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治病說課
《扁鵲治病》取材于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因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
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學習這篇寓言:一是使學生在讀中領悟故事所要闡明的道理;二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提倡個性化解讀文本.
教學的重點是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著重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讀好人物的對話,揣摩人物的想法,準確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本區一直在實施二五五教學模式,所以我這節課的設計也是"二五五"的模式來進行,從設計學案到預習新課,小組合作展示,我都盡量遵循"導,學,賽u,評,練"五字授課模式
在本節課中,有一條較為清晰的學習思路,整堂課分四個環節:
1.故事激趣,導入新課..通過觀看成語故事《起死回生》,學生不僅了解到扁鵲能夠讓病人起死回生,是一個聞名天下的神醫,而且還感受到扁鵲為病人治病的高尚醫德.這遠比教師空白的向學生解釋,說明扁鵲這個人物要好得多.有了對扁鵲這一人物的了解,對文章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2,預習檢測
3,深入研讀文本.從故事的內容到情節,從人物的言行到內心,從故事中的教訓到對我們生活的啟示都進行了緊密而有序地鋪展,深入透徹地進行挖掘理解,抓住文中扁鵲三次請治的話和描寫蔡桓公的態度的句子,通過加提示語,比較異同和補充填空等教學形態,切切實實讓學生面對文本,關注語言,反復朗讀,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學生既理解了內容,也洞悉了人物的心理,接著對扁鵲回答蔡桓公手下的問題進行了反反復復地探討,研究,以紅字表現蔡桓公病情的加劇,通過對比教學,.使學生對寓意的領會水到渠成,繼而順水推舟,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啟迪與思考,升華了主題.
4,重視語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多種表達.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兩個教學情境,一是蔡桓公臨死前會說什么,二是你想對蔡桓公說些什么,拓展學生思維,進行語言表達訓練,加深對寓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