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學賞析
點評:詞匯是語文的基石,任何閱讀教學都不應該忽略,但許多觀摩課中,老師往往出現或舍棄不理、或講解過多、或機械操練、或只講不練等,尤其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導,許老師恰好針對這些弊病,總結應用了學詞的三步驟:一讀準確、大聲,二讀出意思,三記住難點筆畫,而且每個步驟都充分利用體態語言和有效的示范與暗示幫助理解記憶。尤其對于詞語的朗讀,不是簡單讀準字音,而是在體會意思的過程中,通過各種體態和語氣把詞匯讀活,讀出感覺,這不失為一個有效而有趣的好法子。同時,針對孩子容易寫錯別字的問題,老師特別在難點筆畫上提示,并讓學生及時練筆鞏固,培養他們觀察識記難點筆畫的好習慣。最后又讓孩子接讀成語,即學即測,生成顯得迅速而富有有效。
師:好。讀了這個故事,你們是否還記得故事主要講了哪些人物?他們做了什么事?
生:主要講了琳達和他的爸爸,還有溫迪。爸爸答應警察把媽媽的眼睛角膜捐給盲人,最后自己也把眼睛角膜捐給了盲人。
師:還有誰?一起說。
生齊:溫迪。她也要捐贈自己的眼睛角膜。
(板書)
媽媽──捐贈眼睛角膜
爸爸──捐贈眼睛角膜
溫迪──也要捐贈眼睛角膜
點評:閱讀文章,不管長短,首先要善于理清文章的脈絡,即圍繞一條什么樣的主線,抓住哪幾個環節。許老師在這點上,思路非常清晰,線索簡潔自然:圍繞三個人捐贈眼睛角膜展開三個環節的教學,一分鐘完成對文章脈絡的梳理,快速地為接下來的學習指明了方向。
二、爸爸的捐贈──永生的眼睛
師:同學們,你們是否知道他們一家為什么都想捐贈眼睛角膜?讓我們一起走進琳達一家的世界。讓我們一起回顧當年他們三代人是如何對話的?老師想請三位同學和我一起來再現當年的對話場景。(挑選了一個“警察”,一個“琳達”,一個“溫迪”)其他同學要注意觀察他們的表情,傾聽他們的語氣,再想象他們當時的內心在想什么?
生:(三位學生模擬表演警察、琳達和爸爸的對話情節。)
師:謝謝你們!同學們,你們是否聽出來了,琳達在捐贈角膜這件事情前后思想上發生了……
生:變化。
師:發生的變化大嗎?(大)從小時候,對爸爸要把媽媽的眼睛角膜捐出去,她感到非常的……
生:驚訝。
生:痛苦。
生:很生氣。
生:堅決不同意。
師:你說,她能理解父親的做法嗎?
生齊:不能!
師:傷心的琳達,不滿的琳達,不理解的琳達。讓我們來聽一聽琳達的心聲。哪位同學讀出傷心的琳達?
生:“你怎么能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聲音低沉地讀)
師:誰來讀一讀不滿的琳達?
生:“你怎么能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非常焦急、生氣的樣子,得到老師和同學的掌聲)
師:咱們再一起讀讀不理解的琳達。(老師引讀,領著學生“不理解”地齊讀)
點評: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的閱讀要有個性化的體驗,這里包含了兩個關鍵詞“體驗”和“個性化”。體驗最有效的方式莫過于角色感受,它不僅能再現人物表面的言行,還可以深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許老師正是利用了角色體驗的作用,為學生呈現了文本的故事情節,讓他們更真實地接近人物的言行和內心感受。有了充分的體驗,學生對人物的理解自然個性了、豐富了、多元了,譬如“驚訝”、“痛苦”、“生氣”、“不同意”、“不理解”等等。老師在交流中并沒有束縛孩子的思想情感,而是引導著他們共同體驗更多、更復雜、更打動人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