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2篇)
《長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教學設計】
1、讓學生自學,了解課文結構及作者的觀察順序,運用熱鍵自學生字詞,能流利朗讀課文(第一課時)。
2、學生自由選擇學習主題,在協作環境中在網上搜索有關長城資料,感受長城的雄偉及堅固。
3、在圖片與文字相結合中感悟作者的觀察方法,讓學生在不同情景下進行知識外化。
4、品讀訓練,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學生特征分析】
1、學生在第一課時已學習了課文的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大意及作者觀察順序。
2、按四年級的學生年齡特征以形象性、直觀性思維為主,通過課文認識長城的特點,理解長城是勞動人民智慧及血汗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并由此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學生經過近一年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在網絡環境下學習的經驗,能獨立進行閱讀、查找資料、選擇資料等,具有借助計算機軟件獨立學習的能力。
【教學過程】
〖教學目的〗
1、通過圖像和理解課文,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 ,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在網絡中查閱有關長城的資料,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課文理解長城的雄偉、高大堅固。
〖教學難點〗
感受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結晶。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室,課件,磁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調動學生情感)
1、看長城錄像,思考:
這是什么?
2、指導讀課題。
二、學習課文第一、二自然段,感受長城的雄偉及高大堅固
1、學生觀看學習軟件,聽讀課文,了解課文第一、二自然段內容。
2、自讀課文第一、二自然段,小組合作學習:
找出課文描寫的長城景物,感受長城特點。
3、指導朗讀。
三、學習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默讀課文,思考:
1、了解長城是怎樣建成的?
2、想象古代勞動人民在建長城的過程的情景。
3、理解文中“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行愛國教育,深化學生的愛國情感。
4、品讀課文。
四、自擬學習目標,上網了解長城的課外資料
1、網上閱讀長城的有關資料,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匯報,并作全班展示。
3、到長城論壇上傳閱覽資料或發表感受。
五、找出自己最受感動的句子讀一讀,再次體會情感并抒發
六、小組討論“長城”電子報的設計模式及設計內容
七、教師總結
〖板書設計〗
長 城
遠:雄偉
長城 近:高大堅固 偉大的奇跡
聯想:古代勞動人
【教學體會】
學生基于網絡環境的學習,加大了信息量,增加了課堂學習內容密度、強化學生思維整合度,對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起了積極作用。通過網絡進行交流討論,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思考討論,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更多地獲得積極思考的空間 ,把抽象概念具體化,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途徑獲取知識,因而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能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在拓展學習研究《長城》的過程中,學生在匯報、交流時,都能較深刻的認識到這是封建社會民族沖突的結果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同時也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保護長城的深刻意識。研究中,學生體驗到了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的樂趣。特別是成果交流階段,大家通過相互交流、提問、反思、發表意見,逐步積累綜合學習的能力和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發揮了小組的學習主動性,實現了對知識的再次建構。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建構中,加深了對長城的了解,升華了愛國主義的情感。應該說,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深刻的。基于網絡環境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得到深刻的體驗 ,包括情感的體驗、方法的體驗以及整個過程的體驗。學生的理解是獨立而深刻的,這充分說明學生在豐富的網絡信息中體驗了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并有助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研究專題自主的獲取信息,利用信息幫助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學會從不同的側面全面地理解課文。
在傳統課件設計中,教學目標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又是教學過程的歸宿。通過教學目標分析可以確定所需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還是檢查最終教學效果和進行教學評估的依據 ,所以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課件及cai素材只擔當被演示的角色。但是在以“學”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由于強調學生是認知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所以,把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作為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課件設計通常不是從分析教學目標開始,而是從如何創設有利于學生意義建構的情境開始,整個課件設計過程緊緊圍繞“意義建構”這個中心而展開,不論是學生的獨立探索、協作學習還是教師輔導,總之,學習過程中的一切活動都要從服務于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堕L城》的第二課時是由若干知識點組成的,而各個知識點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 ,同時,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的時候,對所遇到的困難,問題都不一樣,學生可自由利用網絡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的多種情境中,自主探索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并隨時進入其中任一種情境中去學習。
cai在教學中對于應如何有效地利用資源,為學生設計出一套可供選擇并有一定針對性的補充學習材料和既能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能適應不同學生要求的練習 ,最終達到符合要求的意義建構還待進一步研究。
《長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設計意圖】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課教學設計力求做到讀書為本,讓學生充滿興趣地讀,充滿感情地讀,最后能愿意讀,喜歡讀,爭先恐后地讀。
【學習目標】
能較好地掌握全文結構和大意,理解和體會課文重點句子及詞語的意味,產生對于長城及其精神和內涵的景仰,以及對于古代勞動人民的尊重和贊嘆。
【課前準備】
學生主動查找有關長城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課件播放長城圖片。
師:昨天我們去游覽了……?我們從遠處眺望了……?我們從近處觀賞了……?今天,我們大家一起要登上……,去感受,領悟,贊美我們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課文,然后想一想,這是一座什么樣的長城呢?
