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學設計及反思
大家都以自己的方式展現了美,請大家記住美在身邊,美在大家身上,我們每個人都成為美的焦點。老師也找到了美,請看:
美就在身邊,
美就是媽媽千萬次的嘮叨。
美就在身邊,
美就是校園中伸手撿紙的彎腰。
美就在身邊……
你現在認為什么是美?在我們身邊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請你帶上一雙慧眼去找一找,并用筆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
搭 石
助人美 和諧美 謙讓美 敬老美
。。。。。。。。,
家鄉的一道風景
反思:《搭石》這篇課文結構清晰,課文重點描寫了家鄉人擺搭石、走搭石的情景,同時反映出家鄉人的助人 、和諧 、 謙讓、 敬老等美好品質。執教了這節課后使我有了很大的收獲。
首先,我基本上能用準確、凝練、簡潔的語言,引起學生對文本的好奇,從而也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閱讀是個性化的過程,學生對文本是怎么理解的,是他們自己體驗出來的,而不是靠教師的講解、告訴和瑣碎的追問。因此,我在教學中提出的問題簡單,只是用引領的方式提出了一個整合性問題“誰想說一說你的發現和感受?”,這和傳統的做法不一樣,傳統的語文教學,總是老師提出幾個具體的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教師解讀替代了學生的解讀,學生是教師的附庸,那樣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潛能,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學生也不可能真正的走進文本。問題應該讓學生自己讀出來。
其次,朱熹認為,讀書須要“虛心涵詠,切己體察”。在“一行人走搭石”的板塊教學中,我緊扣文本語言,引導反復誦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美,欣賞一行人走搭石的協調美。學生缺少走搭石的經歷時,我采用引讀、對讀、表演讀、變成詩歌的形式讀讀等多種方式的誦讀使學生切身體會到“協調有序”,切身體會到“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的節奏美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默契。處理好 “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 等重點詞語,它們是文章的關鍵語句,這些詞語也是最能體現人性美的點睛之筆, 必須要做到“咬文嚼字”,不僅要理解字面的含義,還要透過字面理解引申義,以及把這個詞放在整體的語境中,聯系上下文去體驗,并且還要注意用好這個詞。理解、積累、體驗、運用是語文詞語教學的基本要義。我在此環節的處理時沒有停留在詞語教學的表面,而是做到了通過抓住關鍵詞,讓學生體驗到人性的真、善、美,把詞語教學和生活感受密切的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仿佛置身與詩情畫意的美景中,又加上《誰不說俺家鄉好》的音樂在空中盤旋,更能讓人感受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協調和諧之美。(抱歉課件除了問題音樂無法播放)
第三、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本節課的末尾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真真切切地到現實生活中去尋找美,感悟美。讓學生們真切的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人與人相互關愛,生命才更有意義,人生才更幸福。
不過我在教學本課時,開課時的思路感覺教師牽引學生的過多,后半節較為清晰,這就說明我缺乏課堂教學的隨機性和靈活性。在以后的教育事業中還需多錘煉、多反思爭取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