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案及說課
四、說教法學法:
1、朗讀品味法 2、圈劃批注法 3、想象法 4、討論交流法
五、說教學準備:
1、與中國臺灣有關的資料和圖片。
2、與白血病有關的知識。
3、有關李政道博士和他的中華骨髓庫的知識。
4、有關地震的錄像和余震的資料。
六、說教學環節設計:
(一)課前交流,引發愛:
出示姚明照片,交流對姚明的了解。
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通過姚明引出骨髓捐獻,初步感受愛心。
(二)交流預習,感受愛:
質疑課題,帶著疑問去讀書。檢查詞語、接讀課文,交流資料,理清主要內容。通過匯報預習成果,對課文有個整體感知,初步感受愛。
這里,我強調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滲透。如“讀書貴有疑”,帶著思考去讀書;預習方法的指導:你都做了哪些預習工作?學習多音字的方法。
(三)全班交流,品味愛
師動情的將學生帶到故事的情景之中。重點交流以下幾個句子。
1、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這個剛滿十八歲的年青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圍繞“白血病”讀出3個信息。(1)生存的希望渺茫 (2)骨髓移植對這位年青人來說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3)尋找到骨髓的不易
我以讀代講,反復品讀,把自己對句子的理解,自己的情感融到句子中去.交流感受。3個層次的理解也有各自的方法。比如交流白血病的資料來理解第一個信息,抓住關聯詞理解第2個信息,用想象的方法理解談何容易。注重朗讀指導,通過讀表現理解、體會。
2、交流表現中國臺灣青年高尚品質的語句。
先用地震的錄像創設情境,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身臨其境的感受,再讓學生想象地震時人們的驚慌和恐懼等種種表現,激發學生的情感,再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情感體驗遷移到對中國臺灣青年內心世界的想象中,通過運用恰當的詞語練習說話表達出來。抓住“家人”,充分理解家人,與中國臺灣青年的一反常態相對比,使學生真正走進中國臺灣青年的內心深處,體會他那顆善良的心,那份博大的愛—一心為別人著想,不顧個人安危。
3、交流表現李博士高尚品質的語句。
“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前”即文章第五自然段。
通過想象、引讀,讓學生從沉著這個重點詞中體會到李博士在危急關頭臨危不懼、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偉大精神,在多次引讀中,李博士的形象也會深深扎根于學生的心靈世界中,學生的情感體驗也得到了深化。
4、體會李博士及其他醫護人員的高尚品質。抓住奔波、連夜,并通過補充材料—李博士的工作時間表,引導學生自主理解其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一心為他人著想,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醫德。
5、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這一處讓學生帶著贊美的感情多次誦讀。解決對題目的質疑,明確什么是跨越海峽兩岸的生命橋,是什么使生命之橋跨越茫茫海峽。最后教師總結:祖國和祖國寶島臺灣雖被中國臺灣海峽所隔,但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是無法割斷的,這種血脈親情就是跨越海峽兩岸的生命橋,這種血脈親情就是生命的火種,必將經久不熄,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