板書:
──的長城
生自讀全文。
生匯報:
像長龍一樣的長城。
。ㄟ@是從遠處眺望。)
高大堅固的長城。
(這是從近處觀察。)
氣魄雄偉的長城。
。阕x書真有心,能夠找到這么好的一個詞形容我們的長城。)
……
二、品讀感悟
師:是啊,我們的長城像長龍一樣盤踞在崇山峻嶺之間,我們的長城高大堅固,那當我們的作者“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他又會想起什么呢?,他又會看到什么樣的長城呢?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課文,邊讀邊找一找那一句話,那一個詞讓你特別激動,使你浮想聯翩……
生自讀第三節。
生匯報:
無數……無數……
血汗和智慧
前不見頭,后不見尾
數不清
沒有……沒有……就
三、情景設置,重點突破
1、師:那是個什么樣的年代?
。ǹ萍己懿话l達,戰亂頻繁……)
那時候有起重機嗎?……有汽車,火車嗎?……那*的是什么?……是啊,*的雙手和肩膀,但馱起的卻是重達……?xx同學你的書包沉嗎?他的書包大概是 20斤,那兩三千重大約要有這樣的書包多少個?……那要100多個這樣的書包啊,你能背起來嗎?誰來試試背起這兩三千斤重的石頭?……一個同學讀,兩個同學讀,三個同學讀……全班齊讀。
師:通過我們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這塊兩三千斤重的石頭終于抬起來了,可是咱們還得把他抬到山頂上去啊,這山頂可不一般啊,是……(陡峭)的山嶺啊!來,我們一起來抬!銈冏叩锰p松了,你們的肩上可是重達兩三千斤的巨大條石啊,你們的腳下可是蜿蜒崎嶇的山路啊,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被腳下的石頭給絆倒啊……再來……怎么停下來了?你們還剛剛走到山腳啊,繼續走,……到山腰……快到山頂了……還有一點點距離了……到了,F在,你最想說什么?(累,真累……)
師:同學們吶,我們才扛了一塊石頭啊,可我們的勞動者呢?他們要扛……一天要走多少次這樣的山路?萬一被石頭一絆,或者因為堅持不住,手一松,肩膀一滑,就會……有多少勞動者在這里過早地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啊,長城上難道真的只有冰冷的石頭嗎?……不,它上面凝結著我們無數勞動人民的鮮血和生命,所以我們的作者才會由衷地對勞動者們發出這樣的感嘆:“多少……”
2、寫話練習:
如果你能夠重回古代,看見那些辛苦勞作的古代勞動人民,那中間有老人,有青年,還有和你們差不多大的少年,你想對他們說什么?他又會怎樣回答你?
(那是個怎樣的老人?……)
你們辛苦了!
(衷心的表示感謝)
你們真了不起!
。ㄕ嬲\地贊嘆)
你們別干了,我們造反吧!
(長城在當時的確起到了防護外侮的作用,但是今天看來,這樣的防護其實毫無意義,一位美國學者在提到長城時這樣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墳墓 。)
……
師:讓我們把我們對勞動者的感謝,贊嘆的感情都融入到我們的朗讀中去,再來讀“多少……”
師:這氣勢雄偉,凝結無數勞動人民血汗的長城啊,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自豪驕傲,大家想看一看嗎?這樣偉大的長城啊,讓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忍不住要衷心贊嘆,我也想向大家傾訴我對長城的景仰和贊美,大家想聽嗎?……請看,請聽 。
(視頻長城,伴有《長城謠》)
師:同學們啊,這就是我們的長城,這就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跡──長城,這就是氣魄雄偉的長城,這就是像長龍一樣盤踞在崇山峻嶺之間的長城,這就是高大堅固而又寬闊平整的長城,這就是凝結著無數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長城,這就是我們永不低頭,永不流淚的長城,這就是象征著我們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精神的長城,這就是我們的長城,永遠的長城!
