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教案
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掌握本課生字,生詞,了解長城的概貌,構造,歷史等.
2.智能目標:
①指導學生圖文對照,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和良好的觀察習慣.
②讀懂課文,理解每段話的意思及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3.情感目標:通過讀文討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人,觀察插圖,了解圖意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見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國的長城.(板書課題)
2.觀察長城彩圖,了解圖意,學會觀察方法(幻燈片打出與課本一樣的兩幅彩圖).
(1)師:這兩幅圖都有長城,我們應該先觀察哪一幅 為什么
(2)看遠景圖時應重點觀察什么 (抓住觀察重點:長城)你覺得長城看上去有何特點 (長,大,彎)再看近景圖:你能看出長城有何特點 (高大,堅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全文,說說剛才兩幅彩圖分別與文中哪些段落相對應.(第一幅與第一自然段,第二幅與第二自然段.)
2.生討論:課文三,四自然段為何沒有圖片與之對應 (不是作者所見之景,無法畫出.)
后兩節分別寫了什么 (作者的聯想和長城的地位.)
3.試給課文四個自然段分別加一個小標題.
三,圖文對照,讀懂課文
1.第三次看遠景圖.
(1)遠看長城是什么樣子 (像一條長龍)
把長城比喻成長龍,突出了長城什么特點 (長,大,彎)
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這個比喻把靜態的長城寫活了)
(2)列出數字"一萬三千里"對說明長城的長有何好處 (表達更準確,讓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圖.
(1)此景是作者在何處(觀察點)看到的
(2)作者分別介紹了構成城墻的哪些部分 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據文意和搜集的資料展開想像.說說古人怎樣利用城臺,垛口,嘹望口,射口傳遞信息,進行防守和打擊敵人
3,披文入情,學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長城,看到高大堅固的城墻綿延起伏,摸著巨大的條石,踩上平整的方磚,領略巧妙的設計,你會想起什么
(討論后歸結到:修長城的古代勞動人民.)
(2)默讀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勞動人民修長城的艱難有哪些
文中又說長城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智慧體現在哪里
(精心設計使之易守難攻,開鑿搬運巨大條石的方法等.)
4.齊讀第三自然段.
為什么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奇跡"
四,總結全文,回歸整體
1.第四次看兩幅彩圖,結合下列提示語復述長城遠景,近景.
長龍崇山峻嶺蜿蜒盤旋條石城磚垛口嘹望口射口城臺
2.老師總結談話.
五,延伸性作業
長城到底給我們中華民族帶來了什么 是苦難 是安寧 是驕傲 是屈辱 還是其他什么呢 請大家課外閱讀有關長城的書籍,搜集資料,以《長城為中華民族帶來了什么》為題寫一篇辯論稿,準備參加下一次的語文活動課--辯論會.
簡評
教學目標體現了認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統一,挖掘了《長城》課文的科學和人文內涵.教學過程的五個環節嚴謹細密,條貫統序,易于操作,貫徹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理念.特別是圖文對照,相得益彰,落實了由遠到近,由面到點的觀察能力訓練,對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是個典型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