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雜談
創新不是天方夜譚,它是在實踐中的發現與探求。對于一個小學生而言,能有這樣的發現是多么可貴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扶持、鼓勵、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恰當地利用這種狀態鼓勵學生敢于創新、善于創新。課堂教學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要有幽默感、有笑聲、有爭議、有討論。教師要善于創造一種氛圍,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積極的狀態之中,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積極主動地投入進去,動腦思考問題,動口表達觀點,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參與,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體驗到創新學習的樂趣。
【河南省許昌市實驗小學 張淑珍】
〖從寫作手法上質疑〗
課文是學生寫作的最好范文。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上質疑,找出課文的寫法和自己作文的寫法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課,初讀后學生發現,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為什么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來定題呢?通過讀、思、議,學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來表達自己對葉老的無限懷念之情,課題點明了文章中心,這樣就學到了一種含蓄的、新穎的定題方法。
【江蘇省金壇市建昌中心小學 李榮銘】
〖表層研究,感知內容〗
表層研究就是要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課題、課文的來龍去脈、時代背景及字、詞、句等一些表層問題進行研究。以對課文內容在整體上有個大致了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作好充分準備。
以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例。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我便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研究。即:哪幾個詞你不懂?主要寫了誰?共寫了哪幾個內容?你能初步體會出他的品質嗎?學生邊讀邊思考,發現了課文主要寫了葉圣陶,了解到他給“我”改作文和“我”到他家作客兩件事。初步體會出他具有關心下一代,寫作認真的品質。提出了“推薦、隔岸觀火、蜚聲、典雅”等不懂的詞。我又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學習,理解詞語。在小組討論中,通過相互啟發,學生自主地理解了詞語。
表層研究時,要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才能為進一步探究打下扎實的基礎。否則,學生是很難有所發現的,必將使教學陷入尷尬的冷場。
〖深層研究,領悟主題〗
深層研究就是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時,對文章的結構層次、中心思想、寫作特色、精妙語言、修辭手法等深層問題進行研究。使學生獨立的發現并體會文章的內在思想,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時,我引導學生從兩方面進行研究。即:
1、你認為哪些句子含義深刻?
2、你認為文中哪些地方值得學習?學生在朗讀中發現并提出:讓我十五歲那個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夏天變長了。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等含義深刻。葉圣陶修改作文的方法,作者兩次描寫爬山虎的方法等值得學習。接著組織學生在小組討論式學習中進一步研究提出的問題。學生自主討論后,紛紛闡述自己的見解:富有生命和活力是指我學到了許多知識,有了創作的信心和勇氣。變長了是指短時間內我學到了許多知識,是以前很長時間都未學到的。爬山虎總是那么綠是指葉圣陶的人品、文品永遠記在我的腦海中。從修改作文中學到修改的方法有用字準確,長句斷成短句,使句子干凈規范等。從兩次描寫爬山虎的句子中學到要根據環境的變化,抓住事物的特點寫。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可使文章更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