師:大家面對著偉大的長城,你會想起什么,想說什么呢?
……
師:那作者又是如何贊嘆我們偉大的長城的呢?……為什么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課件出示:
因為長城──,所以作者感嘆……
因為長城──,所以作者感嘆……
因為長城──,所以作者感嘆……
四、升華
師:同學們讀得真好,面對這巋然屹立的象征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萬里長城,我們大家一定還有很多的話要說,那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我剛才讀的那段話,讓我們再一次來贊嘆我們我們古代最偉大的建筑──長城!
(全體起立,課件出示)
師:我相信,今天我們的同學一定對長城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體會,我也深信,我們的偉大長城的精神會永放光芒。
五、《長城》課堂作業
1、寫話訓練:
如果你能夠重回古代,看見那些辛苦勞作的古代勞動人民,那中間有老人,有青年,還有和你們差不多大的少年,你想對他們說什么?他又會怎樣回答你?
。鞘莻怎樣的老人?……)
例如:
我遇見了一位老人,他滿臉的白胡子,頭發都是白的,背駝得像駱駝一樣,我走過去對他說──,可是他卻說──
2、說話訓練:
大家面對著偉大的長城,你會想起什么,想說什么呢?
【板書設計】
氣魄雄偉(或長龍一樣)
偉大的奇跡 高大堅,寬闊平整
凝結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數不清 沒有……沒有……就 無數……無數……
《長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2、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3、通過分析重點段落和詞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結合理解課文,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在閱讀中理解長城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介紹長城的紀錄片,激發興趣,整體感知
1、播放課件學生欣賞:
欣賞了這些圖片,你有什么感受?
2、老師激情導入課文題目: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華夏兒女的驕傲。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國內外游客。這節課我們繼續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以及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二、圖文對照、遠看長城、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
1、出示圖片明確作者的觀察點:
想一想作者是從哪觀察的?
2、請同學們一邊看圖,一邊默讀第一自然段,你從中感受到什么?又理解了哪個詞語。
3、全班交流。
板書:
氣勢雄偉
4、下面誰能通過朗讀把這種氣勢讀出來。
5、齊讀第一自然段,讀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三、圖文對照、近看長城、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
1、過渡:
長城之長在世界建筑上也是罕見的。長城的氣勢雄偉令人贊嘆。那么長城還有什么特點令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呢?從哪里能體會到長城的特點?同學們一邊看圖,一邊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把相關的詞句畫出來。
2、全班交流。
相機板書:
高大堅固
3、結合圖片讓學生認識射口、垛子、城臺及作用。
4、明確觀察點,總結觀察方法:
作者按照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順序進行觀察的。
5、下面我們按照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扮演小導游同桌互相介紹近處的長城。
四、抓重點句體會情感
1、過渡:
每一個到過長城的人都會為它的存在而驚嘆。每一個到過長城的人都會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也被長城的雄偉氣勢所震撼。當作者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產生聯想。下面自由讀第 3自然段想一想,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并帶著自己的體會有感情的讀一讀?梢园炎约旱捏w會標出來。
2、全班交流體會,相機出示重點句子。
3、出示重點句子:
站在長城上,踏著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為中國有這樣的長城、有這樣的勞動人民而感到自豪。
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并指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課文。
4、出示重點句子:
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引導學生從“多少”“才”“智慧”“血汗”能體會到什么?
