堅固
3、結合圖片讓學生認識射口、垛子、城臺及作用。
4、明確觀察點,總結觀察方法:
作者按照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順序進行觀察的。
5、下面我們按照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扮演小導游同桌互相介紹近處的長城。
四、抓重點句體會情感
1、過渡:
每一個到過長城的人都會為它的存在而驚嘆。每一個到過長城的人都會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也被長城的雄偉氣勢所震撼。當作者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產生聯想。下面自由讀第 3自然段想一想,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并帶著自己的體會有感情的讀一讀?梢园炎约旱捏w會標出來。
2、全班交流體會,相機出示重點句子。
3、出示重點句子:
站在長城上,踏著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為中國有這樣的長城、有這樣的勞動人民而感到自豪。
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并指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課文。
4、出示重點句子:
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引導學生從“多少”“才”“智慧”“血汗”能體會到什么?
整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讓我們飽含對勞動人民的敬意齊讀這句話。
5、師生合作讀。
五、整體把握全文、升華認識
1、過渡:
這樣氣魄雄偉、高大堅固的建筑卻是無數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成的。我們怎能不為之自豪和驕傲呢?齊讀最后一段。
2、質疑。
3、小組討論:
為什么說長城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跡?聯系整篇文章和收集的有關資料來談。
4、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六、學習寫作方法
你覺得這篇文章寫的怎么樣?作者運用了什么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
(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根據看到的產生聯想。)
七、齊讀名人的話,總結全文
【板書設計】
遠看 氣勢雄偉 條石
長城 近看 高大堅固 方磚 偉大的奇跡
聯想 血汗智慧 城臺
【教學反思】
1、根據不同的段落特點設計教學內容:
第1、3自然段設計了開放性的問題。能夠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使課堂充滿活力。第2自然段設計了讓學生扮演小導游向游客介紹近處的長城。學生既積累了語言,又學到了表達事物的方法由整體到部分。使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斷提高。
2、本課對長城的描寫比較具體,其中包含了很深的感情:
教學時,能夠充分地運用語言、文本、學生的朗讀、相關資料等多種策略。把激發學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讀之中。
3、本文是看圖學文:
教學中把看圖和學文結合起來。通過圖文結合使學生對長城的長和雄偉壯觀、高大堅固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借助看圖學生很輕松了解長城的各部分名稱及作用。在教學中滲透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為今后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4、教學中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注意學科之間的滲透。
【評析】
教學目標體現了認知、智能和情感的多元統一,挖掘了《長城》課文的科學和人文內涵。教學重難點突出,教學過程的七個環節嚴謹細密,條理清晰,易于操作,貫徹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理念。教學過程滲透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特別是圖文對照,直觀形象的地感受到了長城的,雄偉氣勢及高大壯觀,落實了由遠到近,由面到點的觀察能力訓練,對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是個典型的示范。
《長城》詞句解析 篇9
教學目標 :
培養思辨能力,學會綜合和概括,對問題能提出看書的看法。
教學重點 :
在閱讀思考的基礎上,回答“討論研究”題,學會綜合和概括。
教學難點 :
對問題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辨證,客觀。
教學準備 :
投影儀
教學設想 :
對所回答的問題先進行自我評價,在此基礎上同學之間開展互 評,并寫出評語。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揭示本課重點。
二、結合選文,完成“討論·研究”題。
1、瀏覽問題,速讀選文,
2、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逐條討論,探究。
3、各人在紙上寫好答案,并作自我評價。
三、投影問題,要求在回答以下問題的基礎上,開展互評,并寫 出評語。
1、你對歷史上的長城,今日長城的價值有何認識?
2、你認為長城對人的精神有什么樣的影響?
3、在學習過程中你有沒有提出對長城的獨到的看法?
4、你對長城能不能形成綜合的認識和全面的評價?
5、你在閱讀有關文章和資料的基礎上,能否進行深入思考?
