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雜談
【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實驗小學 黃淙濱】〖變換說法,重組再造,進行創新教育〗
“變換說法”也是引導學生利用提供的語言材料進行重組再造的一種訓練形式。這種形式對培養學生求異求新的創新意識,具有其它形式無可比擬的吸引力。《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三節中有這么一句話:“不下大力氣,不一絲不茍,是難成大氣候的。”這句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教學中讓學生變一個說法,但不改變意思。有學生說:“要成大氣候,就要下大力氣,要一絲不茍。”除此之外,學生說不出別的句子,老師輕輕地說了三個字“關聯詞”。學生恍然大悟,紛紛舉手,用上了“只有…… 才”、“要想……就要”、“不僅……而且……才“如果……就”、“雖然……但是……還”等關聯詞,把句子換了多種說法。這樣既把句子意思理解得明白透徹,又鍛煉了學生創造性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教師進修學校 林潤生】
〖根據課文特點,化隱為顯〗
課文特點,一是指文體特點,二是指有別于同文體其他課文的表達特點。
把課文的知識能力的訓練點化隱為顯,既要根據文體特點,也要根據課文的具體的表達特點。如四年級上冊第七組課文“成長的故事”,《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寫人的記敘文,閱讀時,都要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體會人物的品質,但又各有特點,從感悟理解來說,主要是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從語言積累來說,積累描寫優美的語段或抒發情感的語句,從朗讀來說,朗讀抒發情感的語句。
【廣東省佛山市第六小學 劉智紅】
〖努力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們對不了解的事物產生的一種新奇感,它是由外界引起的一種情感狀態。好奇心總是通過新奇、疑問等心理活動引導人們有選擇地、主動地、頻繁地接觸產生新奇感的客觀事物進行觀察,使認識不斷深化。為了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要打破學生定勢思維,鼓勵學生一題多問,一題多解。如語文教學中對詞句的理解,對課文內容、中心的領會、歸納,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去思考、表達。如學習《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初讀課文后學生發現,本文是寫人記事的記敘文,為什么課題是“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呢?教師抓住這一疑問,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思考、討論,最后學生明白了作者是在借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來表達對葉老的深切懷念之情,課題點明了文章中心。在語文教學中,只有這樣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才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湖北省黃石市沈家營小學 王 芳】
〖鼓勵、誘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有一個創新學習的空間〗
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然會閃現出智慧的火花。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剎那間閃現的創新思維的火花,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給學生留下創新的空間。如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導入新課以后,我直接切入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學生齊讀之后,知道“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指的就是葉老家院中種植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我不失時機的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很多學生提出“這篇文章是以事寫人的,為什么要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目呢?”我用贊賞的神態肯定了學生提出的這一問題,表揚了這位善于動腦筋的同學。在我的誘導下,通過進一步讀書,學生開展了激烈的討論。同學們或兩人一組,或多人一組,各抒己見,討論激烈,找出了問題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作課題,既是對人品與作品堪稱楷模的葉老先生的贊美,也是對具有高尚品格與情操的作家的贊美。愿他們青春常在,活力永存。同時,也隱含著作者的決心,要像爬山虎那樣,朝氣蓬勃,不斷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