整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讓我們飽含對勞動人民的敬意齊讀這句話。
5、師生合作讀。
五、整體把握全文、升華認識
1、過渡:
這樣氣魄雄偉、高大堅固的建筑卻是無數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成的。我們怎能不為之自豪和驕傲呢?齊讀最后一段。
2、質疑。
3、小組討論:
為什么說長城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跡?聯系整篇文章和收集的有關資料來談。
4、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六、學習寫作方法
你覺得這篇文章寫的怎么樣?作者運用了什么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
。ㄓ蛇h及近、由整體到部分。根據看到的產生聯想。)
七、齊讀名人的話,總結全文
【板書設計】
遠看 氣勢雄偉 條石
長城 近看 高大堅固 方磚 偉大的奇跡
聯想 血汗智慧 城臺
【教學反思】
1、根據不同的段落特點設計教學內容:
第1、3自然段設計了開放性的問題。能夠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使課堂充滿活力。第2自然段設計了讓學生扮演小導游向游客介紹近處的長城。學生既積累了語言,又學到了表達事物的方法由整體到部分。使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斷提高。
2、本課對長城的描寫比較具體,其中包含了很深的感情:
教學時,能夠充分地運用語言、文本、學生的朗讀、相關資料等多種策略。把激發學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讀之中。
3、本文是看圖學文:
教學中把看圖和學文結合起來。通過圖文結合使學生對長城的長和雄偉壯觀、高大堅固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借助看圖學生很輕松了解長城的各部分名稱及作用。在教學中滲透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為今后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4、教學中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注意學科之間的滲透。
【評析】
教學目標體現了認知、智能和情感的多元統一,挖掘了《長城》課文的科學和人文內涵。教學重難點突出,教學過程的七個環節嚴謹細密,條理清晰,易于操作,貫徹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理念。教學過程滲透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特別是圖文對照,直觀形象的地感受到了長城的,雄偉氣勢及高大壯觀,落實了由遠到近,由面到點的觀察能力訓練,對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是個典型的示范。
《長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頌。
2、初步學習體會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3、通過網絡,查找有關長城的資料,并產生了解中國其它的“世界遺產”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1、打開自己計算機中收藏的長城的資料,同學間互相查看。
2、與同學交流,談談自己收索資料的收獲。
3、上堂課,同學們讀了這一課,你們想登長城嗎?看例子,做組詞,造句練習。
登長城:
旋
智
4、說說長城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5、我們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由練讀。
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出感情來。
交流,再齊讀。
6、是啊,面對這氣魄雄偉的長城,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請大聲地說一說。
在電腦中記錄下來。
7、激情朗讀
讓我們一起為我們的長城,預備!讀—
長城啊長城!
你向人們描繪著中華山河的錦繡,
你向人們訴說著中華文明的悠久,
你向人們展示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我終于登上了長城!
我站在崇山峻嶺的高峰之巔,
我站在氣魄雄偉的城樓之上,
向著群山,向大海,縱情高呼:
我愛長城!我愛中華!
《長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一、復習導入
1、復述課題《長城》,全體齊讀課文。
。ɑ仡櫟谝还澱n學習內容。)
2、學生自由匯報第一課時自己學會了哪些生字和新詞。
3、看一看,說一說:
本課有幾幅圖畫和幾段文字?主要畫了什么,寫了什么?
。▽W生只能從大概意思上談一談,不會說得太清楚,那是因為他們還缺少細致品讀本文的訓練過程,這時教師要因勢利導,讓學生來仔細觀察圖畫的區別之處和仔細閱讀課文內容。揭開新課學習活動的開始。)
4、導語:
《長城》一課的圖文是怎樣結合的,我們還要通過仔細觀察和閱讀來深入研究。
二、讀文品悟
1、整體感知圖文意境:
、拧∮^察兩幅圖內容的異同之處,談談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是什么?
。▽W生對長城的照片、圖畫并不陌生,如果獨立觀察有困難,還可以隨時組織學生同桌合作研究,說出兩張照片是從不同的距離和角度拍下來的,第一幅是遠望長城,第二幅是走上城墻近看長城。給人的感受也不相同。遠望長城,氣勢雄偉,跨越崇山峻嶺。走上長城,看清了長城的建筑結構,既寬敞又結實,設計得科學合理。引導看圖,使學生的知識占有量增加,同時也增強了他們要讀文的興趣,繼而引領學生深入課文,品讀語言之妙用,便順理成章了。)
、啤≡賮砑氉x課文,看一看文章是怎樣描寫這兩幅照片內容的。
(圖文對照,運用看圖學文,學生會迅速走進課文,走進情境,尋到行文思路,即: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的觀察與描寫。)
、恰⌒〗Y:
這種有順序的觀察與描寫,不僅使人感到清晰可見,而且又能使文章詳略得當。看看文中詳寫了遠景還是近景?
(近景)
為什么這樣寫?
