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扁鵲治病》而治病
此次研修班活動,我執教了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寓言兩則》中的《扁鵲治病》一文。文章主要人物有兩個,扁鵲和蔡桓公,是通過扁鵲的醫術高明理解防微杜漸,還是在蔡桓公的言行舉止中明白諱疾忌醫,成為難以抉擇的問題。我反復推敲,最后決定沿著蔡桓公三次拒絕扁鵲為其治病的傲慢態度為線索,進行課堂引領,教學設計流程為:1、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品讀蔡桓公三次拒絕扁鵲的句子。
3、感悟課文深刻的寓意。
第一次試教時,課堂就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師:蔡桓公的病已經深入骨髓,扁鵲不再請求為他醫治。看來,蔡桓公離死亡也不遠了。誰來讀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指名朗讀。
師:如果你就師蔡桓公,到了病入膏肓,渾身疼痛的時候,想起扁鵲當時對自己的勸告,會想些什么 說些什么?
討論交流。
生:蔡桓公肯定會想,我真是太傻了,當扁鵲說我生病的時候,我就應該相信他,讓他幫我醫治,現在小毛病變成了大毛病,而且就要死了,后悔啊!
師:你說得真是太對了,當小毛病出現的時候,不能掉以輕心,要早點醫治,不要讓小毛病變成了大毛病,用成語來說叫“防微杜漸”(板書)。
生:(高舉著手)老師,我有問題。
師:好的,請你說以說。
生:老師,為什么蔡桓公原來對扁鵲的態度很傲慢,而這時卻派人去“請”扁鵲。
(他重點強調了“請”字,我當時一愣:多好的一個問題啊!)
師:你很會讀書,古人說:讀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打進。從你這個很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上看,你已經進了一大步。我們一起研究研究這個問題。
(經過我和學生的共同研討,最后達成共識:蔡桓公這時候已經知道扁鵲是一位醫術高明的名醫,自己又病得很嚴重,需要扁鵲幫助治病,不敢再對扁鵲不恭敬,所以要去“請”扁鵲治病。這個提問的學生也很滿意討論的結果。)
下課了,許多聽課的老師都認為這個環節生成得很精彩,可是我當我再次閱讀文本,發現蔡桓公從拒絕治病到派人去“請”,其變化的關鍵在于蔡桓公懷疑扁鵲是不是一位名醫。那么,一位名醫要具備哪些條件呢應該是醫術高明和醫德高尚。如果從扁鵲的言行中去體會名醫的醫術高明,再從蔡桓公的態度中讀悟名醫的醫德高尚,不是成功解決了文本兩個主角的取舍問題嗎于是我調整了自己的教學設計:
1、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蔡桓公認為扁鵲是個名醫嗎?他是怎么評價醫生的?
3、你認為名醫要具備哪些條件?
4、你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扁鵲的醫術高明?又從什么地方看出扁鵲醫德高尚?
5、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再次試教時,明顯感覺學生對扁鵲和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豐滿形象,教學效果也好了許多。通過這次磨課的經歷,我認識到教師對課堂教學要立足宏觀,落實微觀,不要對學生牽引,牽制過多,一個個教學設計正是因為教師人為地把學生的思維定位在扁鵲和蔡桓公三次見面的過程中,學生沒有自主的空間,只是在老師的預設中盲從。而第二個教學設計牢牢抓住了文本隱含的矛盾沖突,從“名醫”一詞入手,把蔡桓公對名醫的理解和學生對名醫的理解矛盾激化,產生濃厚的閱讀期待,主動學習,思維的火花閃耀課堂。