四、對討論評價結果作小結。
五、布置作業:
1、從書報雜志上查找介紹長城的各類文章,認真閱讀,并根據 寫作需要,將有關材料制成資料卡片。
2、你心目中的長城是什么?建議你寫一篇文章,或說明長城的 建筑藝術,或論述長城的價值,或評述秦始皇建長城的功過,…… 內容自選,題目自擬,文體自定。
《長城》詞句解析 篇10
教材分析: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學情分析
1.學生已具備了較強的自學能力,生字、詞語的理解可以通過課前預習,課堂提問,學生互助的形式解決。
2.學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已比三年級有了突破。在拓展閱讀的時候學生通過提取有用的信息對課文進行延伸理解。
3.學生喜歡有挑戰性的寫作,因而老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書寫題目:比如設計廣告語、寫導游詞等。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生詞,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的13個生字及“盤旋、城磚、城墻、屯兵、堡壘、打仗、呼應、肩膀、智慧、凝結、氣魄雄偉”等詞語。
2.了解長城的構造和特點,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長城的主要構和造特點。
3.了解長城的悠久歷史,能夠向他人簡要介紹長城的歷史和在軍事上的價值。
能力目標:
1.學習圖文對照觀察法,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法,形成觀察能力和良好的觀察習慣及知識遷移運用的能力。
2.讀懂課文,理解關鍵詞句的作用、每段話的意思及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3.通過閱讀,形成抓住關鍵詞句,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感悟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發民族自豪感。
2.通過小練筆,深化主題,激發社會責任心,民族自豪感,號召更多的人來保護世界遺產。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朗讀感悟法、討論交流法、整合學習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共2課時
所授課時:第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略)
教學目的:本節課主要是初讀課文,理清脈絡,掃清字詞障礙,了解長城相關知識和世界遺產。學習方式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二、閱讀背景資料。(了解長城和世界遺產)
三、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出示名人贊揚長城的語句,讓學生讀,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2、引導學生搜集有關長城的故事、傳說和圖片等資料,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五、作業
1、積累課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
2、為長城寫一個導游詞。
3、搜集一些有關長城的故事、傳說和圖片等資料互相交流,進一步了解長城。
《長城》詞句解析 篇15
教學準備:
1.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圖和理解課文,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
3.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圖文結合,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感悟課文的思想內容,激發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之情。
教學難點:
展開想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教學用具
課件
4. 標簽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觀察插圖,了解圖意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見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國的長城。(板書課題)
2.觀察長城彩圖,了解圖意,學會觀察方法(幻燈片打出與課本一樣的兩幅彩圖)。
(1)師:這兩幅圖都有長城,我們應該先觀察哪一幅?為什么?
(2)看遠景圖時應重點觀察什么?
生:(抓住觀察重點:長城)
師:你覺得長城看上去有何特點?
生:(長、大、彎)
再看近景圖:你能看出長城有何特點?(高大、堅固)
意圖:激發興趣,了解圖意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全文,說說剛才兩幅彩圖分別與文中哪些段落相對應。(第一幅與第一自然段,第二幅與第二自然段。)
2.生討論:課文三、四自然段為何沒有圖片與之對應?(不是作者所見之景,無法畫出。)
師: 后兩節分別寫了什么?(作者的聯想和長城的地位。)
3.試給課文四個自然段分別加一個小標題。
意圖:整體感知,抓住重點
三、圖文對照,讀懂課文
1.第三次看遠景圖。
(1)遠看長城是什么樣子?(像一條長龍)
把長城比喻成長龍,突出了長城什么特點?(長、大、彎)
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個比喻把靜態的長城寫活了)
(2)列出數字“一萬三千里”對說明長城的長有何好處?(表達更準確、讓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圖。
(1)此景是作者在何處(觀察點)看到的?
(2)作者分別介紹了構成城墻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據文意和搜集的資料展開想像。說說古人怎樣利用城臺、垛口、嘹望口、射口傳遞信息、進行防守和打擊敵人?
3.披文入情,學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長城,看到高大堅固的城墻綿延起伏,摸著巨大的條石,踩上平整的方磚,領略巧妙的設計,你會想起什么?
(討論后歸結到:修長城的古代勞動人民。)
(2)默讀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勞動人民修長城的艱難有哪些?
文中又說長城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智慧體現在哪里?
(精心設計使之易守難攻,開鑿搬運巨大條石的方法等。)
4.齊讀第三自然段。
為什么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奇跡”?
意圖: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總結全文,回歸整體
1.第四次看兩幅彩圖,結合下列提示語復述長城遠景、近景。
長龍 崇山峻嶺 蜿蜒盤旋條石 城磚 垛口 嘹望口 射口 城臺
2.老師總結談話。
課后習題
《長城》詞句解析 篇1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說道出“西樣一號的成功研制的時間和意義。
2.了解人民海軍和空軍建立的基本史實。
3.知道我國“三位一體“的核力量的組成部分。
二、過程與方法:
1.有效利用課本圖片和課外網絡等資源,收集整理海、空軍和導彈部隊發展過程的資料,體驗國威軍威。
2.討論探索鋼鐵長城形成的原因,認識科技強軍的重要性。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人民解放軍導彈部隊的建立和發展的歷史,認識科技強軍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
1.使學生理解什么是兩彈一星的精神。
[教學難點]
1.國防的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關系。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查找有關的資料、圖片、影像制作成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查找整理有關的資料和圖片。
[教學程序]
一、導入
組織學生觀看視頻和課本“導入框”,討論回答:導彈和炮彈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承上啟下,教師講述:“從小米加步槍”的“土八路”,到炮兵部隊的建立,再到導彈部隊的形成,這說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我們的鋼鐵長城經過了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我們可以從這個過程中了解到那些有趣的歷史知識和軍事知識呢請大家閱讀課文。
二、新課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觀看視頻,思考回答下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