。ń爸邢蛭覀冊敿毥榻B了城墻上的結構怎樣,古代勞動人民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建造長城。)
2、閱讀感悟重點語句:
⑴ 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體會:
遠看長城是什么感覺?用文中字詞來表示:
、佟 跋褚粭l長龍”,用恰當的比喻手法,“崇山峻嶺”和“蜿蜒盤旋”更突出了長城尤如一條長龍的樣子。
。ㄒ龑W生看第一幅圖,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形容看到的長城什么樣。)
、凇 皬摹健,有……里”。用這樣的填空形式,強調出此處數據的使用恰當,詢問兩關在中國地圖上的大約位置是哪里?(使用教具地圖)師指導學生了解長城的大致走向。
背誦:
全段共兩句話,第一句說長城的樣子像什么?第二句說長城的具體位置從哪里到哪里?
。▽W生看第一幅圖,背誦第一自然段。)
、啤∽宰x第二自然段:
體會:
這里描寫了哪段長城?近看長城什么樣子?
(八達嶺長城,高大堅固)
為什么說它是高大堅固的?
。ㄒ龑W生觀察第二幅圖體會“巨大的條石”、“城磚”等建筑材料的堅固和結構設計的合理堅固。師生試畫長城簡圖。)
板書:
城墻頂上──鋪著平整,像馬路。
城墻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
城 臺──每隔三百多米!
過渡:遠看長城的雄偉,近看長城的堅固,使每個登上長城的人都會產生一種感慨,你知道是怎樣的嗎?讀一讀下文你就明白了。
、恰∮懈星榈乩首x后兩段:
說一說你對哪句話還不夠理解。
。▽W生用朗讀去體會作者當時產生的感慨,要比教師用講解闡述的看法更易于學生接受,而且學生一定會對“智慧”、“結晶”一類的詞感到奇怪,尤其“前不見頭,后不見尾”這類說法,他們也不敢只留于表面來理解長城的長。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的不同見解。)
、取√岢鰡栴}:
為什么說“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討論并用已知的有關長城資料和本課圖文來證明。
三、總結延伸
讀了《長城》一文,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此時你有什么感想?
(引導學生從本節課掌握的知識點和情感體驗上總結。)
四、課后鞏固
1、繼續朗讀和背誦課文。
2、從不同角度畫長城。
3、搜集與長城有關的信息講給同學聽。
【板書設計】
長城(世界歷史奇跡)
遠看 像長龍,從……到……“雄偉”
墻頂:鋪著、平整、像馬路
近看 墻邊:垛子、瞭望口、射口“堅固”
城臺:(每隔三百多米)
聯想: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力量
【教后反思】
新課標提出要轉變教師角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變讓我學為我要學。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努力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1、復習引入的方式有所改變:
以往開課后教師直接采用提問式分別復習上節課學習的生字、詞語和理清文章脈絡。而今我采用學生齊讀課文,整體回顧,再自由匯報的方式,既檢驗了上一節課所學所悟,又發揮了學生主動復習的情趣,給予學生更多的展現機會,更有利于新課教學的開展!
2、教學思路遵循人的思維習慣,從整體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后再回到整體感悟的高度,使知識形成體系,情感產生共鳴,思想得到升華。
3、依據教材為例,合理安排學習方式:
如本文的四段內容各具特點,學習方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段描寫長城遠景,文字簡短、凝煉,適宜背誦。第二段描寫長城近景,介紹詳盡,方位明確,最能突出長城設計和建造的精良,適宜研讀、繪圖。第三段抒發了作者登長城的感慨,適于讀中體會。第四段內容是對長城存在的意義進行高度概括和贊嘆,最適于發揮學生的拓展思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因此,采用了討論學習的方式。
《長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要求:
1、通過看圖和理解課文,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重點}
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觀察順序和寫作思路。{難點}
教具準備:
鵬博士軟件、中國地圖。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默讀本組“導讀”,了解本組內容,明確訓練要求。
二、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見過長城嗎?長城給你的印想怎樣?[請同學們自由發言]
2、長城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征,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學了這篇課文從內心深處來體會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板書課題]
三、檢查預習:
1、仔細看圖,說說你從兩幅圖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攝點分別在哪里?
2、找出兩幅圖對應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別寫的是什么?
3、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畫下來。
四、圖文對照學習課文[出示鵬博士軟件的圖片]
1、指名讀課文的第一段,畫出描寫長城的句子,說說用什么方法寫的?
理解“崇山峻嶺”、“蜿蜒盤旋“結合圖,體會遠看長城的樣子。
教師小結:描寫長城的樣子使用比喻、數字說明、太空拍攝的照片來描述的。
2、默讀課文第二段,說說長城的近景及長城的建造特點。[板書:略]
思考:從哪里看出長城高大堅固、結構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條石和城磚
城墻頂上:很寬,可以五六匹馬并行
城臺:每個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傳遞信息
3、指名讀課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長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從哪里看出古代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艱辛呢?
4、齊讀最后一段,想一想: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為什么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五、朗讀全文,學生質疑問難
課后小記:
板書設計:
遠景:像一條長龍
城墻------很寬
近景:高大堅固垛子------了王口、射口
城臺-------互相呼應
長城聯想:凝結著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歷史地位:偉大奇跡
《長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盤旋、城磚、城墻、屯兵、堡壘、打仗、呼應、肩膀、智慧、凝結、氣魄雄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3、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產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
教材簡說: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課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長”,這是遠看長城;第2自然段,具體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是近看長城;第3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第4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贊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跡”。根據文意,教材配有兩幅圖片,一幅是氣勢磅礴的長城鳥瞰圖,一幅是長城城墻的近景,使學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長城的氣勢。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長城,知道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結合理解課文,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閱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長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今天,我接受學校領導安排,開設《長城和運河》公開課,接受區教育局教研室常規調研。
“讀書貴入境,入境始與親!闭n上我引領學生進入文本所創設的情境中,設身處地地去領悟文中角色的情感,體會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學生有滋有味地朗讀。在新課的導入中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長城和運河雄偉奇麗的景象,在強烈的視覺,聽覺的沖擊下,學生似乎來到了長城邊,運河旁,他們的情感也隨之調動了起來。作者的情感體驗迅速轉化成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們內心真情的表白,朗讀時的聲音、氣息,和諧地融入他們發自內心的情感中,是內心情感的自然外化。這里通過觀看短片頭腦中對長城和運河已經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讀課題,便會讀出長城和運河的氣勢,由衷地抒發出贊美之情。
詩歌教學主要以讀為主,在指導學生朗讀中,我希望讓學生有所知、有所感,體會作者所蘊涵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朗讀這首詩歌時要注意兩點:第一,不要拖腔拖調,要引導學生按詩歌的節奏進行。第二,要注意聲音的輕響變化,給人以起伏感,這樣才能突顯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雄偉氣勢?上驳氖菍W生對此 篇課文興趣濃厚,在指導朗讀時師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動、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學生在課堂中朗讀的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課從激情導入到識字教學,從讀通詩句到語言實踐,教學過程清晰,環環緊扣,有機穿插,彼此銜接,自然流暢。
今天上《長城和運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說明很多家長都能配合老師完成資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資料,所以孩子們對長城和運河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在上課之處就已經深深為長城和運河而感到驕傲了。因此在課堂上我并沒有著重介紹相關背景資料,而是簡單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檢驗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梳理資料,逐步學會尋找資料,理解資料。
當初閱讀這篇文章設計教案時,我的第一感覺是,這首詩是引導學生借助長城與運河與祖先做一次對話。這個對話是非常美的,這個對話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創造奇跡是不朽的詩篇。所以,這一課的學習,我們就應該讓學生讀,讓學生誦,讓長城、運河成為學生心中的一個“美”點。于是在我的課堂上出現了反復讀四句重點句的場面。我試圖讓學生在第一課時就熟知描寫長城和運河的句子,這樣在第二課時講解就能水到渠成了,學生也能很快背誦課文了。
教研室領導在評課時認為第一課時要讓學生把握文體特征,初步感知課文大意。事后我去問學生:“你們知道第一課是什么類文章?”學生都能回答是詩歌。我再問:“課文分幾小節?每小節講什么?”學生也知道分兩小節,第一節講長城很雄偉,第二節講運河很美麗?磥韺W生已經到達不需要老師教的地步。事實上我的教學安排中已經潛移默化地滲透了這些內容,只不過沒有明確提出罷了。
《長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長城》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以學生朗讀為主,在朗讀中感受長城長、高大堅固及氣魄雄偉的特點,在朗讀中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因此,我確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對照插圖,理解“崇山峻嶺”,“蜿蜒盤旋”,“陡峭”,“凝結”等詞。
2、學習由遠及近,從不同的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
3、了解長城長、高大堅固及氣魄雄偉的特點,感悟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課文共四段,按人的觀察和思維發展方式進行的:遠看長城──近看長城──聯想古代勞動人民──贊美長城和古代勞動人民。于是我設置的步驟是:圖文對照,逐段學習。
長城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了解了它的特點,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通過讀感受它雄偉壯觀的氣勢。品味語言,由“站”“踏”“扶”這幾個動詞告訴我們,作者親眼見到了長城親身接觸到了長城,由這承上啟下的句子,產生的聯想是“很自然的”。聯想教學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次叩問文本,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比如體會“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边@個重點句,我課前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血汗和智慧。
如:“數不清”、“兩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沒有沒有”(設備的簡陋);“無數無數”、“一步一步地”(條件艱苦)。多種形式反復讀,引導學生體會無數古代勞動人民在修筑長城時付出的血汗,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在充分的讀書后發揮想象,“你站在長城上,想說什么?”以想象促說、促讀,充分感悟中心句,體會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的情感。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和老師們的評課,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學方面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應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自己多讀,多說,多思,多寫。學生讀書后我應創設各種機會放手讓學生完整地講出自己的感悟,在學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我再適時指導,不能害怕學生講不出而浪費時間。也就是說這種能力的培養既要有方法上的點撥,但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的實踐,留給學生充裕的閱讀時間。
《長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做到了充分地朗讀課文,自主完成預習作業。整節課下來,覺得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于課文的激情都得到了較充分的調動。主要是文本的內容與學生的親身體驗有一定聯系,重要的是,課堂上一些訓練從課文內容出發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設計,再加上老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指導訓練,使師生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激情充沛。
從先教學1、2自然段,再教學3、4自然段這個思路來看,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就全文談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可講之處會更多,所談體會也會更充實、深切。
在學生發言時,師生對話缺少配合。班級學生急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學的發言,忽略老師的講解。這樣的課堂雖然顯得學生自主活躍,但無法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思想的體會上游更深一層次的提高及升華。這也是今后教學中我應該注重訓練和正確培養的地方。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的文章,訓練重點是師生讀文章想畫面,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也不能忽略這方面的訓練。而這節課欠缺的環節就是有感情地讀課文的同時,想象文中所描繪的情景、畫面導致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訓練學生讀寫結合的設計“你還能聯想到當時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哪些情景”相脫節。應該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讓學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腦中形成具體的表象。
總之,看圖學文不能忽略讀文章想畫面,也是以此來訓練學生在觀察中展開聯想:從文本中發現與學生有聯系的共鳴點,激發學生的興趣;讀寫結合,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同時,也要結合寫法的學習訓練;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及訓練。最為重要的是,教師要精心備課,理論依據、教材文本、學生情況并重。
《長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
閱讀選文(三)和參考資料,對文章內容能作深層次理解,會比較作者觀點的異同。
教學重點 :
了解長城的價值和文化內涵。
教學難點 :
深層理解文章內容,會比較作者觀點的異同。
教學準備 :
復印好練習設計
教學設想 :
討論、探究對文章內容作深層次理解。
教學過程 :
一、引入新課,揭示學習目標,講解學習方法。
二、閱讀選文(三)和參考資料,完成練習,做好討論準備。
(一)、分發練習設計,瀏覽問題后閱讀文章,思考并答題。
(二)、練習設計(文章見課本)
題目:
1、甲文是一個徒步走完萬里長城的人寫的,乙文是未去過萬里長城的 人寫的,他們同樣都贊美長城,所選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甲文和乙文寫長城的角度不同,但在內容方面有相同之處,你能說 出幾點來嗎?
3、甲文開頭就敘述去長城的路線,而乙文卻在最后才敘述神游長城的 路線。這樣安排合理嗎?為什么?
4、余秋雨對長城與都江堰從幾個方面作了比較,請根據文章內容填寫 下面表格。
5、作者對長城和都江堰的評價怎樣,請結合作者的用語來作分析。
6、剪伯贊對秦始皇造長城抱什么態度?你從哪里可以看出?
三、討論、交流,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小結
五、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